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陈礼琴)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81
在积累中追寻写作的美丽——浅议写作教学◆陈周琴(福建省福州市首山小学)【摘要】语文是美丽优雅的。
而学生在写作中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导致写作陷入困境,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噩梦,语文的美丽渐行渐远。
因此,老师在不断寻找途径,让学生在积累中追寻写作的美丽,播撒种子,写作才有魅力,才有芬芳。
【关键词】写作积累诗词歌赋好词好句美丽素材语文是美丽的,是优雅的。
可是,我们的课堂却是枯燥的,学生所学和所用严重脱节,导致写作陷入困境,写作成为大部分孩子的噩梦,语文的美丽渐行渐远,甚至消失殆尽。
而我们的老师在寻找途径的过程中也困惑不断,其实语文很美丽,风光无限,春色处处,但是如何欣赏到这样的美丽,感受语文姹紫嫣红的魅力呢,让我们走进积累,播撒种子,让美丽开花,让美丽为孩子的未来开疆扩土,为未来的成绩斟酒壮行!一、为写作积累美丽的语言——厚积薄发以高年级的写作为例。
新课标明确指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自古以来的才子没有一个是空手套白狼的,各个才子能够各领风骚数百年,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肯定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厚积薄发,然后才能在各自的时代卓有建树,让岁月见证不凡。
而我们现在就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候,错过了小学,就错过了塑造语感的机会,陶渊明说的“盛年不再来”是多么的重要。
在这一点上,我们真的必须切切实实地着手积累的工作,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工作。
所以,牢牢抓住它,让积累为写作的美丽插上翅膀。
(一)积累成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每天积累,熟读成诵。
水滴石穿的力量是巨大的,“慢”但是有效,“慢”但是深刻,永不褪色的积累是每天的积蓄,而不是一曝十寒的努力。
每天的积累——可以是写在黑板一角,可以写在小纸条贴在桌面上,可以放在口袋里的小本本……入眼即是,出口即诵,词语哪里经得起每天一读,天天念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让我们的孩子不怕念,喜欢念,于是成语的种子在心灵深处发芽生根。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陈育红(上杭县珊瑚中心小学( 福建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福建上杭364225)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因而,让学生通过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形成学习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致力所在。
然而,小学生习作教学质量的严重滞后,极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习作素材的积累与利用一直处于盲目与无序状态。
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是:从实践层面看:教师们都知道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对提高其习作效率的重要价值,但具体到指导如何进行积累时则多是“天女散花”,宽泛繁杂,看似面面俱到,五彩缤纷,到得用时学生却因眼花缭乱,不知采用哪一朵而茫然失措。
从理论层面看:无论是教育杂志还是其他媒体,研究该让学生积累什么,如何积累者众;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素材的有效积累和利用”者寡。
这种“泛积累”现象,就人的往后发展而言不无裨益,但在小学阶段却客观造成了积累与运用的“两张皮”效应。
它不仅无益于习作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客观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自然会落个“事倍功半”的结局。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者疏忽了小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忘却了“强化积累是途径,有效利用积累才是目的”这一基本常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对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后发现: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范围变动不大,习作要求则呈螺旋式渐次提高。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决定花大力气进行以“小学生习作素材的有效积累与利用”为课题的研究。
该研究旨在促成学生逐步养成依照一定的目标指向,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以实现高效利用平时所积素材直接为习作服务之目的,并借此促使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选材成文的能力,使“磨刀不误砍柴工”成为现实。
初中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作者:陈丽珠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8年第10期【摘要】在写作文时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无从下手,针对目前作文写作中存在着“素材陈旧贫乏,没有新意,脱离生活,脱离现实,为文造情,浮华不实”等弊端,我尝试着提出了“多元化生活素材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想法并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以“应用研究”为核心,先从课外阅读、生活体验、新闻网络、课内教材等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积累多元化生活素材,再从如何移植素材、模仿素材、改造素材、综合素材等4个方面不断指导学生,从而让文章反映生活,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关键词】写作素材;积累运用;有效策略一、初中学生写作中素材应用存在的问题初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在数学、语文、英语这三门主要课程中,语文最难得高分,而且也最不容易提高,追其究竟,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作文”是影响他们提高的主要难题,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写作时提笔忘词,没什么内容可写,感到无从下手。
学生在作文写作是素材运用主要存在着“素材陈旧贫乏,没有新意,脱离生活,脱离现实,为文造情,浮华不实”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去思考,没有去调动自己记忆深处的生活积累,造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只好胡编乱造。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尝试着提出了“多元化生活素材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想法并在教学中加以研究、实践。
二、写作教学中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及运用的有效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7~9年级的写作提出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的要求。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要说话首先就要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写作之前就必须有写作的素材,有话要说,有话可说,这样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的作文当然就是好作文。
作文素材︱高中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
”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作为高中语文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课文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
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断,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课文中的文化,积累古诗名句。
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下面以高中语文课本一些篇目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课内素材(一):经典人物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
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所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
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
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
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
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
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材料作文。
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边城》中渡口撑船老人与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相伴。
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大度成全,外出闯滩,因意外而死;一个内心有愧,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故事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边城生活,以及爱情悲喜的真善美。
【写作应用】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和谐”“亲情”“爱心”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写作素材整理与运用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写作素材的整理与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良好的写作素材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写作素材整理与运用。
一、文学作品中的写作素材文学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选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片段、情节、意象等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通过模仿、改写等方式加以运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蓬莱有关的故事,或者让学生运用《西游记》中的形象描写来刻画自己身边的人物。
二、社会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社会生活是中学生们日常接触的世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将这些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整理与运用。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所见所闻为基础,写一篇关于城市变迁的说明文,或者让学生以某个行业为背景,写一篇关于劳动者的感悟文章。
三、自然环境中的写作素材自然环境是一个丰富的写作素材宝库。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奇妙,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观察力。
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到公园、山水之间进行采风,然后让他们以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抒情散文,或者让学生运用自己对大自然的理解,写一篇关于环保的议论文。
四、历史文化中的写作素材历史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传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文化符号等作为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某个历史人物为原型,写一篇关于英雄事迹的传记,或者让学生运用古代文人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韵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素材整理与运用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教师需要积极寻找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思考和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通过合理的素材运用,学生的作文将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六年级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而素材则是作文的灵魂。
在六年级的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并能巧妙地运用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1. 实地参观与感知实地参观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之一。
例如,我们可以参观博物馆、展览、风景名胜等地,亲身感受并观察所见所闻。
我们可以记录下各种细节,例如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历史故事,或者是在公园中看到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活动。
将这些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知识点。
当我们写作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增添文章的深度。
2. 阅读积累与引用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广泛的阅读,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和知识。
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有趣的段落、名言警句、成语、习语等,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引用这些素材,使文章更加地丰富多样。
同时,阅读还能够拓宽写作思路,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
3. 视频与图像的利用在当今信息丰富的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查看图片来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我们可以观看关于动物、自然景观的纪录片,学习相关的知识并记录下来。
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图片,了解不同的民族风情、人物形象等,进行素材积累。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引用这些视频和图像中的素材,丰富文章内容,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 经历与感受的记录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也是写作素材的宝库。
当我们遇到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经历了一些难忘的时刻,我们可以将其记录下来。
例如,看到了一场精彩的比赛,听到了一段动人的音乐,或者是参加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等等。
这些经历和感受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生动地描绘这些场景,让读者产生共鸣。
5. 社交媒体的收集在现代社会中,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关注一些有价值的账号,例如科普、名人等,收集其中的文章或者信息作为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139美眉 2023.06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论作文课内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陈明利(四川省大竹中学,四川 达州 635100)摘 要: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综合表现。
而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除取决于立意、构思、语言等因素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也显得尤为突出。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课内素材积累和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着力引导学生明确方向,发现素材,并高效、高质量地积累素材。
讲究策略,多维审视,合理有效运用于考场写作,使课内素材成为学生作文素材的活水源头,不断滋养学生的写作,助力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课内素材;积累;运用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综合表现。
而作文分数的高低,除取决于立意、构思、语言等因素外,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显得尤为突出。
积累作文素材的途径很多,其中极大程度来自于高中语文教材。
高中学生,对作文课内素材的认识和理解狭隘,积累过程中缺乏教师系统有效的指导,素材积累较少,加之运用缺乏拓展、深挖,严重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素材,重视积累,多维审视,合理有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善于发现,有效积累课内素材我们不是缺乏作文素材,而是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
正视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方向,善于发现,有效积累课内素材。
(一)高中语文教材的素材分类高中语文教材,涵盖多种类型,选文经典,知识面丰富,体系性强,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具体分类列举如下: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诗经》《离骚》《孔雀东南飞》《短歌行》《归园田居》唐代诗歌:《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现代新诗:《沁园春•长沙》《雨巷》等古代记叙散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古代议论性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古代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写人叙事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文字评论、随笔和杂文:《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等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边城》《老人与海》《装在套子里的人》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新闻和报告文学:《短新闻两则》《包身工》《飞向天空的航程》自然科学小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宇宙的未来》科普文章:《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等演讲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等梳理探究:《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140美眉 2023.06下教研与美育教学研究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本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名著导读:《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谈美》《三国演义》等(二)高中语文教材素材整理(以必修一教材为例)1.《沁园春·长沙》素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写人记事“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的研究”恩施市实验小学唐清碧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发现并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写作成文;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难点“1、怎样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写作的生活素材;2、在作文中怎样把所选的素材写具体。
教学准备:范文(有作者的配音朗读)、图片等灯片一张。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趣导入1、同学们,大家好。
还认识我吗?(认识)哪位同学大声地叫一下(唐老师!)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同学小声地叫了一声:“唐老师。
”再找一个同学叫一下。
“唐老师!”×××同学叫唐老师时的声音真宏亮(甜美,温柔等)2、今天唐老师要和大家一起研究怎么写作文,请问:大家平时作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们说的困难实际就是不知道怎么发现、搜集和运用生活中的素材。
谁知道什么是素材?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人、事、物都可以作为写作内容,其实这些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素材。
3、在我们的班上,就在我们刚才的课堂上有写作的素材吗?4、学生自由找班里、课堂上的素材。
是啊,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写作素材,我们写作文时缺少的不是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
二、例文引导启发发现在来你们班时我们班的学生给我建议,把他们搜集的一些素材带给你们看看,可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
(两段一人一事)1、看、听第一段写班里“假小子”的文章。
2、看、听第二段写班里“男生”的文章。
3、看、听第三段写班里“女生”的文章。
4、看、听第四段写唐老师的文章。
三、搜集素材具体指导1、同学们,大家听了我们四三班学生写的文章后有什么发现?2、快找找我们班里有哪些写作素材。
如果,要你们写你们会选择哪些素材?有选择写我们老师的吗?(教师整理学生所说的素材写到黑板上)3、请大家选取一个觉得最喜欢的素材,谈一谈为什么选择这个素材。
同时请想一想给文章拟写一个题目。
当努力打破狭隘的语文观——从写作自由引发的思考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一中学陈礼勤最近某俩大明星跑到某名中学大谈特谈中学生当如何如何写作,连篇累牍的信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其核心内容是考试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并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
凭良心说写作是应该要有自由,要启迪学生去挖掘自己心灵深处的感悟。
但是两位明星的自由观似有泛自由的嫌疑,成年人的世界与学校的世界还是要有区别的。
毕竟每个人都不一样,时代也不一样了。
文理科泾渭分明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在是一个科技无处不在的时代。
靠一支笔就想行走天下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当代人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是不行的。
没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不仅从业要处处碰壁,生活上也势必会经常陷入无助的境地。
此外,在暂时无法摆脱考试这个相对公平的选拔区分平台的时候,用几十年前成功的经验来诱导学生,笔者以为实在不妥。
不过,倒是可以把他们的话题当做警钟,积极认真地检索作文教学的问题,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改进和探索,如此,两个老男人的言论倒是可以成为有点作用的启子。
一、关于写作自由的问题与思考现在作文确实存在没有自由的问题,即使你真实准确表达了情感,老师也要拿作文评分标准来打压学生的作文。
因为在考试制度下,不管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分数才是最主要的。
老师们都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这当中有套路,所以现在的老师教作文都下意识地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拔高上面。
尽管学生确实写得情真意切,但如果结构形式不高明,语言没有修饰不够优美,主题幼稚了一些不够高尚。
教师还是要不满意,还是要学生修改。
尽管知道该生的实际水平就是如此,教师们还是希望学生能够努力去突破,老师们大都信奉“只要肯努力没有达不到的”的教条。
应该说悟性高的还是很容易被拔高的,问题是悟性高的只有少数人,大部分人拔不起,所以写作教学的结果都不理想。
教师很不甘心很纠结,学生很疑惑很痛苦。
其实老师何尝不喜欢自由,问题在考试是有格式的,有标准的。
格式和标准不打破,教师就很难放手推导。
注重积累和运用素材提高材料性作文水平作者:吴燕芬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8年第2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吴燕芬传统话题作文是由材料引出“话题”,围绕“话题”展开写作,新材料作文则要求考生自主提炼观点,围绕观点展开论述。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新材料作文时,语言较为空洞,论证不够严密,究其原因,是平时对材料的积累不够,应用方法不当。
对此,本文就新材料作文的素材的积累与应用作简要分析。
一、狠下功夫,多方取材新材料性作文,主题是框架,是命脉,而材料则是砖瓦。
只有框架,没有砖瓦,作文,也如死水。
材料是表达观点或主题的支柱,在动笔写作之前,观点需要材料作为支撑。
在写作过程中,观点或主题则需要材料来表现。
如果没有恰当的、足够的、充分的材料,观点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立足之地。
为此,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材料,运用材料。
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积累素材方面方式较为单一,所下功夫不够。
为此,在新材料作文教学中,还得引导学生狠下功夫,多方取材。
首先,要注重从课本上取材,从教材中所选的经典作品中去搜索和积累事例,学会整合素材。
如《师说》,先从三方面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着阐述择师的标准,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对于这样的作品,对学生学习论证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又如《获得教养的途径》,核心是说读书的作用,文章开篇说“真正的教养”,再说读书的作用,最后阐述阅读经典作品是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这样的作品,带给学生的,不仅是对教养的认知,也是对读书重要性的启迪,这样的素材,应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学会举例应用。
其次,要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分析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所写的作文假、大、空,虽然辞藻华丽,但却不真实。
如2016年新课标Ⅰ卷的图画,其实所反映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这也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问题。
又如2016年浙江卷所提供的材料,其核心就是如何看待虚拟和现实的关系的问题,2016年天津卷的材料作文则是围绕阅读方式多元化展开的,上述的几个案例,和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高考所注重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语文作文材料的积累和运用作者:陈淑芳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第13期1 前言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物”就是文章内容,它是靠材料来体现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写作者来说,“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
只有占有了丰富、新鲜的材料,才能写出言之有物、富有说服力的佳作来。
那么,如何积累材料并将其运于笔端妙笔生花呢?2 材料的积累联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从3个方面积累作文材料。
2.1 从生活中积累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文学的土壤。
一片落叶,一缕饭香,一张笑脸,两鬓白霜,蔚蓝天空中的云卷云舒,辽阔草原上的牛马羔羊……“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就看会不会发现,能不能挖掘。
2.2 从课本中积累课本中的文章往往是同学们最熟悉的,且这些文章大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积淀下来的文质兼美的作品。
在诵读中涵泳,在涵泳中领悟,你一定会发现,很多的事例和语言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如陕西高考满分作文《冷香飞上语文》就是化用了课本中的《三国演义》《岳阳楼记》《琵琶行》中的内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微微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口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琵琶女的琴弦上飘出。
”2.3 从媒体中积累一篇好的高考作文除了应具有文化性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这也是高考对考生的一贯要求。
因此,考生的文章应力求与时事、热门话题相联系,使文章跟得上时代,跟得上形势。
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不要轻易说“不”》写到:“当翁帆选择了杨振宁,多少人轻易说‘不’?当万科老总王石为赈灾捐款不多之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当范美忠老师说出地震时自己先跑,未救学生时,多少人轻易地说‘不’?可是有谁规定,28岁不能嫁82岁?有谁规定,自愿捐款,数量必须达到一个定量?有谁规定,教师不能懦弱胆怯害怕死亡,而必须成为舍生忘死的英雄?”文章就紧密地联系时事,强化了自己的观点。
谈作文教学中的素材积累与素材的运用作者:敖莉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4年第06期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098-01写好作文,素材积累和素材的运用是关键。
同时要求语言朴实、准确、简洁,还要有文采。
素材的收集,需要生活的体验,指导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搜集积累材料。
生活是语言之源。
要求学生要有观察生活的习惯,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把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随时记录下来。
培养学生综合的观察能力。
学生自然贮存着丰富的生活和感情,真正写作时才会有灵感。
笔者对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与素材的运用,做了以下实践,现笔者写出来供同仁参考。
1.把学生带出来清明节到来那一天。
我和全班同学给烈士扫墓。
同时要求他们把今天的事描写出来,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描写的:麦苗儿青,菜籽花儿黄,我们全班同学一行,沿着田间小路来到烈士墓前,一想起烈士,不由得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
恍惚中,我仿佛看到烈士迎面走来,身材是那么高大,步履依然是那么沉稳,神态依然是那么和蔼安祥亲切!春风拂面,如同烈士温情的抚,大籁声声,如同烈士深情的嘱托。
在回校的路上,同学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花,他们拿出自己的笔和纸,用眼观察,用脑思索,用于不停的写着。
其中有几个同学是这样描写。
学生3:春天来了,各种花都争先恐后地开放着,在诸多的花丛中,深情的牡丹风姿绰约,亭亭玉立,以其浓艳的姿容技压群芳,实在不枉|"国色天香"之称。
学生5:好一片如霞如雾的樱花啊!它开得像阳光下的火团,烂漫、绯红、生机勃发,真好比九天的仙女把撕碎的锦缎撒向人间,瑰丽万状,灿烂无比,给人一种明快开阔的感觉。
学生6:春暖花开之际,当你登上北坡的半山腰便能看见一片粉红色的云霞,似粉红的轻纱笼罩着山顶。
那就是我家乡美丽的桃园。
当你走进桃园,你才会发现那粉红的"云霞"原来是一簇簇美丽的桃花。
数不清的棵棵桃树生机勃勃,婀娜多姿。
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实施策略
陈晓琴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22()9
【摘要】本文先阐述了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累积的积极意义,从深度挖掘教材知识、引入学生生活经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优化校园文化熏陶、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策略。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陈晓琴
【作者单位】永春县化龙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
【相关文献】
1.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能力的策略研究
2.收获喜悦的作文四步走--农村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体验
3.收获喜悦的作文四步走——农村小学生积累作文素材体
验4.从生活中找“米”——以三年级学生为例谈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5.生
活即文章,用心则精彩——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