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水文化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华水文化的起源和形成当前对中华古代水文化的发生或起源,有两种说辞:第一种是水文化起源和人类起源同步说。
此说认为,一旦水与人发生联系后,就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于是就形成了与水有关的文化,即水文化。
因此说,水文化历史特别悠久,是同人类社会的诞生同步诞生的。
他们提出,在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与水的关系,就有了水文化。
第二种则认为水文化起源于原始农业时期农业实践活动。
而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大致不超过1万年。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起源说。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状态目前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在距今约300万年至距今约1万年的漫长时代,被考古学界称之为“旧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采集与狩猎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和自身生产,觅取食物的主要方法。
人类只能攫取自然界的现成食物,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在人同自然的这种直接的天然状态中,人要形成把自己区别于自然界的自觉意识是不可能的。
由采集渔猎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原始人类与野兽杀逐、群居的生活状况中,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自己和动物之间直接的同一性,对自然界和自我意识相当模糊,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最原始文化出现的时期,这一时代的标志性文化是人类进行石器打制。
换句话说,对于石头的打制创造了人类改变自然的形态,而文化也随之出现。
旧石器的历史占了人类历史的99.8%。
这一漫长历史的存在说明,人类文化在早期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
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形成和人创造文化是同步进行的。
但是人的文化机制形成是极其漫长的,长达数百万年。
这是因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也在形成之中。
从文化起源的初期状况来看,原始的精神文化是从物质资料生产中派生出来的。
《水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water culture课程编号:030420038课程学时:16 课程学分:1适用专业:全校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理工农经管文类),二年级下学期(建筑、城乡规划类)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目标“水文化概论”课程是我校特色课程,面向大二学生开设,为必修课。
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水文化的兴趣和热忱目标2:培育学生具有扎实的水文化基础理论知识。
目标3:培养学生具有先进水理念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爱水、护水、亲水、节水的水意识。
目标4:引导学生将水文化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
目标5:展现我校水文化教育的优势,彰显水利院校水文化建设特色。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注:“毕业要求指标点”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二、毕业要求”的相关内容;请在相应的表格内打“√”。
三、课程要求本课程内容以水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为主体,构建了完整的水文化理论体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重点讲述水文化基础层面知识,兼顾了水文化应用层面知识,既有宏观理论,又有微观知识,有一定的学习时间与任务的要求。
同时,本课程教学实现了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向“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方式;在理论教学上采取线上学习与线下探究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建立网上学习与网下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灵活性、互动性,真正实现“翻转课堂”。
因此,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有相应的几点要求:1.以一本教材为主,其它教材为辅,自主学习与教师教学相结合;2.自主参加线上视频学习,要求反复多次学习,直到理解并掌握其中知识点为止;3.认真完成平时作业,完成水文化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是检验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1学时)知识要点:1.1 水文化的概念;1.2 水文化的体系与本质;1.3 水文化的特性与功能重点:水文化的概念难点。
中国水文化概论心得体会在上中国水文化概论这门课程之前,我对水文化的理解非常肤浅,估计都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来。
选这门课也可以说纯属巧合,因为它和水沾边,所以我心里琢磨着学着总会有用的。
尉老师给我们上的这门水文化的课让我大开眼界,甚至说让我有种惊喜的感觉。
尉老师讲课深入浅出,真正认真听一节课绝对是获益匪浅。
记得老师说水与哲学那方面内容的时候,由于我对哲学虽研究的少,却十分感兴趣。
以前没想到过水可以和哲学联系在一起,老师讲了很多,一些圣贤之士,像孔子,庄子等,都由水出发,引起了一系列的哲思。
在对古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佩服之余,这些也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水文化的理解。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解释过这样一段话: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语句行中,体现了对水的赞美之情。
还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像“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知者动,仁者静”“君子之交淡如水。
”以前对这些都了解得很片面,也没想过古人为什么老拿水的特点来比喻人的美好德行。
而通过一番学习,我不仅对这些名言的了解更为生动,同时对水的认识又多了一点点。
课后我在图书馆借阅了一些相关书籍,认真研读,收获颇多。
现在,我对水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水文化可以说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从事与水有关的水事活动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合。
水文化作为我国众多文化中的一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水的斗争中形成的关于水的各种传说、民谣、小说、诗歌等艺术形式的总称。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的特点决定了我国水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底蕴的深厚。
水文化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员,是古人与水打交道的历史见证,是先进的管理水、利用水的历史记载。
水文化概论学习水文化的体会在没选取这堂课以前呢,我对水文化的了解不是很深入。
仅仅按其字面意思理解为:“与水有关的文化”。
直到大二开了选修课,当我看到‘水文化概论’这堂课时,我感到十分的羞愧,作为一名水文与水资源学院的学生,我对水文化竟然知之甚少!通过百度才了解到,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
怀着对“水文化概论”讲课内容的好奇,我选报了这门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课程,对水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懂得水文化的历史与其存在价值。
2012年3月7日,我步入水文化概论的课堂,入目的是后排高高架起的摄像机,与讲台上差不多年过四旬的老师。
寥寥数位坐在前排的学生把那间能容纳百人的教室衬托的更加空旷,可老师依然带着满面的笑容讲完了一整堂课。
老师的热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那节课虽然很短暂,可我听的很充实。
他那深入浅出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
因为这位怀着满腔的热情以及对水文化有着深入了解的老师,接下来的5节课我都按时参加了,我很庆幸:我没有错过这门课程!而今,我对水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究其与社会的联系可分为三大类:㈠水与历史文化水已经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
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
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
②国学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调上形成了内容各异的水文化。
在水景观的营造中,适当融入国学精粹中不同思想学派的水文化,能为景观注入鲜活的气息。
③易学中有关水文化的论述,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
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内涵及时代价值——评《中国传统水文化
概论》
陈兰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23(45)3
【摘要】水是人类生存之本和文明之源。
人类早期文明大多发源于河流附近,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属于大河文明,可见水与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例如著名的古楼兰文明就因河流改道而逐渐衰败。
我国历来重视人与水的关系,在治水、用水过程中,水逐渐具有了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价值。
因此,在重视文化发展的当今时代,研究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意义重大。
由程得中、邓泄瑶、胡先学主编,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一书,从多角度论述水文化,对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进行详细分析,是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教材,也可作为提升大众文化素养的知识读本,对于本文研究主题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页数】2页(PI0010)
【作者】陈兰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r——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中国传统文化与黄河水文化
——评《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4.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探讨--评《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5.文化传承视域下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及延续——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
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
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
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
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
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
《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
中国水文化科普介绍文章水,在咱中国人的生活里呀,那可真是无处不在又意义非凡。
咱老祖宗就靠着水繁衍生息呢。
你看那黄河,奔腾而下,就像咱中华民族的一条大动脉。
黄河水浑黄厚重,一路裹挟着泥沙,就好像一个粗犷的大汉,带着自己所有的家当,横冲直撞却又充满力量。
黄河边的人啊,世世代代在它的滋养下,有了独特的文化。
那壶口瀑布,黄河水从高处猛地砸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就像千军万马在奔腾,这气势,真让人惊叹。
人们在黄河边种庄稼,靠着黄河水灌溉,那些麦粒啊,就像被黄河精心呵护的孩子,长得饱满又结实。
这黄河水孕育的文化啊,写都写不完,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独特的民俗风情,哪一样离得开它?再瞧瞧长江,那是咱中国的另一条巨龙。
长江水清澈些,江水流得也更平缓,就像一位温柔的母亲,静静流淌着,孕育着沿岸无数的生命。
长江流域的城市,一个比一个繁华,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这条玉带上。
在长江边,你能看到渔民们撒网捕鱼,那网啊,就像在江面上张开的怀抱,迎接鱼儿的到来。
长江上的船来来往往,有运货的大船,像个沉稳的巨人,慢悠悠地走着;也有轻快的小船,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江面上灵活地穿梭。
长江边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江南水乡的婉约,川蜀之地的火辣,都和长江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中国人对水可有特殊的感情。
水在咱的生活里,就像盐巴对于饭菜,少了可不行。
咱喝水,那水得是干净清甜的。
泡茶的时候,水的好坏可太重要了。
好水就像一个优秀的助手,能把茶叶的香气和韵味完美地激发出来。
要是水不好,就像给一个武林高手配了把钝剑,怎么也发挥不出茶叶的本事。
而且啊,水在咱中国人的哲学里也占着大份量。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多好啊,它柔软,能装进任何形状的容器里,这就像人要有包容心,能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水还往低处流呢,这不是告诉咱做人要谦逊嘛。
水虽然柔软,可你看看那水滴石穿,它又有着坚韧不拔的力量。
这就好比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也能做出了不起的大事。
水文化概论观后感以前我觉得水嘛,不就是渴了能喝,脏了能洗的东西。
可这片子让我知道,水可远不止这么简单。
它就像是大自然这个超级魔术师手里最神奇的道具。
从江河湖海到涓涓细流,每一滴水都像是有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那些古老的文明,好多都是在水边生根发芽的。
像古埃及挨着尼罗河,那尼罗河的水就像个慷慨的老妈子,喂饱了土地,孕育出了金字塔那样伟大的奇迹。
咱们中国的黄河、长江更不得了,感觉就像两条巨龙,龙身上驮着咱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数不清的传奇。
黄河水奔腾起来,那气势就像是一群壮士在呐喊冲锋,也正是这黄河水,浇灌出了华夏文明的肥沃土壤。
这片子里还讲到水的各种性格。
有时候它柔情似水,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你看那些江南水乡,水在小镇里蜿蜒流淌,就像给小镇系上了一条柔软的丝带,到处都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面。
可有时候它又像个暴脾气的大汉,洪水泛滥起来,那破坏力也相当惊人。
不过人们也没怕过,从古至今都在和水“打交道”,治水的故事那是一个比一个精彩。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得是多有毅力啊,感觉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在和水魔战斗。
还有那些关于水的习俗文化,什么赛龙舟啊,泼水节啊。
赛龙舟的时候,那些龙舟在水面上飞驰,就像蛟龙在水上嬉戏,周围全是人们的呐喊助威声,热闹非凡。
泼水节呢,大家互相泼水,泼的可不光是水,那是满满的祝福啊。
水在这个时候就像是传递快乐的小天使。
看完这个片子,我对水的敬意那是蹭蹭往上涨。
我觉得咱们人类真得好好对待水这个宝贝。
现在好多地方水资源紧张,这就像是水在给我们敲警钟呢。
咱们可不能把水的好当成理所得像对待最珍贵的朋友一样珍惜它。
书名:中华水文化概论作者: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编ISBN:9787807343974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2定价:48元终伴随着中华民族不断丰富,并在一系列水相关实践中持续丰富文化样貌,其中文学创作是中华水文化得以文学创作是一种文化表现,是创作者基于地理环境进行的精神文化活动。
正因如此,水作为地理环境中的常见因素,往往被引入文学。
依据书中对中华水文化的分类,可以总结出文学作品中的中华水文化主要体)物态水文化。
物态水文化指的是以江河湖泊等水环境为具体载体的文化事物,如江河文化、湖泊文物态水文化主要体现在水环境的文化意识,其文化内涵在于人类对水自然环境的审美倾向,也可以表现出人类与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
物态水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一般在于水物质形态的直观展现,即水的形态美。
古诗词中有着诸多描写水形态的名句,均直观描绘了江河的形态美感,展现出水的自然美。
此外,一些名篇中关于水的句子深刻体现出人与水的情感联系,其通过客观的江河湖水寄托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反映出人与水在情感层面上的联系,同样体管水等各种水相关行为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内容,典型的有大运河文化、都江堰文化、小浪底文化等。
中华先民自洪荒中诞生,逐水而居,在享受水的福泽和滋润的同时,也承受着的水的暴戾。
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治水是中华民族的永恒命题,治水文化伴随着中华劳动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
结合治水相关文学作品可以发现,行为水文化的文化内涵表现在中华民族在治水建设过程中改造自然的劳动智慧与不屈精神。
诸多作品都细致描写了中华民族)哲学水文化。
随着人类持续发展及人们对自然事物认知的加深,中华民族的先民对水的认知与理解逐渐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境界,尤其是对水的哲学理解,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许多作品中可看出前人对水的知识、学理和规律形成了独有认知,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水文化,侧重于展综上所述,基于对水形态的理解和认识,水文化逐渐在中华文明中发迹并不断发展,渗透到思想领域,影响着诸多文学家的创作情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创作领域中旷古不衰的文化命题。
中国水文化概论读后感朋友!今天咱就聊聊我读完《中国水文化概论》后的感受。
说实话,书一上手我心里就暗自嘀咕,这么厚的书,会不会把我看得晕头转向呢?结果,没成想,这书还真挺有趣,读着读着,我这心啊,就像淌过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清凉透底儿。
这书一开篇就给你整了个大震撼,讲咱中国的水那是有多神奇、多有文化底蕴。
我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江南的小桥流水,北方的黄河滚滚,那景象真叫一个美。
我心想,怪不得古人都说“水是生命之源”,这水不仅养活了咱老百姓,还养出了一套套美不胜收的文化。
书里有提到一段,说是古代人家建房子得讲究“依水而居”。
这么一说,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条小河。
每到夏天,大家伙儿都聚到河边洗衣、纳凉,那场景就和书里描绘的古人生活一样,热热闹闹。
书中还说,这水啊,是能“载舟亦可覆舟”。
啧啧,真叫人佩服咱祖先的智慧,把水看得这么通透。
还有一段讲到文人墨客对水的情愫,那叫一个深。
我记得李白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光是在赞叹黄河的气势磅礴,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我就想啊,中国自古以来似乎有种“水到渠成”的乐观态度,这让我不禁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就像喝了一口清甜的山泉水般畅快。
读完这书,我确实长了不少见识。
比如这五千年的文化长河,水起了多大的作用。
水不仅撑起了农耕文明,还滋养了诗词歌赋。
我感慨,这水文化真是和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像水蜜桃一样,总是那么自然,却又那么必不可少。
不过呢,书也提到现代社会用水的挑战。
现在的发展速度可快了去,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水污染啊。
我就想,咱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水资源,像老祖宗那样与水和谐共处。
这样才能让咱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这自然的馈赠。
看完《中国水文化概论》,我的心情就像三峡的水库,满满的,还带着股对未来的期待。
我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水文化里汲取点智慧,无论生活怎么波动,总能找到自己的那股顺流。
朋友,你要有机会也翻翻这书,说不定能从中发现更多有趣的小故事呢!。
《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推出的一项新课程,它以水文化研究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对水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的系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中国不同时期水文化变迁规律的理解,增进学生对水文化诸多层面的保护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水文化的社会效应。
作为一门新课程,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树立正确的定位,以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确定精准的内容定位。
应该以探索中国水文化起源、发展规律、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主线,贯彻一个“五个融合”的实践原则,即历史融合、文化融合、地理融合、文学融合和科学融合,融入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探索古代水文化的进程中,通过文献查询、调查实习、之间对比等方式认识水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力。
其次,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聚焦研究重点。
应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水文化的核心理论,比如儒家耕耘文化、太极文化、道家灵气文化、佛家禅定文化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以及它们对当下水文化的影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及当下流行的水文化思想及实践。
此外,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还应着力加强大自然保护意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
要结合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生态系统,加深对自然界各种生物及它们与水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之处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通过实际探究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体会不同季节下自然变化的魅力,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环保意义,从而萌芽起珍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其终身受益的责任感。
最后,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图像技术及网络技术等,促进水文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以视频多媒体呈现方式加深学生对水文化发展历史,以计算机技术进行实时数据检测,以网络技术开展水文化教学,以及布设互动学习平台等多种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应注重内容定位、研究重点及大自然保护意识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方法,全面贯彻“五个融合”原则,以期更好地贯彻《中国水文化概论》课程建设的教学目标。
程得中,邓泄瑶,胡先学著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25.00元
艺术家对水的刻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水利发
也可作为水利系统的培训用书和社会民众提
治水与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中国古代关于治水的哲学思
水与文学之叙事㊁水与哲理的阐发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㊁中国
包括以单目标开发为主
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黄河文化发展历
黄河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等㊂
逐鹿中原等中华文化无不与黄河密切相关
黄河文化更是以自身的博大胸襟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史
在黄河文化的光辉影响下,我国各个时期
同时也使黄河获得众多炎黄子孙的密切关注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赋
黄河已不是一条自然意义上的河流,早已
华夏文明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
也是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㊂比如,黄帝和炎帝是
炎帝生活在黄河中游的
缔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
黄河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拼搏 的精神为中华民
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精黄河水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神品质历来都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
黄河水文化以水事活动为重要载体,通过黄
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㊂黄河
黄河水文化中蕴含着的博大精深
更为中华民族的治国安邦提供有效指引㊂‘中国传统水
以推进黄河水文化建设为根本目标,将黄河水文化与
对水利工作者继承黄河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㊁推动黄河水
河南大学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水文化概论中华水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的水文化基础上丰富发展而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崇拜、对水的使用与保护、对水的艺术表达等方面。
其理念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形成,并发挥着重要地作用。
一、崇拜水崇拜水是中华水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蕴涵着中国古代人对水的感知认识与精神崇拜,体现在中华民族古老而神秘的信仰体系中。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水在古代中国是一种必须保护和控制的重要资源,因此,中国传统上把水视为宝贵的资源,并以水为神祇礼拜。
例如,夏王朝就把水上的龙神视为国祚,是多民族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对水可享有至尊之称,得到国家的尊重和敬仰。
二、使用水和保护水古代中国重视节水利用,根据中国的水文地理构造,专门在水域、河岸以及水库周围修筑护坝护防水患,并利用水进行农耕、渔猎、贸易等种类繁多的经济活动。
古代中国也很重视水资源的保护。
早在战国时期,以秦始皇称帝颁行的《秦律》中已经提出“禁止破坏林木滥捕鱼鸟”的政策,表明古代中国极力维护水资源的完整。
随着社会发展,到汉代,更进一步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制定了众多严格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行为,并且实行赏罚制度,对对水资源的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三、水的艺术表达水不仅唤起人们对美好的憧憬,也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美学审美形式。
早在古代,就有诗人、书法家之类利用水作品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形式,把水文化内涵细致入微地表达出来,给人们带来非凡的审美享受。
例如,古典园林中以水泉瀑布为内容的假山,以及朴实的水墨山水画,都体现出中国文人对精神审美的认识,更加具体体现出中华水文化的特色。
总的来讲,中华水文化的一直融汇着不同的文化成分,发展着更多的新的特征和形态,它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积淀和发展。
书名:中国传统水文化概论作者:程得中,邓泄瑶,胡先学ISBN:9787550913004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1定价:25.00元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水文化的关系,包括中国书法中的水文化、中国山水画中的水文化、中国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中的水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水文化。
第五章对治水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实阐述,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治水思路是如何与时俱进的转变。
可以分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
其中,物质层面的水文化包括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水工具等;精神层面的水文化则包括与水相关的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本文所提到的将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中国对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停留于工程建设,也不再局限于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传统功能,针对中国水生态日益复杂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技术手段与调整相关政策,解决由过度开发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及水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率。
从高校水利专业的学科教育情况来看,关于水文化、水安将中国传统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因为中国传统水文化具有明显的育人价值。
在古代中国,以水论道、以水喻政、以水言兵的案例较多,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
书中对于中国传统水文化与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关系的阐述表明了中国传统水文化与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其人文教育功能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另外,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创造出的巨大物质与精神财富,是培育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思政教育资源。
将中国传统水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为社会各行各业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崇高道德理念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国传统水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水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育人价值;思政教育为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渠纵观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少有高校将水文化作为独立模块纳入思政教育,将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还个方面。
南工我的母校,我能回到母校做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我荣幸之至。
水利是南工的命脉,水文化教育一直就是南工的传统,因此我校决定开展2013年辅导员“水文化”专题教育活动,让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更好地了解水利类基础知识,进一步加强我校辅导员文化建设,发挥水文化的育人功能。
6月6日上午,我们听取了著名水利专家、国家水利部水利经济研究会祁正卫副理事长关于世界水危机与中国水问题的专题报告。
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当前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
下午,我们去图书馆实地参观了南昌工程学院校史馆。
听完讲解员的讲解后,我们对学校的发展壮大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从1958年到现在,就是南工的发展奋斗史。
6月13日下午我校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水工教研室主任蔡高堂副教授为我们讲解三峡水利枢纽概况,同时带我们参观介绍了我校刚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模型参观,让我们更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到水利枢纽的整个过程。
6月16、17日,我们实地查看江西第二大流域抚河的发源地,寻找抚州水源,我们上下整整用了近7个小时,校长、处长、副书记们都亲自带队攀爬,让我们新来的辅导员很是感动,这一次7小时的攀爬虽难是在挑战我精神和身体的最高极限,但说实话,我收获巨大。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该流域上的洪门水电厂、廖坊水利枢纽和等主要水利工程以及它们的水电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参加了三峡水利枢纽概况讲座、廖坊湿地水文化研讨会。
6月25日,我们赴江西省抚河流域最大的水利工程——赣抚平原灌区参观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参加了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举办的《江西省赣抚平原灌区简介》讲座,并就水利知识开展了互动座谈,讲座重点介绍了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渠系分布情况、灌区效益以及焦石拦河坝、箭港分洪闸、岗前渡槽、天王渡船闸几大主体建筑物和“十里荷香”的抚支故道。
随后我们前往焦石拦河坝实地进行了参观考察。
虽难此次“水文化”专题教育活动已结束,但我收获良多,水文化教育让我更加尊敬我的母校,热爱我的工作。
《中华水文化概论》部分送审稿(连载四)(发稿时间:2007-6-1 9:51:16 点击数:567)水文化研究的提出及进展情况“文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越来越受到政治界、思想界以及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青睐和积极关注,都试图用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聚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已成为“三个代表”这一全党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把文化建设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一起列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的大会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这些都说明文化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当代水利事业正面临着大力发展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
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了立足长远,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统筹兼顾;为了从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我们的水利事业。
这些都要求水利事业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为引领,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局面。
提出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客观要求。
水文化,是一个看似亲切,又很陌生的概念。
说它陌生,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从未听到水文化这个名词,直到今天,各种辞书、字典中也找不到水文化这个辞条的踪影。
说它亲切,是因为水与人,水与文化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人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创造了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
所以,当水文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人们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特别亲切,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历史特别悠久,内容特别丰富。
但是,把这位重要成员正式引荐给社会大众还是近些年代的事。
一、水文化研究的提出和宣传1988年的10月25日,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的水利宣传工作人员聚集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驻地蚌埠市参加淮河流域的宣传工作会议。
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传教育处长的李宗新同志在他的《加强治淮宣传工作,推进治淮事业发展》的主题讲话中说:“现在有人提出要开展水文化的研究,要研究水事、水政、水利的发展历史和彼此关系;研究水文化与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研究水利事业的共同价值观念等。
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应成为我们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是至今我们所了解到较早在社会上提出的“水文化研究”。
1989年,李宗新又在《治淮》杂志第4期发表《应该开展对水文化的研究》的文章。
编者按说:“李宗新同志首次提出了水文化研究这个新课题。
我们希望有兴趣的同志来稿参加讨论,以便更好地开拓水的开发利用新领域。
”与此同时,时任淮河水利委员会宣教处副处长的吴宗越同志在《中国水利》发表了《漫谈水文化》的文章。
同年11月5日,由《中国水利报》淮河记者站和《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召开水文化研讨会的倡议》,并印发了《水文化讨论参考提纲》。
这些有关水文化的讲话、文章和倡议,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提出水文化研究的社会背景和客观必然性是:当时,商品经济在我国开始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正在酝酿过程之中,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都在提出建设自已的行业文化,很快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文化热”。
在这种“文化热”的影响下,人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别的行业都有自己的文化,水利行业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文化呢?当然,提出水文化研究,并不是出于感情的冲动,而是有它现实的土壤和深厚的根基,也就是说,有其客观必要性。
首先,中华民族是创造世界最古老人类文明的民族之一。
在考查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时发现,水与民族文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习惯把黄河称为中化民族的母亲河和摇篮。
随着考古的新发现以及运用高新科技来研究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时,发现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一切在远古时代有水的地方,都有我们的祖先在那里活动,共同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也同时孕育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所以说:水,是民族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我国是一个治水历史悠久、治水经验丰富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当时治水事业正在从行业进一步向社会延伸,社会办水利和大水利的观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今后,水利事业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通过研究水文化,建立水文化科学,把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巨大的成就和广阔的前景,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对深刻认识水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对指导当今和将来水利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第三,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水,也是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因此,对水的认识,不仅要从自然科学的领域去研究,还应该从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学、艺术、历史广阔的领域来认识水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事业是影响人类生存、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项伟大的基础性事业。
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创造和形成的中国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水文化研究,加强水文化建设,对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对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水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历史十分悠久,又具勃勃生机的水行业文化,当然它又不仅仅是水行业文化。
过去,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使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被人们忽视了。
现在,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更加重要,随着人们对水工程、水环境的文化要求日益提高,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任务被历史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最后,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只有物质产品,没有精神产品,没有自己行业的文化,没有自已行业的思想、精神、理论和哲学,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行业,就不可能立足社会,更谈不上发展了。
水利事业是一项历史悠久,而前程远大的伟大事业,它有自己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行业文化,即水文化。
在国际上,面对经济走向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各国政府都强调要保持文化的本土化。
在国内,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行各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都在努力提高本行业科学技术文化水平,采取文化制胜的战略促进本行业发展。
为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建设水文化应是明智之举。
因此,水文化研究提出后,很快在水利行业引起良好反映。
陕西省水利厅水保局副局长张骅同志说:“水文化的确立和研讨,意义深远,必将载入史册,我愿意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1990年,在全国水利电力期刊工作会议上,会议的主持者吴舜龄所长在会议总结时,高度赞扬了水文化研究的活动,他说这是一种创新。
四川省水电厅的高级工程师冯广宏同志说:“重视水文化研究,令人钦佩,是独具慧眼,在开拓水文化领域方面是有功的…….确实是开风气之先。
”黑龙江省《水利天地》主编高砚同志说:“倡议研究水文化,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我赞成。
自水文化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已赢得了各方面的响应。
”为了扩大对水文化的宣传,1989年10月,淮河水利委员会编印了《水文化文辑》。
四川省《水利电力技术》杂志相继发表文章组织讨论。
不久,黑龙江省水利厅编辑出版了《水文化与水科学》,四川省水利厅编辑出版《四川水文化》,这是正式出版的两本水文化文集。
与此同时,《治淮》杂志、《水利水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水利史志专刊》、《中国水利》等,都先后开辟了“水文化”专栏。
中国水利水电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与中国水利报社联合举办了“葠窝杯水文化知识竞赛。
”1992年当联合国把每年的3月22日确定为世界水日时,李宗新为迎接笫一个世界水日,写了一份水文化初探的材料,呈送时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审阅时,在他的指导下进行了修改,在他的推荐下,在《中国水利水电政工研究》刊物发表,对以后水文化研究的开展发挥了良好作用。
1994年,水利部举办的全国首届水利艺术节,把水文化论文的征集评奖作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编辑出版了《水文化论文集》,随之,黄河水利出版社也出版了李宗新同志的《水文化初探》。
这些都为水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水文化研究的影响,中国水利文协又及时与松辽委共同创办了《水文化》双月刊,时任国务委员的陈俊生同志为刊物题写了刊名,并鼓励要协好《水文化》,宣传水文化。
在这种形势下,全国各地的水利部门均涌现出一批水文化研究的积极分子,为水文化的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成立组织开展水文化研究1993年,在筹备中国水利文协第三届理事会的过程中,当时中国水利文协的孙秀蕊同志提议,在新一届的水利文协下成立水文化研究会,这一提议得到文协领导付希文同志的支持,于是文协第三届理事会决定成立水文化研究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于1995年12月17日,中国水利文协在江苏省徐州市召开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了首次全国水文化研讨会。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来自水利部、各流域机构、部分省市水利厅局、水利企事业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单位,共50余人。
大会收到中纪委驻水利部纪检组组长、水利部党组成员李昌凡同志和一些单位的贺信、贺电。
会议经过民主协商,通过了水文化研究会章程,推选出理事会成员,讨论安排了下一步的工作。
研讨会发扬学术民主,畅所欲言,互相切磋,充分体现了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水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开始有组织地进行水文化的研究。
全国不少单位和个人积极要求和申请参加水文化研究会的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并积极从事水文化的研究和水文化活动。
在水文化研究会成立以后,全国许多地方也成立了一些水文化研究的组织,如江苏省的无锡市成立了太湖文化研究会,泰州市成立了泰州市水文化研究和咨询组织,在山西省成立了水文化文学研究会。
有了水文化研究的组织以后,广大水文化研究爱好者,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报告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进一步提高了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开拓了思路。
水文化的研究,对兴水治穷、治国安邦、涵养水土和水利实施跨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从理性上提高了认识。
水文化研究逐步植根于实践的土壤,不少单位把水文化研究作为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家庭、文明职工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