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上的岳飞与小说中的岳飞
- 格式:doc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3
岳飞的历史故事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故事是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岳飞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览。
1 人物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代相州汤阴人,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抗金英雄。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善诗词、书法。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
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
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
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不受破坏损失,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宋史》称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
而赵构、秦桧、万俟卨等人将永远是千古罪人。
2 生平经历岳母刻字公元1103年(北宋崇宁二年),岳飞诞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少年岳飞,为人沉厚寡言,常负气节。
喜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之书,常手不释卷。
拜周同(《说岳全传》等改为“周侗”)为师,学习骑射,不逾月尽悉其术,能左右射。
之后又拜陈广为师,学习刀枪之法,“一县无敌”。
岳飞生有神力,能挽弓三百宋斤,腰弩八石,“时人奇之”。
初露峥嵘靖康元年冬,康王赵构到相州,于腊月初一日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岳飞随同刘浩所部一起划归大元帅府统辖。
刘浩为元帅府前军统制,赵构命他南趋濬州(今河南浚县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驰援开封的疑兵,自己则率领元帅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岳飞的英雄主要事迹简介岳飞的英雄主要事迹简介1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岳飞的英雄主要事迹简介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古往今来人们所歌颂的英雄精神。
为了民族的复兴,为了祖国的富强,有多少英雄依然担负起重担,为国为人民而牺牲。
我们应该牢记如今舒适富强的生活是靠英雄的热血换来的,这让我们如何不崇尚英雄?还记得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英雄纪念碑吗?还记得9。
3阅兵式上那300余名老兵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滚滚长江,淹没了无数英雄的惊世伟业,但我们对英雄的敬意犹在。
他们是英雄,因为他们有着革命的激情,有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我们所崇尚的。
论英雄而不论年代,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是数不胜数的。
古有岳飞‘精忠报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国难当头,为国驱使效命,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国家的建设与快速发展,“中国梦”的实现,依然需要这样的爱国精神。
几经诱利,几经威吓,几经折磨,文天祥在忠与奸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正是体现出他的一身傲骨,他是值得我们崇尚的英雄。
英雄不一定是在战场上为国杀敌,英勇奋斗的将士也可以是英雄。
岳飞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14篇)岳飞个人生平事迹介绍精选篇1精忠园的两侧写着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于岳飞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南宋时期的爱国抗金将领亦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公元1125年金人大举入侵中原地带,年少的岳飞怀着“精忠报国”的决心,应谢你从军,从此开始了与金人作战,多次打败金兵。
但是一切并不是那么美好,昏庸的南宋的统治者偏安东南一隅。
以宰相为首的秦桧主张投降派,多次向金人求和,反对抗战。
但以岳飞为首的抗金将领却是主张战,收复失地。
于是,朝廷之上相争,究竟是战还是降?从古自今,帝王无论昏庸与否都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
有的只是真正的爱国之士得不到重用,这是每个朝代都会发生的很平常的事情。
亦如岳飞,他生于南宋最为颓败的时候。
国家正遭受着敌军金人的入侵。
任何一个在这个时代的人,只要他有心,就都不会置之不理。
更何况岳飞如此钟爱他的国家呢?他严格练兵,谁人不知“岳家军呢?”可是即便他再爱国,再想奋力杀敌又如何?皇帝不准,他一个臣子能奈何?作为臣子,他只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后来金兵被岳家军打败,岳飞本想趁胜追击。
可是呢?一纸求和的圣旨深深的挡在了他的面前,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收回的.领土再一次被金兵占领。
岳飞恨啊!他恨金兵的入侵,恨皇帝的屈辱求和,恨以秦桧为首的求和派。
可是他只能恨,然却无能为力。
每每想到这里,岳飞只能将满腔的愤怒压在心间,他只能无声的叹息。
岳飞一生注重“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他无时无刻想到的都是他的国家。
“精忠报国”就是他的信念,然他只是一介臣子,能奈何?对于岳飞我同情他,我不知道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和悲愤写下了满江红,南宋的爱国将领亦如岳飞这般的太多太多。
在这其中最让人憎恨的就是宰相秦桧了吧!我不知道秦桧怀着怎样的想法甘心出卖自己的国家,难道就是金人对他的诱惑吗?如果他也有岳飞一般的坚定信念,我想南宋或许就不会灭亡,说不定失去的地方也被岳飞收回。
可是秦桧没有,他多次暗害岳飞。
历史上岳飞是谁岳飞,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岳飞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岳飞的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汉族。
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南宋著名战略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飞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则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连结河朔之谋的缔造者。
同时又是两宋以来最年轻的建节封侯者。
南宋中兴四将之首脑。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他挥师北伐,先后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
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岳飞的军事思想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
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
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而且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
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
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
他列举春秋晋国“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
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
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
历史上恨铁不成钢的故事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恨铁不成钢的故事,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彩的故事。
一、《岳飞传》《岳飞传》是明代作家宋濂所著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北宋时期岳飞的生平事迹。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他坚持不懈地抵抗金国侵略,多次击败金军,并且领导抵抗金军的民众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抗金军队。
然而,岳飞的崛起却让一些官员感到不满,他们对岳飞的威望和实力感到忌惮。
在皇帝的支持下,这些官员密谋诬陷岳飞,将其贬为乌程县的知县。
岳飞被贬官后,任职于乌程县期间,他提倡军事改革和士兵训练,但是由于得不到上级的支持,他的改革计划无法推行。
为了让自己理想的军队得以实现,岳飞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复职。
然而,岳飞的上书却屡次被拒绝。
朝廷对岳飞的态度,让他深感不满和伤心,他曾感慨地说:“恨铁不成钢!”岳飞对于朝廷的冷落和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到非常痛心,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和抗金事业。
二、《戚继光传》《戚继光传》是明代文学家毛奇龄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明朝将领戚继光抵抗倭寇的事迹。
戚继光是明朝末年的一位抗倭名将,他带领明军在辽东抵挡倭寇的入侵,多次战胜倭寇的进攻。
然而,明朝朝廷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重视。
在明朝京城里,很多文官和官僚对辽东战事的紧张程度毫不知情,他们对戚继光的抵抗行动持冷漠的态度,甚至还诋毁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和忠诚。
戚继光对这种态度深感不满,他曾经向朝廷多次上书,请求增援和物资,但都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最终,戚继光被召回京城,在宫廷中静心养老。
然而,倭寇的再度入侵迫使朝廷重新向他求援,但是已经年过七旬的戚继光仍然坚决地拒绝了。
对于朝廷的冷落和不信任,戚继光深感痛心和失望,他恨铁不成钢,但仍然坚持忠诚和对抗倭寇的信仰。
三、《李清照传》《李清照传》是明代文学家毕沅所著的传记,主要描写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生涯。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著称。
然而,李清照的才华却得不到当时社会的认可和赏识。
岳飞的历史故事(优秀8篇)岳飞的历史典故篇一【岳母刺字】民族英雄岳飞系我国家喻户晓、人人崇敬的历史人物,其爱国的胸怀激励着一代代青年。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
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朝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
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
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谁之手刺的?尚是个难解之谜。
岳飞的历史典故篇二三拒诏书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
历史上的岳飞与小说中的岳飞岳飞是人们熟悉的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特别是在广播中播送了评书《岳飞传》之后,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岳飞的一生是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他英勇抗击外族侵略,生前身后赢得了人民深深的爱戴。
因此,在岳飞被害身死不久,南宋民间说书艺人就开始讲说他的故事。
元明两代,岳飞故事已被人们用平话、杂剧、传奇等艺术形式广泛传颂。
仅就今天所能考见的,戏曲方面在元代有《宋大将岳飞精忠》和《秦太师东窗事发》等杂剧,明代有《精忠旗》、《精忠录》等传奇。
小说在明初有熊大木编辑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隆庆前后有李春芳改编、李卓吾评点的八十回本《武穆精忠传》;天启年间有邹元标改订的《岳武穆精忠传》。
到清朝初年,仁和(今杭州)人钱彩对《精忠传》作了很大的改动和加工,重编成为《精忠演义说岳王全传》,流传至今的《说岳全传》就是这个本子的简称。
钱彩不光是细致地描写了岳飞战斗的一生,而且对岳飞进行了生动的个性刻划,使岳飞由一个历史人物上升为有血有肉、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
《说岳》的问世,使其他讲岳飞故事的演义小说逐渐湮没,不甚流行了。
新近广播中播送的评书《岳飞传》就是根据《说岳全传》改编的。
可以说人们熟悉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这部小说。
岳飞的英雄史事,促使了《说岳》的产生;《说岳》的产生又加深了人们对岳飞的熟悉。
然而,小说中的岳飞并不是历史人物的岳飞。
《说岳全传》是作者在旧有说岳小说的基础上,广采史纪稗钞和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剪裁熔铸而成的一部史传小说。
尽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事件在各种历史记载上间或可见,岳飞的形象也与历史人物的岳飞基本相象,但毕竟还是有着很大距离的。
现在我们想把小说中描写岳飞的几个大的情节同这位民族英雄短暂一生中的几次大的事件略作比较,以便为读者了解岳飞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小说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提供一些参考。
一、枪挑小梁王这一情节是小说中描写岳飞早年经历中最精彩段落之一。
作者不仅用了一回书对“枪挑小梁王”的场面做了正面描写,而且为了突出这一高潮还甩了三回书来作铺垫,作者在第九回用宗泽的口说:岳飞来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夺取状元”。
历史上真实的岳飞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被害不久,南宋民间说书艺人就开始讲说他的故事。
元明两代,岳飞故事已被人们用平话、杂剧、传奇等艺术形式广泛传颂。
元代有《宋大将岳飞精忠》和《秦太师东窗事发》等杂剧,明代有《精忠旗》、《精忠录》等传奇,明初有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清初有《精忠演义说岳王全传》,当今有《说岳全传》和评书《岳飞传》等等。
这个七月,民族英雄岳飞又被搬上荧屏,安徽卫视、天津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四大卫视联合热播《精忠岳飞》……岳飞真实的青少年《宋史·岳飞传》中记载,岳飞一出生便遇黄河决口,母亲姚氏抱着他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漂流而幸存,极具传奇色彩。
岳飞诞生在崇宁二年,但从《宋史·河渠志》和《宋会要·瑞异》等资料来看,崇宁二年并没有黄河决口的记录。
岳飞的父亲岳和也并没有早早过世,而是在岳飞二十岁那年才过世的。
《岳传》里有岳飞早年枪挑小梁王的精彩情节,还在第九回用宗泽的口说:岳飞来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夺取状元”。
然而,历史上的岳飞并没有这番动人的经历。
但在正史别传和野史笔记里,均找不到岳飞这段经历的相关描述。
历史上岳飞的青少年时代究竟是怎样呢?由于家境贫寒,岳飞少年时候,离乡给人家去当了佃户。
《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载:岳飞“少为韩魏公家庄客,耕种为生”。
《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也说:“岳太尉飞本是韩魏家佃客,每见韩家子弟必拜。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还说,岳飞“尝为人庸耕,去为市游微”。
像岳飞这样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做佃户、当巡警的社会底层人物,是根本没有可能去考武状元的,更不可能有枪挑小梁王这样的事。
由于家境贫寒,从小既不能“尤好《左氏春秋》、《孙子兵法》”,也未曾结笔墨之缘。
岳飞的文学修养,可能是在他在大户人家当佃户时候受富家子弟的熏陶,和从军后他的幕僚中多有文人,而得意提高。
当时岳飞为生计所迫而当佃户,生活在社会底层,考武状元和枪挑小梁王这样的事情也不太可能发生。
历史人物岳飞的简介大全岳飞字鹏举,是宋代著名抗金将领,杰出的历史民族英雄,同时岳飞在武术史上被尊为“武圣”,深受后世敬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历史人物岳飞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岳飞自幼习武崇拜关张北宋徽宗崇宁2年(公元1103年)夏历2月15日傍晚,岳飞生于河北省真定府路的相州(今河南省安阳)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
据《汤阴县志》记载:岳飞“还未成年,•就能拉开三百斤(约180公斤)的硬弓,能引发八石(约合440公斤)的腰弩。
”岳飞武艺高强,这和他幼年拜名师学艺分不开的。
《汤阴县志》记载岳“向周侗学射箭,向陈广学枪法。
”他拜同乡著名武师周侗学射。
岳飞随周侗习武学射之事,《宋史》对其也有记载:“岳飞,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学射周侗,尽其术,能左右射”。
岳飞不仅能弓射,而且能弩射。
“弓”与“弩”相似,但弓为一发一矢,而弩是一发数矢,“左右射”即左右开弓射箭。
岳飞幼年生活过的内黄县麒麟村现存中的《岳武穆庙碑》记载:“武穆生于汤阴者也。
及河决内黄之西,置身巨瓮漂泊东岸,逐寄居斯土焉,幼好读书,过目成诵,好习字,家贫,常以青灰作纸。
稍长,又奢武,且臂力过人。
”随着岳飞武艺的精进,在周侗去世后,他渴望再拜武师学艺深造,宣和4年(公元1122年)岳飞20岁时拜当地一名著名枪手陈广习武,这就是岳飞习武过程中的第二个武师。
拜陈广为师是岳飞在习武生涯中一个新的转折,据考陈广向岳飞传授了具有博刺杀敌、实战格斗的“技击”和“刀枪技艺”,由于陈广悉心传授,岳飞潜心研习,使他的刀枪技艺和技击武艺十分高超,成为“一县无敌”的姣姣者。
岳飞十分崇拜三国时期关羽、张飞二人的武艺和功名,可以说岳飞青少年时代习武曾深刻受到关张二人在民间流传故事的感染,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精通武艺,为国建功的关张式英雄人物,直到岳飞从军后还将关张作为自己的楷模。
岳飞在建炎4年(公元1130年)前就多次说过“使飞得于诸将齿,不在偏校之列,而进退禀命于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后世书策中知有岳飞之名,与关(羽),张(飞)辈功烈相仿佛耳。
历史人物岳飞的生平介绍历史人物岳飞的生平介绍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男,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1-3]、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岳飞的生平介绍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生平介绍: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精通韬略,并长于诗词、书法,其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历代的人民群众所敬仰、爱戴,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岳飞的义举,已经化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可贵精神。
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
岳飞廉洁奉公、行若明镜、事母至孝、严以律子、厚以待人、令出如山、赏罚分明、身先士卒、骁勇善战等优良品质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符合我们当代人的道德标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重要元素。
岳飞的父亲岳和为人乐善好施,自幼劝勉儿子将来要做个为国尽忠、为国捐躯的忠臣良将。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父亲十分支持岳飞习武为民报国,父亲的这些平日教诲,逐渐将岳飞带向一个不同凡响、一个超越当代的伟人境界。
岳飞母亲姚姓,是女性的楷模,母教的典范。
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精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
"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
陈慕华、雷洁琼、宋平、岳岐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为岳母墓题词。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
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岳飞形象的历史演变与文学再创1. 引言1.1 概述本篇文章将围绕着岳飞形象的历史演变与文学再创展开讨论。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他在南宋时期抵抗外侮、担当国家重任的英勇事迹备受赞誉。
然而,对于岳飞形象的塑造和传承并非始终如一,经历了多个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其形象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引言、岳飞形象的历史演变、岳飞形象的文学再创与传承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我们将逐步深入探讨不同阶段对于岳飞形象的呈现方式和审美观点,并分析背后产生这些变化原因。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岳飞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的演变过程,探讨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如何随着时代与社会环境发生转变。
同时,在明清以及近现代文学中对于岳飞形象的再现与塑造中,我们也将关注文学创作对历史形象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
最后,我们将总结各个时期对岳飞形象的影响与塑造,并思考这些观点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意义和启示。
2. 岳飞形象的历史演变:2.1 岳飞的早期形象:岳飞(1103年-1142年),是宋代著名的抗金名将。
他出生于寒微之家,但自幼立志报国。
岳飞从军后,以其勇猛无畏和对抗金朝的坚定决心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岳飞在初期形象中被描绘成一个英勇而忠诚的将领,为保卫祖国而不惜牺牲一切。
2.2 岳飞在宋代文学中的形象塑造: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岳飞的形象逐渐被放大和美化。
《宋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岳飞事迹的官方历史书籍,对岳飞进行了正面评价,并强调他对抗金朝的贡献。
同时,在各类文学作品中,岳飞也逐渐成为一个具有超凡能力和忠诚精神的英雄人物。
他被描绘成一个智勇双全、义薄云天的形象,使读者们对他产生敬仰之情。
2.3 岳飞在明清小说中的再创与传承:到了明清时期,岳飞的形象进一步被发扬光大。
在明代的小说《岳飞传》中,作者王世贞通过深入研究岳飞历史,将其形象描绘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和正义感的英雄形象。
这部小说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岳飞抗金事迹,并以宏伟的叙事和激昂的语言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岳飞正传》:岳飞生平事迹及背后历史意义探索
《岳飞正传》是一部关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的小说。
以下是该小说的主要内容和阅读建议:
主要内容:
《岳飞正传》以南宋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岳飞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抗金名将的故事。
小说描写了岳飞在抗金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所经历的磨难,以及他与秦桧、赵构等南宋官员的斗争。
同时,小说也涉及了岳飞的家庭生活、性格特点和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建议:
1.了解南宋历史背景和岳飞的事迹。
在阅读小说之前,可以先查阅相关的历
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岳飞的生平和抗金事迹,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人物形象。
2.关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有许多情节和人物形象都是历史上的
真实事件和人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情节和人物形象,更深入地了解岳飞的成长历程和南宋的历史背景。
3.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小说通过岳飞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于忠诚、勇
敢、正义等价值观的思考和探索。
读者可以深入思考这些主题和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总之,《岳飞正传》是一部关于岳飞的故事的优秀小说,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该小说,更深入地了解岳飞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可以思考小说所表达的价值观和主题意义。
【宋朝历史】岳飞简介,历史上真实的岳飞岳飞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他挥师北伐,先后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人。
南宋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他精通韬略,也精于骑射,并长于诗词、书法。
他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他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自强不息的精忠报国情怀。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以身作则体恤部属,岳家军有“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的军纪。
连金军也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廷“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而求胜”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
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统帅。
宋金时期,金灭辽、灭北宋占据中原,又频繁发动南侵战争,所到之处烧杀淫掳,许多城市重镇经金军洗劫,几成为空城。
给国家、民族带来巨大灾难和痛苦。
因此,抗击金兵,收复中原,是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宋史》称岳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所言颇当。
历史上的岳飞与小说中的岳飞岳飞是人们熟悉的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特别是在广播中播送了评书《岳飞传》之后,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岳飞的一生是一首悲壮的英雄史诗。
他英勇抗击外族侵略,生前身后赢得了人民深深的爱戴。
因此,在岳飞被害身死不久,南宋民间说书艺人就开始讲说他的故事。
元明两代,岳飞故事已被人们用平话、杂剧、传奇等艺术形式广泛传颂。
仅就今天所能考见的,戏曲方面在元代有《宋大将岳飞精忠》和《秦太师东窗事发》等杂剧,明代有《精忠旗》、《精忠录》等传奇。
小说在明初有熊大木编辑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隆庆前后有李春芳改编、李卓吾评点的八十回本《武穆精忠传》;天启年间有邹元标改订的《岳武穆精忠传》。
到清朝初年,仁和(今杭州)人钱彩对《精忠传》作了很大的改动和加工,重编成为《精忠演义说岳王全传》,流传至今的《说岳全传》就是这个本子的简称。
钱彩不光是细致地描写了岳飞战斗的一生,而且对岳飞进行了生动的个性刻划,使岳飞由一个历史人物上升为有血有肉、丰满高大的艺术形象。
《说岳》的问世,使其他讲岳飞故事的演义小说逐渐湮没,不甚流行了。
新近广播中播送的评书《岳飞传》就是根据《说岳全传》改编的。
可以说人们熟悉岳飞这位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这部小说。
岳飞的英雄史事,促使了《说岳》的产生;《说岳》的产生又加深了人们对岳飞的熟悉。
然而,小说中的岳飞并不是历史人物的岳飞。
《说岳全传》是作者在旧有说岳小说的基础上,广采史纪稗钞和民间传说,经过精心剪裁熔铸而成的一部史传小说。
尽管小说中的许多人物事件在各种历史记载上间或可见,岳飞的形象也与历史人物的岳飞基本相象,但毕竟还是有着很大距离的。
现在我们想把小说中描写岳飞的几个大的情节同这位民族英雄短暂一生中的几次大的事件略作比较,以便为读者了解岳飞这个历史人物,以及历史小说如何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提供一些参考。
一、枪挑小梁王这一情节是小说中描写岳飞早年经历中最精彩段落之一。
作者不仅用了一回书对“枪挑小梁王”的场面做了正面描写,而且为了突出这一高潮还甩了三回书来作铺垫,作者在第九回用宗泽的口说:岳飞来得不巧,小梁王“今科要在此夺取状元”。
这就点出了矛盾,给读者留下势必要发生一场激烈冲突的悬念。
接着小说笔锋一转,写了宗泽赐宴,牛皋私抢状元、周三畏赠剑一些缓和气氛的细节,到第十二回才正面描写校场比武。
真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然而,历史上的岳飞却没有这一番动人而曲折的经历。
无论是正史别传,还是野史笔记;都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
那么,历史上岳飞的青少年时代究竟是怎样呢?岳飞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农家,孩提时代也并不象《说岳》——甚至包括《宋史》本传所写的那样惨遭不幸,和具有那么多的神奇色彩。
如刚一出生便遇黄河决口,家人丧尽,其母抱着他坐缸漂流而幸存等等。
因为从《宋史·河渠志》和《宋会要·瑞异》等资料看,崇宁二年并没有黄河决口的记录。
至于他的父亲岳和也直到岳飞二十岁时才去世。
由于家境贫寒,岳飞少年时候,就离乡给人家去当佃户。
《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载:岳飞“少为韩魏公家庄客,耕种为生”。
《朱子语类》卷一三二也说:“岳太尉飞本是韩魏家佃客,每见韩家子弟必拜。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还说,岳飞“尝为人庸耕,去为市游檄”。
象岳飞这样为生活所迫而背井离乡做佃户、当“巡警”的社会底层人物,是根本没有可能去考武状元的,更不可能有枪挑小梁王这样的事。
据《金陀粹编·邻王行实编年》等资料记载,在岳飞从军以前,‘唯一一件使他显露头角的事是他在韩魏公家当佃户时,有一次遇到几百人来抢劫韩家,他登上围墙,一箭射中了“贼首”张超的头,“贼众奔溃,墅赖以全”。
这件事,使他有了些小名气。
把岳飞的实际经历和小说中的描写相比,可以看出小说是大大增加了传奇性。
这是小说对历史加工的一种方式,即用完全的艺术虚构来塑造岳飞的形象。
二、朱仙镇之役朱仙镇之役与枪挑小梁王有所不同。
虽然也是史无其事的,可是岳飞的孙子岳珂为了炫耀其祖的战绩,在他所撰的《鄂王行实编年》中确曾详细地编造了一段所谓的朱仙镇之役。
以后元代编撰的《宋史》也采用了岳珂的说法。
在岳珂以前的史书如《皇宋十朝纲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只是记载了岳飞在取得郾城大捷后,乘胜进军到距离东京(今开封)四十五里的朱仙镇,但随后就奉诏班师了。
在小说作者看来,岳珂的描述和《宋史》的记载当然更能突出岳飞的战绩,因此就把朱仙镇之役铺衍成六个章回,浓墨重彩,大加渲染,借以生动地塑造以岳飞为主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
这次战役是小说中岳飞指挥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次战役。
这种描写不能算完全虚构,这不仅因为作者是以岳珂的材料为依据,而且同作为真实历史的郾城大战相比,还可发现二者有相似之处。
郾城之战也是岳飞一生中指挥的最重要的战役,也是整个南宋抗金战争中战果辉煌、威震敌胆的大捷。
另外,小说朱仙镇之役中写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记载中也可以见到。
如杨再兴战死小商桥,大破金军“拐子马”(即小说中的连环马)、“铁浮图”等。
这就是小说对历史的又一种加工方式,即根据一定的史料,经过较大的剪裁和改编,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
作者在长达六回的描写中,不只写了双方如何交战厮杀,而且还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插进了许多饶有趣味的情节,这些情节又是相当紧密地配合了主线,有助于岳飞英雄形象的塑造。
例如在这次战役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王佐断臂假降金”的故事。
当人们读到王佐毅然砍下自己的右臂、用苦肉计降金时,自然会想起岳飞曾为了降服王佐而拼着性命去搞一次金兰会,两次探君山的壮举。
正是岳飞那待人以诚、不计前嫌的开阔胸襟感动了王佐,才赢得王佐真心归顺,以死相报。
又如五十八回的“义释戚方”。
戚方在历史上是实有其人的,他原是东京留守杜充的部将,杜充降金后,率溃兵为盗,岳飞与张俊奉命去讨伐,被岳飞战败后投降张俊,成为张俊的部将,以后就同岳飞完全没有关系了。
但小说却把戚方的事加工改编,写他在岳飞平太湖时被收为部将,并与岳飞结拜为兄弟。
在第五十二回兵下洞庭时,戚方因违反军令,被岳飞重责三十棍,因此怀恨在心,两次射毒箭暗杀岳飞,岳飞却不予理会,一再加以保全。
这种不计较个人恩怨,从大局一出发的胸襟,无疑是感人的。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对岳飞望风景仰,闻名而降,使他周围团结了一大群尽忠报国的壮士。
这种描写当然也衬托了岳飞的形象。
三、风波亭遇难风波亭遇难,是小说中岳飞轰轰烈烈一生的悲剧性结局。
这是作者在全书着力描写的忠与奸、爱国与卖国的最后搏斗。
这两回书,尽管写得有缺点,但它尖锐揭露了秦桧之流的奸诈狠毒,讴歌了岳飞的宁死不屈,还是悲壮感人的。
特别是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前几回极力写岳飞在朱仙镇的丰功伟绩之后,即急转直下,写了他在风波亭的惨遭杀害,很能激起读者的悲和愤,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小说中所写的岳飞结局是与历史一致的,作者又熔铸各种野史传说,使情节更为曲折,悲剧气氛更为浓重,这是小说对历史的又一种加工方式。
然而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过分强调了岳飞的“忠”,有流于愚忠的倾向。
同时,他又把岳飞之死仅仅归于秦桧的陷害,这实际上开脱了宋高宗的罪责。
尽管一般历史记载,包括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在内,在岳飞被害问题上,都避开宋高宗,而诿罪于秦桧。
但经过考证,我们可以确认,杀害岳飞的主谋是秦桧,而元凶却是宋高宗。
小说中对于秦桧杀害岳飞的描写,来自野史的记载。
宋人的《朝野遗纪》说:“秦桧妻王氏,素阴险,出其夫上。
方岳飞狱具,一日桧独居书室,食柑玩皮,以爪划之,若有思者。
王氏窥见笑曰:‘老汉何一无决耶?捉虎易,放虎难也。
’桧掣然当心,致片纸付狱,是日,岳王薨于棘寺。
”这条记载近于荒诞。
实际上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是宋高宗亲自下诏:“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而且,历史上的岳飞并不是象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唯君命是从的“愚忠”式的人物,而是一个态度十分坚决的抗金派,同宋高宗、秦桧一伙卖国集团一直存在着很大矛盾,对于宋高宗的投降政策进行了许多斗争。
据《鄂王行实编年》记载,岳飞刚刚从军,还身居下位时,就向宋高宗上书,反对当时执政的黄潜善、汪伯彦的逃跑主张,以“越职言事”罪被夺官。
绍兴八年(1138)宋金双方进行和谈,岳飞向宋高宗指出:“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指秦桧)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当和议签定后,大赦天下,论功行赏,提升岳飞开府仪同三司,岳飞拒绝接受。
向宋高宗指出:“今日之事可忧而不可贺,勿宜论功行赏,取笑敌人。
”(《续资治通鉴》卷121)在绍兴五年和六年,岳飞因北伐抗金的主张不被批准,两次不待诏令,愤而解甲,跑上庐山去为母亲守丧,以行动来表示抗议。
每次都是宋高宗再三下诏才请出山的。
关于十二道金牌之事,小说描写为朱仙镇大捷后,岳飞受诏驻军镇上练兵待粮,之后才在一天连接十二道催岳飞本人赴京的金牌,而且写岳飞对班师诏和十二道金牌唯命是从。
这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
事实上,十二道金牌是在岳飞取得郾城大捷、乘胜进军时连催班师的命令。
据《宋史》本传载,在郾城大捷后,“桧知飞志锐不可回,乃先请张俊、杨沂中等归,而后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
由此可见,岳飞是在宋高宗、秦桧先撤走了侧翼的援军,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才被迫班师的。
班师后,岳飞再次提出辞职,未被批准。
岳飞入狱,也并不是象小说所写从前方直接押解至京,而是在他班师一年后闲居庐山时,因岳云、张宪被捕,以让他去朝廷对质为名,被骗到大理寺的。
较早的记载见于《三朝北盟会编·岳侯传》:“俄将张宪、岳云扭械,送大理根勘,上闻惊骇。
秦桧奏:‘乞将张宪、岳云与飞同证,白其事。
’是时,侯(指岳飞)尚不知。
良久,秦检密遣左右传宣:‘请相公略到朝廷,别听圣旨。
’侯既宣诏,即时前去,却引到大理寺。
侯骇然日:‘吾何到此?’”岳飞入狱后,也并不象小说中所写的那样听任宰割,绝无怨尤,而是进行了强烈杭议和绝食斗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记载:“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阁门祗侯雷视之。
”在严刑拷打之下,岳飞始终没有自诬。
南宋人曾三异的《因话录》记载:“岳武穆狱案,今在莆阳陈鲁公家。
世本无狱辞、但大书;‘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字。
”岳飞这种斗争精神,对于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将领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岳飞之死,说法不一。
据《三朝非盟会编》记载是在狱中被毒死,张宪和岳云被斩首。
而不是象小说所描写的那样,三人同被勒死在风波亭。
并且,任何记载岳飞之死的史书均未提及风波亭。
岳飞被诬下狱,许多正义之士挺身而出鸣不平。
《宋史》本传记载:“飞在狱,大理寺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莴(指万俟莴)俱劾去。
宗正卿士催请以百口保飞,莴亦劾之,窜死建州。
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
”又载:“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