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和垂体病变影像
- 格式:ppt
- 大小:14.09 MB
- 文档页数:92
正常垂体MRI影像解读(一)'开一个新系列,替观众老爷读书,大概分几期把垂体及垂体瘤的MRI影像啃完,每一期干货大概千字文,原则是:不耽误大家刷抖音、追剧/番、吃鸡、打王者农药...'一.垂体前叶正常垂体在成年人里是形态各异的,主要与垂体前叶相关。
而垂体前叶的形态和信号差异主要与年龄和性别相关。
在成年人中,垂体前叶在MRI上信号比较均一,信号强度在T1W上与颞叶白质相近。
但在婴幼儿上,垂体前叶有着差异性的变化。
出生5天的新生儿前叶信号强度和后叶类似,在T1w上都是高信号;出生12天时,前叶信号仍高,但可以看出与垂体后叶的差异;到7周时,前叶信号进一步降低,但仍存在相对高信号;到21个月时,垂体前、后叶信号趋于成年人化。
同样对青春期的男、女生,垂体前叶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性。
7岁男孩的垂体与出生21月的幼儿几乎无异。
但15岁女孩的垂体前叶明显增大。
阅片注意事项:1.在看垂体MRI影像时,蝶鞍的大小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垂体大小的判断,对于小蝶鞍来说,正常垂体可能都放不下,会突出垂体窝,让我们觉得垂体增大了,反之亦然!新生儿从出生到2个月大,垂体一般会大一些,圆一些,两个月之后,垂体会变小、扁平一些。
2.在判断垂体前叶信号强弱时,也应尽量避免主观判断,新生儿出生后到2个月大,垂体前叶的T1w信号一般是高信号,这可能与垂体前叶分泌和储存激素蛋白的活动强度相关。
2个月后,信号基本与脑干相同,脑干和颞叶白质信号可用作前叶信号参考。
垂体后叶从出生到成年,T1W上一直都是高信号。
3.对于成年男性,垂体高度一般不会超过7mm,超过7mm需要警惕;而50岁以下的女性,垂体高度可以到8-10mm,形态更圆。
4.注射钆剂增强扫描,T1+CE影像上,垂体前叶会被均匀强化。
二.垂体柄正常情况下,从矢状位看,垂体柄的上端要粗一些,下端要细一些,类似也给“漏斗”。
如果垂体柄上下一样粗,成为“管状”,需要警惕垂体柄异常。
垂体病变的MRI分析一、垂体2.结构及解剖:①神经部和中间部称为垂体后叶,结节部和远侧部称为垂体前叶;中间部:是位于远侧部和神经垂体之间的一层薄薄上皮细胞。
它起源于Rathke囊的后壁,含有Rathke囊的残留腔,表现为变长的狭窄囊泡。
这些可能会引起Rathke裂囊肿(亦称中间部囊肿)。
②腺垂体含有嗜酸、嗜碱性及嫌色细胞,主要分泌一些蛋白及多肽类激素: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黑色细胞刺激素(MSH)。
神经垂体不能分泌激素,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T),通过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神经纤维被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起来,当身体需要时释放到血液中。
3.垂体血供:垂体前叶、后叶分别由颅底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下动脉供血,垂体柄由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共同供血,因此垂体增强时强化顺序:垂体后叶、垂体柄、垂体前叶。
最后经垂体下静脉引流至硬脑膜静脉窦。
下丘脑(视上部-结节部-乳头部)-垂体4.垂体高度胎儿、新生儿的腺垂体稍凸,T1WI呈稍高信号(可能与垂体内多肽类激素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关);生后2个月垂体形态信号↓呈正常年长儿脑灰质信号;新生儿垂体T1WI青春期女孩垂体高度可达8-10mm,男孩可达7-8mm;50岁以下垂体高度明显大于50岁以上垂体高度;一般而言儿童垂体高度>7mm,男性垂体高度>9mm即可诊断垂体异常;5.正常垂体的影像表现CT平扫:很难显示,有时会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IR平扫:T1WI:垂体前叶等信号,后叶高信号(约10-15%垂体后叶高信号不显示);T2WI等信号,与脑灰质类似;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二、鞍区-垂体MRI解剖扫描:矢状位、冠状位T1WI、T2WI薄层扫描(≤3mm);矢状位、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全脑轴位FLAIR扫描可作为补充序列;必要时加扫DWI序列;三、垂体常见疾病1.垂体增生:由一种或多种细胞(能分泌激素)数量的增加引起的单纯性垂体增大,但不会引起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