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实际问题与方程例2(二)-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识别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2. 方程的解法3.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方程的概念和方程的解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 新课:讲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
然后,通过一个例子,讲解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程的练习题,巩固对方程的理解和解法。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方程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册上的方程练习题。
2.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方程来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让学生能够理解方程中的未知数和已知数。
通过例子讲解方程的解法,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补充和说明: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提高解方程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方程是表示两个数量相等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其中包含未知数和已知数。
通过解方程,我们可以找到未知数的值,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解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2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2. 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2.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方法,能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概念,熟练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是表示两个量相等的式子。
(2)讲解解简易方程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步骤。
3. 案例分析(1)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 解答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解题方法。
5. 练习与巩固(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强调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答方程时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师要注重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板书设计1. 方程的概念及解法2. 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教学延伸1. 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方程吗?知道方程是什么吗?2.那你们知道方程有什么作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1.情景导入(1)展示一幅图画,画中有两个水桶,一个水桶有10升水,另一个水桶有30升水。
(2)提问:如何使两个水桶的水量相等?2.引导学生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发现算术方法的局限性。
3.引入方程概念(1)讲解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讲解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4.列方程解应用题(1)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出答案。
(2)举例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
5.练习巩固(1)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三)课堂小结2.强调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用方程解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探究方程的意义和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环节,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作业布置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情景导入1.展示一幅图画,画中有两个水桶,一个水桶有10升水,另一个水桶有30升水。
2.提问:如何使两个水桶的水量相等?二、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和差】(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五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主要围绕“和倍、差倍、和差”问题,教授学生如何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解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能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方程,并求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和区分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数量关系。
2. 学会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方程求解方法。
3.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实例,PPT课件,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个和倍问题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讲解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 实例分析:教师给出几个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方程,并求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5. 巩固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板书设计1. 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和倍、差倍、和差】2. 板书内容: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数量关系,解题步骤和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一些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高题:给出一些和倍、差倍、和差问题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1)∣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理解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列出简单的方程,并求解未知数。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简易方程的定义及特点2. 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3. 列出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4. 求解方程中的未知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简易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求解未知数。
2.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熟练地列出简单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从而引入方程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简易方程的定义及特点,让学生了解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列出简单的方程,并求解未知数。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本教案适用于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教案中实施教学步骤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年级数学教案《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一、基本练习1.解方程。
(1)952+7x=253(2)0.58-10x=3.5(3)4x+5x6=94(4)90-3x=21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
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二、复习指导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2)出示P.133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
方程是:8x+80=224或224-8x=800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题目改编后,又是怎样解答的?原题的方程可列为:①383.5+3.5x=245,②(38+x)3.5=245,③245-3.5x=383.5。
改编成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后,用算术方法解,其算式是:245(38+32)=3.5(小时)。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
方程是:3x-x=9。
2.复习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P.133页第5题,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目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案教学内容: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例7和做一做,练习三十1~3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一道题可以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知道两种解法的区别。
2.能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的选择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器,投影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激发1.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1)水果的总重量-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500-8x=300(2)水果的总重量-梨的重量=苹果的重量500-300=8x(3)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水果的重量8x+300=5002.揭题谈话:我们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有时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有时用方程解比较简便。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应用题该用算术方法解,什么样的应用题用方程解呢?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有什么区别呢?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这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方程和算术方法的区别。
(板书课题: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二、尝试1. 出示例7.张老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90元,找回1.8元。
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2. 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 生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指名板演。
4. 集体订正(1) 生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师投影出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 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
(3) 指出: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解答只写一个答案。
5. 引导比较两种解题方法的不同点。
(1) 生自由发言(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引路,用投影出示二者的区别。
用方程解应用题用算术解法解应用题未知数是否参加列式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未知数不参加列式分析方法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
【教育资料】五年级数学教案: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教学过程:一、复习。
1、用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一班有45人,二班比一班多3人,二班有多少人?如果一班有X 人,二班有多少人?2、找出下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商店运来500千克水果,其中有8筐苹果,剩下的是梨,梨有300千克,每筐苹果有多少千克?让学生说出: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运来水果总重量8X+300=500运来水果总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梨的重量500-8X=300运来的水果总重量-梨的重量=8筐苹果的重量二、新授。
1、出示例7。
(1)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后,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先列方程解答,再用算术方法解答。
(2)指名说出自己列方程解答的过程(先说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说出所列方程和解答)。
板书:解:设每副乒乓球拍X元。
总钱数-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30-3X=1.8X=30-1.8X=28.23X=9.43副乒乓球拍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3X+1.8=30总钱数-找回的钱数=3副球拍的钱数30-1.8=3X(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的,并说明分析过程,教师把分析解答的步骤写在黑板的右侧。
先求3副球拍多少元,再求每副球拍多少元。
(30-1.8)3=28.23=9.4(元)最后写答。
2、引导学生比较。
问:看上面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想一想用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自由发言,讲出自己的意见。
再引导学生看黑板: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未知数用X表示,并参加列式。
而算术解法未知数不参加列式。
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用方程解题时是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是根据题里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解答。
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内容。
补充说明:无论是用方程解答还是用算术方法解答,都要依据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列式;都要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和算术方法解答对比-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一道应用题可以用方程和算术两种方法解答.2.知道用两种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3.能够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解题方法.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学难点正确选择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口算90÷3=24÷0.6=12.6÷3= 1.2×4=16÷2=32×0.3= 1.28÷4=3×2.5=(二)口答+12=27 20-3=114-6=18 3÷4=6二、新授教学(一)教学例7(课件演示:列方程解应用题例7)例7.张老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30元,找回1.8元.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1.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解答.3.集体订正,教师板书.用方程解:算术方法解:解:设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元.(30-1.8)÷330-3=1.8 =28.2÷33=30-1.8 =9.4(元)3=28.2=9.4答: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9.4元.4.观察思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点?(二)做一做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和8千克梨,一共用了23.04元.每千克苹果1.92元,每千克梨多少元?(先用方程解,再用算术方法解)1.学生独立解答.2.思考:两种解法中哪种方法比较简单?三、课堂总结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四、巩固练习(一)田勇的集邮册每页贴14张邮票,贴了6页,小波又送给他一些,现在一共有92张邮票.小波送给他多少张邮票?(二)商店运来一些蓝毛衣和85件红毛衣,红毛衣的件数比蓝毛衣的2倍还多13件.运来的蓝毛衣有多少件?教师提问:如果题目中不指定方法的话,用哪种方法做比较简单?(三)选择适当的方法解答下列应用题.1.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60元,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要用多少元?2.买3张桌子和4把椅子一共用了308元.每把椅子32元,每张桌子多少元?教师小结:一般来说,顺思考的题目,用算术方法解比较简便;逆思考的题目用方程解比较简单.五、课后作业1.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一只蓝鲸重124吨,比一头大象体重的25倍少1吨.这头大象重几吨?2.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一只蜂鸟重2.1克,一只麻雀的体重比蜂鸟的50倍多1克.一只麻雀重多少克?六、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例7.张教师到商店里买3副乒乓球拍,付出90元,找回1.8元.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多少元?用方程解:算术方法解:解:设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元.(30-1.8)÷330-3=1.8 =28.2÷33=30-1.8 =9.4(元)3=28.2=9.4答:每副乒乓球拍的售价是9.4元.教案点评:该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在区别对比中,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搞清两种解法各自的特点。
五年级数学教案——列方程解较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
1.做课本P121页第11题。
2.出示复习题: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
合唱队有多少人?要求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用笔画出重要的词字。
计算。
教师画出线段图:二、新授:1.引入新课:刚才我们用算术的方法解答了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用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出示例4: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
舞蹈队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画出线段图: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数量关系相同,都是合唱队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是知道舞蹈队的人数求合唱队的人数;例是知道合唱队的人数求舞蹈队的人数。
)使学生明白:复习题和例题数量关系相同,只是未知数和一个已知数互换了位置。
问:这道题如果用以前的方法,应该怎样解答?(学生试做,教师提示:先要用合唱队的人数84人减去比舞蹈队的3倍多出的15人,求出舞蹈队3倍的人数,再除以3,就求出舞蹈队的人数。
)除了这种方法外,你能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出来吗?试试看。
教师将图改为:让学生看图,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列出方程:3x+15=84,解答并进行检验。
问: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比较简便?(使学生明白这道题列方程解答比用算术方法解答容易。
)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教师板书:84-3x=15,3x=84-15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
再说一说哪种等量关系容易思考,便于列出方程,并向学生说明,课本的解法容易掌握。
列成“84-3x=15 ”也可以。
最好不要列成第三个方程,因为“84-15 ”实际上是按照算术方法先求3x等于多少,这种方法需要逆思考,比较难。
三、巩固练习。
1.P122页的“做一做”。
A.做第1题。
五年级数学教案:用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复习重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解题方法。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解方程。
(1)952+7x=253(2)0.58-10x=3.5
(3)4x+5x6=94(4)90-3x=21
2.师徒合做180个零件。
师傅每小时做18个,徒弟每小时做12个,几小时做完?(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
3.某机械厂今年每月生产机床150台,比去年每月产量的3倍少30台,去年每月生产机床多少台?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
(1)指名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说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
(2)出示P.133页第4题的第(1)小题,说说设哪个量为x,数量间有几种等量关系,看看哪一种列方程比较简便。
方程是:8x+80=224或224-8x=800
然后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原题是怎样解答的?题目改编后,又是怎样解答的?
原题的方程可列为:①383.5+3.5x=245,②(38+x)3.5=245,③245-3.5x=383.5。
改编成求多少小时相遇的应用题后,用算术方法解,其算式是:245(38+32)=3.5(小时)。
接着出示第(3)小题,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里有几个未知量,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可以先把其中一个未知量设为x,另一个未知量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然后再根据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并注意检验。
方程是:3x-x=9。
2.复习列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
(1)出示P.133页第5题,先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2)解答完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方程解,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参加列式,然后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进行解答;用算术
方法解,未知数不参加列式,要根据题目中已知数和未知数间的关系,确定解答步骤,再列式计算。
(3)然后教师指出: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解题方法的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的方法。
3.练习三十一第9题。
第9题中,给出的三个方程都是对的。
第一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3,然后根据两数的差是8来列方程。
第二个方程是用工表示乙数,则甲数为x+8。
第三个方程是用x表示甲数,则乙数为x-8。
后两个方程都是根据甲数是乙数的3倍这一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的。
4.练习三十一第10题。
第10题,适合列方程解。
设宽x厘米,根据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得2(2x+x)=30,也可以列成2x+x=302。
5.思考题。
可以这样想:两种球的数目相等,乒乓球取完时,羽毛球还剩6个,说明乒乓球多取了6个。
而每次乒乓球多取2个,可见一共取了3次。
算式是6(5-3)。
用方程解,可以设一共取了x次,同理可得(5-
3)x=6,解方程得x=3。
再求两种球各有多少可有两种算法:53或33+6。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十一第4-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