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氧气吸入的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 格式:pptx
- 大小:355.46 KB
- 文档页数:17
一、背景氧气吸入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缓解和纠正缺氧症状。
然而,氧气吸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无效吸氧、氧中毒、气管黏膜干燥和肺损伤等。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内容1. 无效吸氧(1)原因:供氧装置连接不紧密、吸氧管道脱落、扭曲、堵塞、呼吸道不通畅等。
(2)处理措施:①立即检查供氧装置、管道连接,确保其完好无损;②检查吸氧导管的通畅情况,妥善固定吸氧管道,避免脱落、移位、扭曲折叠;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④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调整吸氧流量,直至症状缓解。
2. 氧中毒(1)原因:长时间给予高浓度给氧,导致肺实质的改变。
(2)处理措施:①立即降低吸氧浓度,将氧气浓度调整为安全范围;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吸氧治疗;③必要时,可给予支气管解痉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④如病情严重,应立即通知医生,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
3. 气管黏膜干燥和肺损伤(1)原因:氧气浓度过高或吸氧时间过长。
(2)处理措施:①降低吸氧浓度,缩短吸氧时间;②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③观察患者呼吸道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其他并发症(1)原因:吸氧终端装置污染、患者自身疾病等。
(2)处理措施:①定期清洁吸氧终端装置,防止污染;②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出血等症状,及时通知医生;③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
三、应急预案实施1. 培训医护人员,提高对氧气吸入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能力;2. 设立氧气吸入并发症应急预案小组,负责应急预案的执行和监督;3. 加强对患者病情的观察,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4. 定期评估应急预案的执行情况,不断优化应急预案。
四、总结氧气吸入并发症的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熟悉本预案,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以确保患者安全。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一)气道黏膜干燥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干燥症状(呼吸道刺激症状)一给予超声雾化吸入一长期吸氧者床旁使用加湿器T安抚患者及家属。
(二)无效吸氧
处理流程:出现无效吸氧T立即查找原因T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三)氧中毒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氧中毒症状T立即降低吸氧流量T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四)二氧化碳潴留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二氧化碳潴留症状一立即调整氧流量为1~21./min—通知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一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一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建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一做好床旁交接班。
(五)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处理流程:患者出现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症状T遵医嘱处理T安抚家属。
(六)肺组织损伤
处理流程:出现肺组织损伤表现→及时将氧流量降低一报告医生、护士长一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措施T安抚患者及家属T严密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T做好床旁交接班一科室讨论分析→按不良事件上报护理部。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处理一、无效吸氧预防及处理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溢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
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病人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幔、呼吸是否平稳、发组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 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二、气道黏膜干燥预防及处理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及时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2.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 / min。
重度缺氧4〜6L / min,小儿1〜2L / min。
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3.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4.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温和加热。
三、氧中毒预防与处理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育,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4.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吸氧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氧中毒】
预防:
1、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
2、加强巡视,告诉病人及家属在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3、用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缺氧情况,按病情选择合适的用氧方法
及氧浓度。
4、定期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
处理:
1、对于长期高浓度吸氧者,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应警惕氧中毒可能。
2、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时做好血气分析.
3、必要时给予机械通气。
【气道黏膜干燥】
预防:
1、做好氧气湿化,保持湿化水在规定的范围,按要求每天更换吸氧
装置。
2、每天二次做好鼻导管护理。
3、吸氧过程中,需要调节氧流量时,应先取下鼻导管,调节好氧流量
后,再与病人连接。
停用氧时,先取下鼻导管,再关流量表.防止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肺部组织。
处理:
1、鼓励病人适当增加饮水量。
2、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
3、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保持气道湿润。
4、遵医嘱给予化痰药治疗。
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中毒
预防:
1、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
2、有效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时间。
处理:
1、选择机械通气。
2、密切观察出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吸气时加重,咳嗽、呼吸困难等。
3、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血气分析。
(二)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
1、湿化瓶装置,以湿化氧气。
2、用氧者,应每日更换导管1-2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适当补充水分。
处理:
补充体内水分,必要时可以选择雾化吸入的方式促进气道湿化,比如使用生理盐水。
(三)呼吸抑制
预防:
低流量、低浓度控制性给氧。
处理:
1、机械通气
2、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
(四)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
1、预防呼吸道阻塞。
2、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排出。
处理:
1、抗感染治疗。
2、加强痰液的引流。
3、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
(五)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
1、氧浓度低于40%以下,并控制呼吸。
2、控制吸氧时间。
处理:
冷凝治疗和激光治疗。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气道黏膜干燥(一)预防1、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对发热病人,做好对症处理。
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其配合改用鼻腔呼吸,利用鼻前庭黏膜对空气有加温加湿的功能,减轻气道黏膜干燥的发生。
2、对病情严重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3、根据病人缺氧情况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
4、加温加湿吸氧装置能防止气道黏膜干燥。
(二)处理1、对于气道黏膜干燥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超声雾化器可随时调节雾量的大小,并能对药液加温和加热。
二、氧中毒(一)预防1、严格掌握吸氧指征、停氧指征。
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过45%。
根据氧疗情况,及时调节氧流量、浓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流量吸氧。
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宣教,告诫病人吸氧过程中勿自行随意调节氧流量。
(二)处理吸氧过程中,经常做血气分析,动态观察氧疗效果。
一旦发现病人出现氧中毒,立即降低吸氧流量,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三、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一)预防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低体重儿勿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浓度小于40%。
(二)处理1、对于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后出现视力障碍的患儿应定期行眼底检查。
2、已发生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四、鼻衄(一)预防1、正确掌握插管技术,插管时动作轻柔。
如有阻力,要排除鼻中隔畸形的可能,切勿强行插管,必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
2、选择质地柔软、粗细合适的吸氧管。
3、长时间吸氧者,注意保持室内湿度,做好鼻腔湿化工作,防止鼻腔黏膜干燥。
拔除鼻导管前,如发现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石蜡油湿润,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
(二)处理如发生鼻衄,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局部止血处理。
如使用血管收缩剂或局部压迫止血。
氧气吸入操纵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无效吸氧(一)临床表示病人自感空气缺少.呼吸辛苦.胸闷.焦躁.不克不及平卧.查体: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良,氧分压降低,口唇及指(趾)甲床紫绀.鼻翼鼓动等.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产生转变.(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检讨氧气装配.供氧压力.管道衔接是否漏气.2.吸氧前检讨吸氧管的通行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懂得气泡溢出情形.吸氧管要妥当固定,防止脱落.移位.在吸氧进程中随时检讨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对运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轻易被排泄物堵塞.3.遵医嘱或依据病人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4.对气管切开的病人,采取气管套管供应氧气.5.实时消除呼吸道排泄物,保持气道通行.排泄物较多的病人,宜取平卧位,头倾向一侧.6.吸氧进程中,周密不雅察病人缺氧症状有无改良,准时监测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7.一旦消失无效吸氧,立刻查找原因,恢复有用的氧气供应.气道粘膜湿润(一)临床表示消失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咳嗽,无痰或痰液黏稠,不轻易咳出.部分病人有鼻衄或痰中带血.(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实时填补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对有张口呼吸习惯的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争夺其合营改用鼻腔呼吸;对病情轻微者,可用湿纱布笼罩口腔,准时改换.2.依据病人缺氧情形调节氧流量,轻度缺氧1~2L/min,中度缺氧2~4L/min,重度缺氧4~6L/min,小儿1~2L/min.吸氧浓度控制在45%以下.3.加温加湿吸氧装配能防止气道黏膜湿润.4.对于气道黏膜湿润者,赐与超声雾化吸入.氧中毒(一)临床表示氧中毒的特色是肺本质转变,如肺泡壁增厚.出血.一般情形下中断吸纯氧6小时后,病人即可有胸骨后炽热感.咳嗽.恶心.吐逆.焦躁不安.面色惨白.胸痛;吸氧24小时后,肺活量可削减;吸纯氧1~4天后可产生进行性呼吸艰苦.有时可消失目力或精力障碍.(二)预防与处理措施1.严厉控制吸氧指征.停氧指征.选择恰当给氧方法.2.严厉控制吸氧浓度,一般吸氧浓度不超出45%.依据氧疗情形,实时调剂吸氧流量.浓度和时光,防止长时光高流量吸氧.3.对氧疗病人做好健康教导,申饬病人吸氧进程中勿自行随便调节氧流量.4.吸氧进程中,经常做血气剖析,动态不雅察氧疗后果.一旦发明病人消失氧中毒,立刻降低吸氧流量,并陈述大夫,对症处理.腹胀(一)临床表示缺氧症状加重.病人焦躁.腹胀显著,腹壁张力大,呼吸急促表浅,胸式呼吸削弱,口唇青紫,脉搏细速,呈急性表示,轻微者危及性命.(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准确控制鼻导管的运用办法.2.用鼻塞吸氧法,鼻前庭或面罩吸氧法能有用地防止此并发症的产生.3.如产生急性腹胀,实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沾染病人消失局部或全身沾染症状,如畏寒.发烧.咳嗽.败血症等.(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每日改换吸氧管.氧气湿化瓶及湿化瓶内湿化液,湿化瓶每日消毒.2.湿化瓶内液体为灭菌处理的冷开水.蒸馏水.3.每日口腔护理2次.4.插管动作宜轻柔,以呵护鼻腔黏膜的完全性,防止产生破损.5.若有沾染者,去除引起沾染的原因,运用抗生素抗沾染治疗.鼻衄(一)临床表示鼻腔黏膜湿润.出血,血液自鼻腔流出.(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准确控制插管技巧,插管时动作轻柔.若有阻力,切勿强行插管.须要时改用鼻塞法吸氧或面罩法吸氧.2.选择质地柔嫩.粗细适合的吸氧管.3.长时光吸氧者,防止鼻腔黏膜湿润.铲除鼻导管前,如发明鼻导管与鼻黏膜粘连,应先用湿棉签或液体白腊潮湿,再轻摇鼻导管,等结痂物松脱后才拔管.4.如产生鼻衄,实时陈述大夫,进去处血处理.肺组织毁伤(一)临床表示呛咳.咳嗽.轻微者产朝气胸.(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在调节氧流量后,供氧管方可与鼻导管衔接.2.原面罩吸氧病人在改用鼻导管吸氧时,要实时将氧流速减低.过敏反响呼吸艰苦加重,病人球结膜充血,皮肤瘙痒.或接触吸氧管的鼻腔肿胀.痛苦悲伤.面部粘胶布的皮肤发红.起水泡,甚至皮肤溃疡.(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具体讯问病人过敏史,包含药物.用物等.2.酒精过敏者,湿化液禁用酒精.3.产生过敏反响者,实时去除过敏原,赐与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二氧化碳麻醉(一)临床表示神志隐约,嗜睡,神色潮红,呼吸浅.慢.弱,皮肤潮湿,情感不稳,行动平常.(二)预防及处理措施1.对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着,应以低流量.低浓度中断给氧为宜.2.对慢性呼衰病人采取限制性给氧,经常运用低流量中断鼻导管或鼻塞吸氧.氧浓度24%~33%,氧流量控制在1~3L/min.3.对病人及家眷解释低流量吸氧的特色和主要性.防止病人或家眷私自调大吸氧流量.4.增强病情不雅察,将慢性呼衰病人用氧情形列为床旁接班内容.5.在血气剖析动态监测下调剂用氧浓度,以不升高PaCO2为原则,一般用氧浓度以24%为宜,若在中断用呼吸高兴剂时,给氧浓度可恰当增大,但不超出29%. 6.一旦产生高浓度吸氧后病情恶化,不克不及立刻停滞吸氧,应调剂氧流量为1~2L/min后中断给氧,同时运用呼吸高兴剂.增强呼吸道治理,保持呼吸道通行,促进二氧化碳排出.7.经上述处理无效者应树立人工气道进行人工通气.。
氧气吸入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并发症1.干燥和刺激:氧气吸入会导致口腔和呼吸道的干燥,从而导致口干、咽喉痛、鼻塞等不适感觉。
2.氧中毒: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可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病变和肺气肿,表现为失眠、头痛、共济失调等症状。
3.火灾:氧气是一种助燃剂,氧气吸入过程中,如果有火源或者使用不当的丙烷或氢气装置,可能引发火灾。
4.气胸:氧气吸入时,如果与气管插管或胸廓有关的组织发生破裂,可能导致气胸。
二、预防和处理1.干燥和刺激: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预防或处理干燥和刺激问题:a.使用湿化器:将氧气通入湿化器中,使氧气湿润,减少干燥感。
b.使用口腔滋润剂:使用口腔滋润剂涂抹在口腔黏膜上,减轻口干和咽喉痛。
c.适当加湿: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
2.氧中毒:预防和处理氧中毒的方法包括:a.控制吸氧浓度:根据患者需氧情况,选择适当吸氧浓度。
一般氧气浓度不超过40%。
b.监测血氧饱和度:使用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根据监测结果调整吸氧浓度。
c.定时休息:使用氧气吸入时,要让患者定时休息,避免长时间吸氧。
3.火灾:预防火灾并处理火灾的方法包括:a.使用正确的氧气装置:选择合格的氧气装置,确保装置安全可靠。
b.避免火源:在使用氧气装置时,要远离火源,禁止吸烟。
c.学习火灾应对知识:学习火灾应对知识,了解如何使用灭火器和其他应急措施。
4.气胸:预防和处理气胸的方法包括:a.定期检查气管插管和胸廓:对于气管插管患者,要定期检查插管是否与气胸有关的组织发生破裂。
b.使用合适的氧气装置:选择适合患者的氧气装置,避免使用不当的装置或方式。
c.尽量减少插管时间:减少插管时间可以降低气胸的发生风险。
总结起来,氧气吸入操作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是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正确选择和使用氧气装置,控制吸氧浓度,定期检查患者状况,并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行预防和处理,可以确保氧气吸入治疗的安全有效。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护理技术01.无效吸氧:【临床表现】患者烦躁、呼吸急促、胸闷,缺氧症状无改善,氧分压下降。
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均发生改变,患者自感空气不足、呼吸费力、胸闷烦躁、不能平卧,口唇及指(趾)甲床发组、身翼扇动等。
【风险评估】(I)中心供氧站或氧气瓶气压低,吸氧装置连接不紧密。
(2)吸氧管扭曲、堵塞、脱落。
(3)吸氧流量未达到病情要求。
(4)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鼻导管(鼻塞)吸氧,氧气从套管逸出,未能有效进入气管及肺。
(5)气道内分泌物过多,氧气不能进入呼吸道。
【预防措施】(1)检查氧气装置、供氧压力、管道连接是否漏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吸氧前检查吸氧管的通畅性,将吸氧管放入冷开水内,了解气泡逸出情况。
吸氧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移位。
在吸氧过程中随时检查吸氧导管有无堵塞,尤其是对使用鼻导管吸氧者,鼻导管容易被分泌物堵塞,影响吸氧效果。
(3)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的病情调节吸氧流量。
(4)对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管套管供给氧气。
(5)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分泌物多的患者,宜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6)吸氧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患者是否由烦躁不安变为安静、心率是否变慢、呼吸是否平稳、发州有无消失等。
并定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处理措施】一旦出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找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恢复有效的氧气供给。
02.气道黏膜干燥:【临床表现】气道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
部分患者有鼻出血。
【风险评估】(1)氧气湿化瓶内无湿化液或湿化液不足,氧气湿化不充分,尤其是患者发热、呼吸急促或张口呼吸,导致体内水分蒸发过多,加市气道黏膜干•燥。
(2)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60设(3)因氧气是一种干燥气体,长期、持续吸氧易引起呼吸道黏膜干燥。
【预防措施】(1)对于长期吸氧者,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再吸入,以减轻刺激作用。
(2)吸氧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氧气湿化瓶内的湿化液。
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常见的临床治疗方法,用于改善氧气供应和药物直接到达呼吸道的效果。
然而,这些操作也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氧中毒、气道刺激、呼吸道感染等。
为了预防和处理这些常见的并发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氧中毒的预防和处理:-选择适当的氧气流量和浓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氧气流量不应超过每分钟5升,浓度不应超过40%。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心率,以确保氧气治疗的效果,并及时调整氧气流量和浓度。
-避免过度使用氧气,尤其是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过度补充氧气可能导致呼吸抑制。
-如出现氧中毒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呼吸急促等,应减少氧气流量和浓度,并复查血氧饱和度及心率。
2.气道刺激的预防和处理:-避免过高浓度的气雾剂用于雾化吸入,以免刺激呼吸道黏膜。
-使用适当大小的面罩或儿童鼻塞,确保合适的密封性,避免气泄漏。
-避免使用过于频繁或过长时间的雾化吸入,避免过度刺激呼吸道。
3.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处理:-保持呼吸设备的清洁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在使用雾化吸入前,检查设备是否清洁完好,如有损坏或老化的部件应及时更换。
-对于有呼吸道感染风险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囊肿纤维化等,可以添加抗生素或抗菌药物到雾化溶液中,预防或治疗呼吸道感染。
4.处理其他并发症:-如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发红、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吸入操作,并及时就医。
-如出现气道阻塞或呼吸急促等问题,应检查气道通畅性,调整呼吸姿势,如有需要可以进行人工气道管理。
-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预防和处理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操作的并发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目标。
合理使用氧气流量和浓度,保持设备的清洁和消毒,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但在进行操作时仍需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及时向医生汇报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