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21
54生国塞厦医型!Q!Q生!旦箜!!鲞筮!翅£垡翌!矍』塑塑型堕堕些垡!型丛鲤塑堡垒P!:!!!Q:∑尘:!!:堕!:!内囊肿的临床症状是囊肿与周围骨壁挤压周围的骶丛神经引起的,囊内神经仅受囊肿内增高的流体静压影响。
手术中发现,囊肿的外壁与周围神经根粘连严重,常致分离困难,而囊内神经根与内壁无任何粘连。
3.3手术适应证:对有症状的骶管囊肿,多数学者倾向于外科手术治疗。
4J,但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不考虑手术治疗。
当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相符合时,我们认为下列情况具有手术指征:会阴部疼痛或感觉减退;大小便或性功能障碍;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3.4术中注意事项:①保护囊内及周围神经组织。
由于囊壁较薄,且与周围骨性组织紧密粘连,分离困难,囊肿内部和囊肿壁上有神经根、马尾神经通过或附着,完整切除容易损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在切除囊肿壁时应注意避开与囊壁粘连的马尾神经,部分压扁的马尾神经仍可能有功能存在。
②防止术后局部积液及脑脊液漏。
由于硬膜内囊肿局部张力高,使硬膜变薄,术后不易缝合以及硬膜外囊肿漏口因神经穿行封闭不严等因素,可致术后局部积液或脑脊液漏,症状不能改善甚至加重,故应严密缝合,如有缺损可用筋膜修补。
对骶部伴有隐性脊柱裂者尤应注意,此部位皮下、肌层及筋膜均较薄,可采用带蒂肌筋膜加固缝合。
参考文献[1]L an gdow n A J,G r un dy J R,B i r ch N C.T he cl i ni c a l r el ev ance o f t a rl o vcyst s[J].J Spi n a l D i s o r d Tech,2005,18(1):29-33.[2]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等.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4):325-328.[3]李锋生,陈瑞光,陈鸿辉.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7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62-63.[4]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等.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0-23.(收稿日期:2009—12—21)(本文编辑:常青)经关节镜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刘锐贾思明张益宏郭永传刘亚峰【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在治疗此类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及MRI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
2. 方法(1)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进行治疗。
首先在关节镜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然后通过微创手术方法,使用双滑轮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2)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
三、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同时,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在术后得到显著提高,且术后恢复至正常活动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四、讨论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
此外,该技术通过关节镜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能够更好地了解骨折的移位程度和关节稳定性,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介绍采用不同方法在关节镜下复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
方法:2010年3月始,共治疗38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
手术全部应用关节镜技术,首先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和凝血块,然后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螺钉或缝线内固定。
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功能不良等并发症。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8.5~97.1分(平均94.5分),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有效微创方法。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51-02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完善,镜下手术解决了传统手术术后易粘连,关节功能不良的缺点,效果满意。
我们自2010年3月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3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应用螺钉或缝线进行固定治疗,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岁。
左膝20例,右膝18例。
损伤原因:运动伤21例,交通伤12例,其它伤5例。
根据x线片按meyers&mckeever和zaricznyj分型标准[1,2]:ⅱ型3例,ⅲa型17例,ⅲb型12例,iv型6例。
手术时间为伤后3-14天,平均6天。
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表现,合并伤内侧半月板损伤8例,外侧半月板损4例,侧副韧带损伤8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腰麻,麻醉成功后,取常规膝前am,pm入口行关节镜检查,探查膝关节内各结构,确认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后,应用刨削系统清除骨折处的瘀血,滑膜组织,将膝屈曲60°。
用钝头于镜下试行复位,若复位良好,行内固定,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组如下:①螺钉组:取髌腱正中切口,屈曲膝关节置入导针固定骨折块,导针应选择在骨折块的中央偏前方,根据骨折块大小,取空心钻头沿导针方向钻孔,顺导针方向拧入合适长度的空心螺钉,固定完毕后,关节镜下观察膝关节屈伸活动时骨块是否稳定,髁间窝是否有撞击。
2020,24(23):49-52.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49・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王水,丁德刚,戴晓峰,朱余龙(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盐城,224300)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取18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治疗。
通过LyshU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Tegaer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Lactman试验、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和活动度。
结果术后随访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术后关节内感染、内固定失效等情况。
Lactman试验结果呈阴性,LyhUm评分、IKDC评分、Tegaer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关节镜下全内免打结锚钉和高强度纤维缝线技术修复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效果显著,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锻炼等优点。
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免打结锚钉;高强度缝线;全内技术中图分类号:R683.04;R68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2353(2220)23-049-04DOI:10.7619/jcmp.222223016Effect of knotless anchor fixation and high-strengthtechnique fiOse sutrre undse ai-iosiOs arthrescopyio repairing anterioe cruciate liqamcne avulsionfrectere of hbiai ioserhonWANG Shui,DING Depang,DAI Xiaoferg,ZHU Yulong(Department of'Orthopedics,She-y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in Yancheng Cityof Jiangsu Proviccs,Yancheng,Jiangsp,224300)Abstrect:Objechvv To explore effect of all-iasiCd arthroscouia tectniqrd fun redairina antenun cmciaid liqameci(ACL)nvulsiou fractrrn of tiUiai insertiou with knotlesc ancOorr ant high-stncath fiUcr sctcrec.Methods Eightcc patieclc with ACL avulsion fractcra of tibidi insertion were treated wth knotlesc ancOor fixdtion ant Oiga-strength tecOniqca finer sutcra cnCar all-insina arthroscony-T0a fcnctionl recavera of tO knea joints wnc evalrated by Lysholm score,International Knea Docomeatci tioo Committea(IKDC)score ana Teaaer score.TOr scnility c O ranae of motioo of C c kaea were r-vulnated by Lacoman tesi ani knr flexioo ani extedsion ranar of motioo(ROM).Reselts Postooera-tivu foimw-up s C ow C that all the fractnrac0404withool postooerativa joint infectioo ani faimra of in-temal coman tesi was neaativa,anf Lysiolm score,IKDC score,丁跆1^score anf knec ranfc of motion wera31X111X001107ertci'than thosc befora shraera(P<0.05).Conclusion Knoe lesc dnehor fixation anf aiga-stredath tecOniqpa fiUcr shtpra pnnar all-insiVc dithascopy Oava sivnifi-cant effects in匸^£10110anterior cmciatc0x111^1avulsion fractpra of tifial insertion anf they Oava thc of less tranma ,strora fixation,anf ecrly knec redanilitation exercise anf so on.Key words:arthroscony;anterior cmciate lixamedt;1^10X0000110;knotlesc afcOor;Oigh-stanath fiVar sutare;all-insiVa techniqaa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多见骨止点撕脱骨折亦不少见,其临床发病率占于儿童及青少年[9]。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年1月第20卷第1期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效果分析秦方杰周明星陆明明丁楠余双喜#(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骨三科都昌332600)摘要:目的:探讨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行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重建术治疗,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均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主动屈伸范围改善,未出现骨折移位及膝关节不稳情况。
结论:关节镜下带袢钢板联合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带袢钢板;缝线技术;关节镜中图分类号:R683.42%%%%%%%%%%%%%%%%%%%%%%%%%%%%%%%%%%文献标识码:B%%%%%%%%%%%%%%%%%%%%%%%%%%%%doi:10.13638/j.issn.1671-4040.2020.01.002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约占所有膝关节韧带损伤病例的半数,是导致膝关节内其他结构继发性损伤和加速关节退变的重要诱因。
传统切开手术用时长,创伤大,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慢。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下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的应用越来越普及[1]。
我院采用关节镜下带袢钢板(Endobutton钢板)联合缝线技术(Ultrabraid 缝线)治疗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20例,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19~45岁,平均32.6岁;致伤原因:运动扭伤16例,高处摔伤4例;伴半月板损伤9例,内侧副韧带损伤3例;Meyers-Mckeever分型[2]:Ⅱ型10例,Ⅲ型7例,Ⅳ型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