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 1
- 格式:ppt
- 大小:464.00 KB
- 文档页数:15
绪论一、文化的界说(一)中国“文化”概念的演变“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系辞下》“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教化。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象传》‚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刘向《说苑》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冯天瑜文化即人化。
——庞朴(二)西方“文化”概念的演变‚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一切的能力与习惯。
‛——泰勒(1871)‚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亨廷顿(1945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和学习得以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构成(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3)精神文化文化的构成:‚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业种业果而言‛。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狭义文化:‚文化是对军事、政治、产业而言‛,‚文化底内容,是包含着科学、宗教、道德、美术、文学、音乐这几种‛。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文化是一种‚总合体‛,‚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合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独叫中国文化。
‛——冯友兰三、文化的属性1.民族性2.时代性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大纲一, 主要参考书目张岱年, 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二, 考试大纲绪论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分, 内涵。
第一章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持续的影响;了解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第二章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农耕经济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三章了解宗法制度;了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第四章了解“百家争鸣”及其学派特征;了解明清文化中所出现的新因素。
第五章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了解中国文化的走向世界。
第六章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了解汉语, 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第七章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了解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缘由。
第八章了解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特色;了解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第九章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人文色调和理性精神。
第十章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类型。
第十一章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十二章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孔, 孟的道德规范体系。
第十三章了解儒家学说的入世精神;了解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十四章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了解原始儒家的精神与理论。
第十五章了解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第十六章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了解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十七章了解“义利”之辩。
绪论 这⼀章内容不是很复杂,但肯定会出⼀两个⼩题⽬,甚⾄⼀个简答题,划定的重点要注意掌握,特别是⽂化的分层学说。
⼀、“⽂化”界说 1 、⽂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化或⼈类化,即⼈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改造⾃然界客体⽽逐步实现⾃⾝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然⾯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和完善。
2 、凡是超越本能的、⼈类有意识地作⽤于⾃然界和社会的⼀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化。
3 、⾃然的⼈化即⽂化。
4 、西汉以后,⽂与化开始结合成⼀个整词,其涵义或与天造地设的⾃然对举;或与⽆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5 、四⼤⽂明古国是指中国、埃及、巴⽐伦、印度。
⼆、⼴义⽂化与狭义⽂化 1 、对⽂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化和精神⽂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还是记住为好,六⼤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2 、⼴义的⽂化,着眼于⼈类与⼀般动物,⼈类社会与⾃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类卓⽴于⾃然的独特的⽣存⽅式,其涵盖⾯⾮常⼴泛,所以⼜被称为⼤⽂化。
3 、⼴义的⽂化包括四个层次:⼀是物态⽂化层,由物化的知识⼒量构成,是⼈的物质⽣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化事物。
⼆是制度⽂化层,由⼈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为⽂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
四是⼼态⽂化层,由⼈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式等构成,是⽂化的核⼼部分。
4 、⼼态⽂化层可细分为社会⼼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
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z 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z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z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
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