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第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马原第三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1、地理环境含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作用: 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含义: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总和。
作用: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3、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含义: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
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二)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1、按照程度的高低可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按照范围可以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
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2)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语言学、逻辑学。
3、按照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c.社会意识受反映者(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a.先进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b.落后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非平历互动)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非同)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不平)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历史)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一、本章结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客体角度)【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科学技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体角度)【人民群众;个人】二、知识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社会意识的产生基础是社会存在;②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要求一切从国情出发,并充分发挥本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解决本国的发展问题。
(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最后,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更替和发展。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其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阻碍或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其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或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五)阶级斗争和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它可以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质变),或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量变)。
正确评价阶级斗争的作用,坚持阶级分析法,尤其学会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①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重视革命作用,反对改良主义。
(六)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社会主义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
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坚持和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科学技术尤其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消极作用: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它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既要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又要减少或避免科技带来的消极作用,尤其解决‚全球问题‛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P126略)(八)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的作用: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的作用:①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②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P132;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P134-。
三、课后思考题思路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得决定性力量。
思路:参考“知识要点(二)”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思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属于生产工具,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也证明我国古代的辉煌和领先地位,而我国近代由于种种原因生产力是落后的,包括现在,所以现在我们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说法,希望发展生产力,再创辉煌。
(1)这段话蕴涵了的唯物史观道理,主要从生产力的角度去强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P114-115.(2)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思考和认识,围绕生产力的要求,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近代的落后导致社会革命,现代的改革,尤其要强调我社会主义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P123。
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思路:科技的社会作用要指出其两重性(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的表现),要求我们发挥其积极作用(有所为),避免其消极作用(有所不为).(P134-137略)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思路:(1)这是因为尽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略)。
(2) 搞清这些道理,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积极提高自己的科学人文素养,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思路:(1)不同自然界,社会历史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从客体的角度来讲的。
‚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这是从主体的角度来讲的。
所以不矛盾。
那为什么‚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从人民群众的社会作用(群众史观)上强调P131-132.(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作用P134-135。
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请举例说明这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思路:这是唯物史观的要求。
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并举例(p146略)。
6、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思路:群众路线是什么?(略);坚持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理论意义):群众史观原理的要求(P140-142 略);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P143-144 略)。
四、考研真题1、(2007年考研真题第4题)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有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B)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2、(2010年考研真题第18题)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 (CD)A.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出路 B.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C.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 D.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3、(2013年考研真题第18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 (ABD)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B.从质上说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4、(2014年考研真题第18题)作家史铁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讲道,奶奶告诉他的故事与通常的说法不同:一般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奶奶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又多了一个星星,人死了就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个亮了。
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对我们理解个人在社会历史的作用的启示有(AD)A. 历史是无数个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结果B. 杰出个人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C.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D. 每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5、(2015年考研真题第19题)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BCD)A.杰出人物能修改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C.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D.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五、补充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13.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