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分类及生长
- 格式:doc
- 大小:17.11 KB
- 文档页数:3
霉菌名词解释霉菌,也称为真菌,是一类较为原始的生物,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亲缘关系,但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霉菌体形多样,包括单细胞、菌丝体、子实体等形态。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包括水体、土壤、空气、植物、动物等各种环境中都存在着不同种类的霉菌。
霉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不仅在食品、农作物、草木等方面起到重要的生物降解作用,还是生物技术、药物研发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然而,一些霉菌也是人类疾病的致病因子,它们可以产生毒素或侵袭人体组织导致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霉菌的命名根据其形态、生态、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霉菌名词解释:1.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黑曲霉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喜欢潮湿的环境,并且可以在许多不同的有机物上生长。
它产生一种名为黑曲霉素的有机酸,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常被用于食品加工、酿造等工业中。
2. 霉菌感染(Mycosis):霉菌感染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念珠菌病、曲霉病等。
霉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器官移植等人群。
3. 霉热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 ABPA):霉热病是一种由霉菌引起的过敏反应性疾病,以呼吸道为主要累及部位。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4. 真菌性皮肤感染(Cutaneous fungal infection):真菌性皮肤感染是指由各种霉菌引起的皮肤疾病,常见的包括白色念珠菌感染、股癣、脚癣等。
这些感染通常通过接触感染源如土壤、患者、动物等传播。
5. 伞菌目(Agaricales):伞菌目是霉菌门中最大的一个目,包括许多食用蘑菇和毒蘑菇的物种,如:香菇、蘑菇、牛肝菌等。
伞菌目的菌丝体嵌入在地下或树木内,只有子实体在空气中生长。
霉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它们能够分解和分解大量有机物质,参与环境循环过程,对维持自然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霉菌的分类霉菌是一类真核生物,它们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相似,但是它们不属于动物或植物。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内等多种环境中。
霉菌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在生产和科研领域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霉菌的基本特征1.细胞结构霉菌细胞通常由细胞壁、质膜、质网、核膜和线粒体等组成。
其中,细胞壁是霉菌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由纤维素和几丁质等多种复合材料构成,具有很强的韧性和耐腐蚀性。
2.营养方式霉菌大多数为异养生物,它们通过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同时,部分霉菌也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
3.繁殖方式霉菌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
其中无性繁殖包括分裂、芽生和孢子形成等多种方式,而有性繁殖则需要两个不同的细胞进行交配和配子形成。
二、霉菌的分类霉菌是一类非常庞大的生物群体,根据其形态、生理特征、遗传信息等多种因素,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群。
以下是常见的霉菌分类:1.按照形态特征分类(1)酵母菌类:这类霉菌体积较小,通常为单细胞结构,具有球状或卵圆形等多种形态。
(2)真菌类:这类霉菌体积较大,通常为多细胞结构,具有丝状或分枝状等多种形态。
(3)粘液菌类:这类霉菌具有一定的动物特征,在营养方式和繁殖方式上也与其他霉菌存在差异。
2.按照生理特征分类(1)厌氧性霉菌:这类霉菌能够在缺氧环境下进行代谢和生长,并且对氧气敏感。
(2)好氧性霉菌:这类霉菌需要充足的氧气来进行代谢和生长,对缺氧环境敏感。
(3)光合作用霉菌:这类霉菌能够利用光能进行自主合成,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
3.按照遗传信息分类(1)真菌门:这类霉菌具有真核细胞结构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其基因组较为复杂。
(2)原生动物门:这类霉菌具有原核结构和一些特殊的生理特征,其基因组相对简单。
三、常见的霉菌种类1.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其中最常见的酵母菌是酿酒酵母和面包酵母等。
此外,酵母菌还可以用于发酵、制药、食品加工等多种领域。
霉菌的基本形态一、什么是霉菌霉菌是一类真菌的统称,它们属于真菌界中的一个大类别,包括了许多种类。
与其他真菌不同的是,霉菌的体内含有丝状菌丝,这是它们的一个显著特征。
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在土壤、空气、水体中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些霉菌是人类的致病菌,但也有一些霉菌对人类有益,例如用于食品发酵。
二、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霉菌的基本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菌丝、菌落和孢子。
2.1 菌丝霉菌的菌丝是由细长的丝状结构组成的。
菌丝具有分枝的特点,可以延伸到较远的地方。
菌丝的直径通常在2-10微米之间,长度可以从几微米到数厘米不等。
菌丝的外层包裹着细胞壁,内含有细胞质和细胞核。
菌丝是霉菌的生长主体,可以通过菌丝的延伸和分枝实现生长和繁殖。
2.2 菌落菌落是由大量的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当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会迅速扩张并形成一个菌落。
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种类而有所差异,有的菌落呈白色,有的呈黄色、红色等。
菌落的大小也会随着菌株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霉菌的种类。
2.3 孢子霉菌的繁殖主要通过孢子实现。
孢子是霉菌的繁殖体,它们可以通过风、水、昆虫等方式传播到其他地方。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可以发芽并形成新的菌丝和菌落。
孢子的形态和结构也因霉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的孢子是单个的,有的孢子是聚集在一起形成团块。
通过观察孢子的形态和结构,可以进一步确定霉菌的种类。
三、霉菌的分类根据霉菌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霉菌可以分为多个属。
常见的霉菌属包括曲霉属、青霉属、毛霉属等。
每个属下又包含了多个种类的霉菌。
3.1 曲霉属曲霉属是一类产生黄曲霉素的霉菌。
黄曲霉素是一种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有害。
曲霉属的菌落呈黄色,具有明显的毛状结构。
曲霉属中的一些种类可以生长在食品上,导致食品变质,引发食物中毒。
3.2 青霉属青霉属是一类产生青霉素的霉菌。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对许多细菌有抑制作用。
霉菌分类霉菌分类1. 真菌和非真菌•真菌:霉菌属于真菌的一种。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生物生物体,通常以菌丝体形式存在。
•非真菌:与真菌相比,非真菌指的是其他种类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植物。
2. 霉菌的主要分类•原始霉菌:原始霉菌属于霉菌门真菌,是一类古老的真菌。
它们通常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菌丝体,一般具有坚硬的细胞壁。
•子囊菌:子囊菌属于霉菌门真菌,具有囊孢子(ascospore)。
子囊菌可以形成子囊座(ascocarp),通常为小型的子实体。
•无性生殖放线菌:无性生殖放线菌属于霉菌门真菌,通过无性生殖来繁殖。
它们通常以分枝状的菌丝形式存在。
•黏菌:黏菌是一类特殊的真菌,属于霉菌门但与其他霉菌不同。
它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某些生命周期阶段中以流动的原生体形式存在。
3. 常见的霉菌属•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属是一类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它们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可以在食物、土壤和植物上生长。
•黑曲霉属(Alternaria): 黑曲霉属也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
它们可以感染人类和动物,引起过敏反应和疾病。
•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酵母菌属包括一类单细胞真菌,常用于食品发酵和酿造酒精。
酵母菌属还被研究用于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工程。
•白色念珠菌属(Candida): 白色念珠菌属是一类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的体内。
它们在免疫系统受损时可以导致感染和疾病。
4. 霉菌的应用领域•食品工业:一些霉菌如曲霉可用于酿造传统的中国黄酒和日本的酱油。
酵母菌用于面包、啤酒和葡萄酒等食品的发酵制造。
•药物生产:霉菌可用于生产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链霉素。
这些抗生素在医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生物燃料:酵母菌可被用于生物燃料的生产过程中,转化成乙醇和氢气等可再生能源。
以上是对霉菌分类的简要介绍,霉菌在自然界中有广泛的分布,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药物生产和能源领域等多个领域。
霉菌的分类霉菌是一类真菌,它们通常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如土壤、水体、食物和动植物体表等。
霉菌的分类非常复杂,根据其形态、生长方式、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等方面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从霉菌的分类角度出发,介绍几种常见的霉菌类别。
1. 真菌门(Fungi)真菌门是霉菌的一个大类别,包括了所有的真菌。
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它们通常以分解有机物为生,是自然界中重要的分解者。
真菌门中的霉菌种类繁多,包括了酵母菌、黑曲霉、白色念珠菌等。
2. 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是霉菌中最大的一个类别,包括了大约75%的霉菌种类。
这类霉菌的特点是在其子囊中产生孢子,孢子通常是六角形或球形的。
子囊菌门中的霉菌种类非常多,包括了麦角菌、黑曲霉、白色念珠菌等。
3.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是霉菌中的另一个大类别,包括了大约10%的霉菌种类。
这类霉菌的特点是在其担子上产生孢子,孢子通常是棒状或球形的。
担子菌门中的霉菌种类也非常多,包括了蘑菇、牛肝菌、银耳等。
4. 真菌类(Zygomycota)真菌类是霉菌中的一个小类别,包括了一些不同于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霉菌种类。
这类霉菌的特点是在其接合体上产生孢子,孢子通常是球形或椭圆形的。
真菌类中的霉菌种类相对较少,包括了毛霉、炭疽菌等。
5. 真菌状菌类(Oomycota)真菌状菌类是霉菌中的一个小类别,包括了一些不同于真菌门的霉菌种类。
这类霉菌的特点是在其卵形体上产生孢子,孢子通常是球形或椭圆形的。
真菌状菌类中的霉菌种类相对较少,包括了水霉、褐腐霉等。
6. 真菌藻类(Lichens)真菌藻类是霉菌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它们是由真菌和藻类共生形成的生物体。
真菌藻类的特点是真菌和藻类之间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真菌提供保护和营养,藻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真菌藻类中的霉菌种类相对较少,包括了地衣、树衣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霉菌类别,它们在形态、生长方式、生态习性和遗传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一、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其生长和繁殖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霉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及其相关知识。
二、霉菌简介1. 霉菌的分类霉菌是真菌门中一个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类群,包括黄曲霉、青霉、黑曲霉等多种不同种类。
根据其形态和生物学特征,霉菌可以分为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真菌门等不同类群。
2. 霉菌的特点与其他微生物相比,霉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型较大,能够裸眼可见;(2)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形成大量孢子;(3)能够利用各种有机物进行代谢;(4)对环境因素变化敏感,易受外界干扰。
三、温度对霉菌繁殖的影响1. 温度对霉菌繁殖速率的影响温度是影响霉菌生长和繁殖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在适宜温度下,霉菌能够迅速繁殖,而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下,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速率将受到限制。
2. 霉菌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不同种类的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大多数霉菌在20℃-30℃范围内能够迅速繁殖,而在40℃以上则会停止生长。
此外,一些耐高温的霉菌能够在50℃以上存活并繁殖。
四、常见霉菌及其适宜温度范围1. 黄曲霉黄曲霉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食品、饲料等领域中广泛存在。
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低生长温度为12℃,最高生长温度为42℃。
2. 青霉青霉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在食品加工、医药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低生长温度为5℃,最高生长温度为40℃。
3. 黑曲霉黑曲霉是一种产生黄酮类化合物的真菌,在医药、食品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低生长温度为10℃,最高生长温度为42℃。
五、结论总体来说,霉菌的繁殖速率和适应性都与温度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霉菌种类和具体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温度范围进行控制和调节。
霉菌的分类引言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
它们生长快速,繁殖能力强,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存活。
科学家对霉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行了分类。
基本概述霉菌是指一类由单细胞组成的真菌,主要以孢子的形式繁殖。
它们生长在植物、土壤、动物体表以及空气中等各种环境中。
霉菌的分类是根据其形态、解剖结构、生殖方式和生活习性等因素来确定的。
分类方法霉菌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包括形态分类、系统分类和分子分类等。
形态分类形态分类是根据霉菌的形态特征来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点,霉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真菌 1. 乳霉目(Mucorales) 2. 黑霉目(Myceliales) 3. 青霉目(Moniliales) 2. 酵母菌 1.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2.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3. 平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系统分类系统分类是根据霉菌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历史进行分类的方法。
根据系统分类的结果,霉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门: 1. 真菌门(Fungi) 1.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2. 门(Ascomycota) 3. 线虫霉门(Zygomycota) 2. 酵母菌门(Blastocladiomycota)分子分类分子分类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霉菌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对霉菌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其分类关系。
分子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和系统分类的结果一致,但分子分类可以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数据支持。
分类特点霉菌的分类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形态特点1.菌丝的形态:霉菌的菌丝多为分枝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2.孢子的形态:霉菌的孢子形态多样,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棒状等。
生活习性霉菌的生活习性也是其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霉菌的生活习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土壤霉菌:生长在土壤中,并对土壤有一定的分解作用。
霉菌繁殖温度霉菌繁殖温度是指霉菌在不同温度下繁殖生长的能力。
霉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植物和动物体内,同时也会在人类生活环境中产生。
霉菌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了解其繁殖温度对于预防霉菌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霉菌的种类及特点霉菌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霉丝:霉丝是由单个细胞组成的长丝状结构,可以分支成树枝状或网状。
2. 菌核:霉丝聚集形成一个球形或卵圆形结构称为菌核,其中包含大量孢子。
3. 孢子:孢子是霉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之一,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地方。
4. 适应性强:不同种类的霉菌适应性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存活和生长。
二、影响霉菌繁殖温度的因素1. 温度:不同种类的霉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一般来说,霉菌的生长温度范围在10℃-35℃之间。
2. 湿度:霉菌需要一定的湿度才能生长繁殖,通常在相对湿度为70%-90%时生长最快。
3. 营养物质:霉菌需要碳、氮、磷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生长繁殖。
4. pH值:不同种类的霉菌对pH值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在5-8之间的pH值下生长最快。
三、不同温度下霉菌的繁殖情况1. 低温下(0℃-10℃):大多数霉菌在低温下可以存活,但是无法进行正常的繁殖。
此时孢子会进入休眠状态,等待合适的条件再次开始生长。
2. 中温下(10℃-30℃):这个范围是大多数霉菌最适合繁殖生长的温度范围。
其中,20℃是许多霉菌最适宜生长和繁殖的温度。
3. 高温下(30℃-50℃):高温下,一些霉菌仍然可以生长繁殖,但是速度会减缓。
超过50℃时,大多数霉菌无法存活。
四、不同霉菌对温度的适应性1. 黄曲霉:黄曲霉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
在较高温度下(35℃以上)生长缓慢或停止。
2. 青霉:青霉在20℃-30℃的温度下繁殖最快,但也能在10℃-37℃的范围内存活和生长。
3. 毛霉:毛霉在20℃-30℃的范围内繁殖最快,但也能在10℃-37℃的范围内生长。
霉菌菌丝体的分类及功能
霉菌菌丝体是霉菌的一种生长形态,通常由细长的菌丝组成。
它们在霉菌的生命周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霉菌菌丝体的分类及功能:
1. 分类:
- 单核菌丝体:由单个的菌丝组成,例如青霉菌。
- 分生孢子体:由菌丝体产生的分生孢子组成,例如黄曲霉。
- 二核菌丝体:由两个核在菌丝体内共存的菌丝组成。
2. 功能:
- 生长和扩散:霉菌菌丝体通过不断分支和延伸来生长,并在环境中扩散。
- 吸收养分:霉菌菌丝体通过菌丝的表面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资和无机营养物质,以满足生长和繁殖的需求。
- 分化和繁殖:霉菌菌丝体可以分化出分生孢子,并通过分生孢子的散布和落地形成新的菌丝体,从而进行繁殖和扩张。
- 交流和通讯:霉菌菌丝体之间可以通过连接的菌丝网络进行交流和共享物质信息,以协调整个菌丝网络的生长和行为。
- 环境适应:霉菌菌丝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菌丝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总的来说,霉菌菌丝体通过生长、吸收养分、繁殖、交流和环境适应等功能,起着关键的作用,使霉菌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霉菌的总结引言霉菌是一类微生物,属于真菌门。
它们具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结构,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
霉菌的多样性极高,据估计,目前已知的霉菌物种数量超过100,000种。
本文将对霉菌的特征、分类、生活史、重要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
特征1.结构多样:霉菌的形态多样,既有单细胞菌种,也有多细胞的菌种。
它们的体内通常含有菌丝,由细长的细胞组成,形成独特的分支网络结构。
2.营养方式:霉菌是异养生物,它们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是通过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质进行营养。
这使得霉菌广泛分布于各种有机物富集的环境中,如腐败的植物、动物残体等。
3.生活环境:霉菌可以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
它们在土壤中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角色,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进而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提供养分。
分类根据霉菌的形态和生殖方式的不同,霉菌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类:1.子囊菌门(Ascomycota):子囊菌门是霉菌中最大的门类之一。
该门的特点是在特殊的孢子囊中形成孢子。
酵母菌也属于子囊菌门的一种类型。
2.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是霉菌中的另一个重要门类。
其主要特点是产生担子孢子。
包括蘑菇、露脊菌、牛肝菌等都属于担子菌门。
3.接合菌门(Zygomycota):接合菌门是一类原始的霉菌,其特点是通过配子体的接合形成厚壁孢子。
4.真菌门(Oomycota):虽然在生物学上被归类为真菌门,但真菌门的物种与霉菌在形态和生活史上有所不同。
真菌门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病原体,如白色根腐病菌、马铃薯霜霉病菌等。
生活史霉菌的生活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的形成:霉菌通过生殖器官产生孢子,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迅速繁殖。
2.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后,会形成无数的菌丝。
这些菌丝可以在寻找营养的过程中延伸出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菌丝网。
3.营养吸收:菌丝通过分泌特殊的酶来消化外界的有机物质,再通过菌丝上的吸管状结构吸收这些分解产物。
霉菌分类(一)霉菌分类目录•介绍•分类方法–形态学分类–生物化学分类–分子进化分类•总结介绍霉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菌,通常以它们的快速生长和发育以及与生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而闻名。
霉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土壤、空气和植物中。
它们可以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同时也有一些霉菌对食物、药物和环境的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分类方法霉菌的分类是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等特征进行研究和比较来完成的。
下面将介绍三种主要的分类方法。
形态学分类形态学分类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霉菌分类方法,它依据霉菌的形态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主要基于菌丝的类型、色素产生、产生孢子的方式、营养方式等特性。
比如,属于接合菌门的霉菌形态较为多样,包括径环菌目、链霉菌目、角菌目等;属于子囊菌门的霉菌形态相对较简单,有炭链菌目、曲霉菌目等。
生物化学分类生物化学分类是通过对霉菌的生物化学特性进行研究,如酶谱、细胞壁组成、代谢产物等来对其进行分类。
生物化学分类方法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霉菌的代谢机制、营养需求和代谢产物的特性。
例如,一些霉菌能够分解复杂有机物质,如纤维素、木质素等,被用于生物燃料和生物降解等领域。
分子进化分类分子进化分类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核酸序列分析和蛋白质序列比对来对霉菌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更为准确、全面的分类信息,因为分子序列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种类霉菌的遗传关系。
近年来,随着DNA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子进化分类在霉菌的分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总结霉菌的分类是通过对其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等特征的分析来完成的。
形态学分类是最早也是最基本的霉菌分类方法,依据菌丝的类型、色素产生、营养方式等特性;生物化学分类则通过研究霉菌的生物化学特性来对其进行分类;分子进化分类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霉菌的分子序列进行分析,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分类信息。
这些分类方法相辅相成,为我们了解霉菌的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霉菌分类及生长条件
霉菌是一种多细胞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微生物学上属于真菌。
其通过孢子的形式繁衍。
霉菌孢子普遍存在于土壤和一些腐烂植物中,经由空气、水及昆虫传播到植物上,一旦孢子接触到破裂的种子,就会迅速发生霉变现象。
霉菌按其生活习性分为田间霉菌和仓储霉菌两种。
田间霉菌是指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孢菌属(梭霉菌属),此类霉菌属野外菌株,通常谷物在未采收前就已感染,最适生长温度为5℃~25℃,该类霉菌在低温环境中也会繁殖,阴冷潮湿的天气更易于这些霉菌生长。
仓储霉菌主要是指储存的饲料或原料,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产生的霉菌,以曲霉菌属为主,该类霉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80%~90%。
但是,田间霉菌若在适宜条件下、在仓储环境中也会快速繁殖,造成严重污染。
霉菌生长条件四要素:碳水化合物(如玉米等谷物、饲料)、充足的水分(湿度在85%以上)、适宜的温度(12℃~25℃)、氧气。
霉菌毒素产生、分类及危害
霉菌毒素是谷物或者饲料中的霉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在农田里、在收获时、在储存或加工过程中生长产生的、有毒的二次代谢产物。
迄今为止已经分离和鉴定出来的霉菌毒素有300多种。
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橘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孢菌属(主要分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 -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也是最见的几种霉菌毒素。
不同霉菌毒素的危害能对动物产生危害的、最多见到的霉菌毒素多达20多种,分别亲嗜一种或多种组织与器官,并且多能对动物免疫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造成免疫复合性损害,这种病理作用一方面与这些霉菌毒素的免疫毒理有关,也与它们泛嗜性的病理损害有关。
霉菌毒素中毒在猪病发生学中的地位,全世界的谷物有25%以上受到霉菌毒素污染,我国的污染更为严重,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的一项调查检测表明,配合饲料中不同程度霉菌毒素的污染高达80%以上。
这说明生猪中少有不受霉菌毒素危害的,霉菌毒素中毒的患病率(包括显性患病率和隐性患病率之和)远远高于任何一种侵袭性疾病。
现代研究表明,饲料霉菌毒素无论是在许多传染病的发生上还是非传染病的发生上经常扮演“始作俑者”的角色。
在饲料霉菌毒素中毒的基础上发生猪瘟(CSF)、猪伪狂犬病(PR)、蓝耳病(PRRS)、圆环病毒病(PCVⅠ)已是常见之事。
在霉饲料中毒的基础上发生的肝肾综
合征(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等)、母猪膀胱炎、蹄叶炎和蹄裂也不少见。
正因为霉菌毒素存在于饲料中的普遍性和对猪组织器官损害的广泛性,成为许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霉菌毒素的危害性超出了人们的认识,成为比许多传染病危害更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霉菌毒素中毒的隐蔽性和微量性
人们通常对外表明显发霉的饲料具有警觉性,但是对外观毫无发霉迹象的饲料失去警觉。
事实上,外观正常的饲料的霉菌污染率也高得惊人。
据报道,在80份外观正常的饲料样品中,霉菌毒素超标的有66份,占82.5%,加上虽未超标但被污染的饲料,饲料被霉菌毒素危害的比例就更大了。
外观正常但被污染的饲料原料多由田间霉菌引起。
因为气候的因素,在子实成熟前已感染,种皮薄弱的胚乳尤其易被霉菌感染,因子实的长大而被包埋,因此,外观正常。
田间霉菌种类繁多,除了黄曲霉菌几个少数的仓储霉菌外,最常致害的赭曲霉、青霉菌、镰孢霉和麦角霉菌都是田间霉菌,它们多是形成混合感染,隐藏于外观正常的饲料子实当中,增加了对动物危害的严重性和多靶性,若再次不当储存,条件适宜,就会加重污染,造成更为严重的伤害,如玉米赤霉烯酮就是在不当的仓储环境下,污染加快。
人们通常认为,饲料稍微有点霉变应该没什么关系,不会引起中毒,从而放松了警惕。
有些猪场认为,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增加饲料成本,所以常常是时加时不加,小猪饲料加,大猪饲料就不加,有的甚至母猪饲料都不加。
忽略霉饲料中毒的微量性(见下表),殊不知有时大猪的涨气、胃溃疡等突然死亡就是霉菌毒素造成的。
长期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可降低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还有吸附肠道毒素、控制和减少腹泻,提高饲料报酬,是养殖增效的好途径。
毒素名称猪的种类日粮水平临床症状
黄曲霉毒素生长-肥育猪100 μg/kg没有临床症状,在肝脏中残留。
200~400 μg/kg生长受阻,饲料利用率低,免疫抑制。
400~800 μg/kg肝显微受损、胆管炎。
血清肝酶升高,免疫抑制。
800~1200 μg/kg生长受阻,采食量减少,被毛粗糙,黄疸,低蛋白血症
1200~2000 μg/kg黄疸,凝血病,精神沉郁,厌食,部分动物死亡
>2000 μg/kg急性肝病和凝血病,动物在3-10天内死亡
母猪500~750 μg/kg不影响受孕,分娩正常仔猪,但仔猪因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生长缓慢
赭曲霉毒素和橘霉素肥育猪200 μg/kg屠宰时可见轻微的肾脏损伤,增重下降
1 mg/kg 生长受阻,氮血症和糖尿
4 mg/kg尿频、烦、渴
母猪3~9 mg/kg饲喂的第一个月妊娠正常
单端孢霉菌毒素类
(T-2毒素)生长-肥育猪 1 mg/kg无临床症状
3 mg/kg采食量减少
10 mg/kg采食量减少,口腔、皮肤受刺激,免疫抑制
20 mg/kg完全拒食,呕吐
脱氧瓜萎镰孢烯醇
(DON,呕吐毒素)生长-肥育猪 1 mg/kg没有临床症状,采食量首影响较小5~10 mg/kg采食量降低25%-50%
20 mg/kg完全拒食
玉米赤霉烯酮
(F-2毒素)母猪1~3 mg/kg发情,外阴阴道炎,脱垂
3~10 mg/kg黄体滞留,不发情,假孕
>30 mg/kg交配后饲喂1-3周出现早期胚胎死亡
麦角毒素各种猪0.1%增重下降
0.3%坏疽
3.0%采食量减少
妊娠最后3个月的猪0.3%新生仔猪出生体重下降,无乳
烟曲霉毒素各种猪25~50 mg/kg血清鞘脂类改变,肝组织损伤
50~100 mg/kg生长受阻,黄疸,慢性肝机能障碍
>120 mg/kg急性肺水肿,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