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浙教版教案2篇+相关资料) 4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7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第一章:红军的成立与初期斗争1.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的成立背景和历史意义。
学习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和战术。
1.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成立的背景,如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讲述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分析红军早期的战术和战略,如游击战、的人民战争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成立的背景。
分组讨论红军早期的斗争经历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章:红军的长征历程2.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学习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
2.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等。
讲述红军长征的历程,如四渡赤水、过大渡河等重要事件。
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红军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2.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历程和重要事件,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章:红军的抗日战争3.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习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
3.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红军的参战等。
讲述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如人民战争、游击战等。
分析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胜利经验和意义。
3.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分组讨论红军的抗日战略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章:红军的解放战争4.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习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
4.2 教学内容介绍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如解放战争的爆发和红军的参战等。
讲述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如运动战、阵地战等。
分析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胜利经验和意义。
4.3 教学活动观看相关历史纪录片或图片,了解红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角色和贡献。
分组讨论红军的解放战略和战术,分享学习心得。
第五章:红军的精神传承5.1 教学目标了解红军精神的含义和内涵。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教案一:《红军长征》情景再现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2.能够描述红军长征的路线和艰苦条件;3.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红军长征2.道具准备:红军服装、红军长征路线地图、红军长征照片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红军被敌人追击,被迫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长征的意义是什么?–红军长征的路线经过了哪些地方?–长征的时候红军经历了什么困难?–红军长征的最后结果是什么?情境再现部分1.给一些学生穿上红军服装,教师扮演红军指挥员,分配学生扮演红军战士的角色。
2.指挥员领导红军战士开始长征,并根据红军长征路线地图,指导战士们按照实际路线行走。
教师可以简单描述红军长征途中的景物和困难,学生根据这些描述表演出来。
3.在路上,指挥员可以提问关于长征的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并补充相关知识。
总结部分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红军长征的路线是怎样的?–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长征的意义是什么?2.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强调红军长征的艰辛和意义,并表扬学生的表现。
教学反思通过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困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及时纠正错误,并及时总结概括,以便让学生形成对红军长征的整体认识。
二、教案二:《长征的意义》诗朗诵教学目标1.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诵《长征的意义》诗歌;3.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板书准备:长征的意义2.道具准备:《长征的意义》诗歌材料教学过程导入部分1.利用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背景:红军被迫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
2.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长征的意义是什么?–你对红军长征有什么印象?–红军长征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朗诵诗歌部分1.教师播放《长征的意义》诗歌视频或音频,带领学生一起聆听。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一、教案设计理念1.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以红军长征历史事件为主线,引导学生感悟红军长征精神。
2. 创新教学方法,将情景模拟、小组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融入课堂。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关注未来发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及重要事件,提高语文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途径,学会团队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关注未来发展,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及原因2. 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3. 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4. 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5. 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与实践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及重要事件;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
2.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特点及其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苦环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 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关注未来发展,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
6.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创新思维训练心得。
7. 总结发言: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红军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并提出课后思考题。
9. 课后跟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收获。
一、教案概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历史感知与语文融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 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的理解和把握。
2. 讨论和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的鉴赏知识,为教学提供参考。
学生准备:1. 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进行预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准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和文学鉴赏知识,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历史感知。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3.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文学价值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讨论和写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文学鉴赏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文学作品创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六、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将继续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第一篇:红军走过的浙江一、课时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时在浙江的重要节点;2.理解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英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2.对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三、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建宁:红军长征第一次战略转移的起点;•武夷山:红军在此集结,进行了大规模的整训;•井冈山:红军长征的终点。
2. 对红军长征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重大决策;•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坚持革命原则、勇往直前的典范。
四、教学方法1.集体讨论: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2.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段红军长征的影像片段,引起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25分钟)•建宁:在地图上标出建宁,并简要介绍建宁作为红军长征的起点的重要性;•武夷山:在地图上标出武夷山,并简要介绍武夷山集结和整训的情况;•井冈山:在地图上标出井冈山,并介绍红军长征在井冈山结束的意义。
3. 讨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3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结合教材和课堂讨论的内容,辅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
4. 总结归纳(10分钟)•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讨论并梳理出重点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总结和归纳进行点评,并进行必要的补充。
六、课后作业1.小组讨论:请同学们组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对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和意义的认识;2.课外拓展: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红军长征在浙江的故事和意义,并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红军长征在浙江的重要节点和意义重要节点:建宁、武夷山、井冈山重要意义:中国革命的里程碑第二篇:红军长征相关资料一、井冈山的红军长征纪实井冈山作为红军长征的终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浙教版教案1:《沿着红军走过的路》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革命历程;2.理解《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的意义和背景;3.学会演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
2. 教学重难点1.歌曲背景的讲解;2.歌曲演唱和情感表达。
3. 教学内容及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1.导入歌曲:《沿着红军走过的路》;2.询问学生是否听过此歌;3.让学生互相讨论这首歌曲的意义和背景。
活动2:歌曲背景的讲解1.提醒学生听歌词时观察时代背景;2.讲解《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活动3:学习歌曲和表演1.分小组学习歌曲并排练;2.发放歌曲歌词。
教师可分别点唱、段落分组欣赏;3.让每个小组表演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4. 教学反思《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抒发了对红军长征的钦佩和敬意,对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弘扬爱国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浙教版教案2:《沿着红军走过的路》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红军经历的艰辛和他们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1.理解《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的意义;2.学会演唱《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
3.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新课1.让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的背景和革命的必要性;2.根据学生的思考,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活动2:学习歌曲和表演1.发放歌曲歌词;2.聆听整首歌曲,理解歌曲的意义;3.模仿歌曲节奏,学习歌曲的演唱;4.分小组进行合唱。
活动3:练习和表演1.让每个小组练习掌握歌曲的演唱和情感表达;2.进行小组间的比赛,评选出演唱效果最佳的小组。
4.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首歌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锤炼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三、相关资料1. 《红军长征始末》《红军长征始末》这本书对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其中详细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轨迹,可以让人们了解当时困难和危机的情况,深入理解红军的胜利。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生动教学与互动表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勇敢坚持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五、六、七、八、九课《井岗山会师》、《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翻越夹金山》。
2.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互动活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案例教学法: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典型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勇敢坚持的品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红军长征的经过和意义。
3.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红军长征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 角色扮演:分组表演红军长征中的典型故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红军长征的读后感。
2. 调查家族中是否有参与过红军长征的历史,如果有,请详细了解并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3. 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了解当地人民是如何传承长征精神的,回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对学生的读后感、家族历史调查和参观纪念地的心得体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素质评估: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日常行为,评价学生在热爱祖国、团结互助、勇敢坚持等方面的进步。
七、教学资源1. 纪录片《长征》:用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事件。
3.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红军长征的背景、路线和重要事件。
2. 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事件。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红军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
3. 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红军长征的了解程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图片:红军长征路线图。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是什么吗?谁能简要介绍一下红军长征?1.3 总结: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今天我们将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了解这段历史。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2 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的背景是什么?2.3 总结: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了摆脱敌人追击,保存革命力量,被迫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
3. 课堂讲解3.1 讲解红军长征的路线:瑞金出发→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3.2 讲解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
4. 课堂讨论4.1 提问:红军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他们是如何克服的?4.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情境教学5.1 展示视频: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5.2 让学生谈谈观看视频后的感受。
6. 课堂小结6.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红军长征的背景、路线和重要事件。
6.2 强调红军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7.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内容: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精神的含义。
一、教案概述《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创新思维与未来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
3. 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
教学资源:1.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案例。
2.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相关理论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展示:通过讲解和分享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故事案例,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相关理论资料,让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团队合作实践,并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体验。
6. 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总结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创新。
二、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红军长征故事中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对未来的启示和意义的思考和反思能力。
三、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遗址和纪念馆,加深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
2. 邀请红军长征历史专家或幸存者来校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和经验。
3.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等,将红军长征精神付诸实践。
四、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在教学拓展中,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审美教育与品德修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感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2.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
七、课堂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2. 邀请有关专家或老红军来校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八、课后作业:2. 调查了解身边的长征故事或相关人物,下节课分享。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十、评价与考核:1. 课堂表现:学生的出勤、发言、合作等情况。
2. 课后作业:作文质量和调查报告的完整性。
3. 期末考试:语文综合素质测试。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学生自读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第三课时: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3. 提高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2. 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3. 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4. 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5. 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路线、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具体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促进学生互动和思考。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亲身感受红军长征的历史氛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用书2. 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3. 教具:地图、时间线等教学辅助工具4. 实践活动安排:红军长征纪念地考察、红军歌曲学唱等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完成相关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报告: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感悟,以及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4. 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核。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原因第5-8课时:讲解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重要节点第9-12课时:讲述红军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英雄事迹第13-16课时:分析红军长征的意义和影响第17-20课时:讨论红军长征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第21-24课时:实践活动:参观红军长征纪念地第25-28课时:小组讨论: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29-30课时: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考核七、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兴趣和好奇心。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之一浙江台州临海白水洋小学刘彩琴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理解15个词语,认识多音字。
3、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感受儿童团员们从小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因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4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破题法、问题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谈谈对红军的认识,领会红军品质。
2、揭示课题,读题,解题3、据题质疑:(主要问题有)⑴谁在什么时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⑵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⑶他们在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⑷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结果怎样?二、初读感知: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要求:(1)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思考以上几个问题(3)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提出不懂的词语适当解决。
(2)回答以上四个问题所在的段落,理清课文脉络,分段(3)交流分段结果(4)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并再次质疑,根据情况解答。
三、学习第一段:1、自学课文,回答:他们为什么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2、交流3、概括段意4、指导朗读四、布置作业:尝试自己解决另两个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二、自主探究,学习第二、三段1、①师引读:儿童团员们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虽然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②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理解“春意盎然”、“心急如焚”,体会环境烘托的作用领会对比写法③感情朗读本节2、出示问题:他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途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3、小组合作,初步研读课文4-6节后交流:累--壮胆睡大庙饿--吃供品馒头怕--紧挨靠着坐4、最使你感动的哪一点?再次研读课文4-6节5、再次交流,说明理由,感情朗读:(1)夜宿神庙:着重体会环境的烘托作用①说神庙可怕,理解“愈发”、“耸立”、“龇牙咧嘴”、“凶神恶煞”②用自己的话说说神庙可怕③谈谈自己的感受,或质疑④感情朗读(2)朝食供品:体会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用换词法领会“嚼”字的妙用分角色朗读6、他们的困难就这些吗?还会有哪些?他们又是怎样克服的?①读第7节第1句后,回答②根据自己喜欢,选择其中一点,或此外的困难,展开想象写话③交流7、学到这里,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这些儿童团员们说?8、理解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话的意思(1)谈谈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2)课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吗?9、朗读课文,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三、拓展作业再现儿童团员们与红军战士重逢的情况1、自由组合,讨论儿童团员是怎样与红军重逢的,重逢时大家的表现,以及问长问短说些什么等2、编写剧本3、确定演员,编导短剧第三课时一、复习二、学习单元提示,概括主要内容1、自学提示,回答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及步骤2、回答本课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借助课后第三题,自己尝试概括主要内容4、交流5、师小结三、诵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四、展示同学们的表演五、拓展课外阅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个性定制与因材施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敬佩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的内容,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 学会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长征路线图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红军长征的理解和感悟。
5. 情景模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体验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7.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对红军长征艰辛历程的体验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历史感知与语文融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历史遗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举,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学生能够从红军长征的英勇事迹中,学习到坚持信念、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并从中汲取启示。
学生能够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探究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资料、图片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学生分享自己对红军长征的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故事等,帮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奋斗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和重要历史遗迹,让学生深入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3. 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红军长征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红军长征历史感知和语文融合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表达,展示自己对红军长征的认知和感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小学六年级语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优秀教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讲述了1935年溪县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捷报暖风煦煦春意盎然瘆人龇牙咧嘴阴森可怕神龛跋山涉水餐风宿露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三、品读体会:1、感受文章的详略: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
文章是否将他们追赶红军大部队的每一天都写了呢?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
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审美教育与品德修养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原文阅读与分析。
2.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介绍。
3. 结合课文,探讨红军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的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掌握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3. 分析红军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2. 将红军长征精神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红军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板书:梳理课文内容,突出重点难点。
3.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互动。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七、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了解课文内容。
2. 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八、课堂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和意义。
4. 讨论启示:引导学生探讨红军长征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启示。
5.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和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写一篇心得体会。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语文教案设计生动教学与互动表现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培养学生对红军长征精神的认同和敬仰。
3. 通过互动表现,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3.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四、教学难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3. 采用互动表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敬仰。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英勇斗争精神。
2.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3.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四、教学难点:1. 对红军长征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斗争。
3. 采用互动表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示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敬仰。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背景和意义。
2. 提问:你们对红军长征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了解红军长征的重要事件。
【教育资料】六年级语文下: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浙教版教案
2篇+相关资料) 4
江泽民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全国各族人民,向领导红军创造这一历史伟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在长征中浴血奋战的红军指战员,向当年全力支援红军长征的各族人民特别是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向在座的和所有健在的功勋卓著的红军老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六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长征,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
我提议,全体起立,为在长征途中和在各地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默哀!
同志们,红军长征是在当时国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然而,国民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集数十万大军,于一九三三年九月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的长征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相继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在长征路上,国民党蒋介石纠集主要军力围追堵截,妄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
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的红军队伍和游击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紧紧依*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
创建陕甘和陕北革命
根据地的西北地区红军,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一起,打破了敌人的重兵『围剿』,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安置在西北创造了条件。
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东北抗日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地下斗争的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他们都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深深植根于中国各族人民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长征的胜利,宣传了党的主张,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长征的英雄事迹,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
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的前进阵地,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红军担负起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的使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革命力量。
经过长征考验的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是我们党和军队最可宝贵的财富,许多同志后来成为治党治军治国的骨干。
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
今天,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为了缅怀红军的光辉业绩,也是为了记取长征的历史经验,发扬长征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当年长征,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但是红军将士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他们*的是什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的是全党全军的坚强团结和军民之间的大团结,*的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长征途中,我们党举行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我们党首先是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
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中国革命的发展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反复和充分证明了一个历史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长征途中,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了王明的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实现了革命大团结。
在同强大的敌人和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殊死搏斗中,各路红军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红军将士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困难和危急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
红军十分重视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所到之处,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严格遵守群众纪律,赢得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坚强的团结保证了长征的胜利。
今天,我们要继续发扬这种伟大的团结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军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的大团结,使之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的巨大力量。
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
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
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人民群众,同人民
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实现这个宏伟目标,任重而道远。
这是新的伟大长征。
我们党已经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跨世纪的宏伟蓝图。
现在的关键是,要在实践中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要为取得新长征的胜利付出巨大而艰辛的努力。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
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
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那种认为现在物质条件改善了,不再需要艰苦奋斗的想法,是完全不对的。
我们党现在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与红军长征和革命战争时期不同。
当时我们处在战争环境之中,主要任务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
现在我们处在和平环境之中,主要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我们今日为之奋斗的建设事业,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继续。
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懈怠奋斗精神。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彻底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异常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我们要把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奋发图强,开拓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