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寺禅茶——茶文化可以如此美丽
- 格式:docx
- 大小:15.37 KB
- 文档页数:2
“茶”中的美与禅(一)禅的文化与其说是佛教中的一支,倒不如说她是一种智慧的思维,一种对生活的独特观察方法。
在中国的唐宋时代,禅风鼎盛,她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因为她虽植根于印度禅学,但融进了中国本土的庄老思想,魏晋玄学以及儒学的一些观点,使她全方位地渗透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个人修养方式,开拓出独特超越解脱的途径,这种禅不但易于接受,而且在东方的许多国家产生影响。
自从圆悟禅师提出“禅茶一味”之后,禅与茶便形影相随,同时赋予了崇高使命,就是由片片小小的茶叶承载起了人类的一种文明并指导着人们思考生与死、心与色、思维与存在等根本问题。
由此,一碗茶就不再是一种生理需要的饮料了。
中国的茶饮源自巴蜀,唐代之后乃为国之饮,这和当时的宗教氛围有很大的关系。
有人认为,禅就是茶的翅膀,因为茶的本性是冷静的、思索的、理智的。
在一年四季变化的大自然中,成片的茶树永远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人们在一叶一芽中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当下的宁静,这就是一种禅意。
(二)茶像一根根悄无声息的血管流进千家万户,串起一个个彼此相亲的社会关系。
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千多年前,在农耕为主的时代,人们还可以用棒喝顿悟的思维方式开示,到了今天的科技信息时代,“生活禅”“人间禅”的提法,无疑是禅学的发展与升华。
其内涵是引导人们在尽责中求满足,在义务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幸福,在无我中求进取,将个人融入大众。
那么,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茶就是最佳的媒介之一了,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体悟的。
水是茶之母。
水是无色的,无色既可视为完满具足,又可视为空无所有。
如果在一碗茶中,它与茶叶平分秋色,就像青山之颠飞过的白鹭予人以远俗高洁之感;蓝天中几朵白云给人以悠闲恬静之感;深色衣裙上的零碎白花给人一种鲜活之感。
那么一碗茶中的白水可不可以看作是天地宇宙之气在浸泡着我们一个个的人体?一碗茶中的你只是那一片小小的茶叶呢?正因为有了你、我、他,我们才能在无色的水中浸泡出一碗韵味隽永的芳香。
和敬清寂茶禅一味摘要:茶与禅宗的结合,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即茶文化现象。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和天地人和的最高境界。
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种茶、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茶道的中兴之祖武野绍踽都是通过拜禅师学禅,将禅的哲学内涵与茶道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并一步步将日本茶道发扬光大,禅宗无疑是影响日本荼道精神内涵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
日本茶道,从“露地”、“茶室”环境、“床の间”、“天井”、“置”的布置,到“�石料理”的选择;从荼道仪式过程,到人的心境,都体现了其精神内涵,即和、敬、清、寂,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思想艺术体系。
关键词:日本荼道;和敬清寂;茶禅一味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32―05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日本因其独特的民族心理机制,而使其文化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特征。
自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人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同时,又结合本国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谷川彻三、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和佟君的研究均认为,日本茶道是一种艺术,这些研究不同的是:谷川彻三认为,茶道是以人的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是相互关联、互为一体的,艺术因素凌驾于其他三个因素之上,并通过渗透到其他三个因素之中来体现它的职能;千宗室、熊�功夫、田中秀隆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是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而佟君则认为,日本茶道是日本茶人对他们所尊崇的茶汤道礼仪的简称,是极其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
千宗室和邢黎,对茶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茶中品禅如今,流行着一个新词“第三地”。
这是一个舶来词,意思是:人们日常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外,第三个属于自己个人的空间。
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整心灵,遣怀消愁。
我的“第三地”是我的书房。
前些年,我请人将它布置得像个幽雅的茶室。
命名:清心斋。
夜深人静时,幽雅灯光下,泡上一壶好茶。
心境平静时,细细品尝,心旷神怡。
秉灯夜读时,轻饮浅咂,兴味盎然。
有时心情压抑,同样以茶为友,一口口,一杯杯从清雅芬芳到淡而无味,这时茶就像一个故友,不停地用温润的水来抚慰我的肺腑,直到心清神爽。
其实,“第三地”的这种生活方式自古有之。
每当名士骚客厌倦尘世之时,常常远离闹市,或守着山林,垂钓湖泊,自得其乐。
或布衣素鞋,行走阡陌,寄情山水,浪迹天涯。
如今谈起这些名人雅士,人们总离不开一个“酒”字。
我总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全面。
小时猜字谜:草木之中有一人。
谜底是“茶”字。
“茶”字“草”字头,“木”字底,中间是个“人”。
可见造字者将人在草木中,视之为最安稳、最平静的处境。
元代张可久时官时隐,一生坎坷,可他在散曲中却颇有建树。
我很喜欢他的那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可见此公懂得生活。
酒有香气,茶有春意,时醉时醒,很有几分仙风道骨。
月明星稀,清风徐来,举杯邀明月,或酒或茶,沁人肺腑,方使他将易安的婉约,东坡的豪放,老庄的淡泊,板桥的洒脱,遣上笔端,终在散曲上开创一代先河。
国庆长假,闲来无事,拿了几本杂志,随便翻翻。
没想到“浮生若茶”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
文中写道: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满腹冤屉,逢人便说,到处解释,却四处碰壁。
后池慕名找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
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没说。
只是吩嘱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撮茶叶放进了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上,说:“施主请用茶。
”年轻人呷了一口,觉得淡而无味。
释圆又交待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
养身养心话禅茶禅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在生活的当下完成觉悟解脱。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少林寺的概念中,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
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
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
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
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
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
这就是茶的来源。
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传统。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据佛教养生资料记载,学习饮茶已经成为佛家弟子的必修课程,据此可以看出饮茶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佛教养生饮茶并不同于普通人的饮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饮茶是一种生活制度。
佛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禅、茶不离口,在生活的各处都离不开茶,就连对佛家最重要的祭拜佛祖的仪式中都要用茶当做祭品。
饮茶不仅用做祭品,还是用来联系各位佛家弟子的纽带,一般寺院都有召集众弟子一块儿饮茶的习惯,他们在饮茶的过程中可以一块儿讨论佛经,交流所思所得,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般寺院的茶除了以上三种用途之外,还会提供给他们的香客使用,这样就拉近了佛家弟子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
禅茶文化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
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
“正”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清”就是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
”“和”就是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雅”就是脱俗。
这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
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精清、淡洁、涤烦、致和修养功夫。
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最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在人生日用事中普遍落实和操作的现实意义。
感恩——用感恩的心态喝这杯茶,这杯茶就不仅仅是一碗茶汤,而在其中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相互成就、共融共济、同体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气,发扬正气,成就和气。
包容——用包容的心态喝这杯茶,人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像片片茶叶一样,把芳香甘美溶化到洁净的淡水中,变成有益于优化彼此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人间的正清和气就会在把盏相敬中得到落实。
分享——用分享的心态喝这杯茶,培养我们推己及人的仁爱胸怀,想到人间还有诸多苦难,想到社会还有种种缺陷,每个人都有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对方,少一点私欲,多一分公心;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爱。
结缘——用结缘的心态喝这杯茶,以茶汤的至味,同所有的人结茶缘,结善缘,结法缘,结佛缘,让法的智慧,佛的慈悲,茶的香洁,善的和谐,净化人生,祥和社会。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溶入感恩中,将清气溶入包容中,将和气溶入分享中,将雅气溶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四大功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地开创新境界,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挥禅茶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浅谈中国的禅茶文化2021-06-01 11:11·洞茶中國——图片来源于网络——禅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兴盛以茶供佛、以茶斋僧,禅茶文化是一个范围广、内容丰富的大文化概念,“禅”也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其主流的确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佛而兴起,然后因禅而成熟,最后也因禅而成就茶文化,使中国茶与禅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禅茶文化。
夹山寺禅茶发源中国的禅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唐宋达到顶峰,对社会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湖南省石门县则是中国禅茶之乡,也是禅茶文化的发源之地。
石门县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是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绿茶出口基地”。
石门县的夹山寺是中国,以及日本禅茶的源头,自古被誉为“东南亚禅茶的祖庭”。
唐代高僧善会在夹山寺开辟寺院时,即有“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偈语。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四川省高僧圆悟克勤禅师在石门县夹山寺当主持时,提出“禅茶一味”这一佛家禅语,并有《碧岩录》流传于世,被称为天下“禅门第一书”,在中国和日本以及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自此禅与茶形影相随。
——图片来源于网络——夹山寺初称普慈寺,又名灵泉禅院,始建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和元世祖“三朝御修”。
在明末清初时,闯王李自成还曾兵败禅隐在此。
夹山寺鼎盛时期有九鼎一宫,后来历经兵荒马乱至数度兴废,现已修复六殿一宫,是石门县夹山森林公园核心景点。
禅茶是茶作为一种特舒心性修养的形式,发扬禅茶文化的目的是通过茶强化当下觉悟,禅的精神在悟,茶的精神在雅,从而实现从迷到悟、从俗到雅的转化。
一念迷失,禅是禅,茶是茶;清者清,浊者浊;雅是雅,俗是俗。
一念觉悟,茶即禅,禅即茶;清化浊,浊变清;雅化俗,俗化雅。
茶味即水味,水味即是茶味,茶水交融,密不可分。
这种修行意境不仅符合佛家的本怀和佛法真意,也契合现代的根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峨眉山禅茶合一——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明万历年间,当时的帝王曾上峨眉山,并将峨眉山上的数亩茶园赐予万年寺。
禅茶一味:茶道与禅道里的“和、敬、清、寂”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道与禅道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
“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等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
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
在现代语境中,茶道与禅道的真谛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文化意义。
一、茶道与禅道的历史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茶的文献记载。
汉代大文豪司马相如与杨雄,都在作品中提到过茶。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客人来到,见面寒暄之后,先请饮三杯茶。
根据《茶经》的记载,寺院里的僧人在两晋的时候,就开始用以敬茶作为寺院待客的礼仪。
如昙济和尚就经常以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坐禅修行。
佛教徒“过午不食”,因而,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
茶叶中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使它成了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古人认为茶有“三德”:一是驱睡魔,坐禅可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三是“不发”,能抑制各种欲望。
所以,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中国佛教禅宗与茶的关系尤为密切。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随着禅宗的盛行,佛门推崇饮茶的风气更加普及。
中唐时百丈怀海创立《百丈清规》,此后,寺院茶礼越来越规范。
在清寂、古朴的禅堂内,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清心,成为禅宗僧人日常的功课。
对禅宗僧人来说,吃茶俨然是一种严格的禅修工夫,这是禅门茶道的特色。
唐代赵州大师三称“吃茶去”,使得“吃茶去”成为禅林的经典公案。
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茶的著作。
与陆羽交好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里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可以说,《茶经》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皎然则赋予了“茶道”的名称。
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平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武阳买茶”是茶的初级贸易形式,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限于药用,后来逐渐为皇室贵族特有的祭祀、养生饮料,至晋隋,由于僧侣增多,佛教兴盛,把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向民间普及,饮茶习惯几乎同时代开始产生,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历史。
茶从皇室贵族一路走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爱和重视。
安徽的太湖人喜茶、爱茶,而且十分敬重茶。
从古到今,太湖县内广为流传着“浪费一点黄茶三分罪,三点黄茶罪不轻”的警语,老人们还说茶渣子不能倒在人踩的路上,否则是对茶神的不敬。
茶被作为迎客和馈赠的最佳礼品,贵客临门,奉热茶上前。
有事求人,提上香茶馈赠。
太湖人为何如此看重茶呢?除了茶本身价值外,太湖茶一开始就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太湖的禅与茶相伴而生。
公元561年,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师离开嵩山少林,跋涉千里来到豫州晋熙郡所属的太湖左县狮子山(今太湖县花亭湖狮子山景区),在其山腰的葫芦石旁弘扬佛法,参禅说法达31年之久。
慧可大师常采山中青茶亲自制之,且广栽茶树,并教导僧众栽茶树,开创了“禅农一体”的一代宗风。
建立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体系。
自唐五代至宋,先后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推动太湖禅茶的发展。
在佛教禅宗昌盛的年月,僧众们不但饮茶,而且广栽茶树,禅农一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僧人打坐禅定前,饮清茶有提神、清脑等功效,可防止打坐中昏沉、掉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另外,佛教有“禅遍一切处”,“佛性不离当下”的思想,禅茶蕴含着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的雅气。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返迷途,雅而脱俗。
禅茶的社会功能禅茶离不开禅的观照与感悟,也离不开茶的清和与隽永,中华茶文化博大精深,禅茶文化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茶的精神在2005年的“天下赵州”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时,定调为“正、清、和、雅”。
“正”是儒家文化;“清”是道家文化;“和”是佛家文化;“雅”是茶家文化,禅茶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具有较完善的人文精神。
“正”就是正道,指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的“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正思维:依正见观察、思维,按照理去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正语:不搬弄是非,谈论与破迷启悟、离苦得乐无关的言论;正业:不做违法,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正精进: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积极深入地探研;正念:不生邪恶之心念:正定:不为外境诱惑而沉沦、迷失。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泡茶、喝茶时,要集中精神,以正念、正定的心境,老老实实地泡茶、喝茶,才会有好的色、香、味。
“清”就是清净心,指无疑净信之心、远离烦恼之无垢心、自性清净之心,也就是无执著之心。
世间人叫做“平常心”、“中庸之道”,也就是说,内心不会起心动念,做我们该做的本分。
客客气气笑脸待人。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而到达“敬”;“静”者歇却狂心。
“净”者一尘不染,“敬”是“主敬存诚”,恭恭敬敬地对待茶。
“和”就是和敬,一个社会能和敬,就成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能和敬,将成为富强康乐的国家。
所谓“和敬”即指“六和敬”。
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六和敬”的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活规范,也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所在。
从自他关系来说。
就是充分地尊重所有人的生存权和人格。
而且。
从自他的互动来说,必须从给予他人的幸福中,谋取自己的幸福,克服内心世界的自私与欲望,真正发扬人性的光辉。
茶艺中的禅意如何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茶艺中的禅意:通过茶叶体验静心与宁静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载体。
在中国,茶与禅修密不可分,茶艺中的禅意贯穿于整个茶道的过程。
茶人通过品茗、冲泡茶叶,静心与宁静相互交融,体验内心的平静与澄明。
本文将探讨茶艺中的禅意,以及如何通过茶叶的体验,达到静心与宁静的境界。
一、茶艺与禅修的渊源在古代,茶被视为禅修的辅助工具,有着深厚的禅意内涵。
茶禅一味,本有缘起。
茶与禅的结合始于唐代,当时禅宗弘扬,茶叶的消费也逐渐普及。
禅宗宗匠冲印茶禅心印,将茶与禅修结合,认为品味茶叶能够激发内心的觉知。
中唐时期,禅宗中興,茶禅一味成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二、茶艺中的禅境1. 观・香观香是茶艺中最重要的一环。
当茶水倒入茶杯中,随着茶叶的香气弥漫开来,人们应该借此机会,放空自己的思绪,用心去观察茶汤的颜色、香气的味道,并深入体味其中蕴含的禅意。
香气击中内心,让我们感受到宁静与平和,体验到禅修的愉悦。
2. 味・动品尝茶的过程需要用心去体味每一口茶汤的味道,将身体与心灵与茶汤融为一体。
每一个味觉呈现,都会在心灵上产生一种不同的共鸣。
通过品味茶叶,我们可以体验到味觉的动静转换,进而引导内心的静心与宁静。
3. 神・音茶艺中的神是指沉静的心境,内心的冥想状态。
通过与茶叶的相互感应,以及茶具与茶水的和谐相融,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静。
此时,清脆的茶具声与倒水声,蔚然成为经文的声音,带领我们进入心灵净土。
三、茶叶体验与禅意的结合茶叶的体验是茶艺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茶叶的观赏、冲泡与饮用,我们可以达到内心的静心与宁静。
在茶叶的体验过程中,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禅意的存在。
1. 安静的环境茶叶的体验需要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
寂静的空气、朴素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摆脱外界的纷扰,更容易进入内心的宁静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慢慢聆听茶叶与心灵的对话,感受禅意所带来的宁静与平静。
茶文化可以如此美丽
童启庆的一生与中华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研究茶叶的种植栽培技术到浙江农业大学的茶学系教授;从最初独自一人创作茶艺茶道的艰难到找她学艺的人遍布天下;她编写过很多茶文化著作;她勇敢地在挑剔的日本人面前表演自创的茶艺;她表演茶艺时浓妆淡抹动作柔美;她常开玩笑说,“我是一个和小姑娘抢饭碗的老太太。
”
研习茶艺,一路艰辛
童启庆现场要为我们表演一套“九曲红梅”茶艺,就在她从幕后整装出现在我们面前时,真有一种惊艳的感觉。
很难想象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浓妆淡抹,低眉浅笑。
尤其是那抹鲜艳的口红,那般正红也许是年轻人都不敢尝试的颜色,但是我们觉得刚好很自然地映衬上茶席边的那株红梅。
在童启庆如水般流畅的茶艺表演背后,也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期。
她告诉我们,最初她爱上茶艺茶道,开始创作一些套路在舞台上表演,虽然收获了不少认同的掌声。
更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作为一名教授,她应该时刻站在讲台上。
而不是在舞台上做着花里胡哨的表演。
讲到这里,童启庆并没有表现出忧郁的情绪,反而很自豪地说:“其实,他们不了解,国外的很多茶艺师年龄都比较大,因为姜还是老的辣嘛!”
也对,如果没有经历过岁月的积淀和生活的磨砺,也不能完整而优美地诠释着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
茶艺表演的创作没有得到太多的帮助和支持,童启庆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买表演道具,自己慢慢摸索着,然后又毫无保留地把这些表演免费传授给学生。
她说了一句话让我们都深有感触:“做人啊。
该使劲的时候就应该使劲。
”这是深刻而有力的人生哲理,这位老太太用自己的一生在实践着。
用茶艺表演来诠释茶文化
童启庆编著过《习茶》、《生活茶艺》、《影像中国茶道》等著作,她对茶文化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很好理解,包括茶的自然科学方面,理论学科有制茶、种植栽培等;狭义的茶文化则偏重茶对精神社会的影响。
”
看着我们一脸疑问,童启庆巧妙地用一个例子为我们解释了狭义的茶文化。
“茶艺表演的过程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用最浅显轻松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狭义的茶文化。
”回味着刚才童老师的茶艺表演,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有精心的设计,特别是她把滤出的茶汤重新倒回紫砂壶里再分到茶杯中,这一番反复还有说法。
因为古人泡茶没有用到茶海。
茶汤直接倒在杯中,能让第一道的茶香留在杯底。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要把茶汤均匀地分到每盏茶杯中,在没有茶海测量茶汤多少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两次分茶。
童启庆说,茶文化在广义与狭义上的结合,便要求一个人既是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又能泡一手的好茶。
童启庆老师从茶叶的种植栽培到爱上茶艺表演,她的这一生或许也是茶文化在广义和狭义上的结合。
在日本人面前表演茶艺
童启庆到过日本,听人说:日本有茶道,中国没有茶道。
她不服气,中国一直是有茶道的,只是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
过去,日本的妇女都在家里学习茶艺,招待客人;在中国,到了现代社会,不论男女都不能像古人一样写诗作画喝酒,逍遥自在地生活,要保证有生活
的来源就必须外出工作。
,日本的茶道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并形成流派:在中国,子女并非要继承父辈的事业,也许茶道的传递过了三两代人就中断了。
童启庆原本到日本去是要和当地人进行茶叶自然科学的交流,对方对童老师的茶艺表演到日本交流早有耳闻,便提议让童老师在会议上表演茶艺,童老师也不推辞,大方接受对方的邀请。
这一次的表演特别出色,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华茶艺茶道狠狠挣了一回面子。
童启庆老师很自豪地说:“这几年,日本反过来向我们学习茶艺表演。
”
按照童启庆的理解,茶道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综合的艺术,通过插花、器皿、音乐、背景等元素的艺术搭配。
把一套茶艺中所传递出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她说,茶馆是最好的传播茶文化的窗口,因为茶文化要在民间扎根才有生命力。
元泰红茶日
8月28日,元泰茶业举办“盛典红茶日”中国红茶系列讲座,著名茶文化活动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启庆教授在元泰红茶屋里为榕城茶友讲授带有闽红族脉的九曲红梅茶知识。
讲座结束,童启庆教授即兴为现场茶友们表演了一套古典优美的九曲红梅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