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19.04 KB
- 文档页数:4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研能力培养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大连医科大学重视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导师制、开放的科研平台、设立课外学分等一系列改革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医学本科生科研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医学本科生科研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方法。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new requirements have been raised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djusting curriculum system,improving the tutorial system and open research platform,setting up extra credit and a series of reform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teach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medical conditions in our country,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model of medical undergraduates can improv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 lity and train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innovative medical talents.[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Cultivation;Credit system;Tutorial system;Medical undergraduates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本科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论文【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能力21世纪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已经转移到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不同分支、不同层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途径不同。
医学高等教育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医学科技人才正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
关于创新人才的内涵,有学者[1]将其定义为“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取得创新成果的人”。
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是素质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但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正确分析各种矛盾的科学思维和善于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科学研究的过程正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断孕育和提升的过程。
1 医学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不只看他占有医学知识的多寡,更应看他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医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医学人才的标准是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医技精湛,且具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强盛的需要。
不论是医院还是企业,用人单位需要的员工不再是只会背书、只讲理论的员工,而是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能够对单位的管理、制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的员工。
因此,医学高等院校应当提高产品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2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医学创新人才的基础科研能力是科学素质的核心,是人们运用已有知识和科学方法去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2]。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研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的科研工作,从性质上说,它是学科前沿的研讨,试生产和创新属于知识创新,其基本形式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3]。
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当今发展迅速的医学领域,科学研究成为培养医学生的重要一环。
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医学生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临床技能,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则能够进一步提升医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医学教育中如何科学地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一、课程设置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关键。
首先,学校应该在早期阶段引导学生接触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例如,可以在医学生的第一学年设置专门的科研导论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整体流程和原则。
其次,医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可以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案例分析课程来实现,鼓励学生分析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最后,医学教育应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
学校可以与研究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习或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这样的实践经验可以使学生了解科研的具体操作和实际挑战,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
二、导师指导除了课程设置,导师的指导也是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制度,为医学生提供专业的科研指导。
首先,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科研教师担任导师,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能够给予学生宝贵的科研经验和指导。
导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学校可以为导师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支持,提高导师的科研指导能力。
导师应该定期与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讨论和评估,及时纠正学生的科研方向,并激励学生钻研科研问题。
最后,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与导师保持密切的交流和合作。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例如参加学术研讨会和科学论坛。
这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够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科研项目医学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
首先,学校可以设立科研项目的评选机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科研问题并提交研究计划。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阶段科研素养培养-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医学领域的知识迅速且持续更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带来大量新的理念与手段,使医学从疾病的诊断到治疗以及预防都发生了性的变化,也对基础医学专业大学阶段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1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石,基础医学的专业人才立足于医学,以科研为手段,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医学问题,推动医学进步。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该专业将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和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并且富有创新思维,是具有基础医学教学潜质和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具备开展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
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
科研素养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研能力为架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为内涵,科研道德为保障。
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是专业的需求,也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个体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才能适应基础医学领域不断的变革与突破,甚至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栋梁之材。
2科研素养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主观诉求2015年1月,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在2014级基础医学专业新生中开展关于本科生科研基础的问卷调查,并选取与该专业相同学制,一年级合并授课的法医学专业进行比照。
调查提示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科研素养的培养有更强烈的主观诉求。
2.1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学位有更高的要求,而科研能力正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根据入学后第一学期末在2014级大一新生中的调查,关于个人的学位规划,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仅有3%选择学士,有16%的学生选择硕士,高达53%的学生选择博士,另有28%的学生尚未能做出决定,但就此问题尚未考虑的学生数为零。
而在法医学专业中,选择学位规划为学士、硕士或博士的同为17%,38%的学生未能做出决定,另有11%的学生尚未考虑此问题。
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基础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
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
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
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
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
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
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
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
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
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
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
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
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
如本实验室从事精子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精子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
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使大学生成为实现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是摆在我们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医学教育要求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
一、培养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学科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高、更严。
高等教育是教学和科研、学习和创新的结合,肩负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任。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疾病认识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通过科学研究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培养了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实践运用。
这样医学院校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合格医学人才,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和目的。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主要问题1.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的现象,加上医学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学科门类繁多,学时数多,教师“灌输式”教授,忽视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就业、考研的压力下“接受型”学习,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习惯和创新性意识。
除少数真正有兴趣想了解科研整个过程的学生外,多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的意识还比较淡漠,即是有极大的科研兴趣也因氛围不够浓厚、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原因而放弃。
基础医学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模式多样化,以及学科交叉增多的特点,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亟待提升。
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培养具备医、教、研综合能力的高等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的优劣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在新的科研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对基础医学类研究生科学实验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即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毕业后,应该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符合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
Abstract:As the scale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ontinues to expand,the diversification of training mode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crease,th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omprehensive research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The training of basic med ical graduate students’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n important way for our country to train medical personnel with comprehensive capabilities in medicine,teaching and research.The quality of training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In the new scientific research situation,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mus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That is,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 should have strong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in conformity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Key words:Basic medicine;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Graduate students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逐渐多样化,规模不断扩大,学科越发交叉,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亟需提升[1]。
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培育对策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已经成为医学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包括医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有效地帮助医学从业人员在诊治疾病方面更加准确和专业。
然而,很多医学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基础医学科研素质的培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往往很多医学院校对于本科生的科研教育很少,只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给他们分配毕业论文的任务,这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提升及创新思维。
因此,我们应该找到适合培养学生基础医学科研素质的方法。
第一,增加基础医学科研素质的课程频率。
优秀的医学人才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加强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也是必要的,应将基础医学整个科目进行拓展和提升,使医学生自然地爱上知识和执着于研究,此外,在教学完毕后也应该给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第二,鼓励学生参加医学科研活动。
医学院校可以设置一些与医学科研相关的社团或者组织,让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举办科研讲座等活动,并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的国家及校内各种资助,这样有助于刺激学生自我提升兴趣及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懂得科研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及探究能力。
第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院校应该重点吸引拥有丰富医学研究经验的教育者,使教育者掌握与当前医疗潮流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系统性、定量化与科学化的医学学术研究。
第四,为医学学生提供开放、充足的研究环境,创造身后的条件。
医学学生进行科研活动需要的各种实验室设备、硬件等科技工具,医学院校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完善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以此来推动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总之,必须以医学人才培养为核心,改变传统的医学学科教育模式,加大基础医学科研素质培养的力度,根据国家发展的面向前沿,面向未来,面向服务的要求将基础医学科研素质打造为医学从业人员必备的技能之一。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刘丽敏;童学红;江瑛【期刊名称】《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5(029)010【摘要】The students graduating from five-year basic medical science major should be senior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high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by making cultivating plans scientifically, emphasizing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skills, writing thesis and so on.%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是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文章从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强化实验技能培训、撰写毕业论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总页数】2页(P21-22)【作者】刘丽敏;童学红;江瑛【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r——以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为例[J], 曾寅2.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以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为例[J], 白静雅;海向军;汪玉堂;何进全;马斌;何烨3.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基于问卷调查 [J], 金玉翠;乐珅;李凌云4.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探索——纪念《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的颁布 [J], 张华;温广瑞;兰雪萍;李雁;靳霏霏;鲁启5.论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质量提升的实践与探索——纪念《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试行)》的颁布 [J], 张华;温广瑞;兰雪萍;李雁;靳霏霏;鲁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收稿日期:2018-03-05作者简介:曾寅(1990-),女,湖南邵阳人,现就职于南方医科大学,任基础医学院辅导员,经济学硕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并强调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旨在通过本科阶段的教育,使得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宽厚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形成卓有成效的模式。
一方面,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仍存在目标定位不清、科研能力培养不成体系、科研设施和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操作探索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以往的课程是以传统教学观念为导向,着重知识传授,缺乏素质能力培养内容,造成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探索创新性研究能力不够,科研意识和能力缺乏。
二、基础医学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着重培养学生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类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指通过高等医学教育,增强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医学本科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对于作为我国未来医学科研领域重要后备力量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加强基础医学院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
三、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培养模式探讨与临床医学相比,基础医学专业的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各学科理论和实验课学时更多,专业培养目标也有很大不同,旨在培养高素质、优潜质、强能力的科学研究专业人才。
关于根底医学教育与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论文作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认识缺乏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医学事业的开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务人才,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技能的医学研究人才。
科研素质培养是指对提高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
以何种方式启蒙根底医学学生的科研思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教学改革内容。
当前随着社会的开展,教育形式的改变,医学教育还是会面对或者已经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
首先,随着社会医疗模式的变化相应的我们在进展根底医学教育时也要相对应的进展改变和调整。
随着医学技术的开展和提髙,致使医学教育内容上越来越复杂,学习难度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在根底医学教学时比以前有难度上的提髙,一旦跟不上社会医学技术的开展和改变,医学教育将会停滞,也无法教育出与社会医学相适应的医学人才。
其次,我国目前人口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并不低于某些兴旺国家,但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分布很不均衡。
而全国排名在前的二十几所医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全部瞄着城市大医院,定位为专科医生,形成“人才拥堵”。
根底医学教育如何根据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生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大考验。
第三,根底医学的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和实际不相适应的方面。
如:大纲要求的水平与医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教育系统内部对学生的根底文化素质的重视相对不够,根底医学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髙,这些都使对根底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学和课程是医学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是完善医学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举措。
教学内容更新主要表达在课程门类的增删,知识构造的调整和教学资源的变化,“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论文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论文
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是首都医科大学为适应现代生物医学科学发展和高等医学教育发展需要于2007年开设的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较高科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研究型的创新性人才,不是临床应用型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要能够胜任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及临床有关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义深远[1]。
为更好地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我校通常在第二学期末就为每一位学生安排导师,引导学生进入各科室课题组进行较为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
我们曾协助导师指导过三届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
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为期五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通常前两年半为基础学习阶段,从第六学期开始进入临床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而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则进行专业课学习并完成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及毕业答辩。
因此学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能力培训之时,正值任务繁重的基础学习阶段,而且中间还要进入医院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基本的临床技能培训,实际从事科研训练的时间有限,因此指导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科研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切不可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对科研也容易产生误解和畏难情绪,不利于后续科研工作的进行。
我们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在基础学习阶段主要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上,打牢医学基础。
在这一阶段可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阅读一些跟将来要从事的研究工作相关的书籍、文献和参加小组讨论会等,使他
们对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法、手段和研究现状有基本的感性认识并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重在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当他们在最后一学年正式进入实验室后,此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指导他们选择相应的课题并完成相关的实验设计及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在这一阶段着重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加强对学生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站在学科的前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就要检索和阅读大量文献,从中了解有关信息,掌握学科动态。
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源中,如何全面、准确、灵活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避免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漫无边际的资料阅读方面,是一切有效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科研工作中最基本和最要的能力训练。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为文献查阅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途径。
我们在指导学生时,先让他们利用学校图书馆及其中的中文数据库如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中文文献和书籍,当他们对相关专业名词和知识有所了解后,再指导学生使用如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外文文献。
学生阅读文献时,要求他们掌握先综述后论著,先摘要后全文的原则,对大多数文献可只看摘要,而对于重点文献则要仔细阅读,明确文章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用什么办法在解决,得到了什么结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高他们获取、分析、掌握新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是了解最新前沿动态和相关科学技术进展的有效方式之一。
我们的课题组通常每周会举行一次组会,在组会上由1~2位学生进行文献汇报,讲解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情况,或对自己课题进展和实验情况进行汇报。
老师和其他学生则会针对文献的优点或不足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我们要求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参加这类会议,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过程,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另外,我们也要求他们定期进行文献汇报和结果汇报。
通常在学生正式进入课题组2个月后进行开题报告,6个月后进行中期报告,正式毕业答辩前进行预答辩,这些报告中间还会穿插文献报告和结果汇报。
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使学生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兴趣。
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报告会,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快捷地了解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前沿资讯,丰富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完成科研课题
科研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对要参与的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有所了解后,就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工作中。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首先让他们跟随自己观看实验全过程,全面了解和学习相关实验仪器的操作、各种液体的配置、标本的制备、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等,然后让他们从实验准备入手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一步一步地具体进行实验操作,严格训练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通过完整、严格的科研实践培训,不仅使学生熟悉了科研的基本过程,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在克服困难中成长。
任何实验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们通过科学地分析、解决这些问题,锻炼了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一体化。
5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参加毕业答辩
绝大部分基础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书写科研论文的经历,所以导师在论文写作方面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毕业论文通常包括综述和科研论文两部分。
综述写作是一种综合性训练,它是在针对性地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某一专题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概述,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技巧性,通过综述的写作既可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目前的进展情况有较全面地认识。
科研论文的写作是将自己在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
整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
一篇好的科研论文,来源于新颖的思路、精确的实验和令人信服的结果。
科研论文写作的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一个自我总结、评价、分析和升华的过程。
在综述及论文写作过程中导师首先应给学生讲明其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科研内容确定主题,列出写作大纲,为全文确立一个整体思路,并在明确医学论文的基本结构、格式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完成初稿写作,然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确保其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毕业答辩是科研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
为了使学生熟悉答辩程序,提高答辩能力,在正式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另外,学生对要汇报的内容反复练习、PPT反复修改,争取在答辩时完美地展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科研成果。
6结语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对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实施合理的科研训练,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在科研活动中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为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5]。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大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在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态度和道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尊重科研事实的好习惯和良好的学术行为道德规范。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定能使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达到更高的水平,为提高我国医学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