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绝对自由_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 格式:pdf
- 大小:126.19 KB
- 文档页数:3
%&?(>!%@@@年&&月#A;0-(6(B;8,+5C(:0,-C:02+:26$?(D>E">
《逍遥游》知识概要《逍遥游》知识概要重点难点突破《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其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已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课文选取的是第一部分。
首先,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接着,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最后,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庄子的文章有极强的艺术特点:他善于借用寓言说理。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
庄子的文章想像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
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甚小。
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
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
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
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知识延伸检索】1.课文中“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的具体内容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古文阅读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与老子并称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围绕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展开探讨和解读。
1. 庄子的自由观念庄子提出了自由观念,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顺其自然。
他认为,人应当放下一切束缚和执着,以达到心灵的自由状态。
他以自然界为榜样,主张追求无为而不争的境界,摆脱一切烦扰和纷争,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2. 庄子的虚无观念庄子对于人生的虚无观念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生之所以活得疲惫和无趣,是因为过于执着于名利和功成名就。
他倡导人们舍弃这些功利观念,追求思想的纯粹和内心的宁静。
庄子的虚无观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生态度。
3. 庄子的矛盾统一观念庄子的哲学追求矛盾的统一,他主张相反的事物在某种层面上是相互依存和平衡的。
他在《逍遥游》中提到蝴蝶和周而复始的梦境,以此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处不在的联系。
他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绝对的对立和矛盾。
庄子通过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倡导和谐统一的世界观。
4. 庄子的自我超越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强调通过超越自我的方式,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们应该放下身心的执着,超越个人利益和欲望的限制,追求精神的升华和境界的提高。
通过自我超越,庄子认为人们可以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超越尘世纷扰,获得返璞归真的心灵解脱。
5. 庄子的反思主义观念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深刻的反思主义观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反思现实和自我,超越主观和客观的局限,以达到境界的升华。
他以逍遥游的境地为例,在梦里觉醒的他意识到人生的无常和虚幻,进而提出反思和怀疑的观点。
庄子认为,反思和怀疑能够打破既有的框架和常规,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认识。
总结起来,古文庄子中的哲学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
庄子强调自由观念、虚无观念、矛盾统一观念、自我超越观念和反思主义观念,通过这些哲学思想,引领人们超越尘世的困扰和纷争,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在中国思想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
但是,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对于死亡,他也有超出常人的独到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是人所公认的。
有人认为他以维护人类精神生命为标的,建立了小宇宙和大宇宙和谐统一为特征的精神本体论。
其学说的深刻性、超前性与独创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与儒家思想比较,庄子可称为精神本体论者,而儒家则是道德本体论者。
大体上说,在人生态度上,庄子一方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1,以游于无穷的境域(《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对现实的彻底超脱;即打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安命守分,随俗从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追求无用之用,保全性命,寻求自全之道。
前者是总的追求,后者是实现这种追求而在现实中的处世原则和方法。
这种人生态度庄子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念理论来支撑的。
分而言之,这些观念就是:1.对死生态度:死生必然,死生自然;死生演化,死生齐同。
对人生的短暂,庄子深为感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流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万物蓬蓬勃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微,没有不死去的。
已经变化为生,又变化为死,生物为之哀恸,人类为之悲伤。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还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他说: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1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终生劳劳碌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人生这么活着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纵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人的形体逐渐地枯萎衰老,人的精神与形体一起随之消亡,这可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昏昧,别的人也有不昏昧的呢?这是庄子在追逐名利,侵害争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时代下挣扎着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启发性,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也是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由观、自由意志的本质以及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揭示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与启示。
一、庄子的自由观庄子的自由观可以从他的“无为而治”思想中窥见一斑。
庄子认为,自然界万物都会追随自身的本性而行动,而不受外界的干预。
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为例,比如水流、风吹草动等,指出它们都是无为而治的,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顺应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生活和行动。
二、自由意志的本质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本质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自由意志并非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种对于自然界的顺应和追随。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己的本性。
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外界的执着和追求,顺应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意志。
三、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现在他对于人的自由追求和自我解放的强调上。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被外界的束缚所限制。
他主张人应当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追求内心的真正自由。
庄子以“大庄周”为例,通过描述庄子与蝴蝶的对话,表达了他对于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摆脱了对于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四、庄子对于自由意志的启示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自由意志有着深远的启示。
首先,庄子的自由观告诉我们,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外界的诱惑和束缚所困扰,追求功利和名利,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追求,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
其次,庄子的自由主义思想告诉我们,人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质追求所驱使,忽视了内心的追求。
《庄子·逍遥游》追求的人生境界摘要:《逍遥游》作为《庄子》的开篇,列内七篇之首,是贯穿全书的总纲,也是连接所有哲学问题的主线,意味深远。
它既是《庄子》的逻辑起点,也是《庄子》的逻辑终点。
庄子把现实生活中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在他看来,追求功名利禄,就不会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辩乎荣是人的枷锁。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无为、圣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便有了真正的逍遥、绝对的自由。
关键字:庄子逍遥游自由一、庄子的“逍遥”“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诗经·郑风》己有“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此外,《楚辞》、《离骚》、《礼记》等都提到过“逍遥”一词,这些所谓“逍遥”都是安然自得之意,且多与形体之怅然徘徊相关。
但是《庄子》中的“逍遥”不拘泥于形体之逍遥飘摇,而主要是喻心态之逍遥自得。
《逍遥游》表现的是庄子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
从本篇内在主线看,庄子借助一组组寓言,层层推进,重重否定,最后导出了一个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逍遥游》要说明的是“人”怎样才能逍遥,目的落在“人”上。
举大鹏和小鸟是为了说明“人”的,所以庄子在例举了大鹏、小鸟的“小大之辨”后转向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能征一国”的“人”,庄子例举的这些人或热衷功名,为君所召,高登显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莫不如己,却正如鸠之流,自得于蓬篙之间而已,这恰是不能逍遥之根,宋荣子虽不为外物所动,不汲汲于个人功名,但他窃笑他人,自以为是,却仍有内外荣辱之分,还不能“物我两忘”超脱净尽,所以“犹有未树”未立逍遥之基,列子能乘风遨游,不汲汲求福,但若不御风则寸步难行,充其量与大鹏同列,所以“犹有所待”未得逍遥之妙,接着便引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语,强调“无所待”。
紧接着说“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更确切一点说,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而在这里,庄子强调的是“至人无己”。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的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人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以"自由自在"为核心,强调个体的自我解放和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尽管庄子的思想已有千年之久,但在当代社会中,庄子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追求内心的自由庄子的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就是"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并超脱于社会和物质的束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各种责任所困扰,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从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由,不要被物质所迷惑。
二、顺应自然的变化庄子的哲学中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强求逆来顺受。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不愿接受变化,总是试图掌控一切。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适应变化,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获得真正的平衡与自由。
三、超越对立与相对庄子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立与相对,他认为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只有相对的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黑白对立的思维中,容易形成对立的敌对态度。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超越对立与相对,以宽容与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和事物,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平衡。
四、追求真实的自我庄子的哲学中强调追求真实的自我,他认为人应该发现和坚持自己真正的本性,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虚荣与名利。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物质和社会地位所迷惑,失去自我。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不忘初心,从内心去寻找真实的自我,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五、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庄子的思想中主张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学会宽容他人,以和平的心态处世。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争吵不断,充满了争斗和矛盾。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人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以平和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共赢。
总结起来,庄子的哲学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追求内心的自由、顺应自然的变化、超越对立与相对、追求真实的自我以及推崇宽容和平和的处世态度,这些思想对当代人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
「逍遥」为一迭韵连词。
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
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拘束,与天地同运,与造物者游,以极其逍遥之致。
夫能极其逍遥之致,而无所拘束者,盖即随心所欲,亦今所谓自由也。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对于人生的理想,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体现实环境中破空而出,故对逍遥游的理解,是理解庄子的关键。
庄子内七篇,即以逍遥游为中心,陈品卿先生述内七篇之关系中说:「盖能泯除物论,视万物齐一,而怀道抱德者,自能适性而逍遥矣。
修养生主,达观死生,而得其县解者,则可尽年而逍遥矣。
虽处人世,然心通至道,而虚静应物者,故能逍遥于人间矣。
德充乎内而符验于外,此乃至德内充,冥合真宰,以达逍遥者也。
师法天道,外乎死生,顺天任化,此乃真人之逍遥也。
帝王为政,应乎无为,任之自然,此乃上下之逍遥也。
可知逍遥游道,乃庄子之终极目的矣。
」又说:「能游道而逍遥者,自能齐一物论;物论既齐,则生主得养;生主全养,则可虚静以处人世;应世无为,其德内充,自能符验于外;德充外符,则能冥同真宰,以道为宗;冥合大道,任性自然,则上下逍遥矣。
」庄学逍遥游亦是生命寄托的一种途径,儒学积极经世,佛学无欲止观,皆是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
庄子逍遥游所标举的精神解放,为普天下无助苍生另辟一条生路,给予在自然与社会重重制约下的人生,以自由的希望,因而受到后世推崇。
因此,本文即在探讨庄子「逍遥游」的意义,「逍遥游」一文的内容分析及逍遥游的境界。
以为对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初步。
二、「逍遥」的意义自魏晋以降,对逍遥游的提出解释者众多,如向秀、郭象、支遁等,兹就各家论述逍遥游之义,以了解逍遥之本义,并藉此说明对庄学研究之流变。
王志生内容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浪漫夸张的笔法表达了追求自由、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大瓠和大樗的“有用”、“无用”的论证,确定了超越世俗、追求本真的价值评价方式;通过鲲鹏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顺应自然的思想;通过大小之辩,表达了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的渴望。
关键词: 庄子《逍遥游》人生观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逍遥游》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
《逍遥游》体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旨趣,抒发了超越物我、遁世绝尘的思想境界,是庄子哲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寄托。
庄子的“逍遥游”是寻觅个体精神安顿之所,建构个体精神家园的心灵之“游”,也是逃遁礼教和尘嚣的纷扰,摆脱功名利欲的束缚的遨“游”。
一.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用无用之辩在庄子的著述中,“有用”、“无用”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关系。
庄子在《物外》《山木》等篇目中有经典的论述。
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强调无用思想,但其思想是辩证的,并不意味着他没有看到无用之患。
在人所主导的世界里,人是物的主宰,物有无存在的价值,要看它对人而言有无价值,即有用还是无用。
田间的禾麦固然在成熟时遭受收割的命运,田间的野草也因无用而遭受更残酷的命运—有可能刚萌芽就被连根拔除。
有材之“文木”遭人砍伐,不材之木也可能因其无用而被人砍伐,为有材之“文木”让出生长的空间。
在《逍遥游》的最后,庄子以隐喻的方式提到了两种无用之物:大瓠和大樗。
惠施用魏王送给他的的大瓠种子,种出了可以容纳五石东西的大瓠,但这个大瓠既不能用来盛水也不能“剖之以为瓢”,最后的结局竟是被惠施“以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虽然批评惠施“拙于用大”,但大瓠以其无用而遭受砸烂的命运所昭示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
无用的大樗为什么要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才能达到“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其于人间世的“夭于斤斧”显然是由于它的无用,而非有用。
人对物是如此,对他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逍遥游》中的大瓠和大樗是庄子采用的寓言,他想表达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超越。
庄子哲学思想解析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与思考。
本文将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他的观点与思维方式。
一、自由释放的追求庄子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由与自我解放。
他认为人不应受限于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而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解放。
庄子有一句名言:“逍遥游”,意指在自由而无拘束的状态下游玩人生。
他主张超越功利心和功利行为,认为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在和安宁。
庄子以“无为而治”来表达他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世界本身就是自然运行的,人们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而是应顺应自然。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了庄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追求。
二、相对主义与变化观庄子的思想强调相对主义,即一件事物的存在和意义都是与其他事物相对而言的。
他认为世界是多元的、相对的,并不存在绝对的标准。
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都是基于不同的文化和环境背景,因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观点。
庄子对于变化的观点也非常独特。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他用“大梦”来比喻人生,即人生如同一场梦境,一切都是虚幻的而又短暂的,人们应该超越对于世俗的执着,追求更高层次的境界。
三、修身养性与自然无为庄子对于人的修身养性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真我,而非被社会和外在世界所左右。
他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与体悟,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界。
只有心无旁骛,方能真正与自然相融合,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平衡。
庄子还提出了自然无为的思想。
他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本源,宇宙的根本。
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不经意间自然达到万物的和谐。
他倡导人们学习自然,以达到真正的自在和自由。
四、虚静与自由境界虚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提倡虚静的思维和生活状态,认为虚静可以使人超越物质世界和尘俗之喧嚣,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
在虚静中,人们能够洞悉自身与世界的本质,超越对物质和名利的追求。
1从唯物主义哲学上来看庄子的所追求的无所待绝对的逍遥游思想是绝对不存
在的。
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既有自由就会有束缚。
自由是相对束缚而存在的,无束缚就不会有自由。
但是庄子这个思想的出现,也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现实。
庄子出生在春秋时的奴隶制瓦解时期,作为奴隶主贵族的他想要尽一切的努力来挽回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只是历史的步伐是无人能阻挡的。
2庄周以寓言和奇特的比喻一再阐明他得一个重要思想:人应该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不鞥有任何的依待。
一旦有所凭借依待,便成为羁绊。
无论是鲲鹏展翅的伟大,列子御风的神奇,都有所待,所以都不是绝对的自由,都不逍遥。
在庄周眼里,客观现实哩的一举一动,包括人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依无凭就得无己,做“至人”。
他指出的路就是一切顺其自然,超越现实,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
然而,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庄子神奇地描绘了这个自由的境界。
收稿日期:2010-11-19作者简介:陈晓晨(1985-),女,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对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解读陈晓晨(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学滨150025)在中国传统各派思想家中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怎样才能从各种束缚、羁绊、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庄子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
它提供了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引导人们不必采取激烈的发泄,就可以在内心消除外界所给予的一切精神压力。
庄子人生哲学的理论主体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
所以,庄子在这方面提供的个体体验,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人们摆脱精神折磨,安顿好自己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安身立命,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一、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庄子的思想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可以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展开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探索。
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探讨,最终落脚点在人生,因此,“庄学”可以说是一部人生哲学。
从生命困境中超脱出来实现心灵的绝对自由,则是其人生哲学基本的理论方向。
庄子人生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中国社会由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残酷的人类争夺,给高尚的人带来更强烈的冲击,使其深感忧惧不安;一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在寻求变法革新,招揽人才。
社会变迁和各国战争,为士人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战国时代的社会生气勃勃,文化空前繁荣。
但公元前4世纪—3世纪,大规模战争频频发生,加之水旱灾害、统治者不顾农时抽调力役,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战祸连绵的战国时代,危机感是普遍存在的,庄子对这极端情境的深切而敏锐的感受,是形成避世态度的根本原因。
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与他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随着战国中期经济的变革、阶级的改组、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分化,有的坚守着领主贵族的立场,有的依附于新兴地主阶级,而庄子处于痛苦、迷惘,不愿依附于任何集团的尴尬地位,他饱尝了人间的忧患坎坷后,冷静地探索着人生,“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思考着个体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应有的抉择。
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逍遥游高中课文原文翻译,欢迎阅读!《逍遥游》原文全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的人生观论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庄子的人生观论文摘要:庄子的哲学对国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追溯根源,庄子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
在长期的战乱中,促使庄子对人、社会及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产生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观、人生境界、及其为达到他所要求的境界的方法的思考,本文试述了庄子关于人生的一些看法,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超脱;淡泊;自然;自由;绝对自由;情感一、庄子关于人生境界理论总的来说,庄子把淡泊、超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楚威王时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宁愿地清贫中快乐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愿为官职所束缚自己。
庄子不仅对物质、名誉有着超然的态度,而且他把人的生老病死也同样看作一个非常自然过程。
在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们想将他厚葬,庄子知道后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赉,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如此”。
庄子把人的生老病死,也看作是必然的过程。
人的出生、衰老、死去都是自然规律,不纠缠在之中,并由此得到对生死的超脱。
这种淡泊、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折射出庄子的人生观,人生哲学,他关于“人生的境界”的思考。
顺应、合乎自然,即“道”。
这个“道”也即是庄子眼中的自然而然、合乎规律。
争名夺利、胡作非为、任意妄为的人生是违背自然的,企图超越生死,长生不死,更是违背自然的事情。
不难推导出庄子的“自然”与他的“道”在逻辑上是统一的。
万物出自于“道”。
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皆一。
万物都是由道与配,受道的制约。
进而庄子认为身为万物之中的人也是“道”的显现。
由此消除了人与万物的差异。
庄子在他的“齐物我”基础上,做到了对人生死的超越,无论是人生还是人死,都不过是“道”的表现,或说是“道”的现象的变化,本质上,“道”是不变的,人生是在万物之中,人死又归于万物,其实并无变化。
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生,充满赏心悦目的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游乎四海之外"--庄子哲学的人生观中国哲学之中央局部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央局部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外表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生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熟悉、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 ?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表达,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到达的最终的目的. 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到达一种无往而不适的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O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o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开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那么成为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假设垂天之云 :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拎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小小的斥玄昌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那么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那么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到达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句有五日而后反 ;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到达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假设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假设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 到达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由的哲学范畴,在他那里,"道"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其特征是自然无为.庄子继承了这一思想,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宇宙的"本根",它是宇宙万物的总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他自身产生和存在的终极原因,并且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万物有始有终,唯有"道"无始无终,超然物外.在此,老庄的"道"确乎是一样的.然而,与老子不同的是,庄子所讲 "道"并不在于为了探讨和论证宇宙的本体是什么,而在于探讨人的本体,论证人的生存和开展应象宇宙的本体那样,到达无限和自由.庄子哲学处处都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论证人生的哲理,把人的生活放到整个无限的宇宙中去加以观察,以此来探求人的精神到达无限和自由的道路.在先秦哲学中,庄子最为明确地强调了无限的观念,并且把人的生活同宇宙的无限联系起来,把人提到了"天地与我并生"的地位.认为人是宇宙自然的一局部, "道"是万物的本体,也即为人的本体,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 所以它表达在人身上就是自然之性,人应当按自己的自然本性去生活,应效法那支配宇宙万物的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在庄子哲学中,"道"的学说,是直接为它的要求个体的无限和自由的人生哲学作论证的.?庄子?一书对于"道"反复屡次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从中可以看到,庄子哲学的"道"既不是宗教迷信的人格神,也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是普遍存在和永恒存在的.?知北游?记载有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一定要庄子指明道"究竟在哪里,庄子作了 "每况愈下"的答复:"在蟋蚁"、" 在梯稗"、"在瓦凳"、"在屎溺".东郭子感到不可理解.庄子说"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道的"实质"就是指道的普遍性, 即道"无所不在","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道的实质又是指道的永恒性,"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因此,"道" 并非是不可到达的此岸世界,也不是抽象的观念、精神,由于无形的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然而它又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统治者,不是与人相敌对的东西. 相反,它是无私的,无为的,"泽及万世而不为仁"o它是人可以而且应该亲近的东西,是同人的力量和幸福密切相关、不可或离的东西,"猫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 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于它是无限和自由的.它使世间的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根据必然的规律开展,但却又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如果得到了"道",也就是到达了无限和自由."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也应该这样,对生活中的一切纯任自然,不去有意识地追求什么,不因得到而特别快乐,也不因失去而特别悲伤,他就象"道"那样不受任何事物的支配而得到无限和自由了.所以庄子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假设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哲学的熟悉论既然道能引导人们走向无限和自由,那么,如何才能得道呢庄子认为,这首先要解决熟悉上的问题.人只有把握道的品格,以道的观点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超越好生恶死的局限,方能真正理解"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在庄子看来,道既然是一种根源性存在,是人和社会的初始状态,因而是无差异的,因此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人是有富贵贫贱的差异和对立的, 当时的一般人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家认为贵贱有别是天经地义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而庄子那么否认之.至于大小、美丑、寿天的差异,庄子认为决定于人以什么样的参考座标来观察."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那么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那么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谓丘山矣,那么差数睹矣."从至大的宇宙空间看地球,当然地球就象梯米;从至小的微观粒子看毫末,那么毫毛也是丘山.所以他说:"天下莫大于毫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殛子而彭祖为天."泰山为大,秋毫为小,这是一般人的看法,庄子那么认为既然大小寿天是相对的,泰山就不一定大,秋毫就不一定小,彭祖不一定寿,殛子不一定天.他说: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蛾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比起冥灵和大椿,自然是短命的,而殛子比起朝菌来也算是长寿的.所谓 " 大小天寿;都是在有限的时空中比拟得来的,假设从无穷的时空观点来看,所有性质的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这就是庄子的相对论,其目的是破除人以自我为中央,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脱由来.例如?秋水?篇中批评“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型心态,就是反对偏狭的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央意识.?齐物论?批评人们"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就是唤醒人们不要在庸庸碌碌之中迷失了自我,应从更高的层次上熟悉外界事物和个人价值,以使人的思想熟悉和精神内涵到达物我齐一的境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认知"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除掌握相对论的思想方法外,还应懂得气化论,体认生死一如,物我同化.庄子的气化论表达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庄子认为,宇宙间充满着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始元素,气在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阳气和阴气,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万物都是处在不停变化之中的气的存在形态,万物的产生不过是气的聚集, 万物的死亡不过是气的离散,人的生死也是如此."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那么为生,散那么为死.假设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死生,命也,具有夜旦之常, 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死生是必然的,象永远有黑夜白天一样,是自然的规律,和万物之情一样是人所不能干预的.?至乐?篇记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那么方箕踞豉盆而歌."它对生死抱着一种乐观放达的态度."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生,以顺从的态度对待死.明白一个人的死,是由自己怎样的生来肯定的,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死,更要善于把握自己的生."息我以死"即是回归自然,所以庄子临死时,果断反对弟子对他实行后葬."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见,万物为赍送."庄子用气的聚散说明人的生死,这是深刻的唯物主义观点. 由气化论而产生对迎送死生很安然的态度,领会"生死存亡之一体",既不必悦生,也不必恶死,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因此,真正理解了庄子的生死观,才能真正破除我执,视天地万物为一,体认理解"物化"之境.内游于心,外游于世--庄子哲学的实践论如果说齐万物、同生死是人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认识论路径的话,那么,内游于心、外游于世那么是到达无限和自由境界的实践论路径.庄子哲学不光要用理智来熟悉,更要用行动来实践."道"仅靠"认知〞是无法完全得到的,更要"体悟",身体力行方可"得道".内游于心,就是"体道"根本方法.内游于心,是靠"心斋"和"坐忘〞来实现的.何谓心斋"假设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心斋和坐忘都是个人人格修养的内省功夫.心斋突生一个"虚"字,虚即空明之心境,能容涵万物,唯道集虚.庄子在?天道?篇中盛赞"虚"我万物之本和道德之至.坐忘突生一个"忘"字,忘即"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可见,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和目标指向是一致的、相同的.究极言之,坐忘实已把心斋的内涵包容在自身之内. 坐忘的修养进程是一个由外而内、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过程. 简言之,它有三个互为关联的步骤:一日忘物.庄子成认物各有所用,所用成认人有根本的物质需求和感官欲望,但他更意识到,正是物的诱惑导致人们感官欲望的无限膨胀,导致人们"物于物",为物所伤.因此,他希望人们以空明的心态审视万物,甚至在主观上忘却物的存在,"未始有物".他认为这样才能"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O二日忘己.忘己乃忘物的继续和深化.忘己所要求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并非真的要人抛弃形体,灭绝人的欲望和知觉."离形"的要义是忘形忘利,使人的精神、心灵不为人之自然形体及其生理欲望的存在所囿,这也就是?德充符?篇所说的"有人之形,无人之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去知〞的要义是忘心忘知,使人心免受源于人的知觉活动的是非争辩的搅扰,永处于虚静的状态.这也就是?在宥?篇所说的"解心释神,莫然无魂".庄子在?齐物论?提到"吾丧我", “丧我"与这里所述“忘己"同义."我"指为物的存在、人的存在所迷惑,以致人的自然本性受到扭曲伤损的偏执之我、假我, “丧我"便是摒弃偏执之我、假我,唤醒和恢复本我、真我.三日物我同化,同于大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那么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那么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以其自身的体悟告诉人们,物我可以契合交感,契合交感的极致便是物我界限的消解,不知有物,不知有我,我即为物,物即为我."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虽属疑问的口吻,实即暗喻物我之相互转化、契合、交感.同时, 蝴蝶之遨游自如,自适其志,实即表达人在冲破物我的阻隔、与物冥合为一后所达之纯粹的逍遥自由.这种"物化"的境界,纯粹逍遥自由的境界,非得道者不可真正体悟也.庄子?大宗师?篇借女偶之口论述学道体道的过程说: "三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 ; "九日而后能外生 ; "而后能朝彻 ; "而后能见独","而后能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外天下"、"外物"相当于"忘物"「外生"、"朝彻"相当于"忘己";"见独"、"无古今"、"入于不死不生"相当于物我同化,同于大道.庄子在这里对学道体道的步骤作由先后的表述,是由于方便人们理解、践行需要的考虑.其实,忘物、忘己以至物我同化乃是一个相互包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当然,庄子清醒地明白体道的实践、高远的人生追求,尽管显得但并不能超然世外.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实际上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上,人都是不可能存在于"无何有之乡"、"无人之野".如何在尘世中追求无限和自由现实中就有一个如何处世的问题.庄子不主张弃世、逃世或隐世,而主张外游于世,虚而待物,与时俱化."知不可奈何而安之假设命,唯有德者能之.""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假设夫乘道德而浮游那么不然,无誉无詈,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那么胡可得而累邪 !"可见,在庄子看来,安于命、化于时、顺于人的处世态度,是有极高精神修养的人才可能具有的.从功用的角度看,和顺于人,虚己游世,可免害保身,无疑是游世主要的价值所在.但是从更高的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游世也是得道的精神境界的一种自由的表现.庄子游世态度根本表现为"游世不僻,与时俱化","虚己游世,以和为量"."虚"与"化"是游世的本质内涵.而"唯道集虚"、"万物皆化"."虚"与"化"也正是"道"的存在特征.所以"虚而能和 ","化而不僻〞,也就是得道者的处世态度.如庄子说:"故无所甚亲,无所甚疏,抱德炀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涮,其合之也,假设之何!〞无所亲疏就是心无成见而虚己游世,"与世偕行而不替"就是游世不僻而与时俱化,这就是"真人"、"圣人"的处世态度.可见,庄子将游世态度作为一种得道的精神境界的 "虚"和"化"的表达时,不是对外在力量的被动的顺从和由此而换得的生命的平安,而是在与这些外在力量消除了主观上的对立情况下的自然的吻合和精神上的宽裕自如,如同"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的"环中",如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游刃",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这样从任何必然的间隙里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庄子的哲学思想,可简明地概括为:以 "道"为其理论根底,相对论和气化论为其熟悉论根源,内游于心外游于世为其实践论方法,以期到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庄子的哲学思想。
浅谈庄子之人生终极追求摘要:自由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
庄子立足于现实生活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给人们提供了解决生死、人自身的精神修养、处世等一系列问题的方法途径,以实现人生的逍遥游为最高境界,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从而为后人追求自由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人自由逍遥游自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望,追求自由是庄子哲学中反复申述的一个哲学命题。
人活于世必然要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不可避免要面对生老病死、生活困苦、名利等一些让人痛苦不安的人生问题。
为此,庄子立足于人生的种种困境,试图去寻找一条自我超脱的道路,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逍遥游。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自由思想的最终归宿,而生死、人自身的精神修养、处世等问题的解决则是超越人生困境,实现逍遥游的根本途径,它们一同建构了庄子的自由观。
人生而苦之,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总会产生某种对死亡的恐惧。
死亡,是人生最后一大关,也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现实命运。
死亡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困扰,人们总是试图去超越死亡。
求仙问道、炼制仙丹、修习长生不老之术……所有这些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证明是徒劳的,人永远无法跳出死亡的终极结果,而哲学所能承担的则是战胜死亡的恐惧。
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死亡无疑是对个体自由的极大限制,因而生死问题的探讨成为庄子哲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假如整日沉溺于悦生恶死,不能消除对于死亡的恐惧,那就必然会为之烦恼,心灵一刻都得不到放松。
庄子认为,对于生死,应该采取一切顺应自然的态度,以一种豁达的心胸直面死亡。
世间之人很少能够“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大宗师》 [1],也很少能够认识到“死生存亡之一体”(《大宗师》)的道理。
《养生主》中,庄子讲到老聃死,秦失去吊丧,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老聃的弟子问他缘故,他回答说:“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庄子逍遥游对自由的理解《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生动地展现了庄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个体生命的呼唤,以及对绝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而庄子的自由观在现世背景下,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人物之一,其思想为中国哲学内涵的丰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庄子的主要思想收录于《庄子》一书中,其中《逍遥游》作为《庄子》的首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逍遥游》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触,具象地展现出庄子向往物我两忘,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
文中所阐释的“至人”“神人”“圣人”的境界,形象地描摹出庄子所向往的逍遥恣意的人生态度。
这样的人生追求不仅仅是庄子对其所处时代的反思和憧憬,抛却封建背景下对政治黑暗、礼崩乐坏的批判,庄子《逍遥游》中自由观的阐述,在当今社会焕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庄子的自由实现《逍遥游》一文想象力丰富,用雄奇怪诞、汪洋恣肆的行文,以新颖的结构展开论述:以志怪之书中所记载的大鹏为切入点,将其与蜩、学鸠等作比较,得出小知与大知之别;后又指出尽管大鹏徙于南冥,亦是要扶摇羊角而上,而列子也需御风而行,仍是“有所待”,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者”方为“无所待”,即所谓“逍遥”,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成为“至人”“神人”“圣人”。
由此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便是一种绝对的自由。
而这种自由应该是不受环境限制,如大鹏无视南冥之遥,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或如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亦不受自我束缚,随自然本性而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驰骋宇宙天地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因此,要达到庄子所谓的逍遥境界,应该分为两步。
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束缚,构建起一个自我的精神世界;而后超越自我,实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换言之,从无功、无名到无己,从而实现“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道家精神追求。
(一)超越客观世界,构建自我精神庄子的自由观认为,要达到逍遥的境界,首先要超越客观世界的限制。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203(,-4+5)67*892,:;2*63(--2<2=(->%&?(>!%@@@年&&月#A;0-(6(B;8,+5C(:0,-C:02+:26$?(D>E %@@@追求绝对自由—论庄子的人生哲学陈延庆#聊城师范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山东聊城%"%@@@$摘要F 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来自自我的情与欲、来自自然的生与死以及来自社会的命与时,庄子人生哲学指出,只要人们真正理解了事物的自然本性,从而充分发展其自然本性,人们就不但能获得相对的自由,而且最终也能从各种困境中摆脱出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逍遥游。
关键词:人生困境;相对自由;绝对自由中图分类号:G%%H>""文献标识码:I文章编号:&@@H J %&H!#%@@@$@!J @@!"J @H————————————收稿日期:%@@@J @K J &%作者简介:陈延庆(&LM%J ),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范学院中国哲学研究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叔本华说,“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个大悲剧,而世界的内容都是痛苦”。
诚然,人生在世,挫折与痛苦如影随形,荣与辱、祸与福、得与失、沉与浮始终变幻莫测,让人捉摸不定。
因此,如何摆脱人生困境,过逍遥自在的生活就成为思想家着力探讨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名士们喜用谈玄饮酒、吃药求仙、怡情山水、倚红偎绿等方式实现心理自救;儒家主张以礼节情,以礼导情,修身养性,完善人格,从而达到“达则兼济天下”,“穷亦独善其身”,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佛家讲究“我心即万物”,自心参悟,无为出世;道家则“清心寡欲,养气守神”,“虚己以游世”,以自然无为的原则超脱人生等等。
在所有这些摆脱人生苦难、稀释人生痛苦的“药方”当中,庄子的人生哲学可谓独树一帜。
他所阐释的个体体验、人生的理想境界以及实践方法,即使在今天对人们摆脱种种人生困境、安顿精神家园仍不失现实意义。
一、困境与摆脱作为寻求人生出路的一种努力,庄子的人生哲学起源于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感悟。
它不仅细致地观察、具体描述了人的生活景况和社会环境,而且还深刻分析了制约人生展开的各种障碍,人们难以逾越的各种界限———人生困境。
按其性质,这些困境与障碍分别来自自我、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自我障碍———情与欲。
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利害之欲一方面为人之本性固有,另一方面人又不能免却,即“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于是,情欲便构成人的精神自由的沉重负担,此乃来自自我的人生困境。
为此,庄子认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庚桑楚》)而对于如何才能摆脱情与欲的限制,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顺乎自然,内心深处不为情欲所动,不为外物所扰,即“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世间》),“外化而内不化”,才能达到内心的宁静平和。
所以,除了自己的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以外,《庄子》里还谈到如下一则故事:老子死后,他的朋友秦失来吊唁,只是随众人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并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古者谓是帝之悬解也”(《养生主》)。
可见,在庄子看来,人只要理解了自然的本性,进而顺应自然,就可以削弱感情,消解情欲,亦可超越情欲的限制。
#、自然限制———生与死。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乃“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根本不能逃脱生命与死亡这一“始卒若环”的圈子之外。
因而,生死问题是人随时都要面对、始终无法逾越的界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同上)。
尽管如此,庄子并未由此得出消极悲观的结论。
恰恰相反,庄子认为,既然生与死只是气的两种表现形态,气聚为生,气散为死,那么人死之后所散之气将来仍可聚而复生。
因而,生死之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两者是紧密相联,互为一体的,即生是生命的显现状态,死是生命的潜伏状态,“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徒”,“死生有得邪?皆有所一体”(同上)。
如此一来,普通人很难跨越的生死界限在庄子面前消失了,这实为庄子人生哲学所特有超常智慧的生动体现。
大家知道,人生最彻底的超越莫过于从死亡的精神压力下摆脱出来,人一旦卸去了生死这一沉重负担,超越死亡这一最大障碍,其他一切烦恼与痛苦都将不在话下,“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况爵禄乎?”(《田子方》)所以,庄子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乐观,胸怀十分坦荡。
妻子死后,他能“鼓盆而歌”,原因就在于“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就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知乐》)。
即在他看来,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无———有———无的循环,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死是返回自然的怀抱,不但不值得悲伤,反而应该庆幸,为死去的人哭泣是不通天命的表现。
当然,也不能由此得出庄子提倡人人都去自杀以摆脱人生苦难的结论。
事实上,庄子既不主张悦生恶死,也不主张恶死悦生,而是主张顺其自然,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烦恼和苦闷,从而把人从必然面对的自然局限———生死抉择中解放出来。
$、社会的局限———命与时。
除了自身的和自然的限制以外,庄子认为,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还要受社会的限制。
这种社会限制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命,其二为时。
首先,现实社会中有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命”在主宰着人生,“天下有大哉二:其一,命也”(《人间世》),“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
其次,庄子人生哲学中还有“时”的概念。
《秋水》中他讲了一则故事:“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
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汝。
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
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百知失也;时势适然。
”可见,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命”与“时”都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制约、限制人的本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外在必然性。
庄子认为,人在这种外在的必然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所能做的,只能是因之顺之,听之任之,如此方可获得解脱,即“呼我牛者谓之牛,呼我马者谓之马”,“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当然,“安之若命”的观点,目的是要人既不被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所束缚,也不被功名利禄所困扰,从而保持内心的平静,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即“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所以,“安之若命”与“安时处顺”并非完全宿命论的观点,因为庄子并非只是一味强调“顺”,“顺”的前提是“不失己”,即不失个性,不失尊严,不失自我。
如此一来,“顺人而不失己”,既能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出现摩擦,又能不卑不亢,不失原则,从而做到了“外化而不内化”,既顺应了外界的变化,又保持了自己的人格,也在万物纷纭中保持了内心虚静安宁,最终获得了精神自由。
二、逍遥与自由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面对来自自我的情与欲、自然的生与死以及社会的命与时等人生困境,庄子提出的解脱方法都流露出一种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
然而,战国时代严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现实的人生自由是不存在的,这使得他又不得不从现实中走出来,转向追求理想中的精神自由。
因此,庄子对人生自由的追求与设计带有强烈的超世主义倾向,即用玄想的方法在精神世界中获得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满足。
逍遥游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获得人生自由的基本方法。
大家知道,《庄子》一书现存$$篇,而以《逍遥游》列其首,颇具开宗明义之义,决非偶然。
综合《逍遥游》中所讲的故事可以发!"现,庄子所讲的自由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相对自由与绝对自由。
#、相对自由。
庄子认为,“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即万事万物都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也不例外,一切要顺应自然,凡物只要顺应自然,合乎其自然之性,即是幸福的,也是自由的。
这种相对于其自然本性而言的自由,我们不妨称之为相对自由。
可见,在庄子看来,顺乎自然是自由和幸福的根源,而违背自然的人为则是一切桎梏与不幸的渊薮。
比如大鹏与小鸟,虽然一个一飞九万里,另一个只能在这棵树和那棵树间飞行,但是大鹏并不比小鸟多一点自由,小鸟也不比大鹏多一点不幸,因为相对于它们的本性而言,它们都做到了它们能做的也是它们爱做的事情,因而它们是同样自由自在的,是幸福的,即如郭象所说,“苟是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地,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鸟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
相反,如果人为地改造自然,不但得不到自由与幸福,反而事与愿违,造成人为之害。
比如,鸭腿虽短,却正好适宜在水中活动,如果给它人为地加长,它反而会悲伤;鹤腿虽长,但如果给它砍去一段,反而限制了它的自由,给它造成了不幸。
总之,自然的就是最好的,人们只要能保持其自然的本性并使之得以充分发展,人们就是自由的,也是幸福的。
$、绝对自由。
绝对自由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自然本性有了更高的理解后而达到的一种人生最佳境界,也是人生的最大自由状态。
当然这种状态并非任何人都能达到,只有那些超越了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实现了“物我两忘”的人才能达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逍遥游》),或“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及”的境界。
可见,庄子心目中的绝对自由状态,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完全消融为一,无任何矛盾对立的自由自在状态,是一种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华为“道通为一”的理性观念,是一种无任何人生负累的心境。
达此境界者,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无论身陷何种困境,都能做到“心静如水”而无任何人生拖累。
庄子认为,这一境界只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能实现。
所谓“无名”就是要消除求取名声的欲望,寄心于万物之外,不“以天下为事”,“物物而不物于物”;所谓“无功”就是要消除人们求取功利的贪欲,即不“以物为事”,也即无为;而所谓“无己”,是在“无名”、“无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忘掉自己形体的存在,从而把精神从“物累”当中彻底解放出来,达到“吾丧我”的境界。
庄子认为,只有这样,人才可从一切“俗累”之中摆脱,获得心灵上的完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