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 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5.40 MB
- 文档页数:21
脓疱疮护理
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单独或混合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皮肤病。
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性,易在儿童中流行。
多发生在气温高及湿度大的夏、秋季节。
【护理常规】
1.休息与运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
3.用药护理创面局部冷湿敷时应局部用药,不可全身同时大面积冷湿敷,以免引起战栗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生素时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变态反应。
4.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减轻精神负担。
5.病情观察与护理注意观察创面变化,有无脓疱扩大、周围炎性浸润加重。
对患儿应隔离,防止接触传染,以污染的衣服、用具应行消毒处理。
患儿痊愈后应对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6.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穿棉质宽大的衣服,减少对皮损区的摩擦,定时更换衣服,保持清洁。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适度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2.饮食指导食用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饮食,多饮水以
利于毒素排出。
3.用药指导按照专科医师的指导用药。
4.心理指导保持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心态。
5.康复指导避免搔抓皮肤,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剪短指甲。
饭前便后认真洗手,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6.复诊须知定期门诊复查,若有不适随时就诊。
新生儿脓疱疮的护理体会脓疱疮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疾病,影响新生儿身体健康及其亲子关系的发展。
作为一名护士,有针对性、科学、安全的进行护理,对脓疱疮患儿的治疗及其家属的教育都是必要的。
一起来认识脓疱疮的病因及护理方法,让宝宝健康的成长,也是我作为护士的责任。
脓疱疮的病因1、内源性原因:新生儿本身免疫力较弱,长时间在胎盘内受着保护,身体细胞的催化活性较差,抵抗力低,更容易发生脓疱疮实属正常现象;2、外源性原因:新生儿易于受到各种外来病毒、细菌及真菌的侵入,引起皮肤炎症,进而形成脓疱疮。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准备温和、抗菌或无添加物的湿敷材料,在轻柔护理中,减少皮肤摩擦,防止感染;2、用药护理:根据实验结果,应上皮滴加抗凝血剂,除去病毒及杀死细菌,预防感染的发生;3、营养护理:脓疱疮患儿多半营养不良,应给予全面的营养支持,以促进恢复;4、心理护理:父母及家属应给予热情、关心的护理;此外,护士亦应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以促进患儿的康复;5、教育护理:要给予宝宝及家属相关的护理知识,让家属了解护理的重要性,及时对病情进行观察,更有利于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护理体会作为护士护理脓疱疮患儿,让我有一种深刻的体会,就是在护理中要注意实施科学、安全的护理。
尤其是对于新生儿,要给予更多的细心、谨慎,以及大量的温情。
在面对脓疱疮患儿时,护士应以谅解、尊重、礼貌为原则,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支持。
另外,在教育护理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
护士在给家属上护理课程时,要根据家属的实际及社会环境,把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传递给家属,让家属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以便及时就医。
脓疱疮是新生儿常见的皮肤疾病,面对疾病,应懂得安慰、宽慰婴儿及家属,让他们觉得护士是可以信任的。
我认为,唯有如此,才能让护理手段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总之,新生儿脓疱疮的护理非常重要,除了要给予护理者足够的护理常识和护理技能,更要关注护理者的心理特征,尽量使护理量身定制,以便护理者能更好地陪伴护理对象,让宝宝健康的成长。
65例小儿脓疱疮的护理体会
我在儿科病房工作已有多年,最近接待了65例小儿脓疱疮患者。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护理体会,现在分享给大家。
1. 做好隔离措施
脓疱疮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因此必须加强隔离措施。
患者应该住在单人房间,护士和家属应该穿着防护服和口罩。
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患者的床单、衣服、玩具等物品。
2. 观察皮肤症状
脓疱疮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水泡和疱疹,有时还会伴随有发热、咳嗽等症状。
护士要经常观察患者的皮肤症状,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3. 管理疼痛
脓疱疮常常会导致皮肤瘙痒、疼痛等不适。
护士要给予患者充足的止痛药,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疼痛管理。
4.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由于脓疱疮影响了皮肤的正常功能,患者容易出现水分和电解质的失调。
护士要帮助患者监测体液平衡,饮食和药物的摄入量,确保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5. 提供心理支持
脓疱疮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受到影响,护士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
可以通过与患者交谈、游戏等方式,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关爱。
通过以上护理措施,我们成功地帮助了这65例小儿脓疱疮患者。
希望这些体会能够对其他医护人员有所帮助。
脓疱疮的健康教育内容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细菌感染引起。
它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肿、疼痛的脓疱,引起不适和不美观。
以下是关于脓疱疮的健康教育内容:
1. 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细菌感染皮肤。
2. 避免挤压脓疱:切勿用手指挤压脓疱,以免病情加重和细菌进一步感染。
3. 避免过度清洁:过度清洁可能导致皮肤失去天然的保护屏障,易感染细菌。
使用温和的洗剂和温水清洁皮肤。
4.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剂或乳液,辅助皮肤修复和自愈。
5. 避免过度摩擦:减少磨蹭、摩擦皮肤的行为,避免脓疱破裂和感染。
6. 避免密闭的衣物或鞋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和鞋履,促进皮肤对空气的呼吸和排汗。
7. 忌烟酒:烟酒可导致皮肤血液循环不畅,影响脓疱的康复。
8.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皮肤愈合。
9. 饮食均衡:摄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10. 及时就医:如脓疱出现严重疼痛、扩张、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求助专业医生。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患有脓疱疮,请咨询专业医生进行确切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脓疱疮治疗方法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通常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肿、疼痛,并伴有脓液充满的小水疱。
脓疱疮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脓疱疮显得尤为重要。
在治疗脓疱疮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局部护理是治疗脓疱疮的重要环节。
患处皮肤应保持清洁,避免摩擦和刺激,可使用温盐水进行局部清洁,有助于减轻疼痛和消炎。
同时,可以使用外用药物,如抗生素软膏或者外用激素,以减轻红肿、瘙痒和疼痛症状。
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遵医嘱使用,并注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引起药物依赖性或者产生抗药性。
其次,口服药物也是治疗脓疱疮的重要手段。
对于严重感染或者反复发作的脓疱疮,可以口服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脓疱疮,如疱疹样皮炎,可以口服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在口服药物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者长期使用,以免产生药物依赖性或者引起其他不良反应。
另外,脓疱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饮食和生活习惯。
首先,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其次,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紧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病情康复。
此外,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动物毛发等,以免诱发过敏性脓疱疮。
最后,定期复诊和随访也是治疗脓疱疮的重要环节。
脓疱疮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到医院复诊,接受医生的指导和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
综上所述,脓疱疮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护理、口服药物、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及定期复诊和随访。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以免延误病情或者加重症状。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脓疱疮患者有所帮助,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皮肤科脓疱疮患者的护理常规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化脓球菌传染性皮肤病。
特征为发生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结成脓痂,接触传染,蔓延迅速,夏秋季儿童(2~7岁)多见,易流行。
本病分为两型:大疱型脓疱疮和非大疱型脓疱疮,后者也称接触性脓疱疮,传染性强于前者。
【一般护理】1.患者应安排单间,限制探视及陪住人员,实施接触性隔离,避免传染他人。
2.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每日定时通风,空气消毒2次。
墙面、地面及用物等均应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2次,床单及被服保持整洁,用物专人专用,定时消毒更换。
医护人员勤洗手,正确处理器械和敷料等,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床单位整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无杂屑;保护皮肤清洁、完整,避免搔抓,协助患儿剪短指甲,必要时戴手套;选择宽松、棉质衣物。
4.每日测量生命体征,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
5.选择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包括糖类、优质蛋白、各种维生素等,同时加强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
避免食用辛辣腥发刺激性食物。
6.母乳喂养时,母亲应忌食辛辣腥发刺激性食物,将奶挤出后用奶瓶喂哺患儿,防止乳母被传染。
【专科护理】(一)皮损护理1.疱液澄清、疱壁未破时可每日涂擦炉甘石洗剂5~6次。
2.脓疱处理按“疱病清创法”清除脓液、痂皮等分泌物,外涂抗菌药物。
3.脓疱结痂时应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清洁创面,0.1%依沙吖啶溶液湿敷,外涂抗菌药物如0.5%新霉素软膏,浸软痂皮后再剪除痂皮,不要强行剥离。
4.创面渗出较多时,使用糊剂外涂。
5.注意局部清洁,保护创面,避免搔抓或摩擦,避免患儿哭闹,防止患儿剧烈运动,以免扩散。
6.加强患儿眼、口、鼻的护理,及时清理分泌物。
(二)病情观察1.观察皮疹发生的部位、大小、类型、颜色、有无水疱、脓疱及疱液的性质、侵犯面积、有无渗出、糜烂、尼氏征阳性(尼氏征又称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法,有四种阳性表现:①手指推压水疱一侧,水疱沿推压方向移动;②手指轻压水疱顶,疱液向四周移动;③稍用力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推擦,表皮即剥离;④牵扯破损的水疱壁时,可见水疱周边的外观正常皮肤一同剥离),有无新生皮疹、抓痕伴痒等情况。
皮肤科细菌性皮肤病脓疱疮的诊疗护理脓疱疮(impetigo)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很容易通过接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
其主要有大疱性和非大疱性两种,非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2〜7岁儿童,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新生儿期,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者为混合感染。
【病因及发病机制】该病容易接触传染,发病高峰在夏秋季。
易感因素有高温、潮湿、卫生条件差、特应性体质和皮肤外伤等。
非大疱性脓疱疮,主要由于皮肤外伤后,使皮肤蛋白暴露,使得细菌可以黏附、侵入并形成感染。
大疱性脓疱疮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并释放几种表皮剥脱素。
表皮剥脱素与桥粒的桥粒芯糖蛋白-1结合,使桥粒的细胞外局部裂,从而形成表皮颗粒呈内棘层松解,形成水疱。
与非大疱性脓疱疮不同,该病可发生于完整的皮肤。
【临床分型及表现】非大疱性脓疱疮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面部等暴露部位居多。
皮损表型为早期红色斑疹、小丘疹,很快进展为水疱,迅速转变成脓疱。
脓疱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
痂一般于1周左右自行脱落,不留瘢痕。
感染部位不断向周围扩散,相互融合。
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病症伴局部淋巴结炎,甚至导致败血症。
大疱性脓疱疮,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等。
皮损表现为早期米粒大小的水疱或脓疱,迅速变为1〜2cm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脓液积于疱底部,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常无红晕,疱壁薄,易破溃糜烂,形成黄色脓痂。
2〜4周治愈,痂壳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患者一般无全身病症, 自觉瘙痒。
【诊断及治疗】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脓液细菌培养可以诊断。
患者血常规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升高,同时伴有C反响蛋白的升高。
脓液、脓痂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可诊断。
2.治疗(1)局部治疗:对于无并发症的轻至中度局限性皮损,局部外用药物即可到达治疗目的。
治疗前应先清洁创面,去除痂皮, 水疱及脓疱可局部消毒并抽吸疱液。
处理好创面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黏菌素B软膏等抗生素类药膏。
得了脓疱疮怎样护理
一、概述
爸爸前几个月的时候得了脓疱疮,当时某同事没有在家,他也没有到医院去看。
到某同事回来发现他生病的时候病情都比较严重了。
不过还好经过治疗目前已经回家调养,回家前某同事特意找医生咨询了一下护理的方法,希望可以让父亲早些好起来。
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护理方法!
二、步骤/方法:
1、用棉球粘生理盐水慢慢腾清洗患处,平时穿的衣服要干净、干燥,注意要经常洗澡。
每次便后用温水洗,不可以用毛巾用力擦洗,以免再损伤创面。
为了预防感染或者其它的并发症,要注意保护皮肤破溃处,不要用手摸。
2、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是,每天都是注意病情是否有所好转或者是有所变化。
如果好转可以继续治疗,如果长期没有好转,或者是发现病情恶话的话,要马上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食谱原料:
淮山20克,扁豆10克,苡仁15克,防风6克,金蝉5克,淡竹10克,银花10克,荆芥10克,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将上8味中药煎水2次,取浓汁300毫升和粳米煮粥食即可。
三、注意事项:
平时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并及时治疗痱子、虫咬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及各种皮肤损伤。
脓疱疮的诊疗及护理
脓疱疮,又称“黄水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性疾病,也可二者合并感染。
一般为接触感染,常可自身传播。
【主要表现】
(1)症状体征:本病往往夏秋季节流行,多见于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的2~7岁的儿童,头、面部为易发生部位,由于搔抓可逐渐播散至他处。
开始为大小不等的水疱,逐渐变为脓疱,周围可有红晕,轻度瘙痒,一般不痛,脓疱破溃后可干燥结痂,结痂呈黄色。
有时伴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治疗与护理】
(1)局部治疗: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拭干后1%红霉素软膏外用,每日2次;或0.5%金霉素软膏外用,每日2次。
(2)全身治疗:轻者可给青霉素V钾片,儿童剂量0.125~0.25克/次,3~4次/日口服;或阿莫西林,儿童剂量50~100毫克/千克体重/日,3~4次,口服。
病情较重者,可给予青霉素,儿童剂量3万~5万单位/千克体重/日,分2~3次静脉滴注。
(3)对症处理:瘙痒剧烈者,可适当加用抗组胺药,如赛庚啶等;发热者,适当应用解热药。
(4)护理措施:①保持局部清洁,剪短指甲,避免搔抓自身播散感染。
②加强患者衣物消毒处理,避免接触感染他人。
制定者:皮肤科护理组审批者:标准审核小组疾病概述:脓疱疮俗称黄水疮,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皮肤化脓性炎症。
表现为浅在性脓疱与脓痂,具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感染的特点。
常见于气温高、湿度大的夏秋季节,多侵犯儿童,好发于暴露部位。
一、执行一般护理常规二、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生活方式、有无机体抵抗力下降因素。
2.观察皮损部位、面积、特点、程度,有无瘙痒、疼痛及感染。
3.了解全身状况及心理状态。
三、护理要点1.体位与活动:根据病情指导患者适当活动。
2.饮食与营养支持: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嘱患者多饮水。
3.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无咳嗽、咳痰、浮肿等情况。
(2)观察皮疹部位的自觉症状、范围、外观及严重程度。
(3)观察血常规、脓培养、尿常规等辅助检查的结果。
4.用药护理(1)询问药物过敏史,使用前做好皮试,足量饮水,促进排泄。
(2)抗组胺药:用药后观察有无嗜睡、头晕等,注意休息。
(3)协助患者涂抹外用药,每日2~3 次,注意不可强行撕去痂皮,应使其自然脱落。
5.症状护理:见皮肤破损、瘙痒的护理常规。
6.并发症的护理:继发感染(1)保持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床单元清洁干燥。
(2)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重点观察体温的变化及伴随症状。
(3)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7.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注意营养、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2)指导患者患病期间勿去公共场所;患儿患病期间用物与他人分开,可日晒、煮沸处理。
(3)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遵医嘱涂药。
四、护理诊断/问题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脓疱有关2.瘙痒与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脓疱有关【参考文献】[1]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 丁淑贞,戴红. 皮肤科临床护理.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6[3] 孙艳,占城. 常见皮肤性病科护理常规及操作规范.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皮肤科护理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