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伽蓝记
- 格式:ppt
- 大小:639.50 KB
- 文档页数:11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1.时代背景:北魏时期
2.作者:郦道元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1.伽蓝的定义与意义
2.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
3.洛阳伽蓝记的写作目的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1.伽蓝记的翻译过程
2.伽蓝记的翻译成果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1.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魏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是郦道元。
这部作品以当时的国都洛阳为背景,详细描述了洛阳的伽蓝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洛阳伽蓝记的背景与作者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北魏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而又繁荣的时期。
作者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文学家、地理学家,他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地理
志,也是一部文化史。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洛阳伽蓝记以伽蓝为线索,详细描绘了洛阳的地理、历史、文化等情况。
伽蓝,是梵语中寺庙的意思,这部作品通过对洛阳伽蓝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风貌。
三、洛阳伽蓝记的翻译
洛阳伽蓝记的翻译工作始于上世纪初,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目前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翻译版本。
这些翻译版本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作品,也为我国的佛教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洛阳伽蓝记的影响及意义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古代地理志的一部杰作,它对后世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原文及翻译《洛阳伽蓝记》原文:洛阳伽蓝记杨衔之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
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
部落八千余家。
家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大业,年三岁。
太后贪秉朝政,故以立之。
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皇帝晏驾,春秋十九,海内士庶,犹曰幼君。
况今奉未言之儿,以临天下,而望升平,其可得乎?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兼问侍臣帝崩之由,君竟谓何如?”穆曰:“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若能行废立之事,伊、霍复见于今日。
”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穆年大,荣兄事之。
荣为盟主,穆亦拜荣。
于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
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端严特妙。
是以荣意在长乐。
遣苍头王丰入洛,约以为主。
长乐即许之,共克期契。
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太后闻荣举兵,召王公议之。
时胡氏专宠,皇宗怨望,入议者莫肯致言。
唯黄门侍郎徐纥曰:“尔朱荣马邑小胡,人才凡鄙,不度德量力,长戟指阙,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但守河桥,观其意趣。
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后然纥言。
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领众五千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
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
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
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
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
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
十四日,车驾入城,大赦天下,改号为建义元年,是为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流迸之徒,惊骇未出。
庄帝肇升太极,解网垂仁,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
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
死生相怨,人怀异虑。
贵室豪家,并宅竞窜;贫夫贱士,襁负争逃。
于是出诏,滥死者,普加褒赠。
三品以上,赠三公;五品以上,赠令仆;七品以上,赠州牧;白民,赠郡镇。
于是稍安。
《洛阳伽蓝记》)翻译:孝庄帝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统领军队驻在这所寺里。
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是东魏迁都邺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
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
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
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
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
地理。
佛教。
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
成书于公元547年。
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本书在历代正史的“艺文志”中皆有著录。
但其祖本早已佚失。
现所见的《洛阳伽蓝记》都为以宋刻本为祖本。
源流颇杂。
《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
对于该书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已取得不少成果。
特别是文学。
史学。
城市规划建筑等方面。
一般认为。
在宗教佛学。
中古文学。
语言学。
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
本书尚有不小的研究空间。
在传播影响上。
《洛阳伽蓝记》早有日。
韩。
英等若干语种译本。
在国际汉学界有一定的地位。
此外。
音乐人方文山。
周杰伦以其为背景创作演绎的歌曲《烟花易冷》流传一时。
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书影响力。
书名,洛阳伽蓝记。
又名,伽蓝记。
作者,杨衒之。
成书时间,北朝547年。
类别,古籍。
价值 ,集历史。
地理。
文学等的名著。
内容梗概。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炫之。
生卒年不详。
北朝时期北平人。
该书是记述北魏时期洛阳佛寺兴衰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
属散文体著作。
在学界有着极高的文献价值。
《洛阳伽蓝记》书名中“伽蓝”一词。
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
意为“众园”或“僧院”。
洛阳伽蓝记是佛寺的统称。
《洛阳伽蓝记》全书共五卷。
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
城东。
城南。
城西。
城北。
记述佛寺七十馀处。
其体例是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
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
以寺庙为纲维。
先写立寺人。
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
再写相关人物。
史事。
传说。
逸闻等。
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
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
如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
南北朝间的交往。
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洛阳伽蓝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记述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作者是东魏的杨炫之。
由于杨炫之的先祖在北魏末年为官于洛阳,亲眼目睹了洛阳城在河阴之变后的残破景象,并且亲身经历了北魏王朝的灭亡,因此在书中表现出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追忆和对国家兴亡的感叹。
以下是《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原文】夫帝者之与师,义亦不远。
故人臣极位,则建耳目以明力。
人臣苟禄,则设机械以巧心。
或有矜其先哲,耻其君不如尧舜文王者,及其利口佐斗,借手杀贤,虽寄以伊成之名,有不胜其桀诡之计。
或虚诞诡谲之徒,特为欺诳视听,荧惑百姓,若晋之王猛,蜀之葛亮。
或争胜于白刃之前,或论勇于斩首之后。
斯皆尚其身谋其利,各以一隅自举者也。
今拟表于玉阶之上,视同草芥。
斩于金銮之下,视犹鸡豚。
乃群居亿千,衣披山谷,以强则汉兵可尽,以弱则耕夫有余。
此非上畏强敌而下忧其民之谓也。
夫惟鸿沟不可逾,一夫奋击于前,百万未可知也。
此乃大丈夫之志也。
昔段公之徒,死不恨矣。
但未得所养,犹怀首丘。
况乃备位台铉,身托伊吕,社稷为重,民为轻焉。
【译文】对于皇帝和臣子来说,义气的含义是相近的。
因此当臣子达到他们能够得到的最高地位时,他们就会竭尽全力来彰显自己的能力。
当臣子贪图俸禄时,他们就会运用各种巧妙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有些臣子以自己先前的功绩为荣,认为他们的君主在某些方面不如尧舜或周文王那样伟大时,他们可能会利用巧言善辩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能借刀杀人,以此来削弱那些比自己更受君主宠信的贤能之士。
这些臣子虽然有时会以伊尹和成汤自命,但他们的行为却往往充满了狡诈和诡计。
还有一些诡谲之徒,他们专门用虚假的话欺骗君主的视听,迷惑百姓的思想。
例如晋朝的王猛和蜀国的诸葛亮这样的人。
他们有时在刀光剑影中争斗取胜,有时在战斗结束后夸口自己的勇敢无畏。
这些都是只顾自身利益、只考虑自己得失的人的表现。
现在如果将这些人置于朝廷之上,他们就会被视为微不足道的草芥一般被忽略掉。
烟花易冷洛阳伽蓝记原文《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共五卷。
作者是东魏杨炫之,北平郡(今河北卢龙)人。
东魏迁都邺城之后,在武定五年(即公元547年)他再到洛阳,看见当地遭受东、西魏战争破坏后,满目创痍,一副破败景象,感慨极深,所以写了这本书,回忆魏孝文帝元宏迁都后,洛阳的繁荣昌盛。
由于他反对佛教,认为贵族的施舍浪费,以及国家对佛教的扶植影响了赋役收入和兵源,所以书中对寺院的华丽和贵族的奢华进行了大量讥刺。
此书按照城内、城东、南、西、北的次序,以四十多所名寺院为纲,兼顾所在里巷、方位以至名胜古迹,同时叙述相关事迹。
从书中可以了解孝文帝迁洛阳到尔朱氏之乱,四十年间洛阳的故事和台省坊市的分布,甚至于外商来洛阳居住和各国的风土人情、道里远近书中都有所涉猎。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
其中,第五卷收录的宋云《家纪》、慧生《行记》、《道荣传》,详细记载了宋云去天竺的情况,成为现今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此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法云寺,西域鸟场国①胡沙门昙摩罗所立也。
在宝光寺西,隔墙并门。
摩罗聪慧利根,学穷释氏。
至中国,即晓魏言及隶书,凡所闻见,无不通解,是以道俗贵贱,同归仰之。
作只洹寺一所,工制甚精。
佛殿僧房,皆为胡饰。
丹素炫彩,金玉垂辉,摹写真容,似丈六之见鹿苑②,神光壮丽,若金刚之在双林③。
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京师沙门好胡法者,皆就摩罗受持之。
戒行真苦,难可揄扬。
秘呪神验,阎浮所无。
呪枯树能生枝叶,呪人变为驴马,见之莫不忻怖。
西域所赍舍利④、骨及佛牙、经像皆在此寺。
寺北有侍中尚书令临淮王□⑤宅。
□博通典籍,辨慧清悟,风仪详审,容止可观。
至三元⑥肇庆,万国齐臻,金蝉曜首,宝玉鸣腰,负荷执笏,逶迤复道,观者忘疲,莫不叹服。
□性爱林泉,又重宾客。
至于春风扇扬,花树如锦,晨食南馆,夜游后园,僚宷成群,俊民满席。
《洛阳伽蓝记》名词解释
摘要:
1.《洛阳伽蓝记》的背景和作者
2.伽蓝的含义和来源
3.《洛阳伽蓝记》的内容概述
4.《洛阳伽蓝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为北魏人杨炫之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时。
伽蓝,梵文为asram,意为无诤之地,大家相处的很和谐,没有争执。
这个词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最初是指讲学的场所,后来被佛教借用,用来称呼小规模的道场。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按地域分为洛阳的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余处。
书中详细记载了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的盛景,以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的骄奢。
内容涉及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传闻、艺术及苑囿建筑等方面,还载有尔朱荣之乱等历史事件。
该书在《四库全书》中被列入史部地理类,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
不仅对了解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市面貌、佛教状况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书中的文笔清丽秀逸,以散文为主,杂以骈俪,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是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
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目录
∙序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原文
序
作者:杨衒之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氏之言,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自项日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眉之象,夜台图绀发之形,迩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於晋室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於是招提栉比,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著作。
伽蓝是梵语音译词,即佛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以后,王公大臣争建佛寺,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多所。
北魏末,洛阳屡经战乱,诸寺多成废墟。
(南北朝420—581: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魏北齐时均曾担任官职。
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丽,都城的繁盛,写成这部书,用来寄托他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本书善用简洁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语言流畅。
虽然夹有骈俪成分,但基调是散文,成为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之一。
文选题目是教材编者所加。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的奢侈生活、腐朽思想和贪婪性格,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封建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文讲读】【原文】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译文】——从洛阳退酤向西,张方沟向东,向南临近洛水,向北抵达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统称为寿丘里,是皇室宗亲所居处的地方,民间称为王子坊。
(段意:简介王子坊地理位置。
)【原文】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piăo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shĭ之食,茕qióng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shàn(专也)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本段多骈俪、对偶。
“鳏寡……”——引用、互文——鳏寡茕独都不……【译文】——当时天下安定,四面八方的边远民族也都臣服北魏,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祥喜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风雨气候;老百姓家家富足,年成丰收,民俗欢乐。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介绍洛阳伽蓝记的作者及背景
二、概述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及结构
三、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四、探讨洛阳伽蓝记对后世的影响
五、总结洛阳伽蓝记的历史地位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作者是北魏文学家、史学家杨炫之。
该书以记载洛阳城的佛教寺院为主线,全方位展现了北魏都城洛阳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全书共五卷,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了洛阳城内外的重要佛教寺院,以及寺院的创建背景、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宗教活动等。
第二部分则以寺院为单位,记载了各寺院所藏的佛教经典、艺术品、文物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名人逸事、历史事件等。
洛阳伽蓝记在文学上的价值尤为突出,被誉为“佛教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
杨炫之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形象地展现了洛阳城的繁荣景象和佛教文化的兴盛。
书中对人物形象、场景描绘、情感抒发等方面都有着细腻的刻画,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此外,洛阳伽蓝记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书对佛教文化的记载,
为后世研究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同时,书中对洛阳城市风貌的描绘,也为历史地理学、城市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伽蓝记还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启示,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都可见到其影子。
总之,洛阳伽蓝记在我国历史文献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洛阳城市历史变迁的史书,更是一部充满文学韵味和历史内涵的佳作。
洛阳伽蓝记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洛阳伽蓝记》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写的一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唐代洛阳伽蓝寺内的佛教故事和人物。
以下是该作品的一些名词解释和拓展: 1. 伽蓝:佛教中的一种僧侣组织,通常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也是佛教修行的场所。
2. 佛教故事:指佛教经典中所述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通常被用来教育人们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3. 人物:指伽蓝寺内的各种人物,包括僧侣、尼姑、信徒等。
4. 伽蓝塔:指伽蓝寺内的一座高塔,也是该寺的标志之一。
5. 洛神:指传说中的洛神,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曾经为洛阳城做出贡献,但也因为一些原因被传说为神话人物。
6. 牡丹:指洛阳城的特产之一,也是伽蓝寺内的重要花卉之一。
7. 诗词: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诗词,这些诗词通常是对伽蓝寺内的故事和人物进行描写的。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以佛教故事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通过对伽蓝寺内的故事和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唐代洛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
该作品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洛阳伽蓝记》是记述佛寺建筑园林风物的著作。
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译文1、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译文洛阳伽蓝记之《崔光》原文及翻译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崔光原文: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
太后赐百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
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
时人笑焉。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译文: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于太和年间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国家富裕,府库充盈,以致连国库的走廊、廊屋里也堆满了不加覆盖的钱币和绢帛,清点也困难。
一天,太后突发奇想,何不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百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奖励,也可减少库存压力。
条件是只能自取,量力而行。
在太后的督导下官员们大都凭自己的力气扛回绢帛。
只有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跌倒伤及踝骨。
太后认定他俩违规,责令其空手回去,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料。
当时任侍中的崔光也在场,但他只拿了两匹绢帛。
太后见了问道:“侍中啊,你怎么只拿这么点?”崔光回答说:“臣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但这已经够多的了。
”朝廷中人都服膺他的清正廉洁。
2、《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洛阳伽蓝是一部中国佛教史名著,作者是唐代僧人道宣。
书中记录了唐朝时期洛阳一众善男信女投入佛教中,前往伽蓝寺修行的故事。
洛阳伽蓝记主要内容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创立伽蓝、极乐世界、童子火宅、海桑梓、菩提道场、神凤将军、献金衲僧。
创立伽蓝是指如来在洛阳开创伽蓝寺,领导一众善男信女修行。
极乐世界是一个唐僧从天上看到的极乐世界,他被世俗的痛苦所苦,想去这个世界。
童子火宅是一个年龄很小的僧人在火中坚守信仰,死后殇骸却未被火烧。
海桑梓是一个善男信女因瘟疫遍体鳞伤,依旧坚守信仰,终日听经说法,净化心灵。
菩提道场是一个比丘坚持要见菩提树下的真身。
神凤将军中,将军误伤一位比丘,寻求佛祖救治,在道路上受到魔怪妖魔的干扰,最终得到佛祖的救治。
献金衲僧中,一个和尚不幸得了绝症,面临死亡,为了给佛教做贡献,献出了自己的金牙。
洛阳伽蓝记通过这些故事,展现了唐朝佛教的兴盛景象,并描绘了一群善男信女坚守信仰的形象。
同时,书中还道出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坚持信仰,不屈不挠地追寻精神追求。
洛阳伽蓝记的写作旨在宣扬佛教的思想和信仰,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慈悲,同时也启示人们要珍惜生命,不断追求自我超越,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灵境界。
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唐朝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精品,为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章。
唐诗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居于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大量的优秀诗人。
唐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律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唐代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佛教文化的影响在唐代表现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佛教的思想在唐代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很多人都把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寄望在了佛教信仰之上。
王子坊《洛阳伽蓝记》【课文说明】《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情况的著作。
伽蓝是梵语音译词,即佛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以后,王公大臣争建佛寺,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多所。
北魏末,洛阳屡经战乱,诸寺多成废墟。
(南北朝420—581:南朝“宋、齐、梁、陈”420—589;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386—581)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北齐时人,北魏北齐时均曾担任官职。
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景象,追忆过去寺观的侈丽,都城的繁盛,写成这部书,用来寄托他对北魏覆亡的哀悼。
本书善用简洁的文字叙述故事和人物,语言流畅。
虽然夹有骈俪成分,但基调是散文,成为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之一。
文选题目是教材编者所加。
作者在这段文字里描述了北魏几个王侯的奢侈生活、腐朽思想和贪婪性格,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封建贵族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
【课文讲读】【原文】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译文】——从洛阳退酤向西,张方沟向东,向南临近洛水,向北抵达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统称为寿丘里,是皇室宗亲所居处的地方,民间称为王子坊。
(段意:简介王子坊地理位置。
)【原文】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piăo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shĭ之食,茕qióng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shàn(专也)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本段多骈俪、对偶。
“鳏寡……”——引用、互文——鳏寡茕独都不……【译文】——当时天下安定,四面八方的边远民族也都臣服北魏,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祥喜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风雨气候;老百姓家家富足,年成丰收,民俗欢乐。
关于洛阳伽蓝记书籍介绍此书版本以明嘉靖如隐堂本最善,另有《四部备要》本、《汉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等,各有长短。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佛寺的地理著作,北魏杨衒之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547)。
“伽蓝”即梵语“僧伽蓝摩”之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乃佛寺之统称。
杨衒之,生卒不详,北平人,博学多才,以文章传家,与佛界人士多往还,亲睹洛阳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
目录介绍全书共五卷,按地域分为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记述佛寺七十馀处。
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地理方位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史事、传说、逸闻等,在对诸多佛寺形制规模的描摹和始末兴废的勾勒中,反映了广阔的政治经济背景和社会风俗人情,如尒朱荣之乱,皇室诸王的奢侈贪婪,南北朝间的交往,北魏全盛时期洛阳手工业、商业的繁盛,民间艺人的卓越技艺和演出盛况等,深受历代史学家的重视。
其文笔散中带骈,“秾丽秀逸,烦而不厌”,风格与《世说新语》相类,亦是上品文章。
如写永宁寺的佛塔,仅用“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馀里”等语,其巍峨庄严之状便历历在目。
更有不少志怪故事,如“法云寺”条中所载之田僧超吹茄、陈白堕酿酒、孙岩娶狐女等,情节虽不复杂,但写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引人入胜,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
北魏之际,佛教盛行,寺塔林立,僧尼遍布,杨衒之著此书之目的一为存史,二为劝诫资政,借古讽今,臧否人物。
使今人得以流连忘返于青灯古佛之际,梦回洛阳古都,察其风俗,观其人物,增广逸闻,陶冶情致,世代兴废,繁华不过一瞬,幸赖才人之笔,斯时可存,敢不趋而读之?本书目录序卷一城内卷二城东卷三城南卷四城西卷五城北关于洛阳伽蓝记书籍介绍。
洛阳伽蓝记全篇原文及翻译
摘要:
1.洛阳伽蓝记的概述
2.洛阳伽蓝记的历史背景
3.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
4.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5.洛阳伽蓝记的翻译版本
正文: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北魏晚期的一部地理志书,全名为《洛阳伽蓝记》,作者是北魏晚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颜之推。
本书是一部描绘当时洛阳城市风貌和佛教寺院情况的专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文学创作和佛教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洛阳伽蓝记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北魏晚期,当时洛阳是北魏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十分繁荣。
同时,佛教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寺院成为洛阳城市中的一大景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颜之推创作了《洛阳伽蓝记》,记录了当时洛阳的佛教寺院情况。
洛阳伽蓝记的主要内容是对当时洛阳的佛教寺院进行详细的记载和描述,包括寺院的地理位置、建筑规模、历史沿革、僧侣情况等各个方面。
同时,颜之推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佛教故事和传说,使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在于它既具有历史著作的实录性质,又具有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颜之推在描绘洛阳城市和佛教寺院的同时,运用了丰富的文学
手法,使得文字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洛阳伽蓝记的翻译版本有若干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代的白居易译本和宋代的苏轼译本。
这些翻译版本对于传播洛阳伽蓝记的内容和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洛阳伽蓝记》是一部描绘北魏晚期洛阳城市风貌和佛教寺院情况的重要地理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