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PCI术后应用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83.92 KB
- 文档页数:2
盐酸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冠心病PCI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在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作用。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两组均予以PCI治疗,研究组在PCI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比两组PCI术后即刻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3级占比,对比两组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术后3个月随访,对比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研究组的TIMI血流分级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的LVEF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老年冠心病PCI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促进PCI术后的血流灌注,不增加出血风险,并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人【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1-0079-02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可造成血管内粥样斑块及血栓的破裂,引起血液循环的障碍,影响心肌的血流灌注[1]。
盐酸替罗非班属于非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稳定斑块,延缓血栓的形成,本次的研究中将探讨在老年冠心病PCI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自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9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以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47例)中男26例,女21例,患者年龄60~82岁,平均(70.2±4.5)岁,病变血管:回旋支28例,右冠状动脉19例。
研究组(47例)中男24例,女23例,患者年龄60~84岁,平均(70.5±5.0)岁,病变血管:回旋支27例,右冠状动脉2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替罗非班在急诊PCI术中应用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影响。
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均给予常规药物。
观察组术中术后给予盐酸替罗非班。
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变化情况及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为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术后2周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 替罗非班timi分级采用急诊pci能够使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梗死的冠状动脉开通,拯救尽可能多的存活心肌,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但是心肌灌注不良等现象受到临床关注。
本文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术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4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所选患者有典型的缺血性胸痛,胸痛持续时间>30分;心电图有2个或者2个以上相邻导联出现st断抬高(胸导联>0.2mv,肢体导联>0.1mv。
同时排除对试验药物过敏患者、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严重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主动脉夹层、试验前1年内有脑血管疾病患者、自发性出血或者有出血倾向患者、血液系统疾病、3月内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患者。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7±4.3岁,体重65.4±7.4kg,合并有高血压19例,糖尿病6例;病变冠状动脉血管情况,单支血管病变22例,多支血管病变17例;梗死血管部位,前降支23例,回旋支5例,右冠状动脉11例。
他汀类药物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冠心病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发表时间:2019-09-23T15:32:52.4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9期作者:陈永华[导读]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常规指标,同时对其临床效果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具有临床治疗推广价值。
(耒阳市人民医院湖南衡阳 4218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冠心病患者PCT治疗后实施他汀类药物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资料为2018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经PCT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5例常规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治疗,35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29%,显著低于治疗组患者的94.29%,组间差异明显,(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 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
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PCT治疗后实施他汀类药物联合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以及综合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PCT治疗;阿托伐他汀;替罗非班;治疗效果冠心病又被称为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属于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疾病[1],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和胸口疼痛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休克状态。
针对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PCT(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虽然可以直接疏通患者的血管通路,但是手术治疗后经常会出现心血管等并发症状发生[2],因此,相关医学专家建议,在患者手术治疗后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继续治疗。
本文将通过对PCT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资料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70例经PCT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2±6.6)岁;其中8例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0例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17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组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4±5.8)岁;其中10例患者稳定型心绞痛,12例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两组冠心病患者的性别以及患病类型等一般组成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浅析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共120例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者均为60例,给予对照组冠心病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一百个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给予试验组冠心病患者运用PCI术中应用低分子肝素以及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
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81.7%。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试验组患者心肌梗死、少量出血、顽固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采用PCI术中应用低分子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临床效果确切,不良事件少,患者及家属均满意,推荐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治疗;盐酸替罗非班冠心病是比较长见的血栓性疾病,其主要发病原因就是因为季节变化、不良情绪、过度饮酒、饮食不放等情况有直接关系,冠心病发病后其主要症状为胸痛,时长还会伴有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以及出汗等,严重的还会休克死亡,针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此,我们需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为PCI术中应用的药物,科学合理的用药可以有效地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症状以及缓解病情等不良事件的产生。
本文对冠心病患者运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发现运用PCI术中应用低分子肝素以及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比较好,现报到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接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冠心病患者共120例,将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冠心病患者各60例。
平均年龄(64.2±2.3)岁。
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和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他汀类及硝酸酯类等药物接受基础治疗。
替罗非班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目的观察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前使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入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41例,分为3组,试验组(老年、替罗非班组)46例,对照1组(非老年、替罗非班组)41例,对照2组(老年、常规肝素组)54例。
试验组及对照1组于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各组PCI术后15 min TIMI 3级血流率,并比较术后30 d 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与对照1组相比,术后血流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试验组与对照2组相比,术后TIMI 3级血流率高于对照2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试验组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较对照2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65岁患者100例。
1.1.1 入选标准(1)患者年龄均≥18岁,其中年龄>65岁者为老年患者;(2)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持续性胸痛≥半小时,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心电图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新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病时间小于12 h;(3)适合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
1.1.2 排除标准排除再狭窄病变,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单纯右室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已知有出血倾向者、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个月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行溶栓治疗、药物过敏及有抗凝禁忌证者。
1.1.3 入选方法凡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均入选本临床试验,并将患者分为3组。
(1)试验组:老年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46例;(2)对照1组:非老年患者、使用替罗非班治疗,4l例;(3)对照2组:老年患者、不使用替罗非班治疗,54例。
各组间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血脂、家族遗传等)及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它属于一种钙通道阻滞剂。
替罗非班主要通过抑制心脏钙离子的内流,从而减小心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使心肌细胞收缩力减小,心肌耗氧量减少,从而减少冠状动脉阻力,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以降低冠心病的发作。
近年来,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安全性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盐酸替罗非班还可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尤其是对于那些有缺血性心肌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是早已植入支架等治疗措施的患者,盐酸替罗非班能够有效地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心肌的缺血耐受性。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良好,临床显示出较高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1. 药物不良反应盐酸替罗非班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头晕、面部潮红、头痛、低血压等。
这些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并不罕见,通常是轻度的,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适应。
但是在个别患者中,可能会出现严重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出现休克和心跳骤停等严重后果。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及时调整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药物相互作用盐酸替罗非班可能会与一些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增加或减少其药效。
如与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胺碱酸类药物等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增加低血压或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与强效CYP3A4抑制剂(如克拉立普汀等)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避免盐酸替罗非班与这些药物的不良联合使用,必要时应调整用药方案。
3. 长期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在长期使用方面仍需关注其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
方法选取122例就诊于我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随机分组:常规组61例,干预组61例,常规组在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手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干预组在手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及盐酸替罗非班共同治疗。
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治疗有效率较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有效率高,不仅如此,使用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且具有耐受性好的优点,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应用。
标签:盐酸替罗非班;冠心病;临床治疗;应用研究冠心病是心内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1],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患者。
该病的发病类型很多,如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2],对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最有效的是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但该手术方式在解除冠状动脉的狭窄时,会最终导致血栓的形成[3],因此,冠心病患者手术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本研究中探讨在临床冠心病治疗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9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心内科冠心病患者122例,其中男65例,女57例,年龄38~55岁,平均年龄(41.835.76)岁。
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常规组及干预组,各61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资料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常规组及干预组患者均进行一般传统的治疗,如口服使用硝酸酯类及他汀类药物,首次服用阿司匹林量为300 mg,氯吡格雷量为300 mg,然后将剂量分别调整为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症状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症状的影响。
方法:研究2019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将低分子肝素治疗应用在对照组的治疗中,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栓事件发生率、一年后支架内再狭窄率。
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并没有太大差异(P>0.05),对比两组治疗后数据,研究组的LVEF(53.46±8.43)、EDV(50.82±3.64)指标相比对照组的要高,ESV指标(22.03±2.31)相比对照组的(30.05±4.67)要更低,且研究组血栓事件发生率(2.50%)、一年后支架内再狭窄率(5.00%)相比对照组的血栓事件发生率(17.50%)、一年后支架内再狭窄率(20.00%)要更低,P<0.05。
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临床症状短期得到改善,相比低分子肝素治疗其血栓发生率低、一年后支架内再狭窄率低。
关键词:冠心病;盐酸替罗非班;临床疗效在心内科中冠心病是较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
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心绞痛、乏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同时这些情况也会使患者病情加重,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有一定的负性影响[1]。
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盐酸替罗非班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症状的影响,现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2019年4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44~73岁,平均(56.96±5.19)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9:21,年龄45~73岁,平均(57.49±5.37)岁。
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在近一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
按照电脑排序的先后,将患者分为2组。
排序在前的60例患者采取常规的介入术治疗,排序在后的60例患者在手术实施中,对患者运用低分子肝素以及盐酸替罗非班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干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运用后能够优化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冠心病;效果在基础性疾病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冠心病的诱发率也在逐渐上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
患者在存在冠心病后,会出现一定的心功能缺失现象,但从整体上而言,临床症状不明显。
这就使得患者在确诊和就医时间上会受到延误。
从临床工作上来看,多数冠心病患者的就医是因为心绞痛的发作。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冠心病的隐匿性还是相对较强。
而在患者存在冠心病的情况下,诱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也较大。
目前对于冠心病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
保守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效果一般,适用于发病初期的患者。
手术治疗多适用于病症晚期的患者,其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动脉供血状况,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优化患者的心功能[1]。
详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在近一年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
按照电脑排序的先后,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为排序在前的60例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大的57岁,年龄最小的34岁,平均年龄(43.29±4.32)岁;观察组为排序在后的60例患者,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33岁,平均年龄(43.04±4.53)岁。
•1708•吉林医学2016年7月第37卷第7期4参考文献[1]李fc,陈登科.养血清脑颗粒结合前列地尔治疗老年脑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4,35:172.[2]王灵敏.药物联合臭氧疗法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 :49.[3]吴传良.阿托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125例[J].中国药业,2012,21 (22) :95.[4]王慧婕,徐京文,王林,等.药物联合臭氧疗法治疗脑供血不足157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3,20(8) :51,[收稿日期:2〇16-01 -10编校:陈伟/郑英善]替罗非班在冠心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PCI术后应用临床分析王继伟,潘杰锋,王冬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医院心内科,新疆库尔勒市841000)[摘要]目的:探究替罗非班应用于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PCI术后的效果。
方法:将确诊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术前及术后用药相同,观察组行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持续治疗,对照组行PCI术后给予肝素,比较两组术后出血风险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PCI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心绞痛、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33%、6.66%、3.33% ,对照组心绞痛、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分别为23. 33%、23. 33%、10. 1%,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病情较为复杂,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有助于改善预后,降低出血风险及心绞痛、脑梗死的复发,远期疗效显著,值得加以推广。
[关键词]替罗非斑;PCI术后;冠心病合并脑梗死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好脑梗死的发病率均呈显出逐年上 升的发展趋势,现已成为威胁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 一,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是在冠状供血不足、暂时性缺血等情况 下出现的一种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 合征,脑梗死则是由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的一种以局限性脑 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为表现特征的疾病。
替罗非班在冠 心病合并脑梗死老年患者PCI术后临床应用中起到关键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月确诊为冠心病 合并脑梗死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8 ~75岁,平均 为(71.1 ± 4.4)岁。
基础疾病: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4例,糖 尿病16例,其中有吸烟史患者9例。
病变血管:单支35例,双 支17例,多支8例。
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相关药物过敏史以及 脑梗死病史小于6个月、单侧肢体肌力小于3级,脑梗死发生 大于2次的患者予以排除。
将上述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两 组,单号列人观察组,双号列人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基本 情况病情程度等资料对照较为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术前和术后用药均为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口服,自鞘管内注射普通肝素,剂量为5 000 ~ 8 000 U。
观察组行 PCI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滴注持续治疗,剂量为0.15 pg/(kg •mm),维持时间为1 ~2 d,用药期间将激活凝酶 时间调整在180 s左右。
对照组行PCI术后仅给予肝素。
1.3评价指标:记录两组PCI术后近期情况(24 h内),并对两 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时间为6 ~ 12个月)及各 项出血风险指标,包括血栓形成、脑出血及颅内出血等一般出血情况。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18.9软件包对收录数据进行整理。
以[例(%)]描述定性资料,以均数±标准差G±0描述定量资 料,行《检验。
以P<〇.05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风险情况分析:短期观察显示,观察组 血栓形成例数、一般出血例数以及脑出血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其中在血栓形成和一般出血方面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 0.012/P=0. 003,/3<0. 05);在脑出血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统 计学意义"=〇.〇« 7,P>0.05)。
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状况比较[例(%)]组别例数血栓形成一般出血脑出血观察组301(3.33)2(6. 66)0(0)对照组303(10.0)14(46.6)1(3.33)P值<0. 05<0. 05>0. 05表2两组术后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组别例数复发情况死亡情况心绞痛脑梗死观察组303(10.0)2(6.6)1(3.33)对照组307(23.33)7(23.33)3(10.0)P值<0. 05<0. 05<0. 052.2两组术后6 ~ 1 2个月疗效比较分析:复发心绞痛:观察动方式得到改变,提高红细胞弹性水平以及血液通过毛细血管 的能力,对提高患者身体组织氧供应也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中 还发现,将臭氧疗法与药物干预联合作用于脑供血不足患者, 能够在短期内发挥疗效,避免患者长期用药所产生的机体损伤 与不便,且对患者脑供血情况的恢复更加有利。
本研究结果与 王慧婕等人在“药物联合臭氧疗法治疗脑供血不足157例疗效 观察”中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证实结论可靠。
综上所述,药物联合臭氧疗法对脑供血不足病症的治疗价 值确切,可短期内改善患者脑血流速度,恢复脑部正常血液循 环,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吉林医学2016年7月第37卷第7期•1709 •组3例(10. 0%),对照组7例(23. 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32,P<0. 05);再发脑梗死:观察组2例(6.6%),对照组7 例(23. 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3,P<0. 05)。
死亡:观察组1例(3. 33% ),对照组3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3=0.唞2,/3<0.05)。
见表2。
3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脑梗死作为在老 年人中较常出现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 高病死率的特点。
临床上两者因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而常同 时存在,使老年患者病情危重且预后较差[1]。
就老年冠心病患 者而言,年龄增长本身就是该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其 机体呈退行性发展,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对心肌梗死和心律失 常的耐受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其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2],从冠心病血管 病变特征来看,其在冠状动脉造影与PCI常会因血管钙化、扩 张而导致导管插人困难,在增加介人治疗难度的同时也容易引 发血栓、慢血流等并发症,对于合并脑梗死患者行PCI术,术后 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使用替罗菲斑代替肝素是否会 增加此类患者出血风险及术后疗效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M]。
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GPnb/n a受体拮抗剂,对于血栓的 形成以及血小板的聚集均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因血小板聚 集会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以此为核心形成血栓,二是激活 凝血系统而加速血栓形成,替罗非班具有可逆性的特点,任何 原因引发的血小板聚集均可应用该类药物起到抑制作用,其有 效性和安全性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是目前p c i围手术期较 为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冠心病合并脑梗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组研究共选取60例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脑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〇%、3.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替罗非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对两组术后6 ~ 12个 月疗效观察发现,观察组30例患者心绞痛和脑梗死复发率分 别为10.0%(3/30)、6.6%(2/30),对照组30例患者心绞痛和 脑梗死复发率均为23. 33% (7/30),且观察期间观察组有1例 死亡,对照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 〇.05),提示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变冠心病患者预 后,不增加患者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在老年冠心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应用是安全有 效的,具有推广应用价值,为进一步验证替罗非班在冠心病合 并脑梗死患者PCI术后应用疗效及安全性,建议扩大实验样 本,进行、继续进行深人研究。
4参考文献[1]李英,王鑫.急性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1,11 (33)1627.[2]何文凯,李明琰,陆东风,等.经冠状动脉注人替罗非班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血流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广 东医学,2012,33(13) :2010.[3]贾晓刚.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临床应用 [J].海南医学,2009,20(2) :29.[4]张伟.三联抗血小板降低ACS患者PCI后30天内并 发症[J].天津医科大学,2014,20(2) :29.[收稿日期:2〇15-〇8_11编校:李晓飞]丙泊鼢复合氯胺酮和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的对比分析常永胜(江苏省灌云县中医院,江苏灌云2222〇7)[摘要]目的:对比并分析丙泊驗复合氯胺酮和瑞芬太尼在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80例在手术治疗前行非插管全身麻醉的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麻醉用药方案分为两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丙泊酚复 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对照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方案,对比两组应用效果。
结果:对照组_3时间点HR、RR及MPA指标水平较研究组均发生显著增加(P<0. 05);研究组术后清醒、麻醉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优于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更具临床实际应用 价值。
[关键词]丙泊酚;氯胺酮;瑞芬太尼;小儿;非插管全身麻醉由于小儿机体耐受能力较差,在接受手术治疗时通常采用 全身麻醉,利于保证手术顺利开展,但是因为气管插管全身麻 醉对患儿身心刺激性较大,影响手术疗效。
因此,非插管全身 麻醉被广泛应用于小儿临床手术治疗中[1<。
本研究通过对 比接受丙泊酚复合氯胺酮与瑞芬太尼的80例手术治疗前行非 插管全身麻醉的患儿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 2014年5月本院诊 治的80例在手术治疗前行非插管全身麻醉的患儿临床资料,手术类型包括:小儿疝气,包皮环切,骨科四肢清创,术后取内 固定等,手术时间均<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