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59
第一章认识区域第一节、区域及其类型一、区域的特征1.区域整体性。
区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的一个整体,所占据的空间就是该区域的范围。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区域差异性。
区域之间的差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特性,它既来自区域内各要素,也来自区域整体。
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
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出了区域差异性特征。
3.区域开放性。
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各种联系。
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
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联系,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特征。
4.区域动态性。
区域的类型和范围是可以变动的。
首先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如雄安新区范围的变化。
其次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有些区域边界比较明确,如行政区、国家、大洲等;有的区域边界比较模糊,如我国农牧交错带。
二、区域的类型1.按照区域尺度大小划分:大尺度区域和中小尺度区域。
类型举例特点大尺度区域全球海洋、全球陆地、大洲、国家、我国经济地带等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具体、越详细。
中尺度区域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等小尺度区域辽中南工业区、上海浦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等2.按照区域性质划分影响因素分类或举例自然区域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综合自然区,如自然大区、自然地区等;部门自然地理分区,如地貌区、气候区、植被区等行政区域政治、经济、民族、人口、国防、历史传统等我国的基本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经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状况、劳动地域分工、专门化与综合发展水平等综合经济区,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等;部门经济区,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枢纽等文化区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东亚文化区、西亚—北非文化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文化区等区域特征描述1.地理位置特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特殊位置)2.自然要素特征思考方向规范答题术语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地形类型及分布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地形分布在××方位地势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特殊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海岸线平直或漫长曲折河流水文特征流量大(小);汛期长(短),夏(冬)汛;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欠缺)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水系形状,如放射状水系、向心状水系土壤类型、肥力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植被类型、覆盖率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以亚热带常绿阔(硬)叶林为主,植被茂密;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短缺)环境问题类型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如荒漠化、水土流失;资源短缺,如水资源短缺;全球性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类型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雪)、干旱、寒潮;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水文灾害,如洪涝、凌汛;3.人文要素特征第二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一、区域的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特点: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为经济主体,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体。
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界线、地域范围、形状和面积,有明确的区域特征。
3.划分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对区域开发利用。
判断1.甘肃省的干湿区域是按照降水量多少划分的。
( × )2.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界线是明确的。
( × )3.区域空间尺度越小,表达的区域特征越详细。
( √ )二、区域的类型判断1.干湿区域是根据单一指标划分的。
( √ )2.文化区的划分指标是文字。
( × )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是地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
( √ )4.凡是有山川河流阻隔的区域,都会形成方言。
( × )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部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联系,使区域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判断1.青藏高原海拔高,导致太阳辐射强,是区域整体性的表现。
( √ )2.区域内部是不存在差异性的。
( × )3.区域存在开放性特征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 √ )探究点一区域的含义和类型下图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划分图”。
1.说出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答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2.分析导致甘肃省年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的原因。
答案甘肃省东南部位于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年降水量较多;而西北部位于非季风区,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加上地形的阻隔,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同一干湿区内部和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案同一干湿区内部,降水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不同干湿区之间,降水特征具有差异性。
例如,甘肃省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湿润区内部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这个特定的性质是其他三个干湿区都不具备的。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课标分析】“区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此教材在第一单元第一节就专门介绍这一概念。
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教材分析】“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区域的概念;一个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半特征。
知识结构如下:【学习目标】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阅读课本P3,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评价目标】目标1评价题:1.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A.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B.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C.区域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2.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3.下列区域具有明显的界限的是()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目标2评价题:1.有关均质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均质区是面积相差不大的区域B.均质区内的组成要素可以不一致C.均质区只能按照人文要素来区分D.均质区内的要素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2.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A.方言区B.旱作农业区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目标3评价题:1、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有()A.显著的差异性B.明显的连续性C.基本的相似性D.相同的特色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体现了区域的特征是()A.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B.差异性和开放性特征C.开放性和综合性特征D.综合性和整体性特【教学反思】。
富宁一中高效课堂高一年级地理教案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主备:孔繁艳副备:王兴竹蒙绍能王钟【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一般特征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区域的存在,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区域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使学生了解区域间的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三个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难点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那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区域的含义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学生: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主要是降水量多少及其与蒸发量的大小关系(补充干湿区的划分,200、400、800(秦岭—淮河)mm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归纳“区域”的定义教师小结并强调:⑴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考纲要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2.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重点难点】1.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征【基础梳理】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的定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是人们在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的差异,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按划分标准不同,区域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按照内部分布的状况可将区域划分为区和区)。
2.均质区(又称同一区域或同质区域):是指那些要素具有性或相对性的区域。
有的地理现象呈离散型,区内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类型分区、人口密度分区、文化区等。
3.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功能区由区域的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如城市经济区。
三、区域的特征1.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别。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性。
一般说来,区域等级愈高,区域内部愈复杂,同一性就小,差异性也愈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则区域本身简单,区内同一性大,差异性小。
2.整体性: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即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青藏高原为例,由于地势高,必导致空气,太阳辐射;气温,冰川冻土广布;植被且以耐的草原和高山草甸灌丛为主;动物耐且种类少。
自然环境制约着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分布等,该区以业为主,人口和城市及农业区集中于地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