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与戴高乐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664.00 KB
- 文档页数:13
戴高乐主义名词解释
戴高乐主义是指法国政治家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所倡导的一种政治理念和治国理政思路。
戴高乐主义的核心主张是国家独立、威望和集权,强调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
戴高乐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独立: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独立地位,主张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左右。
他主张法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不随德国、美国等大国集团行动。
2. 威望和集权: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应该在国内外的政治舞台上具有极高的威望,以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荣誉。
他主张法国政府应当拥有强大的权力和集权的体制,以便有效地实施国家政策,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3. 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戴高乐主义强调法国的民族自主和国家的自主性,主张法国应该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独立决策和行动,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他认为法国应该摆脱对外国的依赖,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4. 坚持法国的特殊性:戴高乐主义认为法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地位,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并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和维护。
他倡导法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并用法国的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国内外的问题和挑战。
戴高乐主义在法国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戴高乐曾经担任法国总统,领导法国走出二战的困境,并恢复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
他通过推行戴高乐主义的理念和政策,使法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成为独立、威望和自主的大国。
戴高乐主义也影响了后来法国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成为了法国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
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
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并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
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
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
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CharlesdeGaulle)生于里尔一教师家庭。
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三次负伤。
1916年最后一次受伤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
1918年停战后获释。
1919年应募到波兰军队任职,次年被授予波军少校军衔。
其间,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军配合下协同作战的思想,被聘为波兰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官。
1921年回国后,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
1922年考入军事学院。
1924年毕业后到美因茨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
1925年调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
1927年受命指挥第19轻步兵营。
1929年调往驻近东部队。
1931年底回国后,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任职。
其间,出版几部军事理论著作,强调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建立规模小、机动性强的职业军队,在步兵、空军协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见戴高乐的军事思想)。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受到法国军事当局重视。
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团长,晋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命组建第4装甲师。
1940年5月率部抗击德军入侵,晋准将。
6月出任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曾建议将法军部分兵力撤往北非继续战斗,但未被采纳。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戴高乐主义的名词解释戴高乐主义是指法国战后时期以夏尔·戴高乐为代表的一种政治思想和实践。
戴高乐主义深受法国人民的尊敬和追捧,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政策,塑造了法国政治格局,并对欧洲及国际事务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解释戴高乐主义的内涵和影响。
一、回顾戴高乐主义的历史背景戴高乐主义兴起于二战后的法国。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社会和政治氛围严重动荡。
戴高乐上将身份的突出以及他在二战中的杰出表现,为他赢得了民众的敬重。
在战后恢复期,戴高乐致力于重建国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展现了强大的领导力。
这种风格以及戴高乐主义的原则在战后的法国形成,并日益得到国内外的关注。
二、特点和核心价值观戴高乐主义的核心是民族主义和集权主义。
戴高乐认为法国必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保持政治上的强大地位。
他反对外来势力对法国事务的干涉,并坚决主张加强国内政府的权力。
这种集权思想在法国政府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戴高乐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战略独立性。
戴高乐鼓励法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并通过发展军事实力来确保国家的安全。
三、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政治的影响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领导风格以及对国民团结的呼吁,使法国人民在困难时期感到安慰和支持。
他号召法国人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繁荣的国家。
其次,戴高乐主义的特点使法国政府在特殊时期能够迅速决策,并有效地应对外部压力。
尤其是在冷战时期,戴高乐主义使法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地位,成为欧洲的影响力国家之一。
此外,戴高乐主义也强调了法国作为大国的角色,通过发展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加强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四、戴高乐主义对欧洲的影响戴高乐主义对欧洲事务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法国,还扩展到了整个欧洲。
他积极倡导欧洲各国之间的和谐合作,并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联盟。
戴高乐认为欧洲国家间的合作对于维护欧洲的繁荣和和平至关重要。
他在法国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并积极参与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如今的欧盟)的建设。
戴高乐外交是怎样戴高乐是法国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曾领导法国击败德国法西斯,一生都在谋求法国的独立自由和强大,为了谋求法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积极的奋斗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戴高乐外交,希望对你有帮助。
戴高乐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戴高乐为了使法国继续保持一个大国地位,做出了很多努力,戴高乐外交上积极的推行戴高乐主义。
戴高乐推行的戴高乐主义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思想和指导原则,这是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的外交政策。
戴高乐执政之后积极推行的外交政策具体为:法国撤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改变法国在联盟中对美国的从属地位,维护民族独立;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威慑力量,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在东西方关系中发挥作用。
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建立一个摆脱美苏控制,以法国为中心的,法德联合为支柱的,由欧洲主权国家联合起来的“大欧洲联合”; 实行非殖民化,在第三世界推行“积极存在”的政策,以求保持和增进法国在第三世界的利益和影响。
通过戴高乐外交政策的实施,法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和苏联、中国等大国之间建立起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同时抑制了美国对法国的影响,使得法国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戴高乐外交政策深深的影响了法国以后的外交走向,戴高乐主义对法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
戴高乐退出北约的前因后果戴高乐在二战当中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领导法国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属于二战的战胜国,但是即使是战胜国,战后的法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是大大折扣,在美苏等资本主义大国面前沦为二等强国。
1958年戴高乐成为法国总统之后为了确立法国的大国地位在外交上积极推行戴高乐主义。
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国总统,戴高乐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确立法国在国家上的大国地位,积极的推行对应美苏等强国的强硬政策。
历史上称这一强硬政策为“戴高乐主义”,具体内容包括:积极维护法国的民族独立,力争法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对美既联盟又独立,对苏既打击又对话,打破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同时建立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人的欧洲”;主动向中东、拉美等地出击;建立法国独立核力量,树立法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大国形象等。
法國外交政策中的政治文化因素高卢雄鸡与法国外交政策选择推崇理念,但理念孤悬,重权利而不重法,是法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这种政治文化观念在其对“公意”、“主权不可分割”、“自由、平等、博爱”等目标追求中都得以体现出来。
但这些目标通常又都是高度抽象和模糊的,在政治实践中往往很难找到确切的实现形式。
法国政治文化过度推崇理念和理性的作用,往往就观念如何得以精确表达而争议不休,从而常常忽略了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理论纲领的道理。
法国政治文化因而具有强调先验性、抽象性、建构性和远离实践性等特征。
在本国特有政治文化的作用下,法国内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而外交政策的目标则是光荣甚于利益,倾向于只与肯接受其领导的国家结盟。
人们因此常用高傲的一唱天下白的“高卢雄鸡”,来形容法国独特的政治文化。
事实上罗马帝国就把今天法国这个地方叫做高卢(Gallia),把高卢人叫做Gallus,而它在拉丁语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公鸡。
17世纪以来,倔强、勇敢、傲慢而又自负、好斗的“高卢雄鸡”成了法国人的象征。
在法国外交政策目标的确定上,高卢雄鸡特性起到重要作用,对法国外交政策的手段、方式与外交风格,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上,“高卢雄鸡”高傲的特性体现为法国从不愿附和他人,敢于挑战权威,力图恢复法兰西的光荣和梦想。
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了“自由法国”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保住了法国的国际地位。
二战结束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处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依然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积极参与欧盟的创建和扩展,对维护世界的稳定及和平作出过较大的贡献。
面对二战后国际地位的逐渐衰弱,高傲的高卢雄鸡并不甘于这种境遇,不甘于寄人之下,而是要力争出人头地,争得主导权。
长期以来“大国梦”就萦绕着法国人。
近一百多年来,保持大国地位成为法国外交的重点。
在重大国际热点问题上,法国继续坚持了一贯以来的独立自主政策。
自从冷战结束之后,法国发挥大国作用的希望寄托于欧盟的发展,所以长期以来法国外交政策一个不动摇的坚持因素,就是要发挥自己在欧盟建设中的轴心作用。
法国史讲稿-戴高乐时代专业:世界史姓名:侯壮丽学号:1313030135一简介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法国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作家,于1913年从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法国战败后,创建并领导自由法国政府(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抗击德国的侵略,法国人民尊称他为“戴高乐将军”。
1946年因政治斗争辞去职务.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共和国总统。
二第五共和国的建立内阁的不稳定和第四共和国面临阿尔及利亚问题的束手无策导致法国政体面临严重的危机。
来自各界的许多政治要人都希望戴高乐复出,救国家于水火。
1958年9月28日举行的公民投票中,新宪法在法国本土以79.2%的压倒多数被通过,并在法兰西帝国(除圭亚那决定立即独立)也得以通过。
12月21日,戴高乐总统当选为总统,于1959年1月8日宣布就职。
三阿尔及利亚问题1959年9月,他宣布阿尔及利亚人民享有自决权(自决意味着独立)。
1961年1月8日,在有关公民自决原则的全民投票中他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得到75%的赞成票,但是在阿尔及利亚,欧源人和驻军却激烈反对,4月23日晚,戴高乐再次身着将军服发表电视讲话,戴高乐的演说果真发挥了作用,驻阿士兵开始拒绝执行上司的命令,24日,叛乱也崩溃了。
1961年5月。
法阿双方开始谈判。
1962年3月18日,法阿双方签署《埃维昂协议》。
根据协议,阿尔及利亚可以独立,但两国仍将保持合作关系。
四个人权威与国家的伟大1) 政治体制的巩固a 定期召开内阁会议。
与第三、第四共和国时期的总统不同,戴高乐会主持召开每周一次的内阁会议,在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他通常会要求在座的每位部长都要发表看法,而且是“顺桌子挨个发言”,戴高乐明确规定:部长们的任务就是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
戴高乐较为充分地控制了决断权。
b推行总统普选制。
在起早1958年宪法时,他就主张总统由全民普选产生。
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二战后的美国凭借雄厚实力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因世界大战而濒临崩溃的经济体系,并同时抗衡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而提出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因时任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提出而得名,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美国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
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丘吉尔的富尔敦演说是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精心安排的杰作。
杜氏意在利用丘吉尔这位著名的“反共斗士”投石问路。
丘吉尔在演说中不仅充分表达了英国的意愿,同时也道出了美国想说而不便公开说的主张,适应了杜鲁门政府的需要。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后期,越军对法军实施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1954年3月19日~5月7日,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实际策划、指挥整个战役的是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
经过激战越军取得胜利。
奠边府战役的胜利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日内瓦协议》是1954年4月26日,为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支问题有中、苏、美、英、法和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等23个国家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上签订(7月21日)的关于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它规定:在印度支那全部地区停火;与会国尊重越南、老挝、柬埔寨的领土主权;越南暂时以17度北纬为军事分界线,法军向分界线以南集结。
越南共产党在分界线以北集结。
印度支那由此获得解放。
戴高乐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法国总统戴高乐制定的法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构想和指导原则.戴高乐主义就其本质而言可称为法兰西民族主义,它包括三方面思想:民族主义思想、集权主义思想和独立自主思想. 戴高乐主义以谋求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独立自主和世界大国地位为政治目标. 戴高乐主义的实施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
戴高乐法国战略的内容戴高乐,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历史课本里冒出来的巨人。
要说他的法国战略,哎,真的是一段传奇。
想象一下,战后的法国,那时候的法国就像个失落的小孩,满身伤痕,心里还懵懂。
戴高乐出场的时候,简直就像是超级英雄下凡。
他穿着军装,目光坚定,走到哪里都能把人心都提起来。
说实话,他就是那个在黑暗中亮起的灯塔。
先说说他的国家自主战略。
戴高乐可不喜欢依附在别人的身上。
他觉得,法国得有自己的主张,得自己掌握命运。
想象一下,如果你总是跟在别人后面,那生活可就没意思了。
他希望法国能独立于超级大国之间,不管是美国还是苏联,都别想把法国当成棋子。
戴高乐在国际舞台上就像是一个不怕事的玩家,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仿佛在说:“你们都别插手,我自己来!”这可真是一个带着点叛逆精神的家伙。
再说说他的核战略。
大家可能想,哎,核武器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戴高乐认为,拥有核武器就像是拿着一张不平等的王牌。
法国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必须得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力量。
于是,法国开始发展核武器,搞什么“核威慑”。
这就像你在打牌的时候,手里拿着一张能炸桌子的牌,别人可不敢轻举妄动。
戴高乐就是这么一位心思缜密的棋手,他把这个战略当成了法国安全的一部分。
他对欧洲的看法也很独特。
戴高乐可不是那种只知道拥抱欧洲一体化的人。
他认为,欧洲是个大家庭,应该团结,但每个国家得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
他希望法国在这个大家庭里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淹没在其他国家的喧哗之中。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聚会,大家都在聊自己的事,戴高乐则是那个插话的,声音洪亮,气场强大,让大家都听得见。
然后就是他的外交,简直可以用“高冷”来形容。
戴高乐不喜欢跟别人攀关系,反而主张不结盟。
他把法国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里,跟世界各国都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你会发现,这种姿态让法国显得更为神秘,让人更想接近。
就像是那种冷酷的明星,大家都想知道他在想什么,但他就是不透露半点儿。
这样的外交方式让法国在冷战时期显得相对独立,别有一番风味。
论述法国特色之大国外交法国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之一,其外交政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法国大国外交的特色。
1. 外交多元化法国的外交政策以多元化为主要特色。
法国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与各国保持着广泛的外交联系。
不仅与欧洲国家保持密切合作,还与非洲、亚洲、美洲等地区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解角色,促进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2. 强调独立性法国在大国外交中强调独立性。
法国注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独立决策权,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相对独立的立场。
法国不依赖于任何单一大国势力,而是以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为基础,制定外交政策。
3. 推动欧洲一体化法国是欧洲联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其外交政策中也重视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法国积极参与欧洲事务,推动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法国致力于加强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维护欧洲的利益和地位。
4. 文化外交法国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在大国外交中也注重发展文化外交。
法国通过文化交流、艺术活动、语言推广等途径,向世界传递法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外交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互信,还有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
5. 国际组织参与法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以加强其大国外交的影响力和效果。
法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全球重大问题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
此外,法国还是世界贸易组织、北约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成员,为国际事务的解决和规范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法国大国外交具有外交多元化、独立性、推动欧洲一体化、文化外交和国际组织参与等特色。
法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外交合作,维护自身利益,发挥着重要的全球影响力。
浅谈戴高乐主义摘要:戴高乐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至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初期这段时间逐步演变形成的,这既是法兰西民族在战败之后民族复兴呼声的体现,也是法国在处理战后国际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
戴高乐主义对法国、整个西欧乃至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它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增强了西欧的独立倾向,对打破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戴高乐主义;独立自主;多极化一、戴高乐主义的主要内容戴高乐主义,就是戴高乐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
戴高乐一贯主张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争取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
1958年戴高乐应邀出山,创建第五共和国之后,他的这一思想在法国外交政策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其主要表现是:第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反对美国霸权。
戴高乐认为独立是法国生存、行动、维护民族利益和能够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最主要条件。
独立意味着不听命于任何外国的指挥。
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发展法国的核力量,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此后,法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发展核武器的方针,拒绝将自己的核武装纳入北约的核武装体系。
1958年戴高乐提出改革北约领导结构,强烈要求取得与美国的平等地位,在遭到美国拒绝后,法国逐步将自己的军事力量从北约防务体系中撤出,不再受美国的指挥。
1966年戴高乐又决定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关闭美军基地,北约部队和军事指挥机构一年内撤离法国。
这样,法国在军事上不再隶属于美国领导的北约,从美苏“集团政治”中为自己的独立外交获取了一定的活动空间,强化了自己的独立性。
第二、在法属殖民地推行“从非殖民化到合作的政策”,维护法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50年代,法国遇到的最大外交考验是阿尔及利亚问题。
第四共和国政府对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严厉的军事镇压。
戴高乐上台后,顺应历史潮流,提出“阿尔及利亚人的阿尔及利亚”,克服重重阻力,终于通过谈判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使大多数说法语的非洲国家在60 年代初获得了独立。
戴高乐时期法国核外交政策研究(1958-1964)戴高乐时期法国核外交政策研究(1958-1964)引言:戴高乐将军是法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任期是在1958年至1969年,期间他为法国核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重点研究戴高乐时期法国的核外交政策,分析其背景、目标、策略和影响。
一、背景:二战后,国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格局成为世界政治的主导。
在这一背景下,核能量的崛起使得核武器成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因此,法国政府意识到发展核弹头是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的必要手段。
二、目标:在戴高乐时期,法国核外交政策的重要目标是成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以加强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拥有核武器,法国可以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上对抗强大的对手,并维护自身的独立性。
三、策略:为达到这一目标,法国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首先,他们进行了广泛的科学研究,以确保核武器技术的发展和获取。
其次,法国与美国展开了合作,从美国获得了廉价的核技术。
然而,由于法国对于主权和独立的重视,他们在决策和控制核武器方面追求自主性,不愿依赖美国。
最后,法国决定发展独立核威慑力量,并在1960年首次成功进行了核试验。
四、影响:戴高乐时期法国核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法国的核武器使其成为拥有核能量的国家,为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基础。
其次,法国核外交政策的成功为法国带来了国内政治的稳定和集中。
戴高乐政府通过生产核武器,增加国家的实力和威望,巩固了政府在国内的地位。
最后,法国核外交政策还为法国国内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并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结论:戴高乐时期的法国核外交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发展核武器,法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巩固了国内政治的稳定。
在此期间,法国取得的科技突破也为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核外交政策对于法国塑造其国际形象和地位至关重要,也为后续时期法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综上所述,戴高乐时期的法国核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法国成为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并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封面故事106国家人文历史■烛U乐于法国的光荣与伟大,戴高乐笃信不疑:“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我本能地感觉到上天创造法国,如果不是让她完成圆满的功业,就会让她遭受惩戒性的灾难……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情怀,复出的戴高乐将维护法国尊严、恢复法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政策的第一目标。
戴高乐将法国的独立和地位奉为圭臬,以实现法国的“光荣”和“伟大”为最高目标,着力打破两极格局及“集团政治”的束缚,挑战美国霸权,使法国重返世界一流强国行列。
“没有原子弹,法国只是一个被一 体化了的卫星国”两极格局下的欧洲,成为美苏争霸的主战场,德国被分区占领,英国保持同美国的“特殊关系”,法国则处于美苏夹缝中的尴尬境地。
1959年,戴高乐登上总统宝座后,在优先解决使法国陷于四面楚歌的阿尔及利亚问题的同时,为加快恢复法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而进行努力。
他一改第四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唯唯诺诺、追随 美国的低姿态,幵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他刚就任便要求在北约中与美、英平起平坐,对世界所有重大事务进行三国协商,同时还要求法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装备。
戴高乐认为,防务依赖导致政治依附,没有独立的防务就没有民族独立可言。
战后美国对西欧的严密控制,构成法国实现大国夙愿的最大障碍,而这种状况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就在于防务上对美国的依赖。
因此,“法国必须有自己的防©/ 1959年1月8曰,戴高乐就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
对于法国的光荣与伟大,戴高乐笃 信不疑,复出的戴高乐将维护法国尊严、恢复法 国大国地位作为外交政策的第一目标务,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利益、按照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
”戴 高乐将独立防务视为维护民族独立、争取大国地位的关键,尤其重视独立核力量的建设。
在核时代,核武器是地位的象征,是独立的标志,是晋升大国行列的“入 门券”。
因此,必须将迅速发展核武器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戴高乐重新执政不久,即发表言论表示法国下决心拥有自己的核力量,并将发展独立核力量作为建设独立防务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