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3年)
- 格式:pdf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82
《2016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发布近日,《2016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发布。
报告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环境等4个方面,对全国及各省级区域2016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和2010-2016年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和分析。
同时对全球40个科技资源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较大的国家,从知识产权能力、绩效和环境等3个维度,进行了国际比较。
报告显示,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国际排名进步显著。
一、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全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指数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以2010年为基期年份,设置2010年综合及创造、发展、保护、环境等各分项发展指数为100分,并对2010至2016年的全国数据进行测算。
经测算,2010年以来,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稳步上升,2015年达到187.3分,至2016年已达到200.3分。
这种趋势反映出我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稳步发展阶段。
2010~2016年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变化图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水平稳步改善,各项指数基本呈现平稳增长。
知识产权创造发展指数创造发展指数自2010年以来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100分逐年上升至2015年的164.8分,2016年达到189.5分。
具体数据上,2016年各类主要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数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4.1万件,同比增长49.9%。
受理商标注册申请369.1万件,同比增长28.4%,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我国申请人提交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3014件,同比增长29.8%;著作权登记量200.8万件,同比增长22.3%;植物新品种权授权2011件,同比增长35.2%。
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超过36%,与2015年基本持平,较2010年提升11个百分点。
摘要:分析了在国家实施种业新政和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机遇,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研究提出了科研单位育种竞争力提升的路径与对策,包括将商业化育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提升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能力和挖掘在非主要农作物育种领域的研发潜力等。
关键词:种业新政;商业化育种;基础性研究;育种竞争力2011年4月,被业内称之为种业新政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确立了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地位,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发布,强调深化种业体制改革,突出以企业为主体,推动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企业流动,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1-2]。
国家对现代农作物育种体系进行战略布局,对科研育种的功能主体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育种竞争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周明月 刘 钦 孙洪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210014)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探索性研究项目[CX(12)5094]通信作者:孙洪武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有效的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积极维护农户的权益。
3.4 企业要加强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意识 随着农户商品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选购玉米种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价格和质量,还要综合考虑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等客户需求。
未来种子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企业自身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创新,提高品种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满足农户的合理要求。
对待品种在种植过程中的问题,企业要积极处理,找明原因,积极维护农户的权益,树立在农户中的信誉。
总之,在市场经济大潮下,我国的玉米种子产业想要获得质变性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市场调节,加快品种创新,增强品种保护,净化市场环境,重塑品牌形象。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1)(摘要)【编者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2011)》全文共6万余字,现摘要刊登。
报告全文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于近日出版。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全年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420件,比2010年增长34.19%。
另有2010年旧存案件46件,2011全年共有各类在审案件466件,审结423件。
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和竞争案件呈现如下特点:专利商标行政案件增长迅猛,在全部案件中所占比重增加,尤其是专利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增长明显,成为去年最显著的案件特点;因法律规定比较原则需要明确法律边界,给社会公众以具体指引的新类型、疑难案件依然居高不下;专利案件数量持续上升,涉案技术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发明专利案件和涉及医药、化工、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案件明显增多;商业标识类案件尤其是商标案件比重增多,商标权人通过诉讼维护市场利益和划定行为界限的需求日益强烈;著作权案件中涉及软件、数据库、动漫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案件比重增加,诉争保护的新类型著作权客体不断涌现;不正当竞争案件中涉及网络技术、新型商业模式的不正当竞争纠纷以及商业秘密纠纷的比重增加。
与上述案件特点相适应,最高人民法院在行使知识产权审判职能方面呈现出如下特点:对专利商标行政机关授权确权行为的司法审查日渐深入,司法裁判在专利商标授权确权标准的确定和把握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在严格依法行使审判权的同时,重视知识产权司法政策在新型、疑难、复杂案件法律适用中的导向作用,确保法律适用正确方向;依托和凝聚社会共识,明晰法律含义和明确法律边界,维护知识产权法律适用统一;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利益平衡,积极促进知识产权利益各方共同受益和均衡发展。
最高人民法院从2011年审结的知识产权案件中精选出34件典型案件,归纳出44个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适用问题,形成本年度报告并予以发布。
如何实现农业“强国梦”发展现代农业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梦,也离不开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不同时期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来看,现代农业一般要依次经历以追求数量为主、追求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追求自主知识产权等三个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正在为全面跨入第三阶段探索经验、准备条件、积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应因势利导、超前谋划,梯次构建完善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支持服务、质量安全监管、科技自主创新等三个体系,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动力,促进其加快向更新阶段、更高层次跨越。
一、完善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夯实农业稳产增产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整体上基本实现了现代农业第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一直保持了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状况,人均占有量都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稳产增产的基础整体上还不够牢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不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耕地质量下降、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在异常天气不断增多、耕地资源继续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等趋势下,这些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越发令人担忧。
在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还要继续把保障供给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确保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只有在此基础上,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和提高质量才有根基,现代农业发展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农业特别是粮食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弱质性,保持农产品高产稳产的五要素是良种覆盖、水利工程、化肥农药、高产创建和农机化,要持续不断地保证农产品足量供给,必须大力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和公共技术服务为强大后盾的、全方位的生产支持服务体系,切实夯实农业稳产增产的物质基础。
近些年来,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构建完善农业生产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探索了成功路子。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同比下降4.1%。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主要呈现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首超1/3、发明专利授权量出现小幅回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3个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37.7万件,同比增长15.9%;授权3种专利共计131.3万件,同比增长4.6%。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位居3种专利之首,且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3种专利总量的34.7%,首次超过1/3。
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70.5万件,同比增长31.8%,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重达到81.0%,增速高达33.4%。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显示出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质量逐步提升。
此外,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降低了4.1%,我国提升发明专利质量举措已现成效,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4万件,与去年持平,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同比下降了12.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42.7
万件,占国内总量的60.6%;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7.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54.9%,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
知识产权日报:知识产权局2013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第一篇:知识产权日报:知识产权局2013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知识产权局2013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知识产权日报消息,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82.5万件,同比增长26.3%;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同比下降4.1%。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主要呈现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比首超1/3、发明专利授权量出现小幅回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3个特点。
统计数据显示,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37.7万件,同比增长15.9%;授权3种专利共计131.3万件,同比增长4.6%。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保持高速增长,增速位居3种专利之首,且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占3种专利总量的34.7%,首次超过1/3。
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70.5万件,同比增长31.8%,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比重达到81.0%,增速高达33.4%。
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显示出我国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质量逐步提升。
此外,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降低了4.1%,我国提升发明专利质量举措已现成效,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14.4万件,与去年持平,国外发明专利授权同比下降了12.3%。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申请42.7万件,占国内总量的60.6%;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7.9万件,占国内总量的54.9%,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逐步稳固。
(来源:知识产权局网站)第二篇: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办法第一条为推动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工作,鼓励广东省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申请发明专利,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制定本办法。
入的影响方面,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
有的学者认为农业科技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迅速上升。
从1978年的133.6创新对农民收入没有影响,甚至起到抑制作用;而有的学者认元到2017年的13432.4元,绝对数值增长100多倍。
为更好地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能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发从农业专利的角度,对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创新对布了《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研究。
指数包括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维持年限指数,综合体现 3 现状分析了农业专利状况。
研究发现,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由农业科技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为农2012年的40.1%上升至2017年的118.95%,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业提供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提高农业机械水平,提高生数提高了近三倍,区域差异明显,在2017年最高的省份与最低产率,降低人力成本。
通过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使用现代的省份之间相差近170.45倍。
因此,利用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化农业机械的能力,增加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增加农指数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
产品的多样性,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5]2 文献综述高农民收入。
在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从指标选取角度来看,学者主要是从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进步等指标进[1]行研究。
杨春玲等(2010)选取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来衡量农业科技投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2]增收有较小的抑制作用。
邬德林等(2015)选择农业R&D支出和农业技术推广支出来测度我国农业的科技投入情况,进行实[3]证分析后发现,农业科研支出显著影响农民收入。
杨义武等表1 2012年~2017年全国农民收入状况(2016)选取包括土地、劳动、化肥、机械四种变量作为农业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技术进步投入指标,并采用 Malmquist指数法进行测算农业技术进步;采用动态广义矩估计法,发现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4]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解读《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4》作者:来源:《创新时代》2014年第11期2014年10月13日,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课题组在京发布了《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2014》。
这是自2009年以来,该课题组第6年发布年度报告。
据介绍,中国知识产权指数报告课题组联合了来自经济学界、知识产权界以及法律界的优秀专家学者,力图通过量化知识产权各项指标,揭示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关联度。
该报告采用的数据准确权威、指标体系科学完整,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已将该报告作为中国知识产权界的创造性贡献收入。
在13日的发布会上,课题组主编、高文律师所高级合伙人王正志介绍了今年指数报告的特点。
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位列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前5位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位列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前5位,其中北京连续多年位居榜首。
前10位中还包括天津、山东、辽宁、福建、重庆。
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按排名依次是:安徽、湖南、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北、广西、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
知识产权发展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从历史数据来看,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与国内生产总值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趋势,一般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也相对更高,这也验证了知识产权的确能够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
知识产权红绿灯预警机制为更加直观形象地反映各省知识产权发展情况,提供发展参考,课题组将五年间平均得分进行了排名,并以排名为基准,引入了“红绿灯”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绿色对应五年间排名前10位的省份,其知识产权状况较好,应再接再厉;黄色对应排名中间11位的省份,其知识产权状况一般,应引起重视;红色对应排名后10位的省份,其知识产权状况堪忧,应着力发展。
绿色区域: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重庆。
黄色区域:湖南、湖北、安徽、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吉林、山西、黑龙江、海南。
河南农业2016年第6期(上)NONG YE ZONG HENG农业纵横一方面,种子行业集中度非常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育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二)育种模式在育种模式上,我国以科研育种为主,商业化育种为辅。
例如,在植物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中,科研院所占72.4%,企业仅仅占11.1%。
根据 2010年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显示,科研院所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中,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6.10%和61.76%,企业分别只占32.03%和32.31%。
这说明我国种业育种主要是依靠科研育种,企业研发能力弱,使用脱粒、初精选、比重选和计量包装设备,自动化程度较差,也没有种子分级设备。
中国的水稻种子加工基本上使用的是单机加工,甚至把粮食生产用的加工设备用到种子加工上,难以保证种子加工后的质量。
二、国外种业育种研究(一)体制机制美国的种业育种经历了由政府主导到跨国公司垄断经营的演变,企业取代政府成为种业育种的主体,并逐步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市场机制。
在市场机制和严格的法律保护下,种业育种企业每年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研发成果带来的利同时,个品种不同特性的转化。
(五)加工技术国外种子企业使用先进的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于不同种类的种子采用不同的加工技术。
比如,杜邦-先锋公司的玉米种子,从剥皮、烘干、脱粒、除尘到清洗、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印刷甚至贴标签等过程都是自动化的,而在此过程中,对于温度、湿度以及种子的质量指标都被严格的自动化程序控制。
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设备,将种子按粒型大小不同分级,分级后的种子大小和粒型相对一致。
这样既有利于减少误差、控制质量,又有利于机械播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8年)研究资助:农业农村部(课题编号2130112)前言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是培育国家、产业和企业发展战略资源的有效途径。
为了客观准确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反映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运用和服务实情,为农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受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植物品种权、涉农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涉农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以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植物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数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和登记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和授权数据和地理标志登记数据为依据,将农业按照种植业、畜牧业、食品业、渔业、农化、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进行分类,系统测算了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农业行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及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涉农专利等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量变动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行业构成、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
结果显示,2017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仍然保持稳速增长的总体态势。
2017年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118.95%,与2016年相比降低了0.59个百分点。
其中申请量指数为123.80%,与2016年的120.98%比较,增幅进一步扩大。
但是2017年授权量指数为115.48%,维持年限指数为117.74%,与2016年的118.95%和118.72%比较,增幅分别缩小了3.47和0.98从地域分布来看,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江苏98.86%、山东94.58%和浙江85.13%;排名后三位的为青海2.00%、香港1.36%和西藏0.58%,地域差距十分巨大。
与2016年区域排名比较,在排列前五的省市中,前三位排名保持不变,广东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到今年的第四位,而北京由去年的第四位降至今年的第五位。
位列申请量指数、维持年限指数第一的都是江苏,授权量指数第一的是浙江。
2014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一、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评价(一)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1.综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了评价与反映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本报告采用全国31个地区相关发展指数的平均值作为相应的全国知识产权发展指数。
全国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进一步提升,2014年综合发展指数为63.74。
2.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稳步改善如下图所示,总体而言,2010年至2014年,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环境进一步改善,各项指数基本呈现平稳增长。
2014年创造发展指数较2013年上升明显,由2013年的56.06上升为59.30。
主要原因为:2014年各类主要类型知识产权申请、登记、注册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创造结构进一步优化。
知识产权运用发展指数由2013年的61.44提升为2014年的61.98,其上升动力主要来自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权利转让数量以及质押融资金额的提升。
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指数2014年为65.60,较2013年略微回落。
造成提升幅度变小的主要原因是,尽管知识产权司法受理案件与专利行政执法案件数量保持了稳步上升态势,但是检察机关案件量、商标行政执法案件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知识产权环境发展指数从2013年的67.71提升至2014年的68.08。
这主要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环境的不断优化,服务机构、人员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快速提高。
(二)2014年地区知识产权综合发展状况1.各地发展阶梯状分布明显根据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全国31个地区间呈现阶梯状分布,但在中西部地区四川省表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
具体可归为5类。
第一类:粤京沪浙苏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前列,是综合发展指数高于80的地区。
第二类:综合发展指数低于80、但高于70的地区,包括山东、福建、四川和安徽。
其中四川和安徽均为首次跨越70的门槛。
第三类:综合发展指数低于70、但高于60的地区,包括湖北、河南、辽宁、陕西、天津、湖南、重庆、云南、河北、黑龙江。
2012年中国创新效率指数居全球首位——《2012年全球创
新指数》报告概况
刘畅;刘增雷;王晓浒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近期联合发布了《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报告显示,瑞士、瑞典和新加坡连续两年在整体创新表现方面排名前3位。
2012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34位,创新效率指数居全球首位。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刘畅;刘增雷;王晓浒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2012年零售地产全球峰会在上海召开,全球零售地产展望报告显示——中国居“全球零售地产发展动力指数”榜首 [J], 张涛
2.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及国别数据分析 [J], 史岩斌
3.2012年中国专利申请数连续第2年居全球首位 [J], 摘自环球网
4.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中国创新效率排名第一 [J],
5.全球创新指数2020报告: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第2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发展回顾(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排行榜、商标注册量、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知识产权,也称“知识所属权”,指“权利人对其智力劳动所创作的成果和经营活动中的标记、信誉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内有效。
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外观设计、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产业相关政策/规划一、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量总计为438.1万件,专利授权量为45.3万件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知识产权行业市场运行潜力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40.1万件,同比下降9.14%;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226.8万件,同比增长9.44%;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为71.2万件,与上年基本持平。
2014-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总计45.3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6.1万件,占比为80%;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2万件,占比为20%。
2014-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4510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883件)、OPP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2614件)。
2019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排行榜TOP10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9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三名分别为三星、高通、阿里巴巴,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1738件、1591件、1251件。
2019年国外在华发明专利授权量TOP10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19年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第一的为北京市,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2件,其次,上海以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3.5件排名第二。
2019年国内(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前十位的省(区、市)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二、2019年中国商标注册量为640.6万件,国内商标占比为96.44%2019年我国商标注册量为640.6万件,同比增长27.94%。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4年)研究资助:农业部(课题编号2130112)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4年)前 言知识产权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的有效途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水平和发展优势的重要标尺。
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系统测算了到2013年底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农业行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及品种权、农业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行业构成、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
结果显示,2013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的总体态势继续保持“数量稳增,质量改善”的特点。
2013年,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128.29%,比2012年增加28.29%。
其中申请量指数为128.35%,表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成果比上年增加了28.35%;授权量指数为136.44%,表明随着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提升,将农业创新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的获权能力增强,农业知识授权量比上年增加了36.44%;维持年限指数为123.43%,表明农业知识产权质量不断改善,有效农业知识产权的总维持年限比上年增加了23.43%。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山东92.07%、江苏89.40%、北京77.84%,表明这些省的申请量指数、授权量指数和维持年限指数三类都比较接近全国最高水平;而宁夏、青海和香港省市的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依次仅为2.73%、0.85%和0.77%,表明这些省的申请量指数、授权量指数和维持年限指数和全国最高水平的差距十分巨大。
从单位来看,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的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值分别为99.00%、46.47%、32.58%,表明中科院的申请量指数、授权量指数和维持年限指数几乎都是全国最高水平,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值在科研单位中遥遥领先,超过了处于第二位的中国农科院的近一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3年)2013/00/00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13年)前言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知识产权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国家发展战略资源的有效途径。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水平和发展优势的重要标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都把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作为重要战略内容。
“十二五”是确保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的关键时期。
大力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对加速积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资源,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现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了客观准确掌握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反映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转化实情,为农业科研创新、产业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受农业部科教司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以农业植物新品种权、农业专利、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类型为对象,按照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食品业、农化、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主要依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公告,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公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系统收集了截至2012年底国内公开的与农业相关的所有植物新品种权、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农业专行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以及品种权、农业专利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农业知识产权申请和授权的数量趋势、质量状况、地域分布、行业构成、热点领域和优势单位等。
1、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大幅增强,但发展水平很低。
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40.1%,其中申请量指数为42.2%,授权量指数为56.2%,维持年限指数为23.8%,表明与2011年比较,2012年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大幅度增强,尤其是较高的授权量指数表明我国农业知识产权国内外获权能力快速增强。
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有效量分别为227113件、69851件和49734件;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0377件和3880件。
但是,每万名农业从业人员拥有的农业知识产权数(发明专利+植物新品种)只有2.2件,远低于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9.5件的全国三次产业发明专利密集度。
同时农业知识产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率为48.77%,明显低于国外的53.89%;国内授权的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9.5年,显著低于国外的15.0年,与日本(15.2年)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维持10年以上的概率为40.9%,而国外高达78.2%。
国内农业发明专利维持到20年期满终止的概率只有7.8%,而国外是28.4%。
2、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优势区域形成,但两极分化明显。
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排列前五位的分别为山东95.2%、江苏86.1%、北京85.0%、浙江75.7%、广东72.3%和上海52.9%,而贵州、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中西部省份的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仅分别为8.9%、4.0%、4.0%、2.0%和0.5%。
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列国内申请前五位的为江苏22161件、北京17728件、上海15421件、山东15183件及广东12736件,这五省市的申请量占全国农业发明专利总申请量的45.81%;而宁夏、青海和西藏等省的申请量均在1000件以下。
农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前五位的省份分别是北京7015件、江苏4757件、广东4559件、山东4201件、浙江4113件,其授权量占全国农业发明专利总授权量的45.22%,而甘肃、江西、宁夏、海南、青海和西藏等省的授权量均在500件以下。
排名前三位的河南省、山东省、北京市的品种权申请量之和为2444件,占国内申请总量的25.13%;四川省、山东省、河南省的授权量之和为1078件,占国内授权量总量的27.78%。
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3776件,主要集中在山东、四川、浙江和福建等省,分别为480件(12.30%)、371件(9.51%)、288件(7.38%)和214件(5.48%),而新疆、青海、西藏、云南、甘肃、山西等许多中西部省份的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科教单位占主导,企业创造力十分有限。
科教单位中排名前五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中值分别为100%、42.3%、31.8%、29.5%、18.3%,而前五位的国内企业是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为5.85%、5.40%、4.40%、3.59%、3.56%。
在单位中中国科学院遥遥领先,农业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及品种权等主要农业知识产权的申请数量、授权数量和维持年限三类指标都为全国最高,综合指数100是居第二位的中国农科院的2.4倍,相当于位居企业第一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17倍。
和跨国公司比较差距巨大,全球农业发明专利(含中国国内)申请量最多的国内企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只相当于全球排名第一的拜耳集团(德国)申请量的0.4%。
在中国国内有效农业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前五位教学科研单位分别是中国科学院1795.25件,中国农业科学院831.58件、中国农业大学632.50件、浙江大学625.17件、江南大学440.67件;企业是拜耳集团(德国)455.50件、株式会社岛野(日本)364件、巴斯夫公司(德国)256件、味之素株式会社(日本)230件和先正达公司(瑞士)209.50件。
授权品种拥有量前五位的教学科研单位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93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106件、中国农业科学院99.33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74件、吉林省农业科学院74件;企业是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08件、吉林吉农高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34件、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28.66件。
在中国国内种植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株式会社久保田(日本)88.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350件;畜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新希望集团36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59件;食品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57件,教学科研单位是江南大学179.50件;渔业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株式会社岛野(日本)264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184.67件;农化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拜耳集团(德国)375.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179.33件;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是诺和集团(丹麦)184.50件,教学科研单位是中国科学院1119.65件。
4、重点领域方兴未艾。
在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总量中,大田作物分别占73.61%和92.11%,同比2011年比例有所降低,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申请量下降了十一个百分点,但是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优势依然显著。
大田作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玉米最多占38.94%和41.58%,其次分别为水稻占35.37%和36.12%,普通小麦占10.11%和10.35%,大豆占4.84%和3.58%,棉花占4.21%和3.47%,油菜占2.68%和2.35%。
玉米、水稻和小麦继续是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菜、花卉和果树等高附加值园艺作物的申请和授权比例也有所上升,其中蔬菜占4.72%和3.58%,花卉占5.90%和2.55%,果树占2.34%和1.75%。
在登记注册的3776件国内农产品地理标志产权中,加工农产品509件,初级农产品3267件,其中种植业2571件占78.69%,畜牧业421件,占12.89%,渔业275件,占8.42%。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初级农产品为主,集中在种植业中的茶、稻米、枣、柑桔和梨等初级农产品,但畜牧业中的鸡(蛋)、羊(肉)、猪(肉)、牛(奶、肉)和鸭(蛋),以及渔业中的鱼、蟹、贝、虾和海参等产品数量也逐渐增多。
在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总量中,食品行业最多,占27.47%,其次分别是农业生物技术占25.67%,种植业占20.67%,农化占14.36%,畜牧业占7.56%和渔业占4.27%。
在农业发明专利申请中农业生物技术最多,占农业发明专利申请的33.78%,而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种植业最多,占农业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43.85%。
在已授权和继续维持有效的农业专利中,种植业分别占30.04%和24.76%,食品业分别占23.62%和24.41%,农业生物技术分别占18.67%和24.29%,农化分别占12.28%和11.88%,畜牧业分别占8.90%和9.38%,渔业分别占6.49%和5.28%。
目录一、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一)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二)区域和单位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1)表1:区域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2)表2:单位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 (4)表3:企业全球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与跨国公司对比 (4)二、农业知识产权密集度 (5)表4:农业密集知识产权指数 (6)三、植物品种权 (7)(一)申请趋势分析 (7)图1:申请、授权量年度趋势(1999-2012年) (7)图2:申请量年度趋势(品种类型) (8)图3:授权量年度趋势(品种类型) (8)图4: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人类型) (9)图5:授权量年度趋势(品种权人类型) (9)(二)申请结构分析 (10)图6:申请品种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8:国内申请人地域分布(1999-2012年) (11)(三)授权分析 (12)1.累计授权分析 (12)图9:授权品种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2)图10:品种权人类型构成(1999-2012年) (13)图11:国内品种权人地域分布(1999-2012年) (14)2.2012年授权分析 (14)图12:授权品种类型构成(2012年) (15)图13:品种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15)(四)国内向国外品种权申请授权量 (16)图14:国内向国外品种权申请授权数量图 (16)(五)植物品种权排行榜 (17)表5:植物品种权排名(企业) (17)表6:植物品种权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20)(六)授权品种推广面积排行榜 (23)表7:主要大田作物授权品种推广面积排行榜 (23)四、农产品地理标志 (2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16:登记产品类型构成(初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 (24)图17:初级农产品类型构成(种植业、畜牧业、渔业) (25)表8:登记注册量前五位的初级农产品 (25)图18:国内登记人地域分布 (26)五、农业专利 (27)(一)专利类型构成分析 (27)图19:申请量构成 (27)图20:授权量构成 (28)图21:有效量构成 (29)(二)发明专利分析 (29)1.申请趋势分析 (29)图22:申请量年度趋势(行业) (30)图23:申请量年度趋势(申请人类型) (31)2.申请构成分析 (31)图24:申请来源分布(1985-2012年) (31)图25:申请人地域分布(1985-2012年) (32)图26:国内申请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3.授权分析 (34)1).累计授权分析 (34)图28:专利权人分布(1985-2012年) (34)图29:专利权人地域分布(1985-2012年) (35)图30:国内专利权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6)图31:国外专利权人类型构成(1985-2012年) (36)图32:国内申请授权率(1985-2012年) (37)图33:国外申请授权率(1985-2012年) (37)2).2012年授权分析 (37)图34:专利权人分布(2012年) (38)图35:国内专利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39)图36:国外专利权人类型构成(2012年) (39)4.有效专利分析 (39)图37:国内专利权人专利状态分布(1985-2012年) (40)图38:国外专利权人专利状态分布(1985-2012年) (40)图39:专利权人分布(1985-2012年) (41)图40:国内专利权人类型分布(1985-2012年) (4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图42:国内授权维持率(1985-2012年) (42)图43:国外授权维持率(1985-2012年) (43)5.专利寿命分析 (43)图44(a):国内外农业发明专利寿命的经验分布 (44)图44(b):中国与主要国家农业发明专利寿命的经验分布 (44)表9:国内农业发明专利平均预期寿命 (45)表10: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时间排行榜 (46)(三)发明专利主要技术领域分析 (48)表11:发明专利前三位技术领域 (48)(四)农业发明专利分行业排行榜 (49)表12:种植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49)表13:种植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0)表14:畜牧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1)表15:畜牧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2)表16:食品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3)表17:食品业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4)表18:渔业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表20:农化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7)表21:农化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58)表22: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排名(企业) (59)表23:农业生物技术发明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60)(五)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总排行榜 (61)表24: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排名(企业) (61)表25:农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排名(教学科研单位) (66)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编制注:1.本报告所指农业专利指:种植业、畜牧业、食品业、渔业、农化和农业生物技术总计六个行业的专利;其中农业生物技术的专利中包含微生物和酶在前面五个行业中应用的专利;2.本报告所指专利为发明和实用新型;3.2012年授权专利指授权时间为2012年;4. 由于专利数据库收录数据有时间滞后性,并且专利申请从提出申请到公开公布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因此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数据有所偏差,均少于实际的专利申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