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4)(四)论文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5)二、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7)(一)全球治理的概念与内涵 (8)(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回顾 (9)(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动因分析 (11)(四)本章小结 (12)三、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 (12)(一)参与主体的多元性 (13)(二)参与领域的广泛性 (15)(三)参与方式的多样性 (16)(四)参与动机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17)(五)本章小结 (18)四、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 (19)(一)加强内部建设与国际接轨 (21)(二)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平台 (22)(三)积极参与全球议题设置与规则制定 (23)(四)强化民间外交与公共舆论引导 (25)(五)本章小结 (26)五、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模式 (27)(一)政策倡导型参与模式 (28)(二)项目合作型参与模式 (30)(三)社会动员型参与模式 (31)(四)国际合作型参与模式 (33)(五)本章小结 (34)六、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成效与挑战 (35)(一)取得的显著成效 (36)(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37)(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8)(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40)(五)本章小结 (41)七、结论与展望 (42)(一)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43)(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5)一、内容简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日益紧密,全球治理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关键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社会组织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特点、路径与模式,以期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理想、理念、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作者:高金萍来源:《当代世界》2021年第06期【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全球治理;价值逻辑【DOI】10.19422/ki.ddsj.2021.06.00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也是有别于以雅尔塔体系为核心治理体系的一种全新的全球治理价值观。
这一全球治理方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际公众接受、认同,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它焕发出无与伦比的光彩,照耀着人类前行的道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东西方轴心时代孔子和柏拉图关于“理想社会”构想的现代化,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真正的共同体”的具象化。
从2011年中国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到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近10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人类发展共同体、人类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阐释,形成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理论架构,从而实现了“社会理想—治理理念—科学理论”的三段式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为全球治理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引和顶层设计。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共同体的存续为内在前提的,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中和平并存;在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现代国际体系中每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这是基于增进世界人民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安排。
东西方轴心时代,伟大思想家孔子和柏拉图曾分别提出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构想或愿景。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社会至善境界,这一思想后来在《礼记·礼运》的“大同社会”中得到进一步论证:其一,“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天下利益为天下人之利益;其二,“大同社会”是拥有社会保障的社会,男女老幼鳏寡孤独皆有“所用”“所终”“所长”“所养”,既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又拥有社会保障权利;其三,大同社会是“讲信修睦”的社会,诚信道德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论当代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师学伟沈霜霜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9期摘要:近年来,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展现了大国的责任、使命和担当。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开辟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开创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和新历史,从而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
依托于对外交战略的谋划、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对大国关系的重构,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得以落地。
在推进全球治理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全球治理观的价值理念,即从和谐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向制度化方向迈进,逐步明晰全球治理竞争的实质是国际制度竞争,逐步形成了既顺应世界大势发展需求又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中国;全球治理观;话语权建构;价值理念中图分类号:D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9-0031-04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思想研究”(编号:18AKS0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全球正义问题研究”(编号:21YJA720004)的阶段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发展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和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不仅要成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更要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推动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一、中国全球治理观的话语权构建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逐步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和对自身全球定位的积极变化,中国对全球治理给予了更多关注,努力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面对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的新环境和新挑战,构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话语权,逐步形成了对相关问题的新观点、新看法和新主张。
从中国视角来看,全球治理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新的原则、机制、方法和活动,其核心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类的共同利益的统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价值-回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的理念和观念,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研究价值:
1. 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研究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全球化的思想和共同利益而提出的,它有助于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实践,可以发现国际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方式,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2. 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研究这个概念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和互依性,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文化冲突和歧视。
3. 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推动全球普惠性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全球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各国提供重要的理念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全球事务,促进全球普惠性发展。
5. 促进全球价值观的共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帮助促进全球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理解和共识。
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加强全球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共同价值观的共议和共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与全球治理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科学且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球治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应用与解读。
一、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基本原理之一。
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下,社会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全球治理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制度与规则,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二、阶级斗争与国际关系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重要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矛盾之一。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国际关系中的阶级斗争仍然是主要矛盾之一。
全球治理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的基础上,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
三、剩余价值与全球经济发展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必要生活费用而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全球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公平的国际贸易与劳动关系,消除剥削与不平等现象,实现国际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四、社会主义与全球治理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社会主义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同努力。
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平等、公正、合作、共享,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机制中,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民主的方向发展。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全球治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标。
在全球治理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关注和促进全人类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与协调解决全球性问题,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六、生态文明与全球治理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
题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全球化的理念和共同价值观。
作为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国际社会合作、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旨在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内涵和实践路径,以及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内涵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由来和发展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观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的关系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3.1 推动国际社会合作的机制和途径
3.2 增进各国人民福祉的实践措施
3.3 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4.1 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与冲突
4.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现象和社会不安定因素
4.3 倡导公平、正义和包容的合作模式和机制
5. 结论
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前景
5.2 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本论文旨在为新时代全球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可持续的世界。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1. 引言1.1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基础价值与实践现代国家治理是指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协调和管理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提法,更是严肃认真的实践问题。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积累为基础,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国家治理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理论基础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使得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更为牢固的理论支撑,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支持。
价值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日益清晰。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包括改革创新、制度建设、政府效能提升等多方面的努力。
从提高治理效能、优化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入手,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多变,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应对。
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发展,努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2. 正文2.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及背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指国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国际格局下,通过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其治理水平和效果,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变。
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西方政治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传播,并在我国得到不断强调和推动。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传统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国家治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全球化带来的交流与合作需求、信息化时代的信息传播与管理、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等,都要求国家治理不断更新和升级。
国家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扬弃和超越,更是对国家治理理念、机制、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改进。
共商共建共享: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作者:蒋娅娣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9期【摘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全球治理面临困境时我国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方案,核心体现在“共”、“商”、“建”、“享”四字中。
“共”是价值理念的选择,贯彻整个治理体系;“商”、“建”是治理步骤;“享”是治理的归属点和落脚点。
这一全球治理理念的提出与实施,传播了中国政治价值观,展现勇担国际责任的大国形象;贡献中国治理智慧,提升了参与全球治理话语权。
【关键词】共商建享中国全球治理观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在享受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之余,也在担心全球化带来问题的严重性。
全球治理失灵,加深世界的不稳定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力增强,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形象,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也是我国领导人的思考。
本文主要从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为切入点,着重阐释在共商共建共享中体现的中国治理观,从而彰显出中国外交的胜利。
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一)全球治理面临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主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更加密切,随之而来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也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经济上,南北差距过大,债务危机等;政治上,人权问题,种族问题等;安全上,核武器威胁、国家间或地区间的冲突、恐怖组织、难民问题等;环境上:气候问题、水资源争夺、自然灾害等等。
这些全球性问题的存在使得国际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并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新的全球问题又在不断出现。
但是在全球治理过程中产生了治理失灵和治理赤字。
主要原因是全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治理理念和治理规则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规则的实施没有得到有效展开或展开效果不大。
(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提出2015年12月习近平主持第18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27次时指出:随着全球问题的增多,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势不可挡;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变革;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与当今全球治理的契合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法学与法制建设】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1年11月(第11期,总第295期)Nov.,2021(No.11,General No.295)收稿日期:2021-09-20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BZX019)作者简介:韩功华(1975-),安徽定远人,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文化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法治理论;李德进(1970-),河南濮阳人,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法学。
全球治理的价值基础及其法治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维度韩功华1,李德进2(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基础,蕴含着众多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既包括自然人的价值,也包括由自然人组成的共同体以及国家等政治主体的价值,还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价值。
但由于意识形态、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强行法和任意法之间的矛盾、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冲突、政党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协同等一系列难题。
鉴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大价值,有必要结合全球法治实践对这些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从理念意识、法律规范以及法治文化等多维度寻求解决难题的路径。
以上这些难题的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全球治理价值基础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界定全球治理的法治责任主体,有助于明确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更有助于推进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与发展,对实现全球治理法治化的目标,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国际法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价值基础;治理难题;法治化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1)11-0123-06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公共管理中的全球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全球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公共管理学中,全球治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旨在探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如何协作,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球治理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跨国合作。
在现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难以独自解决复杂的全球问题。
跨国合作通过促进不同国家间的合作和协商,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了途径。
例如,跨国合作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在国际间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各国能够共同商讨并解决一些全球性的问题,如气候变化、贸易纠纷和疾病爆发等。
此外,在全球治理研究中,公共政策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是国家和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许多社会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跨国化,无法由单个国家独立解决。
公共管理学研究全球治理中的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合作和协调,制定出有效的全球政策来解决这些复杂问题。
在全球治理研究的发展中,参与民众也成为了一个关键因素。
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民主参与和民众的合作。
民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如通过公民社会组织、互联网平台和全球会议等,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这种民主参与的机制能够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研究也强调了全球价值观和伦理的重要性。
在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各国政府和组织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存在。
全球治理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和伦理价值的研究,试图为全球治理提供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框架。
这一框架可以帮助各国政府和组织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和信仰,从而减少全球治理中的冲突和摩擦。
在全球治理研究中,技术创新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技术的出现为全球治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构建共同利益社会近年来,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背景下,全球治理以及多边合作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协调国家行为、实现共同利益方面的重要机制,而多边合作则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主题。
首先,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面对全球性问题,单一国家往往难以解决,而需要各国共同行动。
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都需要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合作,共同制定全球治理机制和解决方案。
同时,多边合作也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共同发展。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性日益加深,只有通过多边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其次,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的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
以联合国为例,作为全球治理的中流砥柱,它通过多边合作机制,成为各国平等参与全球议程制定和决策的重要平台。
同时,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也通过多边合作,推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难民潮、自然灾害等方面,多边合作的力量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多边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挑战,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
首先,国际社会在全球治理中存在着利益分歧和地缘政治纷争。
各国在资源分配、贸易壁垒、政治决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往往使得全球治理难以达成一致。
此外,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也对多边合作构成了一定的困扰。
面对这些挑战,国际社会需要继续推动平等对话、尊重多样性、寻求共同利益,以促进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的发展。
为了加强全球治理与多边合作,我们需要建立稳定而有力的合作机制。
首先,各国应加强协商与对话,确保每个国家都能在全球治理中发言和参与,并听取各方意见,推动合作取得更加全面平衡的结果。
其次,国际社会应持续深化多边合作,通过加强多边法律、规则和机构,弥补全球治理的不足,提高合作效果。
基金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200102030)。
作者简介:柳谦(1981—),男,博士,衡水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张晓颖(1980—),女,硕士,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李洪良(1980—),男,博士,衡水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传播学。
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柳谦,张晓颖,李洪良(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我国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体现。
本研究意在以高校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内涵与价值上的契合点,明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相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3-0047-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
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存在内涵、价值、目标等多方面的契合点。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充分重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宏观背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分析(一)目标的共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相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文明和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亦然,二者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人民的富强民主以及更好地适应新的世界发展变化与格局特征而服务的[1]。
中国近代史表明,国家的独立与富强是进一步获得人民民主、国家安定的重要条件。
虽然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已经实现,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民主、社会的和谐仍然是现代国家发展的目标。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它不仅涉及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而且也要求世界各国加强治理体系的变革。
众所周知,长期保持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因此,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直是国际社会研究的热点问题,被广泛认定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实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目标,国际社会应当在每个层面都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
首先,国家应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侧重发展贫穷、落后地区,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并加强国际社会对南南合作的支持。
其次,国家应坚持多边主义原则,实行包容开放态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双边和多边交流,充分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促进文化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和友好关系的发展。
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完善国际社会的共同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球就各种国际性问题所采取的集体行动,从而实现全球一致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发展的目标。
以上是国际社会采取措施实现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措施,而最重要的还是坚持团结战斗、实现共同发展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完全体现“人人有份,不一样的发展”的理念和真正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昌盛。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作用,全面实现弘
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宏伟目标。
探求2022年第3期(新212期·总275期)·社会治理·□陈侨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1]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整个世界迎来范式级的剧变,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现代文明冲突与交汇的十字路口前。
现代文明蕴含着古代文明的历史基因传承,演化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的碰撞,形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认识世界。
可以说,当前世界格局的形成,与古典文明的精神源头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
现代欧美文明融合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事实上,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来源[2]。
而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初始形态与现代治理体系的构建,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的融合积淀为基础的。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3],全球治[收稿日期]2022—03—2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角下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研究”(GD16XDS01)。
[作者简介]陈侨予,女,博士,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港澳制度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广州,510070)。
儒家思想对于全球治理的时代价值[摘要]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大量哲学、政治、道德观念融合积淀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价值基础。
本研究从先秦儒家与古希腊治国理政思想出发,以早期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地理形态、治理版图、人口规模等限制性因素做对比,从文明根源性不同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当代文明冲突的关系。
全球治理二级学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国际组织、协议和机制来解决全球性问题和挑战的一种管理方式。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议题不再局限于国家内部,而是跨越国界,涉及全球的利益和责任。
因此,全球治理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
全球治理的意义在于建立和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它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与投资、安全与和平等。
在全球治理的框架下,各国可以通过合作与协商,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全球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全球治理涉及众多国家和利益相关方,各方的利益和态度不一,制定共识和采取行动常常存在困难。
其次,全球治理的规则和机制需要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
此外,全球治理也需要克服国家主权和领导权之间的平衡问题,确保各国在治理过程中能够均衡参与和受益。
总之,全球治理作为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各方利益,解决全球性问题,并推动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
通过对全球治理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并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全球治理这一二级学科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全球治理进行概述,介绍其定义和意义,同时明确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对全球治理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探讨全球治理的定义和意义,包括其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概念和目标。
我们将讨论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它是如何帮助各国和全球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
其次,我们将剖析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经济、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对全球治理构成的挑战。
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将对全球治理进行展望,讨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同时,我们将强调全球治理的重要性和影响,探讨它对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的影响。
论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
其主要任务是保障全球公共利益、促进全球公正与公平,同时尊重各国主权和文化多样性。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等。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代表性和参与度不平衡,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纠错机制等问题。
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平衡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各国的作用和贡献。
在公共治理的原则和理念方面,全球公共治理需要彰显以人为本、公正、平等、民主的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影响。
同时,摒弃过度的市场化、赢家通吃的零和竞争思维,建立以人类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全球治理范式。
二、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全球公共治理的实践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安全、全球经济、全球环境等方面。
在全球安全方面,需要加强国际反恐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安全认知和应对手段。
在全球经济方面,需要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可持续性,建立公正合理的贸易体系,打造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实现全球共同繁荣。
在全球环境方面,需要控制全球温度上升,推动各国共同实现低碳经济和碳中和,遏制环境污染,保护全球生态环境。
这些都需要各国加强合作,有效推动跨国治理。
三、发展中国家与全球公共治理的问题在全球公共治理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言权不足、影响力不仅、既得利益受损等多种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平等、合理地反映各国利益。
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全球公共治理,争取更多代表权和发言权。
加强南南合作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结论全球公共治理是国际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所必须采取的治理模式。
全球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不断涌现,需要广泛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刘小林2013-02-16 21:30:14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南京)2007年3期作者简介:刘小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875。
内容提要:本文将在对现有各种全球治理理论进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展开全球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理论价值的讨论,由此最终确认实现向全球市民社会的价值转换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全球治理全球市民社会价值取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诸多全球性问题的不断出现,我们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挑战和威胁。
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意义上思考全球问题的表现、性质、根源、前景,以及应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出路和途径,特别是从价值观的高度来理解和思考引人注目的“全球治理”理论的讨论,并从中找出一些对价值选择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应当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全球治理理论形态的价值多取向性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不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产物,而是政治学相当古老的一个概念。
中文一般翻译为“治理”或“统治”,但实际上从汉字文化圈很难理解这一概念的含义。
在西方现代政治学中,治理的概念绝不是指那种依据国家强制性权力以维系的统治形态,而是指社会政治共同体成员,以公益(public goods)为基础,以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方式形成的决策机制、社会政治管理方式,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社会政治体制。
它既体现政治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反映共同体成员对社会、法律规范的自觉遵从。
治理概念的应用并不局限在国家或国家内部各层行政实体范围内,还被广泛应用于一般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方面。
例如,证券界的“协同治理”(cooperate governance),以及“IT”治理(IT governance)。
其中IT治理,并不仅仅反映网民与网络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着电子政府,特别包括着公民电子投票以及通过网络形成的公众舆论。
此外,在工会组织以及一些非政府组织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从政治学的治理概念到全球范围内的治理概念,绝不是那么轻易而成的。
全球治理理论形成于90年代初期,由美国学者詹姆斯•罗西瑙(James N. Rosenau)最初提出全球治理的概念,此后这一理论不胫而走,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同时,各国学者围绕这一理论概念产生诸多不同认识,由此形成一些理论争论。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全球治理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严谨、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由各国学者们围绕这一课题的研究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一个充满争论的领域。
本文试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大致概括为以下六种。
第一,罗西瑙的观点。
他的理论在中国被称为“两枝理论”(Bifurcated Theory),在日文中被翻译成“双重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以“没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的理论概念,从理论上构建起世界政治的两个层面,即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并把它们看成两个重叠的相互关联系统(overlapping linkage)。
从两个体系的行为体看,他对在两个体系中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自下而上的个人、社会运动以及非政府组织给予高度重视,并认为政府并不是适应一切条件的治理形态。
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在全球政治中,国家主权的行使都是有限的。
特别是在全球层面上,与国内政治层面中政府的中心地位不同,政府行为体与非政府行为体是一种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
与以军事强制力为依托的政府治理不同,全球治理是一种没有政府强制性统治的有序治理方式,换言之,是一种非国家中心的治理状态。
尽管如此,罗西瑙毕竟是从现实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假说出发来论证全球治理的,最终的结论不过是从绝对国家中心论转变为相对国家中心论而已。
也是说,他所论证全球治理并不排除国家行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内政治与全球政治的差别并不在于政府的存在与否,而在于治理的程度不同。
①特别是在200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年事已高的罗西瑙就全球治理问题提出了“新复合多边主义”观点,主张“以联合国及其相关制度为中心,拓宽多种国际机制与跨国合作政策的网络”。
②罗西瑙的理论观点,在如何认识全球政治的本质问题上虽然存在很大局限性,但他毕竟是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全球治理问题的学者,并在理论形态上多少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第二,奥兰•扬(Oran R. Young)的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论(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gime)的全球治理观念。
扬原本从事政治学研究,后转入国际危机问题研究,如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并就危机应对提出“交涉理论”(theory of bargaining)。
70年代以后转入国际多边合作研究,例如,参与美加苏日四国关于阿拉斯加海域渔业合作的应用研究以及此后的国际环境合作问题研究,由此还是使用“国际机制”的理论概念。
90年代初,他在探讨全球问题时开始使用“全球机制”(Global Regime)的理论概念,直到90年代后期,他依然认为所谓“全球治理”实际上只是各种国际机制,包括政府间机制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的国际机制的总和。
③全球治理与国际机制不过是一种异名同质关系而一。
实际上,他一直是把以国家为中心的政府间合作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机制的主导力量的。
④当然,这也确实反映了当前全球治理中的国家主导现状。
但就理论特征而言,扬对全球治理的理解实际上属于新自由主义,即将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视为全球治理的中心,也就是说,他对全球治理的理解与前述罗西瑙的理论是殊途同归,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以国家为中心的共同价值取向。
由此,他们在全球问题上,自然也都还是站在以国家为中心的立场上,把各个国家的不同国家利益,以及在维护各自国家利益过程中而形成的相互关系当作既存的合理事实,予以维持和保护。
这样的全球治理价值取向,只能是一种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的价值取向。
第三,“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全球治理观念。
在80年代成立的勃兰特委员会基础上,1992年联合国支持一些退休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与联合国的前高官等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员会”。
该委员会经过几年的商讨,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地球》(Our Global Neighborhood)的报告,强调要通过“实践性、市民性、规范性”的全球治理,来解决困惑人类的全球贫困与环境问题。
该报告中提到,全球治理是指“通过社会和私人的组织形式对一系列共同问题采取管理措施的多种方式的总合”⑤。
也就是说,在国家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上,采取国家主体与非国家主体共同建立管理机制和规范的方式。
该报告还明确指出,到目前为止的全球治理,并没有一种确定的组织形态模式或制度模式,而是由全球、国家、区域不同层面上的众多的全球行为者共同协商合作而形成的一种合作关系。
该报告的行文强调解决全球问题的实践性、规范性,强调通过民主的方式吸引全球众多行为者参与的广泛市民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报告缺乏学术理论性,对一些概念没有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和准确定义。
特别是对全球危机产生的根源和解决全球问题的根本途径缺乏深刻的理论认识,而且对全球治理的前景也缺乏科学的预测。
第四,以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D. Krasner)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反全球治理观点。
作为现实主义对全球化理论的反驳,他的观点虽很陈旧,但却十分明确。
在他看来,“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国家权力的属性”,也就是说,他只承认全球化在一定量的程度上侵蚀着国家的管理权限,但是在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方面,即对内主权、威斯特伐利亚主权以及国际法的主权,丝毫没有任何变化。
同时,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分配、国家利益等基本规则也没有任何变化,现实中的国际机制与全球治理仍然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在协调各国利益基础之上而达成的国家间一种协议。
⑥总而言之,大国至上、权力地位决定一切的现实主义与全球治理理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第五,全球治理理论中的全球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早已存在,近代以前还仅仅表现为概念或政治倾向,近代以来在解释国家权力与社会的权利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
随着19世纪以来的西方国家国内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保护和扩大市民权成为各种社会运动、社会思潮求诉的主题。
特别是在冷战解体过程中,前苏联、东欧等国家政治体制的动摇、变动,促使人们超越国界地从全球市民社会的角度思考问题。
90年代以来从众多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中产生了多种形态的民间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由此构成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大量非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的组织方式、活动方式、价值追求与理念明显地具有超国家性质,尽管在现实的全球事务中,这类组织的实际力量与国家和国家间组织的力量相比较,还是相当薄弱的,但它们却以和平、正义、共存为目标,超越国家以及政府组织的形态构成了一种新的全球社会政治关系的网络。
由此,反映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要求、愿望的理论观念也应运而生,如英国学派的国际社会理论与建构主义的某些理论主张,以及一些客观描述全球市民社会组织形态、文化特征的理论诠释。
⑦第六,星野昭吉的全球政治学及其“维持现状与变革现状理论”。
他的全球治理理论是在全球政治结构分析与全球问题、全球冲突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全球政治社会根本性质及其内在矛盾的理论。
在他看来,现存的全球治理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倾向,一种是以国家为中心的,即以政府间合作而形成的国际组织、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一种自上而下的全球治理形态。
这种治理机制的基本价值倾向是“维持现状”,即以维持全球政治现存不合理的价值分配结构为其基本立场。
另一种是以全球市民社会为中心的,即以各个市民社会超越国家界限的全球合作为基础而形成的治理机制,也就是自下而上的全球治理机制。
这种治理机制的基本价值倾向是“变革现状”,即以变革全球政治现存不合理的价值分配结构为其基本立场。
由此,目前全球治理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矛盾、冲突的双重结构。
⑧矛盾冲突双方,前者居于绝对优势、主导地位,后者处于劣势、从属地位。
从星野本人的立场看,他认为要解决全球问题与全球冲突,解决全球范围内价值分配的不合理状态,就必须强化超国家全球治理机制,并以此最终实现对全球社会的结构性变革。
这是解除当前地球与人类社会面临的危机状况的唯一出路。
综上所述,从目前全球治理的理论见解看,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即国家中心维持现状派、新自由制度改良派、全球市民社会变革现状派,三派相应的观点立场大体可归纳为下表所示内容。
全球市民社会价值选择的合理性显然,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地球与人类所面临的冲突与危机,没有一种牺牲单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的价值抉择,是难以实现的。
同时,也应予以正视的是,要在现存全球政治结构中直接一步实现牺牲个别国家利益的价值转换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