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5.07 KB
- 文档页数:2
泉州掌故丨明代思想家李贽李贽(1527─1602年),又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明·泉州晋江聚宝境(今鲤城区万寿路)人。
祖籍南安。
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特异的思想家,被称为“一代狂狷”,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
少年李贽家境困窘,经常受到叔父李章田的接济关心。
20岁开始,李贽即外出谋生,曾在晋江县青阳教书,结识一批青阳庄姓友人,与庄用宾弟庄用晦(字君显)关系尤为密切。
嘉靖廿六年(1547年),21岁的李贽与15岁的黄氏结婚,李贽与黄氏生四男三女。
嘉靖卅年(1552年),李贽(时名李载贽)26岁,中福建乡試举人。
中举后因经济困难,李贽不能再耐心拼得进士及第,即要求循例在政府中任职。
嘉靖卅五年(1556年),李贽30岁,出任河南共城(今辉县市)教谕。
共城任满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34岁时升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
数月后,父白斋病故于泉州,回乡守制。
当时,正值倭寇攻城,他带领弟侄辈日夜登城击柝巡守,与全城父老兵民同仇敌忾。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三年守制期满,李贽携家眷进京候缺,教书10余月。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得缺,任北京国子监博士。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李贽38岁,次男在北京官邸夭逝。
祖父竹轩讣告至,奔丧南返。
上司和朋友据习俗,送给他相当丰厚的赙仪。
他把全部款项分为两半:一半在他做过教官的河南共城县(今辉县市)购置几亩田产,把妻子黄氏和两个女儿留在河南,让她们耕作自食,自己只身回泉州奔丧。
一半则由他自己携回泉州。
他所需要安葬的不仅是新去世的祖父,而且还有祖先三代的灵枢五口。
曾祖父的灵柩已经停放了50年,按照风俗,安葬先人,必须讲求风水,选择吉地,以期后人飞黄腾达,否则宁可把灵枢长期停放。
当时,李贽还在文官的下层中挣扎,环境逼迫他迁就现实,在可能的条件下一起埋葬,但求入土为安,不再作过高的奢望。
他妻子不愿意去家数千里无依无靠地独撑门户,而且她的母亲年轻居孀,历经辛苦,把她抚育成人,这时由于思念女儿,朝夕哭泣至于“双眼盲矣”。
李贽名人励志故事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福建泉州南安人。
生于明嘉靖六年( 1527 年) ,死于明万历三十年( 1602年) ,七十六岁。
李贽七十岁那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性本柔顺,学贵忍辱,故欲杀则走就刀,欲打则走就拳,欲骂则走而就嘴,只知进就,不知退去……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正兵在我故也。
正兵法度森严,无隙可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以取灭亡之祸欤!”这一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李贽一生与封建传统势力作坚决斗争的一个总结,不仅表明了他在封建势力面前勇敢战斗的精神,而且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进行的这场斗争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是“正兵在我” ,所以他就充满勇气去进行斗争。
我们综观李贽的一生,可以说,他的确终生都在探索,终生都在与封建压迫和封建传统思想作顽强的斗争。
李贽的远祖从事过商业活动,有的还远航海外,做过“通事官” (翻译)。
其先世信仰也极为复杂,既有伊斯兰信徒,又有佛教徒。
在其家族中,还有不少与别的民族乃至外国人通婚之举。
到李贽的父亲却以教书为业,家中生活并不宽裕,因此,李贽“自弱冠糊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
” 由于特殊的家世,广泛的社会接触,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不同流俗的看法。
他在十二岁那年写的《老农老圃论》里,就对孔子反对樊迟学农产生了不满。
后来,“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
” 对孔子和朱熹的思想表示了反感。
他还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 说明他的“异端” 思想从青年时期已经滋生萌芽了。
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他二十六岁时,考中了福建省乡试举人。
通过这次考试,他看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说:“此直戏耳!但剽窃得滥目足矣,主司岂—一能通孔圣精蕴者耶?因取时文尖新可爱玩者,日诵数篇,临场,得五百。
题旨下,但作缮写誊录生,即高中矣!”李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的这个结论,真是对神圣的科举制度的深刻揭露,也是对那些在科举路上往上爬的理学之徒的辛辣嘲讽。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白话文
【实用版】
目录
1.明代李贽焚书的背景和原因
2.李贽复麻城人书的内容
3.李贽复麻城人书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李贽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当时的文化界具有极高的地位。
然而,在明代后期,李贽却因发表了一些非议正统思想的言论而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他的许多著作被焚毁,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贽焚书”事件。
然而,李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信念。
他反而以更加坚决的态度,继续推广他的思想。
其中,他写给麻城人的一封信,就是他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封信被称为《复麻城人书》,是一篇用白话文写的文章。
在这封信中,李贽详细阐述了他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敢于质疑权威,敢于追求真理。
他鼓励麻城人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被社会的压力所打倒。
李贽的《复麻城人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的勇敢和坚定,让许多人对他充满了敬意。
同时,他的白话文写作方式,也为后来的文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可以说,李贽的《复麻城人书》是明代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总的来说,李贽焚书事件和他的《复麻城人书》都是明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第1页共1页。
万里十五年李贽篇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关于李贽的部分主要讲述了他在万历十五年的生活与工作,以及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命运沉浮。
书中详细描绘了李贽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以及对儒、佛、道三教的探索。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卒于万历三十年,年七十六,自杀而死。
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世代信仰回教的家庭。
大概是因为家中宗教气氛的影响,李贽从年轻时候起,对于生死问题就有很深的关切,后来他广泛接触儒、佛、道三教人物,寻求解决人生和生死问题的方法。
李贽不像一些所谓的八股天才一样,善于作文。
二十五岁时才考中了一个小小的举人。
后任了一个小小的教喻,一直兢兢业业地努力着,后升迁。
共做了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务。
要知道,清代中国除了各地的书院外,国家认可和创立的最高学府就是国子监,所谓住文曲星的地方。
李贽是明朝的社会底层做上来的,但是他不同于那些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可以李贽说是一个狂人,但李贽的“狷狂”绝非哗众取宠,那实在是一种个人理论升华为个人信仰后的随心而为,是其对自身思想信仰的坚定实践。
说他是神经病也好,越名教而任自然也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阅读原著,以获取更准确和详细的信息。
明朝温陵居士李贽生平简介李贽是明朝的文学家、思想家,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李贽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李贽生平资料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
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中古自由学派鼻祖,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不应会试。
历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
旋弃官,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中杂妇女,晚年往来南北两京等地,被诬,下狱,自刎死。
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着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李贽出生于1527年的南安,相当现在的福建一带,当时那一带的工商业在全国算是发展得比较好的。
李贽的祖先出过富商,不过到了父辈就没落了,父亲是教书先生,从小跟着父亲学习知识和礼仪。
李贽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单亲家庭长大的他从小就独立,不拘小节,豪放不羁。
李贽天赋奇才,在嘉靖三十一年的时候考中了举人,但是他却没有再往上考进士,致使后来一直都局限于小官的行列。
李贽先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刑部员外郎、姚安知府等职位,所得的俸禄比较少,事情也不多,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自身性格的关系,李贽很不喜欢官场的那一套,每次处理完公事就专心研究学问,也不懂得跟同级或上下级的人搞好关系,很不受上级待见。
不过在为官期间,李贽接结识了耿氏兄弟、焦竑等人,并见到了王阳明的徒弟王畿和罗汝芳,接触到了心学,并拜泰州学派的王襞为师。
李贽在做了二十年的官后,觉得太压抑,没有自由,就辞官了。
之后他带着家眷投奔了耿定理,因为与耿定理的各个意见不合,所以在耿定理去世后就离开了。
1585年,李贽定居到了麻城,把家眷送回家乡,开始安心著书,写下了很多著作,也曾一度遁入空门。
1602年,张问达受沈一贯的指使诬陷李贽蛊惑民众、意淫乱世,李贽被逮捕,他写的书也被烧毁。
异端思想家李贽公元1602年5月6日(万历三十年三月十五日),在北京城一座关押朝廷钦犯的监狱里,一位胡须花白,面容憔悴的老者利用狱卒为他剃发的时机,夺过剃头刀,划过自己的咽喉,顿时,血流遍地。
但老者并没有断气,狱卒问他:“痛否?”老者以指蘸血写道:“不痛。
”狱卒又问:“何以自割?”老者又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两天之后,老者与世常辞,享年76岁。
这位用剃刀自刎的老者就是倡导“童心说”,公然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并敢于“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明朝“异端”思想家李贽。
李贽是福建泉州晋江人,号卓吾,幼年丧母,父亲以教书勉强维持生计。
李贽跟随父亲读书,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
明代科举考试规定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而且作文只能依照朱熹的批注以“代圣贤立言”,这就剥夺读书人独立思考的权力,对于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李贽来说,这简直就是活受罪。
他越是读书,越是思考,就越觉得朱熹的话漏洞百出,甚至是一派胡言,他甚至想把《四书》、《五经》付之一炬。
但是,家庭的重负不允许他意气用事。
他只得逼着自己去揣摩当时的八股文范文,结果一考就中了举人,这年他26岁。
出于对程朱理学的深恶痛绝,李贽决定不再考进士,而是苦苦候补三年后,被任命为河南辉县的县学教谕,从此以举人的资格踏上了仕途,后来又先后在北京和南京的国子监任教。
51岁时,李贽升任云南姚安知府。
明代重进士,对于举人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正四品的知府可谓官尊位显了。
写作素材:历史文化人物李贽一、生平概述1、(1527~1602)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
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
号卓吾、笃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
福建泉州晋江人,信奉伊斯兰教。
李贽自幼倔强难化,“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关于李贽青少年时候的治学情况,有如下记述:“余自幼治易,复改治礼,以礼经少决科之利也。
至年十四,又改治尚书,竟以尚书窃禄。
然好易,岁取易读之。
”(李氏文集卷——易因小序)。
历官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
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同耿定向、耿定理、焦竑、王守仁的弟子王畿及泰州学派的罗汝芳相识,并曾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
万历五年(1577)任云南姚安知府,居官三年罢去。
九年,应耿氏兄弟之邀,携家至湖广黄安(今湖北红安)讲学。
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
二十九年被迫流浪。
三十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被捕入狱而自杀。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
认为儒家经典六经、《论语》、《孟子》不过是史官臣子对当时政事的赞美之语,或迂阔门徒的随手笔记,并非“万世之至论”。
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
2、李蛰二十六岁考中举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岁傲了云南姚安府知府。
五十四岁辞掉官,住在湖北麻城龙潭芝佛院,过着孩居讲学、著作的生活。
他的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
李贷在著作中因揭璐了湖北黄安的大官徐耿定向的伪道学,被诬蔑为淫僧异道,逐出麻城,逃到北京附近的通州,住在一个姓马的朋友家里。
后又被人陷害逮捕下狱,于七十五岁时死于狱中。
李赞非常讨厌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他在答耿司寇(即耿定向)的信中说:看你的行事,并不异于一般常人,一切都是为自己身家打算,没有一点为别人谋虑的。
泉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走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以下是其中一位的故事。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嘉靖六年(1527 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榕桥乡(今泉州市鲤城区),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自幼聪颖异常,12 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嘉靖三十一年(1552 年),26 岁的李贽中举,他没有参加会试,而是选择到河南辉县担任教谕。
在任期间,他努力教学,深受学生爱戴。
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李贽调任南京国子监博士,此后又历任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等职。
在为官期间,李贽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
万历五年(1577 年),李贽调任云南姚安知府。
在姚安期间,他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深受百姓爱戴。
但由于他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当地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陷害,最终被迫辞官。
辞官后,李贽隐居湖北黄安,专心著书立说。
他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李贽在北京通州被诬入狱,后在狱中自杀身亡,享年76 岁。
李贽的思想和著作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对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
他的著作《焚书》《续焚书》《藏书》等,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经典。
李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大明狂人李贽(二):朋友变敌人只因看不惯虚伪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自称“李卓老”与“真汉子”。
其思想超越了所处时代数百年,被后世赞誉为中国明代思想启蒙家,坚强的反封建斗士。
“其为人也,率性而为,其言论也,惊世骇俗”。
最终轰动了大明朝野,而他自己也在诏狱自刎明志,到死也没有向时代低头。
纵观李卓老的一生遭际,真正的与当时的社会决裂其实是辞官之后的二十多年间。
李贽七十六岁的漫长人生中,前五十多年在官场上沉沉浮浮,遭受了人生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他放弃了官职也放弃了回家乡享受乡民的崇敬,而是以流寓客子的身份在外地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进行了毫无保留的表达,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稳坐明代第一“左道妖人”的宝座,李贽后二十多年的经历和思想,才是最精彩最传奇的。
因为,辞官之后的李贽,才是后世心中的那个狂人与战士。
一,世情推物理,人生贵适意。
万历八年七月,李贽辞去了云南姚安知府一职,偕妻子黄氏沿长江顺流而下,朝着自己的知己耿定理的家乡湖北黄安府进发。
本来一个朝廷的四品官员致仕之后,应当风风光光的回到家乡,享受家乡父老的尊崇,这是一种封建社会官员都遵循的规矩,同时也是光宗耀祖的一种方法。
但是李贽却不愿意这样,他好不容易脱离了官场中的是是非非,如今只想去找自己的知己耿定理一起寻求真正的大道。
李贽违背常理的做法让很多人不能理解,自从辞官之后,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再回到过家乡福建泉州,哪怕家乡的族人多次写信来请他回去,他都不为所动。
李贽为何如此不近人情呢?原来他自有自的道理:封建社会的官僚们退休后回到家乡,自己的家族就能在当地扬名,而回乡的官员则成为整个家族的大家长和代表人物。
负责着家族的兴旺与发达的重任,同时也成为地方道德与风俗的维护者。
就像一面金字招牌,如果李贽回家乡的话,就得安排族人今后的发展和上进之路。
难免就要和地方官员互相应酬,利用自己致仕还乡的荣耀与特殊地位为自己的族人们打通关节,获取特权。
古代的家族是很大的,少说也有几百口人,而这些人把富贵都寄托在李贽这个前朝廷四品官员的身上。
温陵居士李贽的故事李贽在现代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当时他是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所以被称之为明朝第一思想犯。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温陵居士李贽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温陵居士李贽的故事李贽生于1527年,本身是回族人,祖上在明初就搬迁到福建泉州。
他原姓林,后改名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李贽从小聪颖非常,12岁开始写文,26岁就高中举人。
他在朝为官二十几载,从一个县的教官做到了知府,不过在他55岁的时候辞去了官职。
辞官后,李贽先后在湖北、北京、南京等地居住,大多是在朋友家或者寺庙里。
期间,李贽一方面研读经典,一方面著书讲学。
虽然他的讲学在当地颇受欢迎,但因为“离经叛道”也常遭到官府等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要被驱逐。
1602年,李贽被捕入狱,他那些被认为“异端邪说”的著作也被一并烧毁。
之后不久,李贽就在狱中自刎而死,当时已七十有六,死后被好友安葬。
李贽一生著书良多,主要包括《藏书》、《续藏书》、《焚书》等,此外他十分推崇《水浒传》和《西厢记》并都做过自己的评点。
在他的著作和讲学中,他时常针砭时事,评述历史。
他反对反对儒家学说尤其是程朱理学,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揭露并批判封建统治的黑暗本质,痛斥政治腐败;提倡功利,重视商人的地位;主张“童心说”,认为文章不能弄虚作假而要表达个人真实的内心。
李贽死后,后世对其褒贬不一,但他的著作虽然屡遭官府禁止,却更加广为流传。
温陵居士李贽之死李贽死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他自刎在监狱里,死时76岁。
在狱中,有人为他剃头时,李贽趁机夺过剃刀自刎而死。
其实当时按照圣旨他是要被押送到福建的,但李贽知道后宁愿身死。
这是因为在几年前,他就选择“荣死诏狱”作为自己的归宿,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等的好死法,他甚至留下遗言为自己的坟墓作了安排。
而在被捕时,他还作诗说天下名山大川都去过了,就没去过监狱。
所以,李贽是自愿牺牲,为坚持自己的思想而死,无所他求。
李贽的死也许怪不得他人,但被捕就是他人作祟了。
李贽童心说的故事
《童心说》是李贽的一篇著名文章。
其主旨是对人们丧失本真自我,以后天习染等蒙蔽纯净本心的现象进行猛烈抨击,主张人应该保持童心,保持本真自我。
李贽认为,只有童子才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来面目,童子之心是未受外在污染的纯真之心。
而本真自我在接受了闻见的道理以后便丧失了。
人的道理闻见,主要是从读书识义理而来,因此读书识义理便是造成童心丧失的主要原因。
其实,李贽所谓的读书识义理便会丧失童心,并非叫人闭目塞听,不读书,不与外界接触,他主要是抨击当时虚伪的世风和俗儒。
因此,李贽提倡童心说,就是要人们返回赤子之心,重现本真自我,以纠正虚伪的世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贽割完脖子竟然还在聊天七十老翁何所求导语:李贽晚年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
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
李贽晚年在狱中,要侍者为他剃头,等侍者离开的间隙,李贽用剃刀割开了咽喉,但并没有咽气,留下了一段对话。
侍者问:和尚痛否?答:不痛。
问:和尚何自割。
答:七十老翁何所求!而据袁中郎记载,李贽在自刎后两天,才始得脱离苦海,为他悲惨而激越的人生画上了句号。
李贽,号卓吾、温陵、龙湖等等,是明朝著名的异端思想家。
因其大胆,异端的思想,而被正统人士视为“诳诞悖戾”,“惑乱人心”。
其书籍被当局禁毁,本人也锒铛入狱。
李贽的悲剧,不但在明史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著名的一个政治事件。
李贽母早逝,童年时随父读书。
在十二岁时,就写文章讽刺轻视农业的孔子,这为他日后激进的思想埋下了伏笔。
中举后,担任过多种官职,最后在云南任姚安知府时辞职,后半生基本靠朋友资助,埋头著书。
留下了《焚书》,《续焚书》等著作,而正是因为这些著作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李贽晚年寓居湖北麻城,和湖北“公安三袁”气味相投。
三袁中的小弟袁中道为他写下了长达几千言的《李温陵传》。
称他:“中燠外冷,风骨棱棱。
性甚卞急;好面折人过,士非参其神契者不与言。
”寥寥数语,便使李贽的性格跃然纸上。
李贽是个内热外冷,不讲情面的读书人。
而李贽品格更是让袁中道自叹不如,认为李贽为官清正、不好色、见识深邃、精于读书、刚烈正直。
而这五种品格是自己学不来的。
李贽之所以会引起士大夫的反感,和他无情地揭露道学的虚伪有关。
生活常识分享。
明李贽焚书复麻城人书白话文
摘要:
1.李贽焚书的背景和原因
2.李贽复麻城人书的内容
3.李贽复麻城人书对白话文的影响
正文:
李贽是我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在当时的文化界具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在李贽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那就是他焚书的事件。
李贽焚书的背景和原因是,他当时对传统的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错误、矛盾、虚假等。
这些问题让李贽深感痛心,他认为这些错误的知识会对后人产生误导,所以他决定焚书。
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李贽的行为。
然而,李贽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经典,他在焚书后,又给麻城人写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复麻城人书》。
在这封信中,李贽详细阐述了他焚书的原因,同时也对传统经典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他认为,经典文献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很多宝贵的知识,不能一概而论。
李贽复麻城人书对白话文的影响深远。
在这封信中,李贽使用了白话文,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文之一。
李贽使用白话文的原因,是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他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界的精英。
李贽的这一举动,为我国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贽焚书和复麻城人书的行为,虽然引起了当时的争议,但也揭示了他对传统经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白话文的前瞻性认识。
明朝思想家李贽明代著名的回族思想家李贽是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
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为避当朝皇帝朱载垕的讳,遂称李贽,号卓吾(又称笃吾),又号温陵居士。
李贽生于嘉靖六年(1527)十月①。
当时明朝正处于由强盛到衰败的激烈变化中。
李贽一生坎坷,备受磨难,因此练就了坚强性格。
三十岁,登上官场,五十四岁以后弃官为民,专事著述。
他主张个性解放与自由,有人称他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启蒙运动的先驱。
①关于李贽的生日,有两种说法,一是十月三十日,另一是十月二十六日。
第一节商人世家子李贽祖籍河南,元末南迁泉州后从商,是当地著名的商人世家。
一世祖林闾,藉前人蓄积之资,常扬帆航行于海外。
二世祖林驽,不仅在国内从商,且远涉重洋,兼营海外贸易。
洪武中,还受命于朝廷,奉舶下西洋。
三世祖林通衢,亦“夙有经营四方志”。
至明朝实行“海禁”,生意开始衰落。
但高祖林易庵因“谙译语”,在天顺间曾“奉简书使外国”。
曾祖林琛做过通事官,引“琉球入贡”。
到李贽时,其家族内从商者仍然很多,有的开纸店,有的经营米店、染坊和棉行诸业。
祖父林义方和父亲林白斋两辈也都是善于经商的穆斯林。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泉州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之一,自唐、宋以来与世界各国就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各种宗教互相融合,和睦共处。
李贽生长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特殊商人家族,与他一生性情怪僻,厌恶管束;同情商人,主张“功利”;不满封建专制,提倡个性解放,显然有着密切关系。
李贽从小就很有个性。
他六岁丧母,便能自立。
七岁,随父读诗书,习礼仪。
十二岁能作文章,十四岁,读完《易》、《礼》,改攻《尚书》。
二十岁,与黄氏结婚后不久,离开家乡,“■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①。
因之对当时明朝的腐败政治、社会矛盾、农民生活,以及工商业者的状况,有较深切的认识。
经过十九年的寒窗苦读,于二十六岁时中举人。
思想家李贽(li zhi),原名林载贽,嘉靖三十一年也就是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
他是明后期著名的思想家。
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
李贽家里世代都是巨商,从事海上贸易,到了他祖父那代家境才开始渐渐衰落。
?到李贽的父亲李白斋这一代,家道早已中落,加上李白斋为人乐善好施且不善理财,家庭也时常出现困窘的时候。
李贽六岁时,母亲徐氏去世。
母亲的去世,让李贽过早的成熟。
作为家里的长子,李贽身上要担负很多东西。
过早独立,自身要强,让他自然而然就养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这是他叛逆性格的性格基础。
李贽从徐氏去世后就跟随自己的父亲读书,他从小就对书本的知识有自己的看法,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敢于去质疑书中的观点。
他十分讨厌朱熹给《四书》作的注,十二岁他自己作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
他把《论语》中樊迟问稼和子路遇荷蓧杖人两件事综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反对孔子鄙夷农事的思想。
学有所得后,自然要将自己的一身报复,用来治理国家,这是当时很多书生的想法,李贽自然也希望用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
如此科举后,李贽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嘉靖三十五年时李贽出任河南共城教谕,三十九年又任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
隆庆四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
李贽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在任仕期间,看到了官场的黑暗和政府的无能,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最终辞官而去。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可以说是与传统儒学不同的,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思想是“异端”。
李贽弃官后,四处讲学论道,但当时他的思想是遭到批判的。
所以他后来又自己独身居住在麻城龙潭湖芝佛院,读书著述近二十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
收入《童心说》、《赞刘谐》、《何心隐论》及与道学家耿定向反复论辩而撰写《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书答、杂述、读史短文和诗共6卷。
1588年,李贽为明志,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虽身入空门,却不受戒、不参加僧众的唪经祈祷。
李贽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可谓掀起了惊涛骇浪,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李贽对此仍然坚持自己的思想,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而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公元1602年,李贽重病缠身,好友马经纶将他接到了自己北京通州的家里来照看,而李贽的这一到来,在京城引起了巨大的混乱。
他们坚持维护自己儒家思想,恨不能将李贽这个异端除之而后快,于是上书弹劾李贽。
如此,李贽被最终下狱。
在狱中审问时,李贽也拒不认罪,坚持自己心中的圣道。
在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这一天,被万历皇帝遣回原籍的李贽突然要求他人给他剃头,在人离开的空隙,他用剃刀割破了自己的喉咙。
死时写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给自己的一生做了了断。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坚持自己的思想,以死明志,同时死时又有世人不理解自己思想的慨叹。
李贽的思想主张
李贽还对宋朝以来理学家吹捧孔子“天不生促尼,万古如长夜”,的宣传进行驳斥。
他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李贽针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的进步思想。
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是对封建那些假道学,自称为卫道者的人的公开斗争。
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李贽的这些超前的思想主张,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