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法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 格式:ppt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10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
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出现了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体中悬浮有机物、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这对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都将产生消极影响。
为了保护水资源并维护生态平衡,人们不断研究和发展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
传统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方法包括水力学措施、人工环境和筛网微过滤等,主要是利用流体平衡原理,移除水体中的不溶性物质和可悬浮物质,改善水体环境。
但是,物理处理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化学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在水体中加入一些化学物质,如硫酸亚铁、硫酸铝等,通过沉淀或氧化还原等反应,将富营养物质转化成不活性物质。
但是,化学处理方法对环境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存在易污染、难排放和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生物处理方法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和环保的治理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利用微生物和植物对富营养化物质进行处理,其中最常用的是人工湿地和生物滤池。
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吸收、分解、转化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同时还可以带给水体一定的风景效果。
生物滤池则利用建筑物和装置将污水处理后排放。
生物滤池适用范围广,投资少维护成本低,且不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发展更加先进、创新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成为了当下水环境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营养盐过量,尤其是氮、磷等无机盐含量过高,导致水体中植物生长过剩,引发水华、蓝藻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效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对维护水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技术。
一、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进行转化和降解的一种治理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包括水草养殖、生物膜技术和微生物修复等。
1. 植物修复水生植物对水体中的氮、磷等养分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来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含量。
比如睡莲、菖蒲等湿地植物可以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养分,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减缓水华的发生并清除水体中的蓝藻。
种植人工湿地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手段,可以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和氧化还原作用来净化水体。
2. 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将具有高效去除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固定在合适的载体上,利用微生物的降解能力来净化水体富营养化物质的一种方法。
通过构建人工生物膜池或者生物滤池,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等装置来促进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实现水体的净化目的。
3. 微生物修复利用高效细菌和微生物来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富营养化物质,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手段。
通过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促进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分解和降解,从而降低水体中的养分含量,减轻水华及蓝藻对水体的污染。
二、物理治理除了生物修复外,物理治理也是一种有效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法。
物理治理主要包括搅拌曝气、水槽曝气、水体氧化还原处理等。
1. 搅拌曝气搅拌曝气是通过搅拌设备将水体中的氧气充分溶解,在水体中形成氧气饱和状态,从而促进水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
高溶解氧的水体有利于水中藻类和水生植物的生长,有效减少水体富营养化。
2. 水槽曝气水槽曝气是利用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水中,通过气泡和水体的接触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过量积累,导致水质恶化,藻类繁殖过度的现象。
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水生物种群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的应用,涉及传统物理、化学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
一、传统物理、化学方法1. 曝气和气提曝气和气提是对水体进行氧化处理的常见手段。
通过曝气或气提装置向水体中注入氧气,从而提高水中氧含量,增加水体的溶解氧量,促进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减少沉积在水底的含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有效降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2. 化学沉淀化学沉淀是通过向水中注入化学试剂,如铝盐、铁盐等,与水中的磷化合物结合形成沉淀物,从而将水中的磷固定在沉淀物中,使之无法再被水体所吸收,有效减少水体中的磷含量,降低富营养化程度。
3. 收集和处理废水水体富营养化往往与城市和农村的废水排放密切相关,对废水的合理收集和处理,可以有效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可以通过生化处理等方法,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负面影响。
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1. 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吸收和降解,达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一些具有富营养化适应性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等,可以有效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程度。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也可以通过降解水中的有机废物,利用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将水中的氮废物转化为氮气排放到大气中。
2. 生物链修复生物链修复是指通过调控水体中生物链结构,建立起合理的食物链,以降低水体中底泥中有机物的释放速率。
通过增加或减少特定种群的生物,调节水体生态系统中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减少富营养化的发生。
在实际应用中,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中,常常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技术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水体富营养化及治理计划一、实施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量积聚,导致水体中藻类等富营养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浑浊、富氧和富养分,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严重影响水体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目前,我国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给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计划,对于改善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原理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控制藻类等富营养生物的繁殖,从而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1.减少污染源: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的治理,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量。
2.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通过改善水体的水动力条件,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富营养化物质的沉降和去除。
3.控制藻类繁殖: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控制藻类的繁殖,减少水体中的富营养生物的数量。
三、实施计划步骤1.调研和评估:对治理对象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主要污染源。
2.制定治理方案:根据调研和评估结果,制定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
3.实施治理措施:按照治理方案,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减少污染源、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控制藻类繁殖等。
4.监测和评估: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理措施,确保治理效果的实现。
四、适用范围水体富营养化治理计划适用于各类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尤其是那些存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地区。
根据不同的水体特点和治理需求,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五、创新要点1.综合治理: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手段,实施水体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效果。
2.源头控制:加强对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的治理,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量,从源头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3.生态修复:通过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水体的生态修复,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综合治理策略一、地表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概述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大量营养物质,尤其是氮、磷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引发水质恶化、生态失衡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1.1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大气沉降等。
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主要的来源,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营养物质流失,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进入水体。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排放也是导致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1.2 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藻类过度繁殖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其次,某些藻类繁殖还会产生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整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策略针对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的综合治理,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包括源头控制、过程管理、末端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
2.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防治富营养化的首要措施。
在农业领域,推广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实施精准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同时,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在城市和工业领域,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处理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2.2 过程管理过程管理主要是指在营养物质进入水体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
例如,建设生态沟渠、植被缓冲带等,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过滤作用,减少地表径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此外,加强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富营养化问题。
2.3 末端治理末端治理是指在水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后,采取的一系列治理措施。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摘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环境问题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引起的过量营养输入,导致水体富集营养物质,引发水华等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还强调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展望了治理工作的前景。
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来源、危害、治理措施、研究进展、影响因素、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严重影响着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城市排放的污水、农业化肥和养殖业废水等,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到湖泊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剧。
富营养化的水体容易引发水华和蓝藻爆发,破坏水体透明度,降低水质,甚至造成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
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才能有效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保护湖泊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而为湖泊健康管理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仅影响到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还会影响到湖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水体富营养化及治理计划一、实施背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生态系统的失衡。
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体中藻类和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造成水体缺氧,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引发藻类的大规模爆发,形成蓝藻水华,对水质造成污染,影响人类的生活用水和水产养殖业。
二、工作原理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需要从源头控制和综合治理两个方面入手。
源头控制主要是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包括减少农业和城市排放的污染物、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等措施。
综合治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来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包括水体曝气、添加硫酸铜、增加水体流动性、引入活性炭等措施。
三、实施计划步骤1.制定富营养化治理的整体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
2.调查研究,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具体状况和影响因素。
3.开展源头控制工作,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
加强农田和城市的污染物排放管理,推广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等措施。
4.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如水体曝气、添加硫酸铜、增加水体流动性、引入活性炭等。
5.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适用范围本计划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
根据不同的水体特点和富营养化的程度,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
五、创新要点1.综合治理:本计划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来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提高治理效果。
2.源头控制:本计划注重从源头控制富营养化问题,减少营养物质的输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科学评估:本计划注重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措施。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计划的实施,预计可以有效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改善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提高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研究内容摘要:一、富营养化水体的定义和成因二、富营养化水体的危害三、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四、我国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研究进展五、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正文:富营养化水体是指在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水生植物过度生长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水排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富营养化水体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过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会导致水体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其次,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会刺激蓝藻等藻类的过度生长,形成水华,严重影响水质。
此外,蓝藻等藻类在死亡后会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有毒物质,进一步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
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目前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吸附等,可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悬浮物。
化学方法则通过加入石灰、铝盐等化学物质,改变水体的pH值,抑制藻类的生长。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通过生态平衡的方式控制藻类的生长。
在我国,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我国科研人员发现,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轻富营养化程度。
此外,利用微生物制剂、生物炭等技术也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研究空白。
例如,对于气候变化对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对于水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也亟待加强,以期找到更有效的生物治理方法。
总的来说,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
以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方法为题,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富营养化水体。
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多,导致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变得浑浊、绿色或蓝绿色,甚至出现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
那么,如何治理富营养化水体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治理方法:
1.生物修复法:通过引入一些能够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物,如水生植物、螺蛳等,来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2.物理治理法:通过人工清除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或者利用一些物理手段,如曝气、增氧等,来改善水体的环境,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3.化学治理法:通过投放一些化学药剂,如硫酸铜、过氧化氢等,来杀灭水体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等,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4.综合治理法: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治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水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达到治理富营养化水体的目的。
治理富营养化水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水体的环境、
水质、生态等多个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断加剧,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
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导致水中藻类、有害藻类、浮游植物的大量生长,进而形成大面积的藻华,对水体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治理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难题。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分类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大量营养物质的输入使得水生态系统中浮游生物种群或海藻种群过度生长,最终导致水体水质退化的一种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通常可分为点源污染与非点源污染两种类型。
点源污染:是指来自城镇工业企业、畜禽养殖等固定设施的直接排放废水所引起的水污染,属于比较集中的污染。
非点源污染:指的是人类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所释放的 ammonia Azlactone,磷、施肥等大量污染物,通过自然径流、雨水等途径,进入河川湖泊等水体。
二、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目前,国内外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四大类:1.物理治理技术流速增加法:是指通过改变水体流速和水流动力学条件,达到防止藻华形成或消除藻华的目的,包括水体通流处理、人工增流处理以及湖泊退肥措施等。
水域缓冲带:是指在水体周围建立生态缓冲带,设立一段底泥脱营养带,以起到固定氮磷,抑制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2.化学治理技术氧化剂治理:是指利用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等来使水体中氮磷等微量元素彻底氧化掉,从而达到很好的水质提高效果。
絮凝沉淀技术:通过添加絮凝剂,使在线外悬浮物聚集成大颗粒物而沉降下来,同时也能除了有害菌等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
3.生物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方法:是指经过施肥,提高水质中的营养物含量,转化藻类的品种和数量。
人工增氧:是指给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人为增氧,从而促进藻类的生长,抑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4.组合治理技术结合水生植物与人工技术。
如富营养化水体中添加水生植物,增进水中植物的生态作用,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的降低。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与治理策略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输入水体,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方法以及治理策略。
一. 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方法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是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确定治理措施的基础。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方法:1. 水质监测:通过采集水体样品,并测试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藻类丰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判断水体是否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2.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学指标,如藻类种类和数量,测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等手段进行。
3.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和解译卫星遥感图像,测定水体中藻类的分布范围和密度,以及水体的营养状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大范围和实时的监测数据。
二.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策略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是为了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
以下为几种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1.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改善农业管理措施,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排放等手段来达到目的。
2.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处理方法来去除营养物质。
3. 打造湿地和人工植被:湿地和人工植被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有很好的效果。
湿地可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其进入水体的量;而人工植被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
4. 蓝藻监测与早期预警系统:蓝藻是水体富营养化中最常见的一种藻类,其过度生长不仅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的效果评估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要挑战。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研发了多种治理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估。
一、常见的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技术1、物理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打捞、底泥疏浚和引水换水等方法。
人工打捞可以直接去除水体中的藻类和漂浮物,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大,且只能解决表面问题。
底泥疏浚能够减少水体内部的营养盐含量,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引水换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稀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但需要有充足的清洁水源。
2、化学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通常使用化学药剂来抑制藻类的生长或沉淀水中的营养物质。
例如,使用硫酸铜可以杀死藻类,但同时也可能对其他水生生物造成危害。
化学沉淀剂如铁盐、铝盐等能够与磷结合形成沉淀,但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水体化学性质的改变。
3、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常见的方法有种植水生植物、投放微生物菌剂和构建水生动物群落等。
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来生长,同时还能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微生物菌剂可以分解有机污染物和转化营养物质。
合理构建水生动物群落,如鱼类、贝类等,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二、治理技术效果评估的指标1、水质指标水质指标是评估治理效果的最直接依据。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总氮、总磷、叶绿素 a 含量、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等。
总氮和总磷的浓度下降,表明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输入得到了控制。
叶绿素 a 含量的降低反映藻类生长受到抑制。
COD 的减少说明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减轻,DO 的增加则表示水体自净能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