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白细胞白血病48例临床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54 KB
- 文档页数:2
7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清除术后疗效观察
罗军;杨杰;赖永榕;周吉成;梁金清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01(018)006
【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清除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使用CS-3 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78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白细胞清除术.结果经白细胞清除术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高粘滞血症症状或体征明显改善,3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患者呼吸困难缓解.结论白细胞清除术能迅速降低白细胞数,减轻高粘滞血症,是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重要辅助方法.
【总页数】2页(P425-426)
【作者】罗军;杨杰;赖永榕;周吉成;梁金清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J], 李小华
2.高白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清除术的护理及观察 [J], 盛淑梅
3.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J], 徐晶晶;葛承桂
4.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J], 徐晶晶;葛承桂;
5.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清除术后疗效的相关研究 [J], 周金旭; 王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分离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王玉珏;吴洪燕;李利平;郑思琳【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离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中的临床效果及其效果的影响因素,为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76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病病人进行137次白细胞分离术,比较分离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包括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GB)含量、血小板(PLT)计数等,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白细胞分离术的影响因素.[结果]白细胞分离术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由(255.5±154.1)×109/L下降至(204.8±147.9)×109/L,血红蛋白含量由(70.0±29.4)g/L下降至(64.7±26.5)g/L,血小板由(167.1±245.3)×109/L下降至(116.2±152.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前红细胞压积、水化、是否联合使用羟基脲及白细胞收集量、运行时间、单采次数均对白细胞分离术的效果有影响.[结论]白细胞分离术能快速去除白细胞,为治疗赢得时间,但其影响因素较多,临床实践中应积极规避,从而提升分离效果.【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07【总页数】3页(P792-794)【关键词】高白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分离术;影响因素;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作者】王玉珏;吴洪燕;李利平;郑思琳【作者单位】646000,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LL)是外周血白细胞异常增多(≥100×109/L)的白血病,发生率占白血病的10%~20%[1],属高危型白血病。
婴幼儿白血病临床特点(附41例临床分析)
路明;薛天阳
【期刊名称】《徐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6(16)4
【摘要】分析、总结41例婴幼儿白血病。
其临床特点:(1)发热、贫血为最常见症状。
(2)呈高肿瘤负荷,髓外浸润发生率高。
(3)外周血象呈高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降低,婴儿更为明显。
(4)急性白血病多见,急非淋比例偏高。
结果提示婴幼儿白血病具临床多项高危因素,加之其生物学特点,预后较差。
【总页数】2页(P402,404)
【作者】路明;薛天阳
【作者单位】附属医院儿科;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婴幼儿硬膜外血肿临床特点及外科处理(附34例报告) [J], 孙加永;陈立柱;周海燕;张家峰;陈平
2.老年白血病的临床特点(附38例临床分析) [J], 任新明
3.高原婴幼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附68例报告 [J], 刘向辉
4.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附45例临床分析) [J], 李桂凤;房丽华
5.毛细胞白血病(附1例报告以及我国与外国毛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的比较) [J], 陈婷;胡春玲;董维;温瑞;戴育成;何士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白血病急危重病历讨论范文患者简况:患者,男性,46岁。
入院前两周出现进行性乏力、发热,并伴有皮肤瘙痒症状。
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骤增,分类检查提示白血病可能。
入院后,患者出现头昏、意识模糊,且伴有呼吸困难。
经血液学检查确诊急性白血病。
急需紧急治疗。
入院体格检查: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不稳,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皮肤可见多处瘀斑。
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mmHg,体温39.5摄氏度。
全身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肝脾未及肋缘下。
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30×10^9/L,中性粒细胞占40%,淋巴细胞占20%。
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骨髓增生过多,中性粒细胞、原始细胞增多,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3. 免疫学检查显示骨髓细胞CD34、CD117阳性,表明为急性白血病。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急需进行紧急治疗。
治疗方案:紧急患者需立即进行化疗,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
1. 化疗方案:采用ADM、CTX、如今等方案进行化疗,以排除体内白血病细胞,控制病情。
2. 对症治疗:给予镇痛、抗感染、支持疗法,维持体内稳定。
3. 治疗监测:监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讨论:急性白血病为一类以白血病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的骨髓恶性疾病,具有快速发展、生命威胁性较高的特点。
患者在入院时已出现严重的症状,包括贫血、出血、感染等,需要紧急处理。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的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本例患者入院时情况紧急,需要立即进行化疗。
化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组合,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对症治疗也很重要,在化疗过程中可以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监测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体征也是关键,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总之,对于急性白血病患者,应该尽快进行治疗,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高白细胞性白血病(HA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0×109/L,属于白血病的一种特殊综合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早期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1.高粘滞血症2.出血:表现为皮肤,牙龈,鼻腔出血等,严重者可有黑便,血尿,DIC,脑出血。
3.肺部白血病细胞侵润的表现:呼吸困难,憋气,严重的低氧血症,可发生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肝肾功能损害:转氨酶及BUN,Cr较高。
5.肿瘤溶解综合症:表现为意识烦躁,躁动,述全身不适,常发生高钾血症,低钙血症。
【护理措施】1.由于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白细胞聚集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容易造成微小静脉阻塞形成微循环障碍。
临床上要注意观察有无头晕、直立性晕厥、视物模糊、意识恍惚等症状。
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有无上述症状,及时补液及对症治疗。
2.大量白细胞阻滞在微循环血管,直接侵蚀小血管;化疗后肿瘤细胞被破坏释放促凝因子均可诱发DIC导致严重的出血倾向,如颅内出血。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或神志改变及时通知医生。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一切诱发脑出血的相关因素。
3.化疗时大量白血病细胞溶解破坏,血清和尿中尿酸浓度增高,积聚于肾小管,引起阻塞而发生尿酸性肾病,肾衰及高尿酸血症。
患者表现为尿少、无尿、全身水肿。
预防措施要注意让患者多饮水,口服别嘌呤醇、碳酸氢钠、输入碱化液保证患儿足够的入量和充分碱化利尿。
4.化疗后肿瘤细胞大量溶解破坏,细胞内物质快速进入到血液循环,引起一系列电解质及代谢紊乱,导致高钾血症、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和低钙血症,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肾衰而危及生命。
护理中尽量减少可能增加ATLS危险因素,避免使用保钾利尿剂,肾毒性药物。
减少外源性钾、磷的摄入。
注配合医师随时调整补液碱化水化利尿治疗,监测血钾、钙、磷等离子水平,密切监测心率变化,以防高血钾而引发心脏骤停,5.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肢体活动不利、口眼歪斜、视物不清等脑膜白血病症状,及时应用甘露醇降颅压。
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由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引起的疾病,常见于血液和骨髓中的幼稚白细胞。
这种疾病通常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贫血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例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
患者为一名49岁男性,主诉体虚乏力、骨痛、发热超过两个月。
初步检查发现患者的血液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达到200,000/μL。
其他血常规指标正常,但骨髓涂片检查显示异常增殖的白细胞明显增多,容易发现一些早幼粒细胞。
基于这些情况,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
根据该病例,我们可以发现白血病患者的一些典型症状及体征,其中包括体虚乏力、骨痛和发热。
这些症状常常源于白细胞的异常增殖导致正常造血功能的受损和骨髓的充填。
血常规检查和骨髓涂片则是白血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常用手段。
对于该患者的治疗,诱导化疗是关键一步。
通过使用细胞毒药物,特别是含有顺铂、阿糖胞苷和阿诺沙,这些药物可以杀灭白细胞和恢复骨髓正常造血功能。
经过诱导化疗后,患者的骨髓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明显下降,达到正常范围(4,000-11,000/μL)。
然而,患者仍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来防止复发。
为了预防复发,患者接受了干细胞移植。
通过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的移植,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并提高治愈率。
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恢复期,并定期接受骨髓检查、血液检查及其他相关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
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重养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检查以及长期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疾病的复发或并发症。
通过上述对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白血病的治疗涉及化疗、干细胞移植等多个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同时,白血病患者的康复也需要患者自身的积极配合和家庭的支持。
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骨髓和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
高白细胞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表现严重且预后较差。
针对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传统的化疗方案效果有限,而近年来白细胞单采术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估。
一、引言高白细胞白血病作为白血病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突出的临床特点。
传统的化疗方法对于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有限,部分患者出现耐药或复发等现象,加大了治疗的难度。
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高白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二、白细胞单采术的原理白细胞单采术是一种通过外周血单次采集大量白细胞,并经过特定处理后再回输至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提取患者的自身白细胞,并经过体外处理,去除异常细胞,同时对白细胞进行活化和增殖,最终将处理后的白细胞再次输回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作用。
白细胞单采术不仅可以清除体内的异常白细胞,还可以增加免疫力,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从而有效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
三、白细胞单采术的临床疗效观察近年来,针对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研究中,白细胞单采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一项观察性研究中,我们以50名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为对象,对其进行了白细胞单采术的治疗观察。
1. 治疗前数据收集在治疗前,我们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包括年龄、性别、病情分型、起病时间、临床症状等。
同时,通过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取相关的病理资料,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象以及免疫学指标等。
2. 白细胞单采术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白细胞单采术。
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采集患者外周血,并提取大量的白细胞;然后,对白细胞进行体外处理,去除异常细胞,同时进行活化和增殖;最后,将处理后的白细胞再次输回患者体内。
3. 治疗后数据观察在治疗后的观察中,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回访,并进行了相关的检查。
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高旭;姜中兴
【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
【年(卷),期】2008(29)18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HLL)的疗效。
方法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对31例患者进行56次白细胞单采,观察疗效,并与单纯化疗的27例HLL 患者比较。
结果经白细胞单采术后,患者外周白细胞数显著下降,再进行化疗的效果比单用化疗疗效好,死亡率低。
结论白细胞单采术是HLL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P28-28)
【关键词】白细胞单采术;治疗性;白血病;急性
【作者】高旭;姜中兴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输血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J], 王洋;李晓林;薛燕;付杰;杨扬;张慈现;石浩;闫燕;齐晓洁
2.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疗效观察 [J], 王丽
3.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J], 孙伟;任辉
4.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J], 张晓静
5.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儿童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J], 乐少华;李健;郑湧智;郑浩;华雪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病例分析——白血病概述白血病是由于造血系统中某一系列细胞的异常肿瘤性增生,并在骨髓、肝、脾、淋巴结等各脏器广泛浸润,外周血中白细胞有质和量的异常,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导致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临床表现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如下:(一)正常血细胞减少症状指因白血病细胞增生,抑制了正常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生长,所引起的感染、贫血和出血等症状。
1.感染半数的病人以发热为早期表现。
感染最易发生在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交界处。
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扁桃体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
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
2.出血出血可发生在身体各部,以皮肤瘀点、瘀斑、鼻衄、齿衄、月经过多为多见。
3.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贫血往往呈进行性发展。
半数病人就诊时已有重度贫血。
(二)白血病细胞增多症状为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对器官和组织浸润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
1.淋巴结和肝脾肿大:淋巴结一般轻至中度肿大,无触痛和粘连,中等硬度。
肝脾肿大常为轻至中度。
2.骨骼和关节:胸骨下端局部压痛。
3.眼部:粒细胞肉瘤,也叫绿色瘤。
4.口腔和皮肤:牙龈增生、肿胀;皮肤蓝灰色斑丘疹或皮肤粒细胞肉瘤。
牙龈增生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甚至抽搐、昏迷。
6.睾丸: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多为一侧性。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血象:大多数病人白细胞增多,部分病人白细胞正常或减低。
原始和(或)幼稚细胞一般占30%-90%。
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常减低。
约10%表现为骨髓增生低下。
2.骨髓象:多数病例骨髓象有核细胞显著增多,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和幼稚细胞,达20%以上。
可有“裂孔现象”。
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
Auer小体较常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中,不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uer 小体3.细胞化学4.免疫学检查5.染色体及基因改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即M3型)常有t(15;17)(q22;q21)染色体改变。
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26例临床观察
冯春锐;蔡力生;蔡云;李明;卓家才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3(017)013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6例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化疗前行白细胞单采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临床症状缓解,外周血白细胞数显著下降,有效率达96.1%.结论白细胞单采术能迅速降低患者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目,减少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有效防止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冯春锐;蔡力生;蔡云;李明;卓家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深圳,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深圳,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深圳,518035;广东省深圳市血液病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35;广东省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科,广东深圳,5180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1
【相关文献】
1.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J], 张振江
2.白细胞单采术联合化疗治疗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疗效观察 [J], 徐迢;邵燕萍;金洁;任昌明;罗文达;郭群依;冯长伟;张丽;郭宗明;沈健
3.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J], 张振江
4.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J], 李岩
5.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儿童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临床观察 [J], 乐少华;李健;郑湧智;郑浩;华雪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48例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10年2月48例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9.5岁。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外周血、骨髓细胞学涂片、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等检查确诊,符合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和评价标准》。
按FAB分类分型,M212例,M38例,M525例,M43例。
46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8例M3初诊患者开始采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缓解后再予ATRA、HA、AS2O3等交替治疗,其他类型根据患者年龄、全身情况予HA、DA、MA、小剂量Hom、小剂量Ara-c、CAG、HAG等不同方案治疗。
结果:1.在初诊患者中,首次误诊6例,误诊率13.1%。
2.8例M3初诊患者应用ATRA诱导均获完全缓解,缓解后治疗随访2年均无病生存。
38例非M3患者接受化疗,20例一个疗程即获CR,一个疗程CR率52.6%,11例接受二个疗程化疗,6例获CR,总CR率68.4%,无效7例。
3例在第一疗程死于肺部感染、肛周感染、呼吸衰竭、心力衰竭;2例死于脑出血。
2例在接受二个疗程治疗未完全缓解而放弃治疗。
随访2年,获CR持续时间4-22个月。
未接受化疗或化疗未缓解者,在20-87d死于感染、出血、脏器功能衰竭。
结论:1.近年来老年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且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主。
老年白血病患者容易误诊、漏诊,应尽早做骨髓检查,重视外周血涂片先令氏分类。
2.老年白血病患者具有一般情况较差、常有心肺和肾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多病共存,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化疗所导致的并发症也较年轻患者增多,如严重的骨髓抑制、肺炎、消化道出血、败血症等,可能导致化疗中断,甚至死于化疗相关并发症。
老年人骨髓贮备功能差,不良核型发生率高,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低、耐受性差、并发症多,都造成了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上的困难。
老年白血病总体缓解率低,治疗要因人而异,减量化疗或小剂量化疗,同时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尤以CAG、H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且耐受性好,降低了化疗相关早期死亡率,使老年患者获得较长时间的生存期。
高白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关永丽;冯建明
【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9(39)4
【摘要】白血病患者周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时称为高白细胞白血病(Hyper-Leucocytic Leucamia HLL)。
HLL是白血病临床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白细胞明显增高,肿瘤负荷增大等引起一系列复杂病理生理变化,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工作中需高度重视,需快速降低肿瘤负荷、预防并发症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化疗使病情缓解,提高患者生存率。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高白细胞白血病;白细胞分离术;化疗
【作者】关永丽;冯建明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省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3
【相关文献】
1.白细胞淤滞分级评分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系白血病降白细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J], 孟广强;陈以娟;张晶晶;郭慧霞;武悦;王立茹
2.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发生的高白细胞症及其处理 [J], 许崇安;李玉红;刘云鹏;王柏勋;高峰;于锦香;刘世洲;何娟;翟明
3.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致高白细胞反应的处理 [J], 赵洪国;孟繁军;李广伦;刘竹珍;崔中光;迟作华
4.羟基脲预处理佐治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疗效评价 [J], 高成华;崔卫兵;仇红霞
5.高白细胞性白血病接受白细胞清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屠雨青;范祎;朱子玲;陈佳;宋铁梅;张翔;陆茵;吴德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究对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接受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对比分析术前与术后所选患者外周血计数变化,并探究其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相比于治疗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与白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0.05);所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临床效果良好;不良反应相对轻微,且经对应治疗后得到缓解。
结论对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可以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关键词:白细胞单采术;高白细胞白血病;临床效果高白细胞白血病属于危重疾病之一,在血液科比较常见,通常是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过100*109/L,通常会出现颅内出血、脑梗死、肿瘤细胞溶解等多种并发症[1]。
针对高白细胞白血病,直接化疗并未取得良好效果,病情缓解率相对较低,容易引起早期死亡[2]。
本文择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探究对其行以白细胞单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2012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42例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均与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22例为男性,20例为女性,年龄介于23-62岁,平均年龄为(38.5±3.3)岁,疾病类型:10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5例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例为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5例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2治疗方法所选患者均接受白细胞单采术治疗,手术仪器为连续流动血细胞分离机,采用MNC程序进行操作,选择两肘正中静脉,处理循环血量最多为11.5L,最少为7.5L,全血流速每分钟为35-45ml,单采时间每次3.0-3.5小时,以患者病情为依据,行以白细胞单采术1-2次,每次采集血液150-250ml。
高白细胞白血病48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方法对48例HAL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同时以48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NHAL)作对照组。
结果 HAL组的髓外浸润、DIC、白细胞淤滞综合征及早期死亡
率较对照组高。
结论 HAL治疗有效率低,早期死亡率高,预后差,应化疗前行白
细胞单采术,有效降低白细胞数,再给予足量、规范的联合化疗,预防并发症,
才能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高白细胞预后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ypercytic leukemia,HAL)是指外周血白细胞≥ 100×109/l
的白血病。
[1]HAL除了具有急性白血病一般的临床表现外,还有特殊的临床征象,成为一种高危、难治的白血病急症。
病情凶险,常常发生髓外浸润、颅内出血、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栓塞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严重至死性并发症,预后差。
为研究其临床特点,我们总结了我院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
我院收治的48例H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48例非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NHAL)患者对照组比较,探讨其临床特征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实验组:我院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8例初治HAL
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18-60岁,中位年龄39岁,急琳20例,急非淋28例,对照组:同期我院48例NHAL初治患者。
年龄16-65岁,中位年
龄40.5岁。
1.2 治疗方法
⑴降白细胞:ALL应用白细胞单采术和环磷酰胺,0.2-0.4g/d 静脉注射;AML
和其它患者应用白细胞单采术和羟基脲2—4g/d 口服。
当白细胞降至50×109/l以下,给予化疗。
⑵化疗方案:ALL采用DVLCP方案(环磷酰胺、柔红霉素、长春新碱、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AML采用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
HA方案(高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
应用DVLCP方案、DA方案无效者换用
AME方案(阿糖胞苷、米托蒽醌、足叶已甙)。
所有药物均按常规标准剂量及用
法应用。
其它支持方法按常规进行。
1.3 疗效判定。
依据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判定?[1]
表1 HAL与NHAL临床特征比较(%)
组别病程感染出血脑膜白血病肝肿大脾
肿大淋巴结
<15天<1个月
HAL 43.15 75.31 63.41 57.14 57.45 66.41 63.45 42.3.7
NHAL 8.25 32.47 57.22 51.3.5 10.15 19.25 18.73 36.57
△ HAL和NHAL比较P<0.01
2 结果
HAL确诊时表现有白细胞瘀滞综合征15例,其中H-ALL4例,H-ANLL11例,
均表现为头疼、抽搐、颅内出血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呼吸衰竭,肺部浸润等症状,对照组无一例发生(P<0.01),化疗后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HAL组20例,
对照组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血象及骨髓像
HAL组治疗前WBC中位值为180.2﹡109/L ;NHAL16.3×109/L,两组比较差异
有显著性(P<0.01),HAL组血小板计数中位值为25.3×109/L,NHAL组41.5×109/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骨髓像:原始﹢早幼粒/淋巴细胞>90%,HAL
组38例,对照组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1治疗效果:
HAL组中服用羟基脲(2-4g/d)者,3-4天后白细胞明显降低,平均降低49.5%,应用白细胞单采术者(1-3次),白细胞可减少35.5%,使用CTX(0.2-0.4g/d),可以
降低白细胞36.5%。
48例HAL患者中有10例达完全缓解(CR),CR率为20.8%,
明显低于NHAL组CR率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HAL的预后及危险因素
HAL中有10例在确诊2月内死亡,早期死亡率20.8%,高于NHAL组的
2.2%(P<0.01),死亡原因,5例死于脑出血(50%),3例死于呼吸窘迫综合症(30%)。
4 讨论
HAL占急性白血病的5%-20%,病死率高达20%-30%,[2]是一种高危险的急性白血病,特征表现为: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造成各组织器官及血管浸
润破坏,淤积,从而诱发颅内出血和呼吸窘迫综合症,[3]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
HAL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白血病,高肿瘤负荷,病情凶险,
易致白血病细胞瘀滞综合症,DIC,ARDS,急性肿瘤溶解综合症等并发症,早期病
死率高,以AML及慢粒急变所致者危险性最高。
HAL治疗既要迅速降低白血病细胞,又要预防因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
严重并发症。
目前应用细胞分离机去除一定量白细胞后再行联合化疗为最佳治疗
方案。
国内常用缓和的化疗方案结合水化,碱化尿液及别嘌呤醇的预处理方案也
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预处理时尤应注意预防颅内出血、感染、DIC、肾功能衰竭。
当高白细胞白血病患者渡过危险期时,应及时予以较强化疗,以便提高CR率及
延长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194.
[2] Porcu P,Danielson C F,Orai A,et al.Therapeutic Leukapheresis in hyperleuocytic leukaemias:lack
of correlation between degree of cytoreduciton and early mortalityrate.Br J
Haematol,1997,98:433-436.
[3] 张克检.高白细胞急性白细胞早期死亡、颅内出血的关系临床血液学杂志,1995,8(1):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