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333.00 KB
- 文档页数:56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
霍乱(Cholera)是一种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严重肠道传染病。
以下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南提供的霍乱病例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持续阵发性或水样稀便,导致水和电解质丧失。
●脱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迅速发展的脱水,可伴有血压
下降、皮肤弹性减弱、心跳加快等。
2.流行病学特征:
●病例接触史:患者是否有接触疫区、流行病区的水源或患者
的历史。
●流行病地区:病例是否来自或近期在霍乱流行病区。
3.实验室检测:
●从病例的粪便样本、血清或组织中分离出霍乱弧菌。
●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霍乱弧菌的DNA。
诊断霍乱的关键是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确认。
如果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符合,同时从患者的样本中分离出霍乱弧菌或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到霍乱弧菌的DNA,那么诊断可被确认。
霍乱诊断标准(WS 289-2008)1 诊断依据1.1 流行病学1.1.1 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 5d 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 5d 内有饮用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和饮料等饮食史。
1.1.2 与霍乱患者或带菌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共同暴露史。
1.2 临床表现1.2.1 轻型病例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
少数病例可出现低热(多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或饱胀感,个别病例有阵发性绞痛。
1.2.2 中重型病例腹泻次数频繁或剧烈,粪便性状为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等休克表现。
1.2.3 中毒性病例为一较罕见类型(干性霍乱),在霍乱流行期出现无泄吐或泄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1.3 实验室检测1.3.1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养分离到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操作方法见附录 A。
1.3.2 在腹泻病患者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 O1 群和(或)O139 群霍乱弧菌,操作方法见附录 A。
1.3.3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毒素基因 PCR 检测阳性。
1.3.4 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快速辅助检测试验阳性。
2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3 诊断3.1 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但符合 1.3.1 者。
3.2 疑似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3.2.1 具备 1.1.2 加 1.2.1 者;3.2.2 具备 1.2.1 加 1.3.3 者;3.2.3 具备 1.2.1 加 1.3.4 者;3.2.4 具备 1.2.3 加 1.3.3 者;3.2.5 具备 1.2.3 加 1.3.4 者;3.2.6 具备 1.2.2 者。
3.3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诊断:3.3.1 具备 1.2 中的任一项并具备 1.3.2 者;3.3.2 在一起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暴露人群中具备 1.2 中的任一项者。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一)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
介绍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常见于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霍乱病例,进行及时治疗。
标准要求
1.临床表现:患者出现剧烈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
2.流行病学史:患者有近期接触污染水源或食物的史实。
3.实验室检查: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认霍乱弧菌的存在。
4.临床诊断:以上三项均符合,可作出临床诊断。
诊断依据与流程
1.病史收集:
–询问患者近期饮食和活动情况,了解可能的感染源。
2.临床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体温、呼吸等指标。
–检查腹部,观察有无压痛、肠鸣音等异常。
3.实验室检查:
–采集患者的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查。
–应用适当的实验室方法鉴定霍乱弧菌是否存在。
4.诊断与治疗:
–若满足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标准,可作出临床诊断。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预防措施
•饮用干净卫生的水源,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河水或湖水。
•食用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或未经煮沸的食材。
•保持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并使用肥皂或洗手液进行消毒。
结论
•霍乱医学观察病例诊断标准是判断霍乱感染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标准要求和诊断依据,及时进行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预防霍乱的关键在于个人卫生与饮食安全的保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佑安医院感染科梁连春写在课前的话霍乱在1817~1923年的100多年间,在亚、非、欧美各洲,曾先后发生过6次世界性大流行。
1820年霍乱传入中国,至1948年为止近130年中,大小流行近百次,6次世界性大流行无一不祸及中国。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对霍乱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与治疗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霍乱的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一、流行概况1. 世界流行概况(1)1817年始于印度被称为“19世纪最令人害怕、最令人瞩目的世界病”。
(2)该病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地方病。
(3)目前不能在环境中消灭引起霍乱的病原体。
(4)近期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会为霍乱弧菌创造有利环境并使脆弱地区的疾病发病率上升。
图示:厄尔尼诺与孟加拉国流行霍乱相关。
黄色曲线表示霍乱的流行态势,蓝色曲线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情况。
2. 我国流行概况(1)最近卫生部发布公告,提示霍乱肠道,霍乱的肠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
(2)霍乱在连续三年发病明显下降之后2005年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优势菌型由O139群转变为历史上曾造成大流行的O1群。
(3)2006年发病再度下降,优势菌型再度转变为O139群。
(4)造成我国霍乱流行的潜在因素依然存在。
能造成大面积流行的霍乱到底是什么病菌引起的?其临床特征有哪些?二、概述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至今是亚非国家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霍乱属于国际检疫性传染病,在我国归类为甲类传染病三、临床特征(1)轻重不一。
(2)轻者多见,仅有轻度腹泻。
(3)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弧菌肠毒素可以引起分泌性腹泻,使小肠过度分泌,导致病人严重吐泻,这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如图所示是一个泻吐期的病人,病人坐在马桶上不断排泄大量水样便,同时呕吐大量米泔样呕吐物,倾盆而下,是一个严重泻吐期的患者。
四、病原学1. 霍乱弧菌的结构特征(1)霍乱弧菌分为① O1群:古典和埃尔托生物型②非O1群:O139(2) G-,菌体尾端有鞭毛,活泼(3)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4)粪涂片呈“鱼群”排列2.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特征(1)怕热不怕冷(2)怕干不怕湿(3)怕酸不怕碱(4)怕茶不怕奶(5)惧怕含氯消毒剂霍乱是怎样传播的呢?是不是只有患病者带菌?传播途径又有哪些?五、流行病学1. 传染源(1)患者和带菌者:泻吐物大量带菌(2)轻型病人:易误诊和漏诊,带菌自由活动,传播更广2. 传播途径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通过接触、苍蝇等污染食物和水(1)接触传播: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致病。
第五章细菌感染性疾病第四节霍乱一、学习要点(一)流行病学特点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中、重型病人排菌量大,污染面广,是重要传染源。
霍乱通过胃肠道途径传播,以水的作用最为突出,水源被污染可引起大流行,也可经生活接触、苍蝇等方式传播。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一般受感染者多而发病者少,病后可获一定的免疫力,但可再次感染。
我国以夏秋季为流行季节,流行有在沿江沿海分布的地理特点。
(二)发病机制为毒素性腹泻,霍乱弧菌在通过胃进入小肠后,在小肠的碱性环境下大量繁殖,产生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中的A亚单位可引起肠粘膜上皮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升高,刺激隐窝细胞过度分泌肠液,体内水和电介质大量丧失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分为泻吐期、脱水虚脱期、恢复及反应期三期。
各期临床表现特点及临床分型。
干性霍乱的概念,霍乱的常见并发症。
(四) 确定诊断:符合以下三项中一项者可诊断为霍乱:(1)有泻吐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流行区人群,凡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
虽然粪便培养无霍乱弧菌,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中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滴度4倍或4倍以上者可确诊。
(3)疫源检索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d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符合下列两项之一者可诊断为疑似霍乱:(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病原学检查未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显接触史,且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对疑似病例应填写疑似霍乱报告、隔离、消毒。
并每日作粪便培养,如二次阴性,可否定诊断并作更正报告。
(五) 霍乱的治疗方法治疗原则为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补液疗法是霍乱的最重要的治疗措施。
补液包括静脉补液和口服补液。
抗菌药物仅为辅助治疗,可减少腹泻量,及缩短泻吐期及排菌期。
常用药物为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
(六)霍乱的预防措施1. 控制传染源:对腹泻病人进行登记和采集粪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