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历史沿革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13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运河。
这条运河因朝代不同,名称也不断变更。
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
这条运河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鸿沟就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交流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它就是综合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就是鸿沟的关键组成部分。
惠济区处在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繁盛,天然湖泽辽阔原产,就是鸿沟的起点,也就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造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
大梁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敖山(广武山)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
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
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
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1水运交通网。
鸿沟运河的开通,发展了交通,相应地刺激了商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
《盐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
”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进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即为后来的秦始皇)派遣大将王贲攻踢魏国,在惹来黄河进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扯开小豁口,滚滚的黄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到严重破坏。
秦国利用水战,轻而易举地攻灭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隋朝历史】安徽泗县发掘出隋唐大运河北堤坝
2021年04月15日 09:23 来源:中安在线
昨天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在对泗县一处汉代至唐宋的古遗址发掘中,首次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此堤坝的发现将隋唐大运河现存古河道向北延伸了7.5米。
据负责此次考古发掘的现场负责人任一龙介绍,该遗址位于泗县长沟镇刘圩村,为了配合徐明高速公路(徐州――明光)建设,3月1日开始,他们对这里的一处汉代至唐宋时期的古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4月10日遗址发掘结束。
此次共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
发掘中,他们不仅发现包括陶器、瓷器、骨器以及铜器在内的65件文物,而且他们还发现不少当年人们生活遗留下来的遗迹,如古墓葬、灰坑、柱洞和古水沟等。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最让他们激动的是此次发掘中他们不仅首次在泗县发现了隋唐大运河的北堤坝,而且该堤坝的发现还将现存古河道向北推进了7.5米。
另外,考古人员在古河道的边上还发现了大量人为踩踏的痕迹,这些遗迹的发现,说明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已经相当繁盛。
据了解,隋唐大运河是我国隋代开凿的一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全长2700公里,在泗县境内长约25公里。
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在隋唐时期繁盛一时,南宋时期由于都城南迁至杭州,隋唐大运河逐渐萧条。
至明代中期,因黄河多次泛滥被掩埋于地下。
2021年12月,我国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次出土的遗址对于隋唐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记者王素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的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对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进行浅析,并探讨遗产保护的策略。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达到全盛,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之一。
而通济渠则是大运河的支流之一,在宋代至明代达到繁荣时期。
通济渠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全长220公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条古代运河渠道,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大运河通济渠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从济南引水,通过调水设施灌溉田地,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渠道两岸还遗留有许多古代的引水工程和水利设施,包括水闸、水门、桥梁等,这些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遗产,对研究古代水利和农业生产方式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北的重要水上交通线路。
作为大运河的支流,通济渠是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通济渠两岸还分布有许多古代的港口、码头和城市遗址,这些是古代交通文化的重要见证。
大运河通济渠沿线还分布有许多文物古迹,如寺庙、古桥、碑刻等,这些遗产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建筑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加强科学考古和遗产保护的研究工作。
对大运河通济渠沿线的文物和历史遗迹进行科学调查和保护,建立详细的文物档案和遗址数据库,为后续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立法和管理,健全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大运河通济渠遗产的专项管理,划定保护范围,建立健全的遗产保护机构和管理体系,加强对遗产保护的监督和管理。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摘要: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与地位1.泗阳大运河简介2.在我国大运河体系中的地位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与生态环境1.地理分布与走向2.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意义1.历史文化遗产2.经济发展与产业带动四、泗阳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规划1.保护与开发并重2.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正文:泗阳大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泗阳县,是我国大运河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连接了长江和淮河,为我国古代水路交通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与地位泗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当时是吴国的水利工程。
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和拓展,成为了我国古代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
在隋唐时期,大运河更是成为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命脉”。
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与生态环境泗阳大运河从北向南贯穿泗阳县,总长约30公里。
沿途生态环境优美,不仅具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拥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对泗阳大运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确保了运河水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与经济意义泗阳大运河沿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桥、古街、古驿站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此外,大运河的开发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业升级。
如今,泗阳县依托大运河资源,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产业,进一步提高了地区经济水平。
四、泗阳大运河的未来发展规划泗阳县政府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致力于将泗阳大运河打造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区域。
泗县旅游全攻略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泗县,您想知道泗县有哪些景点吗?下面就让我来带着大家共同开启美好的旅程吧!第一站屏山镇景点。
1、屏山,从泗县县城出发,沿着104国道向北10公里,就到了屏山。
屏山上林木葱云,景色宜人,屏山夕照是古泗州八景之一。
南侧可以进入山洞,洞内冬暖夏凉,长达几公里,需持强光手电进入。
东南山坡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巨型棠梨古树,树下是一家美味实惠的农家乐餐馆。
2、蟠龙山。
蟠龙山俗称老山,位于泗县正北约15公里处,从屏山街十字路口直插正东五公里即可到达。
蟠龙山虽然是座不大的山峰,却拥有多个奇妙景观和神话传说。
最著名的景观是一溜呈条状裸露的山石,石头上遍布着龙鳞一样的花纹,从西侧的山顶部环绕着山腰延伸而下,就像一条蟠龙。
故名蟠龙山。
龙鳞石在被白雪覆盖、积雪即将融化时景致最为壮观,被称为“蟠龙积雪”,是著名的“虹乡八景”之一。
蟠龙山上有一座千年古刹——天宝观,原本建有99间半的寺庙建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陆续损毁。
现在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寺庙遗址和残碑等。
几年前,一些佛教徒和本地名流商贾捐款修建了3间供奉着观音菩萨的大殿,每天香火不断。
大殿前矗立着两个被附近村民保护收藏下来的千年石狮子。
让游人能够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文化气息。
蟠龙山东侧山腰处有块巨石,石头上有一个天然水井,直径约一尺,这眼水井内的山泉水常年不干。
附近人们都说这是眼神仙井,传说水母娘娘兴洪水淹没了泗州城,被张果老奉玉帝旨意捉拿住之后,便将其投进了这眼井中。
据说喝了这眼井中的水,可以治愈百病,经常有人到这里取水回家给病患者饮用。
在神仙井边上有几个清晰的驴蹄印,据说是张果老的坐骑小神驴留下的。
在蟠龙山南面山坡处,生长着一棵千年白果树,据说很有神通,许多人慕名前来焚香跪拜祈求平安。
在蟠龙山东南山脚下有一座古墓,里面埋葬着曾经的天宝观方丈陈道玄。
传说陈道玄原本是镇江的一个大财主,在役使伙计耕田时,玉皇大帝乔装下界,自称张大地,卖了一匹马给他,并称自己住在虹县(泗县古称)蟠龙山。
浅析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遗产保护策略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建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通济渠的建造,不仅给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并且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一、大运河通济渠的历史与地理情况大运河通济渠位于中国河南省,发源于太行山脉的大范围高原区,纵贯穿河南省嵩山之巅,最终注入山东泰山的东平湖。
通济渠全长约371公里,纵横南北,跨越了中国北方平原的各个地区。
通济渠的源头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又称济源渠,由此得名。
通济渠穿越的地区有陆浑、修武、卫氏、鄢陵、禹王、济源、汝南、微山、邹县等地。
通济渠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建于公元前636年至前627年之间,是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
通济渠之所以得以建设,是因为当时的周王室为了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灌溉问题,才建设了这条灌溉渠道。
通济渠也因此成为了山东、河南地区的灌溉和水运的重要通道。
通济渠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利工程的杰作:通济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
通济渠的建设不仅是当时水利工程的一大成就,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 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通济渠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山东、河南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通济渠成为了当时南北地区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3. 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保障:通济渠的建设对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济渠的建设使得周王朝得以长期稳定,并继续统一中原地区。
三、大运河通济渠的遗产保护策略通济渠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保护通济渠的历史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通济渠的遗产保护策略:1. 加大对通济渠的保护投入:加大对通济渠的文物保护投入,对通济渠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及时修复一些出现问题的地方。
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文化展示中心解说词走近运河,感悟运河历史。
中国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总长32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35座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13世纪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2700多公里,距今1400多年。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构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齐名。
它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到涿郡(北京),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通济渠肇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全长650公里,是隋炀帝时代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能体现中国古代超前规划思想和超凡建造技艺的重要河段。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足以说明当时漕运的繁忙和唐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高宗赵构为了阻止金兵南下,命东京留守杜充“掘开黄河,自泗入淮”,造成黄河改道,从而揭开了历史上黄河长期南泛入淮的序幕,通济渠逐渐湮没。
通济渠泗县段通济渠故道由灵璧县虞姬墓入虹(泗县),经泗城横穿全境,长47公里,史载“波流平缓,两岸平直”、“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
现存有水故道28.1公里,当地称汴河,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有水河道之一。
其中泗城向东至曹苗十里井庄的6公里河道,宽42—45米,深2—3米,民众自古滨水而居,村庄连成一线,称“十里长庄”。
十里井向东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19公里与老濉河河道重合,东流经青阳镇折向东南,入洪泽湖。
阐释运河,展示运河积淀。
考古成果、民间收藏、出土文物是对泗县段运河原真性、稀缺性最好的阐释;是对泗县运河文化历史积淀最好的证明。
【史志讲坛】汴河:北宋建国之本汴河的前世今生不久前,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大遗址是指大型古文化遗址,其内容包括水利设施遗址,而开封“城摞城”奇观证明,隋唐的汴州和北宋的东京早已淹埋于地下,流经这里的汴河也随之在地下沉睡。
今天,汴河在开封的一些地段已经探明,加上北宋东京城遗址入选大遗址保护,我们应当说说关于汴河的事了,并有必要提出“汴河文化”这一概念。
汴河,也称汴水、汴渠。
依据现有史料,它的历史还得从鸿沟说起。
汴河的上流为古荥渎,受黄河水,又称南济,自河南荥阳东流至山东菏泽,在荥阳的一段称蒗荡渠,又称狼汤渠、莨荡渠等,这就是战国至秦汉间的鸿沟,也就是楚汉战争中划界的地方。
这蒗荡渠东流在河南还有两段,一为官渡水,再东流至大梁城北就是阴沟,又称河沟、汳水,也即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的“河沟”。
战国以来,蒗荡渠即为中原水道交通干流,魏晋以后开封以下改称蔡水,以上改称汴水。
因此可以说古荥渎在河南境内的一段就是古汴河,而今早已湮废。
汴河故道有两个:一为古汴河故道,由今河南郑州、开封、商丘,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入淮河,元代为黄河所夺,已湮废。
二是隋朝以后的汴河故道,也即隋炀帝征发民众开掘的大运河通济渠的东段,由前故道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改东南流,经安徽宿州、灵璧、泗县,入淮河。
隋炀帝幸江都,唐宋漕运东南物资入京师皆由此道,唐代汴州城也因通济渠的开通而获得重大发展,成为东南物资北运的中继站和中原经济都会,“舟车辐辏,人庶浩繁”,所以《全唐文》有“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漕运”之说。
诗人王建的“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刘禹锡的“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等诗句均表达了唐代汴州城的繁荣。
北宋时期,汴河乃国脉所系,其地位更加重要,此是后话。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重心南移,通济渠的漕运地位降低,加上战争破坏,黄河、淮河水患淤塞而又缺少治理,通济渠也因而逐渐荒废,仅安徽泗县尚有汴水断渠,为现在保持最完整的通济渠遗址,因而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2013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2.27•【文号】文物保函〔2018〕1588号•【施行日期】2018.1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区划内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1588号安徽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涉及大运河泗县段的请示》(皖文物保〔2018〕99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在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泗县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改造项目。
一、所报方案尚需作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结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进一步明确拟建项目与大运河保护保护区划的位置关系,并就相关管理规定做出符合性说明。
桥墩选址应合理避让大运河堤岸及相关文物遗存。
(二)应科学估算交通流量,整合拟建梁园路桥梁、民庆路桥梁的通行功能。
优化相关设计,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适当缩减桥梁规模和桥面宽度;弱化桥梁外观造型和色彩,不宜采用仿古装饰性设计。
(三)应细化旧桥拆除和新桥建设的施工方案,避免旧桥拆除对运河造成破坏,完善监测措施,制订应急预案,补充生态环境、景观风貌等保护要求、污染物处置措施以及施工后期的场地清理和环境修复措施。
(四)应补充拟建项目周边的大运河标识及展示设施设计。
(五)应进一步校核方案文本和图纸,更正错误信息。
二、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实施。
三、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组织研究,提出调整方案。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27日。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
摘要:
1.泗阳大运河的概述
2.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历史文化意义
4.泗阳大运河段落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正文:
泗阳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最长、最早的人工水道。
它起于北京,贯穿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最终汇入长江,全长约1797 公里。
泗阳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也是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见证了我国古代的繁荣和昌盛。
泗阳大运河段落,位于江苏省泗阳县,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大运河河宽水深,水流平稳,是运输的重要通道。
同时,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地理位置独特,连接了北方的黄河和南方的长江,是我国古代水上交通的重要枢纽。
泗阳大运河段落的历史文化意义深远。
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南宋的黄河改道、明朝的京杭大运河修建等。
同时,这里也是许多历史文化名人的故乡,如明朝的著名文学家杨慎、清朝的著名画家徐悲鸿等。
然而,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泗阳大运河段落的运输功能逐渐被取代,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也日渐式微。
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大运
河申遗等。
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大运河、传承大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泗阳大运河段落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运河。
这条运河因朝代不同,名称也不断变更。
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
这条运河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它是综合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是鸿沟的重要组成部分。
惠济区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发达,天然湖泽广袤分布,是鸿沟的起点,也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造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
大梁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
公元前360年,魏惠王从敖山(广武山)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
在此后20多年间,魏惠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最后汇入淮河。
这些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人工运河。
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
鸿沟运河的开通,发展了交通,相应地刺激了商业、造船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由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
《盐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
”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进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派大将王贲攻打魏国,在引黄河入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扒开大豁口,汹涌的黄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严重破坏。
秦国利用水战,轻易地灭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讲解词博物馆及馆藏文物解说词一、总体概况泗县博物馆位于县政府广场南侧,为三层建筑。
建筑面积6254平方米。
一层为大厅、画像石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为泗县古代历史文明陈列;三层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泗州戏介绍和中国古鞋博物馆。
泗县博物馆建于2008年,2015年开始布展,它是一个集文物收藏、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
二、馆内展陈情况介绍一楼:画像石及重要碑刻展区主要展示1997年泗县屏山镇洼张山汉墓和2013年大庄镇街南村汉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和泗县历史上遗留下来及近年出土的重要碑刻。
洼张山位于泗县屏山镇沟赵村。
1997年12月沟赵村农民赵光怀在洼张山西南坡拓荒时发现一根刻有花纹的石梁,疑是古墓,就电话报告县文物所,县文物所逐级上报到地区、省文物局。
省文物局派员现场勘查并进行抢救性发掘。
古墓坐西面东长14米,由墓道、前室、天井和墓室组成,砖石结构、拱形墓顶已坍塌,被盗。
只发现少量陶器、鎏金铜器、漆器残片,墓主骸骨已腐朽、移位、性别难辨。
出土画像石62块,经专家认定该墓葬于东汉时期,墓主为列侯贵族或大官僚,具体姓名身份无法考证。
当地称洼张山为秦山,山西有村庄名叫秦圩子,该村并无秦姓。
民间传说该墓为小秦王墓,当是汉代秦王。
至于是哪代秦王,无法考证,当地传说恐绝非空穴来风。
该墓出土的六十二块画像石,内容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兵器等。
图案有车马图、狩猎图、劳作图、瑞兽图、迎宾图、铺首衔环图、(1.铺首衔环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青铜器以及画像石、墓门及棺椁上均有出现。
2.铺首所衔之环为门环,是用来开关大门和扣门的。
)朝拜图、百戏图、密戏图、歌舞娱乐图等等。
画像石尺幅巨大、数量多、全国少见。
从工艺上看,每块石头都打磨光滑,雕刻精细。
有浅浮雕、阴线雕,线条流畅,人物、动物姿态纷呈、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
大庄汉墓为西汉晚期墓葬。
出土于2013年底,位置在大庄镇街南村南200米处,出土画像石现存6块,为墓葬外廓。
泗县运河出土漕运残碑初考安徽泗县〃卢灿明关键词:漕运、残碑、运河、申遗内容摘要: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出土漕运残碑,初步判断是1667年—1777年时间段的清代碑,是当时虹县县令遵奉上谕按规定征收漕米及貼银而立奉训碑,昭告百姓,警示官吏。
此碑出土为提高泗县大运河申遗的成功率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2013年3月2日上午,在安徽泗县城关镇康梁村王园庄隋唐运河段(东二环路桥东侧)整治清淤过程中,施工作人员于河底淤泥中发现虹县漕粮征兑残碑。
残碑系青石材质,表面光滑,背部有建筑灰浆残留,碑上下部分断面时间较早,左侧断面痕迹较新。
碑高36厘米,宽41厘米,厚度9厘米,文字竖排。
碑有标题1列、正文12列,约108字,正文每列文字头尾均残缺不全。
现根据仅有碑文考证其年代和碑刻主旨,不揣浅陋,与大家商榷。
标题。
虹县遵奉 第一列。
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子。
第二列。
再行申严征兑漕粮陋例。
第三列。
两米五石责令州县官。
第四列。
官役卫所弁丁悍然罔畏。
第五列。
印小画会出通关淋尖。
第六列。
种需索不一而足大为。
第七列。
兑粮水次并檄监兑厅。
第八列。
本色漕米征收及。
第九列。
兑厅官严禁外合再节。
第十列。
务照勒石永禁恪遵官。
第十一列。
民交兑致滋横索自然。
第十二列。
勒索陋规并。
一、碑文时间上下限初考1、碑文标题‚虹县遵奉‛,初判断碑文时间下限为1777年。
‚虹‛为残字,与第二字‚县‛连读可断为‚虹‛字,虹县建臵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泗虹合志》有‚析夏丘臵虹县‛的记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县裁归泗,为虹乡‛①,虹县降为虹乡。
1777年虹县不在,也就不能再称呼‚虹县尊奉‛2、正文第一列‚。
庐凤滁和广等处地方子。
‛初判断碑文时间上限为1667年。
既然是等处地方,那么‚凤‛应指凤阳府,凤阳府的出现应在明朝之后。
‚凤阳府元濠州,属安丰路。
太祖元年升为临濠府。
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七年八月曰凤阳府‛。
‚领州五,县十三‛。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介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而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则是指泗阳地区大运河的独特风景和特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文化底蕴以及旅游价值。
历史背景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经过数次修建和扩建,成为连接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道。
泗阳地区位于大运河的南段,历史上曾是大运河运输的重要节点。
在古代,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是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
地理特点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地处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境内,全长约30公里。
这一段的大运河河道宽阔,两岸树木葱茏,河水清澈见底。
大运河两岸还有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如古桥、古堤、古亭等,与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文化底蕴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这里有许多古代建筑,如清代的古桥、明代的古亭等,这些建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美和精湛工艺。
其次,这里还保存了许多古代文物,如石刻、碑文等,这些文物见证了泗阳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此外,泗阳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赛龙舟、放纸鸢等,这些活动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旅游价值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
首先,这里的自然景观优美宜人,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其次,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丰富多样,吸引了大量的文化爱好者和历史学家前来参观和研究。
此外,泗阳还举办各种各样的旅游活动,如大运河文化节、民俗游园会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保护与发展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泗阳加强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巡查和监管。
同时,泗阳还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组织了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提高了人们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了解。
结论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泗阳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泗阳大运河段落姿态摘要: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四、泗阳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正文:泗阳大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泗阳县,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连接了黄河和长江,构成了古代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泗阳大运河的历史背景泗阳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为了抵御楚国的侵略,开凿了邗沟。
而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邗沟逐渐演变成了大运河的一部分。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下令拓宽和疏通邗沟,使之成为一条连接黄河和长江的黄金水道,这就是今天泗阳大运河的前身。
二、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泗阳大运河从北向南贯穿泗阳县,全长约30公里。
河道的宽度在100-200米之间,河床的平均深度约为7米。
泗阳大运河的地理特点是水流平缓,河面开阔,为古代水上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泗阳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泗阳大运河沿线有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如世界文化遗产——清口枢纽,以及众多的古桥、古街、古村落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古代水上运输的繁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干。
此外,泗阳大运河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廊道,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泗阳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加大了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同时,还在泗阳大运河沿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大运河文化艺术节、运河马拉松等,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
总之,泗阳大运河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