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和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204.00 KB
- 文档页数:23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酒酣乐作,命优人歌舞。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歌曰:“江水洋洋,渔父江边。
舟摇摇,网撒撒。
鱼跃水面,网罟相连。
渔父何欢,江水何鲜?所乐非鱼,所欢非船。
所欢者何?持节之尊。
所乐者何?临风而歌。
”
断句:
昔者楚庄王宴群臣于云梦,/ 酒酣乐作,/ 命优人歌舞。
/ 优人乃为《渔父》之歌,/ 歌曰:“江水洋洋,/ 渔父江边。
/ 舟摇摇,/ 网撒撒。
/ 鱼跃水面,/ 网罟相连。
/ 渔父何欢,/ 江水何鲜?/ 所乐非鱼,/ 所欢非船。
/ 所欢者何?/ 持节之尊。
/ 所乐者何?/ 临风而歌。
”
翻译:
昔日,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
酒喝得正酣,音乐声起,便命令优伶们歌舞。
优伶们便唱起了《渔父》之歌,歌中唱道:“江水浩荡,渔父站在江边。
小船轻轻摇晃,渔网缓缓撒开。
鱼儿跃出水面,渔网与鱼儿相连。
渔父为何如此欢乐,江水又为何如此清澈鲜美?我所乐的并非鱼儿,我所欢的并非船只。
我所欢的是什么?是手握节杖的尊贵。
我所乐的是什么?是在风中高歌。
”
这段文言文描绘了楚庄王在云梦之地宴请群臣的情景,以及优伶们所唱的《渔父》之歌。
歌词中通过对比渔父的生活与楚庄王的尊贵地位,表达了对于不同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思考。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去实践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例句】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例句:他每天坚持学习,按时复习,不亦说乎?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例句:听说远方的朋友要来,他兴奋不已,不亦乐乎?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句:他面对别人的误解,始终保持冷静,不愠不火,真是一位君子。
【文言文断句方法】
1. 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如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2. 注意文言文的断句标志,如“之”、“乎”、“也”、“矣”、“焉”等。
3. 根据句意和语境,合理断句,使句子通顺易懂。
4. 遵循“先虚后实”、“先主后宾”的原则,即先断句中的虚词,再断句中的实词。
【文言文翻译方法】
1. 理解原文大意,抓住关键词汇。
2. 将关键词汇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词性、语法和语境。
3. 保持句子通顺,尽量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似。
4. 注意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如省略、倒装、对偶等。
【总结】
通过对《论语·学而》中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面对困难和不公时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学习,保持乐观的心态,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断句: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翻译:昔日,孔仲尼曾极力阐述礼乐的作用,他说:“礼,是用来调和天地秩序的;乐,是用来引导阴阳变化的。
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乐的作用,与天意相合。
礼乐不可须臾离身,一旦离开身体片刻,那么暴乱就会产生。
”断句分析:1. “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昔”、“仲尼尝极言”、“礼乐之用”。
其中,“昔”是时间状语,表示过去;“仲尼尝极言”是主语加谓语,指孔子曾经极力谈论;“礼乐之用”是宾语,指礼乐的作用。
2. “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曰”、“夫礼,所以序天地也”、“乐,所以导阴阳也”。
其中,“曰”是引语词,表示孔子说;“夫礼,所以序天地也”和“乐,所以导阴阳也”是并列的两个句子,分别阐述礼和乐的作用。
3. “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此句断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礼之用”、“和为贵”、“乐之用,同天意也”。
其中,“礼之用”是主语,指礼的作用;“和为贵”是谓语,表示和谐是礼的重要价值;“乐之用,同天意也”是宾语,指乐的作用与天意相合。
4.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此句断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礼乐不可斯须去身”、“须臾离身”、“则暴乱生矣”。
其中,“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是条件状语,表示礼乐不能离开身体;“须臾离身”是结果状语,表示离开身体的时间很短;“则暴乱生矣”是结果,表示如果离开身体,就会产生暴乱。
整段文言文通过断句,将孔子的言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强调了礼乐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引导自然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不可离身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