孟筱璐血液循环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4
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血液、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消化、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探究活动,能够分析血液循环的途径,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概述血液循环的组成和路线。
2通过阅读文本、观看课件及相关素材,能够了解人的正常血液和脉搏,认识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脉搏的因素。
【教学重点】1血液循环的路线和循环的意义。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路线及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2节血液循环(第2课时)一、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的两个阶段:肺循环和体循环2静脉血和动脉血:动脉血是指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指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二、血压和脉搏1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低血压:收缩压≤100mmHg、舒张压≤60mmHg2正常成人脉搏为60到100次/分,常为每分钟70-80次,平均约72次/分。
【教学反思】本节所有知识内容都与前面几节有密切联系,以往常常由教师直接利用这些联系给出新知识,许多教学参考书籍中都是直接给出血液循环图、给出两条循环途径等等这些科学知识的“成品”,由于是“成品”,学生只能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探求过程中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性化,因此独立探求的愿望也比较淡薄。
结果虽然获得了科学知识,却失掉了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验以及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
所以,要把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发现“新大陆”的任务交给学生,或者说把“零件”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构建“成品”,就有可能鱼与熊掌兼得,科学结论与科学过程并重,真正做到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以新课标“在继续强调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同时,凸显了生物学重要概念的传递”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进行了本课的教学设计。
这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是通过科学方法,从客观世界中找出规律性知识。
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了解心脏各部分的结构及相连的血管,能说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与血液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心脏间流动的路径。
因为血液循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学生对血液循环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血液循环的具体的结构和路径却不甚了解,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
同时也符合新课标所强调的“在活动设计中,帮助学生建构、加深理解和应用生物学概念”的要求。
另外,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问题难度层层递进,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
更好说明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二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循环系统的基础知识,本节课涉及的概念、名词较多。
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名词和概念。
教材中主要从血管和心脏两大部分展开,并配合了一个“血管出血的止血处理”的活动。
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健康生活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而教材中提及的血管大多是肉眼不可见的,需要教师提供清晰的感性素材。
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心脏的结构,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颈动脉和桡动脉可以摸到搏动;血管出血的止血包扎等;四是注重情感教育。
富山学校师生共用导学稿 七年级生物(下) 存档编号:12课题:10. 2血液循环(第2课时) 课型:新授 主备:马莉 审核:张书祥 班级: 组名: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2.认识高血压,关注人体的健康 学习重点和难点: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安静状态下成年人: 次/分)2. :动脉随心脏收缩和舒张而搏动。
3.正常人每分钟脉搏的次数与 的次数一样。
4. 血液循环: 不停地跳动,促使 在 和 所组成的管道中循环流动。
5.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 、 、 和 组成。
6.动脉血:含____较多,颜色________;静脉血:含____少,颜色________。
7.血压:_______对___________的侧压力。
收缩压:____收缩,血压上升到的最高值(____~____kPa ); 舒张压:____舒张,血压下降到最低值(____~____kPa )。
5、高血压:一个人的血压经常超过________kPa 。
6、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控制糖类和脂肪的过量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不吸烟、不酗酒,限制________的摄入。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根据“用显微镜观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前,需用__________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裹起来,并露出尾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右图表示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箭头表示血流的方向),据此判断:②所示的血管是__________,③所示的血管是_______。
(3)血液在标号_______所示血管中流动最快;红细胞在标号_______所示的血管中呈单行通过,以保证___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
探究二:小组合作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
1.从手腕静脉处给胃炎病人注入药液,药液由手腕到达胃所经过的循环路线是( )①肺动脉 ②肺静脉 ③左心房 ④左心室 ⑤右心房 ⑥右心室 ⑦主动脉A .③→④→①→②→⑤→⑥→⑦B .③→④→⑤→⑥→⑦→①→②C .①→②→③→④→⑦→⑤→⑥D .⑤→⑥→①→②→③→④→⑦2.右图为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1)血液循环分为 和 。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径背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技能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尝试与同学进行交流展示,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资料阅读,尝试对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分析与归纳信息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尝试迅速捕捉信息,形成抓关键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循环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生命的神奇通过心率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二、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三、教学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四、教学方法和媒体: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直观演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0 min 导入接下来,我们进入抢答环节。
1、心脏中()与肺静脉相连.2、心脏中( )与上下腔静脉相连.3、右心室与()相连.4、左心房与()相连。
5、心脏分为四个腔分别是( )( )( )()。
6、血管壁最厚的是( ).7、心脏中与心房相连的都是()脉。
8、血管中血液流速最慢的是().9、将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是( ).10、从肺静脉注水,水的流通路径是()。
(1)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2)心脏的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它能将血液泵向全身。
(3)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它能保证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向是( A )A.左心房→左心室B.左心室→左心房C.左心房→右心房D.左心房→右心室抢答:1、左心房2、右心房3、肺动脉4、主动脉通过练习题巩固旧知识;通过抢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
区别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功能是将氧气和养料运输到组织细胞中;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血液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功能是运输氧气体循环和肺循环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血液循环,没有先后的不断流动。
完成人体的物质运输.式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视频中转瞬即逝的信息进行整理,可以提高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