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斯华绥《品质》解疑
- 格式:pdf
- 大小:166.18 KB
- 文档页数:2
解读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作者:宋林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1期每次读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总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初读《品质》时为格斯拉先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所折服,同时也为他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
如此精湛的手艺,如此高尚的人品,却最终饿死的结局,让人为其悲惨的命运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等到反复读了几遍之后,突然发现格斯拉又是如此的幸运——能为自己所迷恋的理想奋斗一生,以至到死又是怎样的幸福啊!要真正的解读《品质》,深入了解格斯拉,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三种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小说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我”与格斯拉的关系。
一.理想与现实小说不止一次的提到了格斯拉的靴子理想: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他终于站在来客的面前,上身没有穿外衣,背有点弯,腰间围着皮围裙,袖子往上卷起,眼睛眨动着——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或者说,像一只在日光中受了惊动因而感到不安的猫头鹰。
《品质》震撼人心之处或许就在于每个人都能在格斯拉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理想的风遇到现实的墙,又有多少人能够像格斯拉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直面现实的苦难,永不向挫折低头?也许有一天,我们站到人生终点上,突然之间会惆怅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年轻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没有跟随过自己,陡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
当我们想再去捡回来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弯腰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格斯拉是幸福的——至少他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到了生命的最后。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文章是通过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来描述格斯拉的最后时刻的。
与其说格斯拉是为了自己的生计而拼命工作,倒不如说他是在为自己的靴子理想燃尽最后的生命之火。
解读高尔斯华绥《品质》的艺术之美摘要高尔斯华绥的短篇小说《品质》,细细品读,不仅有品格张扬、社会拷问,更重要的是,作品意味深远,发人深思,令人震撼。
本文从细节描写、悲剧审美特征、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主旨等四个方面来挖掘作品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品质》艺术美悲剧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约翰·高尔斯华绥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弊端,特别是在反映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给下层民众所带来的苦难方面,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深邃目光和博爱胸襟。
《品质》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我”从小到大多次到格斯拉兄弟店做靴子的经过,但这只是表层叙述线索;而作者着意要展示的,也是小说的内在线索,则是格斯拉兄弟的品质和命运。
透过“我”的所见所闻,作者的笔触深入到格斯拉兄弟的灵魂中,并深入追索其悲剧命运的根由。
表面是讲了一个“做了顶好的靴子”的鞋匠最终“饿死”的悲剧故事,细细品读,不禁为主人公的高贵品质而感动、震撼,作品的艺术魅力不仅有品格张扬,社会拷问,更重要的是作品意味深远,发人深思。
一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人的心灵细节描写是一篇小说成败的关键,也是小说的摄人心魄之处。
而对细节的选择,描述的要领,则一定要能够传达人物个性、内在灵魂和活动心理。
《品质》所描绘的人物都是在特定情景中生活着、挣扎着的有血有肉的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小说要表现的也正是小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内容不可能有惊人的情节和较大的动静,因此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描写来显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为作者精心的艺术提炼,使他们身上散发着浓烈的生活的芳香。
这些细节,或聚焦肖像、场景,或点染言谈、行为,形成大大小小、多姿多彩的细节群,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直通人物的心灵。
为了歌颂了格斯拉兄弟的优良品质,作者从两个角度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惜笔墨,反复描述格斯拉怎样为顾客选皮子,怎样为顾客做靴子,写靴子怎么耐穿,写靴子的质量高,其实就是写人的高贵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品质》赏析高尔斯华绥2、时代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
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3、基础积累(1)字音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趿(tā)拖鞋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2)字形(3)词义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整体感知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四、合作探究1、情节线索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小说《品质》鉴赏:品质恒久远精神永追寻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围绕“靴子”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丰满、主题鲜明,谱写了一曲人类宝贵品质的赞歌。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可以从几个方面具体来解读“品质”。
一、售靴之愤由于工业革命浪潮冲击,从格斯拉兄弟的经营理念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当“我”穿着因急需从一家大公司买来的靴子,走进他们的店铺时,他用手指触到我脚上一块痛处的时候,表达了不满,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
可耻!”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听到他谈论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
在他看来,商家一味追求时髦,却忽视顾客穿鞋的舒适度,是可耻的。
大公司卖的是成批量制作出来的鞋,这些从生产流水线上拿下来、整齐划一的鞋,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位顾客,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格斯拉兄弟来说,他们一定根据客人脚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来制鞋,量身定制、力求让顾客穿得合脚。
当他们看到市场中卖家有悖本心的行为时、为他们感到羞愧。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斥责了他们未将工作精力落实到实处,而是利用广告噱头,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一个是“为利润而赶制鞋”,一个是“为顾客而精制鞋”,两者出发点不同,追求各异,鞋的品质自然也是天壤之别,前者华而不实,后者表里如一。
嗜靴如命的格斯拉不能容忍有任何亵渎靴子品质的行为存在,所以文中借他之口无情质疑和批判了其他商家的做法,以此表达他的愤怒。
二、买靴之惑当“我”两年后再次走进他的店时,他向“我”道出了无奈的疑惑:“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何其辛酸、失落。
尽管知道人们对鞋有新的喜好与追求,但他还是不明白人们怎么会不再重视鞋的根本品质了呢?他可是有着虔诚的“靴子理想”的人,他亲手制作的靴子既美观又结实,连“我”都忍不住赞叹说:“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他好像把靴子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仿佛他手中的靴子不是冷冰冰的革具,而是需要精心雕琢的被赋予生命力的艺术品。
品质高尔斯华绥赏析品质高尔斯华绥的作品,那真是如经典佳酿,悠悠岁月流过,也不掩其芳华。
比如他那笔下的人物,就好似一幅幅细致的肖像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栩栩如生。
你看他对社会风貌的描写,就像是长镜头下的城市画面,生动而细腻。
比如《福尔赛世家》,那真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伦敦,各色人物、房屋街道,都透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还有他笔下的感情,在他那如诗如画的语言里,简直就像是织进了一张张情感交织的网。
你看《现代喜剧》,那感情的起伏变化,好比海浪冲击着岩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震撼人心。
更不用说他对人性的刻画,简直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让人看清人物内心的复杂与真实。
就如《归去来》,那些隐忍的情感、暗藏的纠结,让人读来如同在涉足深水,一步一深,不能轻松跨过。
他语言优美如春风般拂过心田,叙述如流淌的溪水,温柔又绵长。
每一个细节都深思熟虑,每一个情节都精心编织,就像编织一件精美的毛衣,没有一针一线是多余的。
高尔斯华绥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更是有如探照灯,照射出隐藏在浮华表面下的阴暗与不公。
就像《思维花园》那样,他通过人物和故事,揭示出时代的共性和深处的痛点,发人深省。
他的风格,是平凡中的伟大,经典中的创新。
每个故事如同一个个珍珠,串连起来是璀璨的项链,不论哪一颗都光华照人。
正如《牧人之歌》,微不足道的小故事背后,却蕴藏着深刻的社会观察与人性洞见。
看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就如同品味一杯佳酿,初入口时只是觉其醇厚,细细回味却能发现其中的层次感与深意。
你要细品,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与智慧。
阅读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思考,让人如同在智慧的殿堂中徜徉,既心旷神怡,又深感启发。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一曲手工业文明的挽歌——《品质》解读与赏析O顾金光(江苏省大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47)【摘要】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小说《品质》为我们奏出一曲手工业文明的挽歌。
格斯拉兄弟一个郁郁寡欢而死,一个是活活饿死。
无法逆转的时代潮流,让手工业者渐渐推出伦敦繁华的街区,退出历史的舞台。
工业垄断、同行竞争……现实是残酷的,而格斯拉兄弟恪守着诚信、执着、踏实的品质,不愿随波逐流,他们因鞋而生、为鞋而死,这也正是文章标题“品质”的真正内涵,鞋品的结实与人晶的诚实相融合。
评鉴此篇作品,读者会涌起对手工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交替的历史时刻特有的伤感。
叙事节奏的从容舒缓、双线索的结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赋予作品以一定的张力。
【关键词】手工业文明;《品质》;双关;现代工业文明手工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冲突、碰撞中渐趋没落、颓败,手工业文明蕴含的沉静、诚信、执着、踏实的品质随之渐趋淡化,受到现代工业时代的快速、浮躁、虚夸之风的挑战渐落下风。
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创作的小说《品质》,为我们奏出一曲手工业文明的挽歌。
作品塑造了追求完美、视产品为作品、视生产为创作、视声誉为生命的具有日耳曼血统的手工业者形象——格斯拉兄弟,他们因鞋而生、为鞋而死,用虔诚的生命、用执着的敬业态度为手工业文明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挽歌。
从写作技法上看,叙事节奏的从容舒缓、双线索的结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赋予作品以一定的张力。
一、鞋子的“灵魂”在作者笔下,人物形貌的变化令人触目惊心o“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髦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
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物品与面相、气质融为一体:僵硬、迟钝、质朴、严谨、不苟言笑。
但是发红的头发,说明当时他们虽然苍老、劳碌,但还是健康的。
品质高尔斯华绥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高尔斯华绥的作品阅读理解这档子事儿。
你们知道不,读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细节的奇妙世界!比如《福尔赛世家》,那里面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哎呀呀,真的是太精彩了!就好像你在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聊天似的。
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时,哇塞,完全被吸引住了!感觉自己就置身于那个时代,看着那些人物的喜怒哀乐。
这不像在读书,简直就是在体验另一种人生!你们想想,那得有多震撼啊!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得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就好比品尝一道美味佳肴,得慢慢咀嚼才能尝出其中的滋味。
高尔斯华绥的文字不就是这样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无尽的魅力。
有时候,我会和朋友们一起讨论他的作品,哎呀,那场面可热闹了!“嘿,你看这段写得多妙啊!”“可不是嘛,真的是太绝了!”大家各抒己见,就好像在开一场文学的派对!这可比自己一个人读有趣多了,对吧?
读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真的能让你收获满满啊!它能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能让你对人性有更深的理解。
难道不是吗?这就像一束光照进了你的心里,让你的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了!反正我是强烈推荐大家都去好好读一读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去发现属于你们自己的感悟和惊喜!
我的观点就是:高尔斯华绥的阅读理解绝对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深入探究,它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和乐趣!。
高尔斯华绥《品质》简介《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Aldous Huxley)于1934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是一部讽刺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小说,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个体选择的重要性。
本文将以《品质》为主题,从人物角度、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小说的影响与启示进行探讨。
人物角度在《品质》中,我们将会看到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基石。
首先是小说的主人公贝纳尔德·马文(Bernard Marx)。
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身体矮小而丑陋。
在整个社会都对标准化和完美化的追求下,贝纳尔德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存在突出了社会对个体多样性的缺乏认可,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异质化的恐惧。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琳达(Linda),她曾经在独立国度(Savages,另有翻译为野蛮人国度)度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被带回了先进社会。
琳达面临两个世界之间的分裂,她对先进社会的陌生感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渴望之间存在着内心的挣扎。
她的形象象征着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对自由和真实的追求。
除此之外,小说还有一系列的次要角色,如利克(Helmholtz Watson)和约翰(John)。
他们分别代表了促进社会创新和文化传统的力量,以及对媒体宣传和观念灌输的怀疑。
情节发展《品质》以近未来的遥远世界为背景,描述了一个完全被技术和科学掌控的社会,人们根据自己的等级被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而故事的发展则集中在主人公贝纳尔德·马文的个人成长和对社会体制的质疑上。
贝纳尔德在不断的挣扎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开始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自由进行反思,并试图通过行动来改变现状。
同时,他和琳达的感情线也成为故事发展的重点之一,他们彼此依赖、支持和理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温情和悲剧的画面。
当贝纳尔德认识到自己无法改变整个社会时,他选择与利克一起逃离,并来到野蛮人国度。
教学反思新课程NEW CURRICULUM上出《品质》的“品质”———关于《品质》教学设计的一点思考丁飞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丰惠中学)《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之笔,所以很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但实际上这篇文章却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
作品从“我”与靴匠的几次打交道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影射出何谓品质,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真实感人,故事结尾耐人寻味。
因此,在教这篇文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那么,教学《品质》我们该怎样定位呢?《品质》小说的叙述语言,相信学生都能读懂,这就造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尴尬和悖论,既然学生自己能看懂,还要老师讲什么?或者说老师的讲解是否真正有效?因此,这篇小说的教学定位不是小说陈述了什么内容,展示了什么内容,从某种意义来说,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有难度,更有艺术性,于是,我的教学定位是“卓越的描述艺术”“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
“卓越的描述艺术”这一基点的确立,从教后的反馈来看,是一个相当准确、切中要害的定位,能激发阅读者的兴趣。
寻找细节,品读人物,探究主题———分析这篇文章的“道”,为此,我在备课时设计了一条思路,那就是围绕“怪—变—不变”这一线索展开教学。
一、怪首先,我在上课开始时提出一个有统治力的问题:“格斯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容易回答:“怪!”按照常理,老师进行追问:“怪”在哪里?要求学生从细节角度解读“怪”。
小说借“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之口写出了格斯拉的“怪”:“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从不登广告。
”“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
”我把这些简练概括为这个鞋匠从业的“四不”原则。
紧接着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谁眼中的怪鞋匠?”即别人怎么看他和他怎么看别人,是“看”与“被看”的关系,这是一个很深邃的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
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
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
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
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
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
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真是怪事。
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慢性饥饿,医生是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
他接了一份定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顾客可不愿等待呀。
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
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
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但是饿死——”“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
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
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
他经常断炊。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节选自高尔斯华绥《品质》)216.根据选文,概括鞋匠格斯拉这一形象的个性特点。
217.小说以这段文字作为整个故事的结尾,有何作用?【答案】216.①为人执拗,性格坚忍;②热爱自己的手艺且手艺高超;③坚守职业理想,执著打造精品(亲力亲为,不惜工本,不计利润,质量至上);④在回业竞争时落败,遭顾客冷落上因饥饿而死的社会底层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