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8版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59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完整版)康复诊疗指南及规范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丁笑2017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眩晕诊疗规范GF-08 腰痛诊疗规范GF-09 痹症诊疗规范GF-10 面瘫诊疗规范GF-11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2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3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4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学术研讨42中国农村卫生 . 2020年第09期2020.05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邻脊髓、神经、血管等邻近组织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综合征[1]。
颈椎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
发病率为10~15%[2]。
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分型以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常见[3]。
主要症状有:颈项强直疼痛、头痛头晕、上肢麻木、下肢无力等。
用葛根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依据《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8版》的诊断标准,选取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51岁,平均(47.6±2.1)岁,病程5~8年,平均病程(6.5±1.4)年,本组颈型10例、神经根型12例、脊髓型5例、椎动脉型10例、交感神经型3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4~52岁,平均(46.4±2.1)岁,病程5~7年,平均病程(5.8±0.6)年,本组颈型12例、神经根型12例、脊髓型4例、椎动脉型9例、交感神经型3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分型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0.3g,2次/d,维生素b1片10mg,3次/d,维生素b12片50ug,2次/d,地巴唑5mg,3次/d,口服。
观察组给予《伤寒论》葛根汤加减方,葛根汤组成: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白芍6g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4枚。
临床加减:颈项肩背疼痛者保留麻黄,若夏季或颈背部慢性劳损,筋脉失养,则减麻黄;头晕加天麻15g、蔓荆子10g;头痛加川芎12g、当归10g;颈背疼痛加羌活9g、防风9g、鸡血藤15g;肩臂疼痛麻木加姜黄9g、威灵仙9g、天麻15g;恶心呕吐加姜半夏9g、枳壳9g;下肢无力加党参12g、黄芪15g;血压升高者可以加天麻15g、钩藤18g。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西安市红会医院中医骨科颈椎病诊疗规范第一部分颈椎病临床表现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占颈椎病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颈椎病诊治指南2016版世界脊柱学会会长Tomas Kung 编著柳茹理工大学康复专业 Yaonasoya 翻译关键词:颈椎病,诊断,治疗,康复,牵引,手术,药物。
第一部分前言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1992年,青岛)明确了颈椎病定义: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第二部分颈椎病的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其他型(目前主要指食道压迫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