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校园室外热环境的实测与模拟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
寒冷地区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性分析
闫旭峰;雷勇刚;景胜蓝;尹晗硕
【期刊名称】《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2(43)2
【摘要】以寒冷地区太原市某大学供暖季教室为研究对象,对教室室内外热环境进行现场实测,同时对室内人体热舒适情况进行主观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教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为25.21℃,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9.64~30.78℃,而根据PMV(predicted mean vote)计算得到的室内热中性温度为21.07℃,80%满意度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6.61~25.53℃.说明PMV模型预测的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之间存在一定偏差,而验证Griffiths模型可以准确预测该地区教室内热舒适温度,预测值为24.69℃.利用最小二乘法优化PMV-PPD(predicted percent dissatisfied)模型,建立适应性PMV修正方程,最终提出适用于寒冷地区高校教室冬季热环境评价数学模型.
【总页数】8页(P198-205)
【作者】闫旭峰;雷勇刚;景胜蓝;尹晗硕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32.11
【相关文献】
1.以西安地区为例谈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
2.遵义地区高校建筑冬季室内自然通风情况下室内热环境和热舒适调查研究
3.桂林某高校图书馆冬季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性研究
4.寒冷地区(B区)农村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调查与改善策略研究——以滨州市农村地区为例
5.寒冷地区(B区)农村居住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调查与改善策略研究——以滨州市农村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22-01-04作者简介:胜兴(1985-),男,辽宁沈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
基于CFD 的校园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和优化设计胜兴1,崔洁1,季爱宇2,李晖1,刘宇昕1(1.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学院,辽宁沈阳110136;2.辽宁长鑫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开原112300)摘要:针对某大学校园的室外风环境问题,建立校园内建筑的三维计算模型,通过PHOEN ‐ICS 软件确定合理的计算区域、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利用模型算法对夏季和冬季的校园风环境分别进行模拟计算。
根据模拟结果,探讨校园内存在的风环境问题及形成的原因,结合相关的评价标准及行人的舒适度对室外风环境做出评价,总结该高校校园的风环境特征,从校园整体布局、建筑群布局优化、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提出优化风环境的策略,为校园的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校园建筑;CFD 模拟;室外风环境中图分类号:TU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603(2023)03-0001-05DOI :10.13888/ki.jsie (ns ).2023.03.001第19卷第3期2023年7月Vol.19No.3Jul.2023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tural Science )风环境作为室外影响人体舒适度的重要因素之一[1-2],已经受到业内诸多学者的关注。
目前,研究室外风环境的方法主要有3种:实地测量、风洞试验及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 )技术对流场进行模拟。
张泽超等[3]利用HYBPA2019软件,对某住宅区室外风环境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到了该小区冬夏两季的风速、风压及空气龄数值。
单雅琪[4]利用ENVI-met 模拟了布局模式在高层住宅园区内的冬季风环境情况,分别从风速值和风速变化比两个方面分析了建筑周围的风环境,得出了高层建筑园区内的不同布局形式对建筑室外的风环境的影响。
北方暖气的室外环境监测与气象数据应用在北方的寒冷冬季,室外环境的温度是决定人们是否需要打开暖气的重要因素。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暖气资源,了解室外环境的温度变化是必不可少的。
而室外环境的监测与气象数据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室内温度的变化,从而合理调整暖气的使用。
本文将探讨北方暖气的室外环境监测与气象数据应用的相关内容。
首先,室外环境的监测可以通过安装在建筑物外墙或庭院内的温度计来实现。
这些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室外的温度,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系统中。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室外温度的变化趋势,比如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等。
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室内温度,减少能源的浪费。
其次,气象数据的应用也对室外环境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气象数据是根据多个气象站点采集的,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预报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帮助他们了解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根据天气情况,用户可以合理安排暖气的使用,避免在气温较高或者有降水的天气浪费能源。
此外,气象数据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模型和算法进行室外温度的预测。
通过统计历史气象数据和室内温度数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预测模型,根据当前的气象状况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室外温度的变化趋势。
这样,用户可以提前了解到室外温度的变化,合理调整暖气的使用时间和温度,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最后,室外环境监测与气象数据的应用还可以通过智能系统来实现。
智能系统可以将室外环境的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进行集成,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分析数据,提供更加精确和个性化的服务。
比如,根据用户的习惯和需求,智能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室内温度,避免过度使用暖气,节约能源。
同时,智能系统还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和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户及时关闭或开启暖气,确保室内温度的舒适性。
综上所述,北方暖气的室外环境监测与气象数据应用对于合理使用暖气资源和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室外环境的温度并合理应用气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室内温度的变化,减少能源的浪费。
广州某高校教室冬季热环境现场量测与评估分析
李久芳;吕宁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8
【摘要】高校教室是广大师生接触最频繁、最密切的室内环境之一,因此研究教室室内的热舒适度、改善教室内空气环境和质量,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对提高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现场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某教学楼教室的热舒适度进行研究,得出室内通风状况、人员密度等因素对室内PMV、PPD、温度和湿度等指标的影响规律,对了解和改善南方地区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有参考价值。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李久芳;吕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0;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13.31
【相关文献】
1.以西安地区为例谈高校教室冬季室内热环境 [J], 王洪光;田波
2.上海某高校教室和宿舍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评价 [J], 张楠;李峥嵘;徐尤锦
3.厦门高校教室冬季热环境测试及热舒适预测 [J], 陶求华;李莉
4.哈尔滨冬季高校教室IAQ及热舒适现场研究 [J], 李彪;朱蒙生;展长虹;蔡伟华
5.西安农村学校教室冬季采暖热环境现状分析 [J], 谢安生;李东逸;李成亮;滕聪;江超;孟庆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日益严峻,在寒冷地区,建筑能耗尤其是采暖能耗可占总能耗的1/3,公共建筑体量大,能耗高,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案,使节能资金得到很好的运用、节能改造效果达到最佳,这涉及到建筑节能改造措施经济性评价问题。
本文针对河北省保定市某中学教学楼节能改造进行方案设计以及经济性、节能性分析。
1保定某中学教学楼基础资料1.1保定市气候条件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冀中平原西部,介于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季,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13.4℃,1月平均气温-4.3℃,7月平均气温26.4℃。
1.2建筑基本情况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14211.5m2,具体建筑信息见表1、2。
1.3供暖系统基本情况该校一次网热媒为市政集中供热系统提供的高温水,设置板式换热器一台,经换热站换热后通过二次管网供热,采暖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暖末端系统形式为垂直单管串联系统,末端采暖设备为钢制散热器。
换热站循环水泵采用工频运行,二次管网为双管异程式,热力入口管道由地下进入各楼栋内,热力入口装置在各楼栋入口地下管井内,现供水管道安装闸阀,回水管道安装手动调节阀。
室内采暖系统为散热器采暖。
采暖全天运行,设置采暖期为11月15日至3月15日,冬季设定室内温度为18℃,冬季室外采暖计算温度为-9℃。
表1 建筑基本信息序号项 目初中部教学楼1建造时间2011年2建筑功能教学楼3建筑面积14211.5m24建筑朝向南北5建筑层数地上6层6建筑高度主楼:23.55m7标准层高 3.8 m8采暖面积13773.24m29采暖热源形式市政热水10采暖末端形式钢制散热器针对河北保定某中学教学楼冬季采暖能耗进行模拟分析,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上学时间及围护结构,设计两种改造方案,对外窗进行改造,同时降低寒假期间供暖温度,利用DeST软件模拟两种方案的节能效果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为该学校节能改造提供借鉴。
一、调研背景随着冬季的到来,学校供热问题成为保障师生健康、安全、舒适学习生活的重要环节。
为了解我校供热现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特进行本次供热调研。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学校现有供热设施和设备情况;2. 评估供热系统的运行效率及能耗;3. 分析供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 提出改进供热设施和优化运行管理的建议。
三、调研内容1. 供热设施与设备(1)供热面积及供暖方式;(2)锅炉、热交换器、管道等主要设备品牌、型号、使用年限;(3)供热设施运行状况及维护保养情况。
2. 供热系统运行效率及能耗(1)供热系统运行时间、温度控制;(2)供热系统能耗情况;(3)供热系统节能措施及效果。
3. 供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供热设施老化、损坏现象;(2)供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低;(3)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处理情况;(4)师生对供热情况的满意度。
四、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对学校供热设施、设备进行现场检查,了解其运行状况;2. 查阅资料:查阅学校供热设施设备台账、运行记录等相关资料;3. 问卷调查: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供热情况的满意度;4. 访谈:与供热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供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调研结果1. 供热设施与设备我校现有供热面积为XX平方米,采用集中供热方式。
主要设备包括锅炉、热交换器、管道等,品牌为XX,型号为XX,使用年限为XX年。
供热设施运行状况良好,但部分设备存在老化现象。
2. 供热系统运行效率及能耗供热系统运行时间较长,温度控制较为稳定。
能耗方面,总体情况良好,但仍有节能空间。
3. 供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供热设施老化,存在安全隐患;(2)供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低;(3)供热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故障,影响师生生活。
4. 师生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师生对供热情况的满意度一般,部分学生对供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低等问题反映强烈。
六、改进建议1. 加强供热设施维护保养:对老化、损坏的设施设备进行维修或更换,确保安全运行;2. 优化供热系统运行管理:调整供热参数,提高供热效率,降低能耗;3. 增加供热设施投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供热质量;4. 加强师生沟通:及时了解师生需求,提高供热服务水平。
中小学取暖调研报告报告调研背景:随着冬季气温的逐渐降低,中小学校园取暖问题备受关注。
学校教育环境的舒适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了解中小学校园取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任务。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小学校园取暖设施的分布情况、取暖方式的选择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取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部分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访谈。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校长、教师和学生,主要涉及取暖设施类型、供热方式、取暖效果等方面的问题。
调研结果:1. 取暖设施分布情况根据调查显示,中小学校园取暖设施主要分布在教室、办公室和教学楼。
其中,教室的取暖设施覆盖率较高,办公室较为普遍,而教学楼的取暖设施普及度相对较低。
2. 取暖方式的选择问卷调查显示,中小学校园取暖方式主要有集中供暖和分户供暖两种形式。
集中供暖方式具有供热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但部分学校表明供热不均匀的问题。
分户供暖方式更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运营成本较高。
3. 取暖效果评价根据访谈和实地观察,绝大部分学校的取暖设施可以满足教学和办公等基本需求,但仍有少数学校存在供热不足、温度调节不准确等问题。
学生对于教室温度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对取暖设施的噪音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不满。
调研结论:中小学校园取暖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建议在中小学校园取暖方面,应加强设施维护与更新,提高供热设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对于取暖设施的使用培训,提高取暖效果和舒适度。
同时,政府与学校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相关的取暖规范和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调研建议:1. 中小学校园取暖设施应定期维护和更新,确保工作正常,以提高取暖效果。
2. 加强学校职工和学生对于取暖设施的使用培训,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
3. 政府与学校应加强合作,制定中小学校园取暖方面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学生的学习环境舒适度。
室外热环境实验报告
###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在热工设备外部热环境中不同情况下工作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外部热环境特性为信息。
### 二、实验方法
本次实验采用模拟室外热环境的方法,以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风速为基准,模拟环境情况,通过热工仪器对热工设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反馈并记录设备的工作状况。
### 三、实验结果
经过模拟室外热环境实验,发现当室外温度上升,湿度下降时,热工设备的运转温度也会上升,湿度也会下降,运转效率会降低,有效功率也会减少,说明遭受的外部热环境会影响内部发热量的释放及散热情况,从而引起热工设备运行的缺陷和故障。
###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模拟室外热环境实验,说明外部热环境会影响热工设备的工作状况和参数,因此需要根据外部热环境特征,合理设计散热措施和抗热结构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室外热环境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室外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对热应激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地点本实验选择了室外空旷的校园草坪作为实验地点。
实验设备1.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2. 相对湿度仪:用于测量环境相对湿度。
3. 心率计:用于测量人体心率。
4. 汗液分析器:用于检测人体排汗情况。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开始前,先使用温度计和相对湿度仪分别测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2. 实验者暴露于室外环境中,完成一系列轻体力活动,比如快走、慢跑等。
3. 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心率计实时监测心率,以观察人体的自适应能力。
4. 活动结束后,使用汗液分析器检测汗液成分,判断身体在热环境中的代谢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环境温度和湿度实验前测得室外环境温度为35C,相对湿度为70%。
心率变化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实验者的心率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达到最高峰后也会随着休息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这表明人体在热环境中能够适应较高的心率,同时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汗液成分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在热环境中,人体排汗量明显增加。
同时,通过汗液分析器检测到排汗液中钠离子浓度的上升,说明人体在热环境中排汗时,也带走了大量的钠离子。
这是人体为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做出的自适应调节。
结论室外热环境对人体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人体也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
在热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心率和排汗来适应高温以及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
这对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注意事项与改进建议1. 在室外活动时,尽量选择凉爽时段进行,避免高温时段暴露于太阳下。
2. 在高温环境中参加活动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及时补充电解质。
3.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各种运动强度对人体在热环境中的影响,以及热应激对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人群的影响。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室外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人体对热应激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这对于我们了解如何应对高温环境,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冬季校园户外空间不同活动水平的热舒适研究——以吉林大
学前卫南区为例
张曦元;罗颖;门思彤
【期刊名称】《四川建材》
【年(卷),期】2024(50)6
【摘要】严寒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室内外温差大,限制了高校大学生的户外活动。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是大学生开展休闲体力活动的载体,营造舒适的校园户外空间有利
于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并为校园增加活力。
为了揭示严寒地区校园户外空间中
不同活动强度的大学生冬季生理与热舒适特征,本研究结合气象监测、生理参数测量、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不同活动水平生理响应与校园户外空间热舒适度的关系。
结果表明:人体活动强度越大,感觉越温暖,也就越舒适;户外空间测点的TCV与TSV
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F1>E1=D1>C1=B1>A1;出现冷症状的人数比例随着活动强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不同空间因气象因子与环境的差异受试者所表现的冷症状不同;MTSV投票升高1个标尺,MST升高(低强度3.9℃,中强度2.2℃,高强度1.5℃)。
【总页数】5页(P86-89)
【作者】张曦元;罗颖;门思彤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111.3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大学校园户外活动空间利用分析--以武汉大学工学部校园为例
2.大学校园户外学习空间的声舒适性研究——以5栋山西高校图书馆的室外空间为例
3.湿热地区校园公共空间冬季热舒适研究
4.市民公共活动空间冬季小气候及热舒适研究——以首义广场为例
5.校园景观空间冬季微气候分析和热舒适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报告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分校改扩建工程建筑专业主持人:(设计总负责人)审定人:校审人:计算人:北京中帝恒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2016年02月18日目录1.建筑概况 (2)2.评价依据 (2)3.分析方法 (2)3.1原理概述 (2)3.2模拟软件 (3)3.3计算原理 (3)3.4模型设置 (4)3.5参数设置 (5)4.评价标准 (6)5.模拟结果和分析 (6)5.1风环境模拟模型 (6)5.2工况1(冬季平均风速工况) (6)5.3工况2(夏季平均风速工况) (8)5.4工况3(过渡季平均风速工况) (9)6.结论 (10)1建筑概况工程名称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分校改扩建工程工程地点北京市朝阳区第十七中学百子湾校区内气候子区寒冷建筑面积地上5861.93㎡地下3321.8㎡建筑层数地上5 地下2建筑高度地上18.0m 地下8.4m北向角度0°2评价依据1. 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4.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3分析方法3.1原理概述建筑群和高大建筑物会显著改变城市近地面层风场结构。
近地风的状况与建筑物的外形、尺寸、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周围地形地貌有着很复杂的关系。
在有较强来流时,建筑物周围某些地区会出现强风;如果这些强风区出现在建筑物入口、通道、露台等行人频繁活动的区域,则可能使行人感到不舒适、甚至带来伤害,形成恶劣的风环境问题。
在一般的气候条件下,他们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小气候和环境的舒适性;一旦遇到大风,这种影响往往会变成灾害,使建筑外墙局部的玻璃幕墙、窗扇、雨棚等受到破坏,威胁着室内外的安全。
高层建筑群室外人行区域最容易形成再生风和二次风问题,导致冬季室外风速过大,行人难以停留。
图1 室外空气流动与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效用示意图建筑合理布局是改善室外行人区热舒适的关键;主要是避免在寒冷冬季室外行人区风速加速,如风巷效应,同时在与冬季主导风向垂直方向最好增加裙房,加大底座尺寸,避免冲刷效应和边角效应等,如图1所示。
冬季和夏季的高温缓解策略:在温带气候区的现场测量摘要:自然元素,如植被和水体可能有助于减少城市空间在夏季或在炎热的气候中的热度。
但是在寒冷季节这种效果很少被研究。
本文简要研究植被和水在夏季和冬季对城市温度的影响,其中冬季的更全面。
这两项研究都是在两所处于温带气候的大学校园里的小庭院里进行的。
相似材料的比例模型实验也支持之前的研究。
夏季的研究(连同比例模型)是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做的,冬季的研究(连同比例模型)是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做的。
夏季的研究表明,有绿色植被的庭院在下午的气温和没有植被的庭院相比,气温最多低了4.7 °C。
冬季的研究表明,有绿化的屋顶气温比白色碎石屋顶上的气温要高。
这也表明,虽然“黑”院子可以在阳光明媚的冬日保持几个小时较高的气温,但是在有一个水池,并且地面上有大量吸热物质的庭院里,通常空气会更温暖而且会持续更长时间。
夏季和冬季的研究都表明,和郊区相比,城市公园的气温更低、更恒定,无论是在夏季和冬季。
比例模型还表明,虽然和沙砾相比草具有较低的反射率,但是和沙砾、黑色屋顶相比,它可以提供一个更冷的环境。
关键词植被和水体;夏季和冬季;庭院;温带气候;城市热岛效应;公园冷却效果1.简介城市热岛(UHI)的现象影响城市建筑物供热供冷的能源需求和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健康和热舒适。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自然元素(如植被和水体)被人造构筑物更替,而且这些人造物的表面(沥青和建材)会吸收和缓存太阳能热.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可以通过把自然元素带回城市和城市空间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一些研究表明,植物和水体在夏天可以减小城市环境的热岛效应;这些自然元素在冬季也可以在市区能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
在夏季,植被的蒸散和水体的蒸发所需要的热量需要从周围摄取,因此导致附近环境的空气冷却。
例如,在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的佐贺(日本)的一个机构的校园中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当树木的面积增加20%时平均日最高气温将下降2.7 ℃。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室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实验地点:小组成员:实验仪器:温湿度计;风速仪太阳辐射记录仪;卷尺。
实验目的:了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相关仪器仪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外气象因素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实验过程:(1)、空气温度、湿度的测量:1、仪器:温湿度计。
2、测量时间为早8点至晚8点,在布点位置就位后,就位2分钟后进行第一次读数,进行10次测量,u然后取平均值。
每隔两小时测量一组数据3、测量时,仪器取距离地面1.5m左右(2)、太阳辐射的测量:1、仪器:太阳辐射记录仪。
2、测量时间为早8点至晚8点,在布点位置就位后,就位5分钟后进行第一次读数,每15s记录一次,记录5次然后取平均值。
每隔一小时测量一组数据。
(3)、风速的测量1、仪器:风速仪。
2、测量时间为早8点至晚8点,在布点位置就位后,就位2分钟后进行第一次读数,每隔15s记录一次数据,进行10次测量,然后取平均值。
每隔两小时测量一组数据。
测量时,仪器取距离地面1.5m左右实验结果:整理可得:实验分析:(对实验结果或实验过程进行分析)湿度:室外湿度早晚大,随着温度升高,湿度下降。
结果显示,室外相对湿度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室外温度下降使得饱和水蒸汽量下降,同时因雪天气的关系,绝对湿度也随之增加。
但前两分钟上升的速度大于后两分钟,这是由于随着时间的增加,空气中绝对湿度逐渐达到饱和,使得后期相对湿度变化缓慢。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湿度( %-3-6-9 -12 -15 -18 -21 -24 -27 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温度(温度:室外温度早晚较低,12:00至16:00温度较高,但整体相对稳定,这与测定时室外环境相吻合风速: 结果显示,测试过程中风速的大小波动幅度大,但不能保证仪器时刻正对风向,对风速的测定存在一定的误差。
学校冬季供暖调研报告范文学校冬季供暖调研报告一、引言供暖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学校冬季供暖情况,以及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为学校提供更加舒适的供暖环境。
二、调研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校冬季供暖进行全面调查。
三、问卷调查结果1. 供暖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学校冬季供暖的方式主要有自备锅炉供暖、中央供暖和地板供暖三种,其中中央供暖占比最高,达到60%;自备锅炉供暖和地板供暖的占比分别为30%和10%。
2. 供暖品质针对供暖品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学生表示对供暖效果满意,30%的学生对供暖效果不满意并感到寒冷,50%的学生表示供暖效果一般,对温度和空气质量不太满意。
3. 供暖费用问卷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供暖费用过高,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难以承受;30%的学生认为费用适中,10%的学生认为费用过低。
四、现场考察结果1. 供暖设备学校中央供暖设备老化严重,部分设备已经超过使用寿命,导致供暖效果不如预期。
自备锅炉供暖的公寓区域的供暖设备更新较快,供暖效果较好。
地板供暖的供暖设备安装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
2. 管道状况学校中央供暖的供暖管道存在老化、漏水等问题,影响供暖效果。
自备锅炉供暖和地板供暖的供暖管道状况良好。
3. 温度监控学校中央供暖的温度监控系统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供暖问题。
自备锅炉供暖和地板供暖的温度监控系统较为完善,可以实时监控温度状况。
五、问题分析1. 供暖设备老化:学校中央供暖的设备老化严重,部分设备已经超过使用寿命,导致供暖效果不如预期。
2. 管道问题:学校中央供暖的供暖管道存在老化、漏水等问题,影响供暖效果。
3. 温度监控不完善:学校中央供暖的温度监控系统不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供暖问题。
4. 供暖费用过高:学生普遍认为供暖费用过高,使得经济困难的学生难以承受。
六、改进建议1. 更新供暖设备:学校应该对中央供暖设备进行更新和维护,确保供暖设备的运行效果和安全性。
学校暖气调研报告总结
根据对学校暖气使用情况的调研,对于提高教育环境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调研结果总结:
1. 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员工对学校暖气的温度感到满意,但仍有小部分人对温度感到不够舒适。
2. 学校暖气系统在寒冷季节工作正常,但在换季时存在调整不及时的问题,导致温度波动较大。
3. 学校暖气设备老化严重,需要更新和维修,以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减排。
二、建议和改进措施:
1. 提高温控技术:引入智能温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并根据需求自动调整暖气供应和运行时间,减少温度波动和能源的浪费。
2. 定期维护和更新设备:为了确保暖气系统的顺利运行,定期维护设备,及时更换老化部件,提高整体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
3. 加强人员培训和意识宣传:提高暖气设备操作人员的技能,确保他们能熟练使用和管理暖气系统,并定期进行能源节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4. 增加外部保温措施:对于建筑外墙、窗户等易散热部位,进行保温改造,减少热量的散失,提高暖气的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建议学校在改善暖气系统上加大投入和关
注,以提高学校教育环境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引入智能技术、定期维护更新设备、加强人员培训意识宣传和增加外部保温措施,相信学校暖气系统的运行将变得更加稳定、高效,满足师生的需求,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室内(外)热气候观测与评价(冬季工况)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对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理解影响建筑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各种环境因素;理解室外热环境对建筑物热作用的影响。
2、掌握热环境各个参数的测量方法,了解温湿度计和风速计等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方法。
3、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如教室,办公室等;广场,建筑周边场地等外部活动空间),对室内(外)热环境观测,并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评价,讨论建筑规划、设计对建筑空间热物理环境的影响。
提出建筑规划、设计中提高热舒适,节约能耗的办法措施,理解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黑球温度计2.温湿度计3.风速计4.太阳辐射计5.红外测温仪三、实验步骤及方法1、确定实验研究对象,可选取多个研究对象,进行比对性实验。
参考类型:1)本校教室,寝室;图书馆大厅,行政楼西向厅等2)图书馆前广场;湖畔;2号楼或三号楼连廊;华元底层半开敞商业场所等2、观察与测量研究场所的与热环境有关的场所基本情况并记录,如,室内热源,朝向,开窗情况、通风、遮阳状态,围护结构等;外部空间形态,界面材质地面、周边情况等。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具体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内部分工。
(如研究对象的确定,基本情况的观察测量,测试指标,设计热舒适度主观评价体系,拟解决或探讨问题,预估实验结果等等)4、环境参数测试1)测点选择:若选择多个教室作为测试对象,请注意测试对象的代表性和差异性。
室内工作区选3个测点,取房间或者主要工作区段,离地面1米高处,注意选点间隔一定距离,并有代表性。
外部空间活动范围选3个测点,离地面1.5米高处,注意选点间隔一定距离,并有代表性。
2)测量内容:黑球温度的测定:用黑球温度计在各测点测出温度,并取平均值记录(℃),下同。
注意黑球温度计使用时,应保持人与黑球温度计黑球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人体温度的干扰。
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测量:用记忆式温湿度计在各测点测出气温(℃)和相对湿度(%),并取平均值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