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鸭球虫病的防治
- 格式:pdf
- 大小:317.03 KB
- 文档页数:1
福建省鸭球虫病防治程浩【期刊名称】《中国畜牧业》【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50-52)【作者】程浩【作者单位】福建省永安市贡川畜牧兽医水产站【正文语种】中文鸭球虫病(duck coccidia)是一种严重的鸭寄生虫病,是由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下面的艾美耳属(Eimeria)、泰泽属(Tyzzeria)、温扬属(Wenyonella)和等孢属(Isospora)等四个属的一种或几种球虫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二十多种球虫种类。
鸭球虫卵囊的致病能力与环境温度、湿度、氧分压等因素密切相关,卵囊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孢子化卵囊的适宜温度为20~30℃,若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卵囊的发育。
福建省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东面为台湾海峡,属于暖热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环境十分适合鸭球虫的繁殖和发育。
在福建省,有相关研究报道半番鸭温扬球虫病造成了30%的死亡率,半番鸭毁灭泰泽球虫病造成了11.5%的死亡率,均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吴胜会等2011年对福州市家鸭球虫感染情况进行调查,鉴定出4属5种球虫,分别是毁灭泰泽球虫(T.perniciosa)、菲莱氏温扬球虫(W.Philiplevinei)、裴氏温扬球虫(W.pellerdyi)、鸳鸯等孢球虫(I.mandari)和巴氏艾美耳球虫(E.battakhi),同年其对福建省各地送检的106例鸭球虫病例进行球虫调查,结果表明导致福建省的鸭患球虫病主要有3种,分别是毁灭泰泽球虫、菲莱氏温扬球虫和鸳鸯等孢球虫。
目前,福建省内发现的鸭球虫病的致病球虫主要有五种,分别是毁灭泰泽球虫、菲莱氏温扬球虫、裴氏温扬球虫、鸳鸯等孢球虫和巴氏艾美耳球虫,它们在卵囊大小、形态、卵膜孔、极粒、孢子囊、子孢子、卵囊残体、孢子囊残体等结构方面存在不同特征(表1和图1~10)。
急性感染的病鸭精神萎靡,缩脖摇头,喜卧,食欲低下或者完全不采食,饮水增多,口流白沫,羽毛松乱,泄殖腔周围羽毛被排泄物覆盖并且板结在一起,发病初期粪便稀薄,随后可观察到暗红色或者咖啡色血便。
农村散养家禽球虫病防与治当前,在我国很多的农村,农民会选择养殖家禽来作为家庭的第二份经济来源,这种现象在农村普遍的存在,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
农民养殖家禽通常会选择散养的方式,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和疾病预防水平,经常会因为操作不当造成家禽生病、死亡,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经济损失。
其中球虫病是农村散养家禽最容易患的一种病,为农民的家禽养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针对当下存在的这种情况,本文清晰的总结了农村散养家禽球虫病的防与治,希望对农村的家禽养殖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标签:农村;散养家禽;球虫病;防与治散养家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将家禽进行放养,减轻了家禽圈养的成本。
这种养殖方式在农村较为普遍。
养殖到一定时间后,将家禽或者家禽的蛋送到市场售卖,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也是农民获得收入的重要渠道。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有70%的养鸡量都是来自农村的家禽散养,其蛋和肉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家禽产品供应来源。
但是农村的家禽散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户在养殖时存在很多误区,导致家禽患病、死亡,最终影响到家庭的收入,也会影响到家禽产品的安全性。
家禽的防疫工作在農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户认为家禽的抗病能力较强,不会选择给家禽注射疫苗。
即使有的农户选择给家禽接种疫苗,也会因为接种操作不规范、接种药品不当等原因极大降低了疫苗的预防作用。
从而导致散养家禽出现疾病,并由于散养的方式,加速了疾病的传播。
球虫病是散养家禽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它是通过球虫病的病原体侵害家禽的肝脏、肠道等器官,并持续释放毒素,造成家禽的造血机能得到严重的损坏,家禽患有这种疾病后的死亡率高于70%。
因此,球虫病已经成为危害家禽散养的最严重的传染病。
所以,加强农村的散养家禽的预防措施,提高农民的养殖技术已经成为农村散养家禽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一、农村散养家禽的防疫措施为了降低农村散养家禽患有球虫病的概率,提高散养家禽的存活量,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将不利于家禽存活的病原体及时的扼杀在摇篮中,所以本文提出了几项有利于农村散养家禽防疫的方法,希望为农村散养家禽的疾病防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蛋鸭注意球虫病
一般来说,蛋鸭球虫病在雨季多发,预防重点也在育雏期及育成前期,因此在初春,尤其是蛋鸭产蛋期往往忽视对球虫病的预防。
而一旦发病,就会给饲养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症状病鸭表现为精神不振,缩脖,喜卧,有时排血便,发病后2-3天有数只蛋鸭死亡,随后几天死亡数直线上升,产蛋率有所下降或增长缓慢。
治疗一、全群使用抗球灵(地克珠利)饮水,剂量为每公斤水用药2毫克,连饮3-5天;
二、在饲料中增加维生素含量,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K、维生素C的用量;三、对病情较重的,每天口服复方敌菌净片,每只每次用2片,连服3-5天;四、每天全群用百毒杀消毒2次,清除潮湿的垫料,换上干燥的垫料。
预防一、平时要搞好鸭舍的环境卫生,勤铺新的垫料,定期消毒;二、处理好保温与通风的关系,尽量增加通风量;三、合理设置饮水设备,避免漏水、冒水现象发生;四、提高蛋鸭的育成率,开产前及时淘汰发育不良的蛋鸭,产蛋高峰后及时淘汰低产鸭;五、定期在饲料及饮水中添加预防药物,产蛋前可用马杜拉霉素、氨丙啉、氯苯胍等药物交替使用进行预防,产蛋期可用抗球灵(地克珠利)饮水,每公斤水用药1毫克,或用青霉素每只用1万国际单位,交替使用,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 1 -。
养殖与饲料2019年第12期收稿日期:2019-10-11田和江,男,1975年生,中级兽医师。
鸭球虫病是鸭场比较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常发生在饲养管理水平低和卫生条件差的散养鸭场,水鸭发病率高于旱鸭。
虫体主要侵害鸭的小肠部位,引发出血性肠炎,感染鸭贫血,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给鸭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1]。
1流行病学各种日龄和品种的鸭都能感染球虫,以雏鸭发病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2]。
炎热高温的季节最适合球虫的繁殖,故夏季是本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季节,且南方流行要比北方严重。
病鸭和隐形感染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同饲养方式对本病的流行能产生重要影响。
网养的鸭由于不接触地面,卫生条件相对较好,很少有本病的发生。
地养的鸭则感染较为严重,特别是水鸭,以2~4周龄为发病高峰期,4周龄之后发病率逐渐降低,但也能感染,成为长期带毒者。
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鸭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排到外界后污染垫料、饲料、饮水、饲喂器具等,从而造成本病传播。
2临床表现急性病例多发于15~20日龄的雏鸭,特别是网上育雏结束后,进入地养阶段的5~7d 即可发病,病鸭表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独卧一角,饮水量增加,体重增长慢,羽毛干燥无光泽,粪便呈暗红色或深紫色,其中含有血液[3]。
失血过多的鸭出现贫血症状,可视黏膜苍白,活跃度下降,畏寒怕冷,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菌。
发病严重的鸭在发病当天或出现症状后的第2~3天即可死亡,轻者第4~5天死亡,死亡率为20%~80%,少数鸭能耐过,但后期生长发育不良,增重缓慢,饲料消化不良,粪便有过料现象。
慢性感染的鸭一般不表现明显的症状,偶尔能见到腹泻现象,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3病理病变对病鸭进行剖检,可见肠道呈现严重的出血性、卡他性病变,尤其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部位,肠黏膜肿胀、出血,肠壁表面有明显的出血斑,有的分布着密密麻麻的针尖样出血点,肠腔中充满麸皮样或奶酪样物质覆盖在黏膜表面,肠内容物为淡红色或鲜红色,有时为胶冻样,但不形成肠芯。
鸭球虫病的诊断及防治作者:张进来源:《湖北畜牧兽医》2013年第07期摘要: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主要侵害各品种鸭的小肠,引起血性肠炎,降低其生产性能,并能导致鸭发病和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从鸭球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控措施等方面对鸭球虫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以杜绝鸭球虫病的发生。
关键词:鸭球虫病;诊断;防治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7-0024-02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侵害鸭的肠道,以出血性肠炎为特征[1]。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鸭球虫共计有4属15种,鸭球虫病是主要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引起。
在我国北方多发生在3~5周龄的中鸭,以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发病率可达30%~50%,死亡率为20%~70%[2]。
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鸭球虫的鸭一般生长缓慢,耗费饲料与人工,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笔者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就如何有效地防治鸭球虫病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广大养鸭参考。
1 病原学鸭球虫病多由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前者致病力较强,后者弱。
病鸭的粪便中含有很多球虫的卵囊,这些卵囊在外界环境中遇有适当的温度,如在20~30 ℃时即,发育成孢子化卵囊[3]。
当健康鸭吃到这种被卵囊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就可能引起发病。
鸭球虫病主要是由于鸭食入了球虫卵囊而引起发病,而大规模流行通常是由于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氏温扬球虫混合感染所致。
2 临床症状急性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感染后3周出现精神萎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病初腹泻,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3 d内发生急性死亡较多,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
慢性型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偶见有腹泻,常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和传染源。
鸭球虫病的诊治鸭球虫分属于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多寄生于肠道,其中以泰泽属的毁灭泰泽球虫致病力最强。
我国北京地区的北京鸭球虫病发病率为30-90%,致死率可达20%-70%,耐过的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
此病对养鸭业危害极大。
1病原学。
鸭球虫的种类较多,分属于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多寄生于肠道,少数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肾脏。
2临床症状。
急性鸭球虫病多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鸭,于感染后第4天出现精神萎顿、缩颈、不食、喜卧、渴欲增加等症状。
病初拉稀,随后排暗红色或深紫色血便,发病当天或第2-3天发生急性死亡,耐过的病鸭逐渐恢复食欲,死亡停止,但生长受阻,增重缓慢。
慢性型一般不显症状,偶见有拉稀,常成为球虫携带者和传染源。
3病理变化。
肉眼病变为整个小肠呈泛发性出血性肠炎,肠壁肿胀、出血,黏膜上有出血斑或密布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有的见有红白相间的小点。
有的黏膜上覆盖一层糠麸状或奶酪状黏液,或有淡红色或深红色胶冻状出血性黏液。
4诊断。
鸭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
所以不能只根据粪便中有无卵囊作出诊断。
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和病理变化,结合病原检查综合判断。
急性死亡病例可从病变部位刮取少量黏膜置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玻片用高倍显微镜检查;或取少量黏膜作成涂片,用姬氏或瑞氏液染色,在高倍显微镜下检查。
见到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诊。
耐过病鸭可取其粪便,用常规沉淀法沉淀后,弃上清液,沉渣加64. 4%硫酸镁溶液漂浮,取表层液镜检,见有大量卵囊即可确诊。
5防治。
①预防。
鸭舍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粪便,防止饲料和饮水被鸭粪污染。
饲槽和饮水用具等必须经常消毒;定期更换垫料,换垫新土。
②治疗。
在球虫病流行季节,当地面饲养达到12日龄的雏鸭,可将下列药物的任何一种混于饲料中喂服,均有良效。
磺胺间六甲氧嘧啶(SMM)按O.1%混于饲料中,或复方磺胺间六甲氧嘧啶(SMM+TMP,以5:1比例)按0.02%-0.04%混于饲料中,连喂5天,停3天,再喂5天;磺胺甲基异恶唑(SMZ)按0.1%混于饲料中,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以5:1比例)按0.02%-0.04%混于饲料中,连喂7天,停3天。
鸭、鹅球虫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方案唐悦;许汉成;刘荣;姚琛;吴陈俊【期刊名称】《饲料博览》【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78)【作者】唐悦;许汉成;刘荣;姚琛;吴陈俊【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缸顾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 225781;江苏省兴化市兴东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 225700;江苏省兴化市周庄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 225711;江苏省兴化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 225700;江苏省兴化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兴化22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8.32;S858.33鸭球虫病是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
表现为消瘦、贫血,排橘红色或血样粪便,肠道膨大增粗,充满血样内容物或鲜血,肠黏膜弥漫性出血。
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温扬球虫对鸭致病性最强。
鹅球虫病是由寄生于肾小管上皮内的截形艾美耳球虫和寄生于肠道的鹅艾美耳球虫等引起的对幼鹅危害较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
文章从流行、症状、病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阐释了鸭、鹅球虫病。
1 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鸭均可感染,3~6周龄的鸭最易感,发病严重,死亡率高。
本病在多雨季节、地面平养及温暖潮湿的鸭舍条件下发病率高。
本病主要通过病鸭或带虫鸭的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壤和饲养工具等传播,饲养人员的机械性携带卵囊也可引起传播。
鹅肾球虫病主要危害3周龄~3月龄的雏鹅,死亡率很高。
鹅肠球虫病危害各种日龄的鹅,但以幼鹅易感性最大,发病重,死亡率高。
2 临床症状病鸭精神委顿,缩脖,食欲下降,渴欲增加,拉稀,随后排血便,粪便呈暗红色或巧克力色,腥臭。
耐过病鸭生长发育受阻,增长较慢。
成年鸭很少发病,但常常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和传染源。
幼鹅感染截形艾美耳球虫后常呈急性经过。
病鹅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腹泻,粪便白色,消瘦,衰弱,严重病例死亡,幼鹅死亡率高达87%。
鹅肠道球虫感染后表现为消化系统紊乱,食欲下降,腹泻,拉红色或暗红色稀粪。
3 病理变化毁灭泰泽球虫引起的病死鸭小肠呈泛发性出血性肠炎,尤以小肠中段最为严重。
如何防治鸭球虫病寄生于鸭的球虫包括艾美耳属、泰泽属、温扬属和等孢属的多种球虫,鸭感染后临床表现为腹泻、血痢和贫血等,对养鸭业危害很大。
各种年龄段的鸭均可感染,但以2~5周龄的雏鸭多发,死亡率较高,耐过鸭则生长发育受阻,增重缓慢。
笔者现从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介绍:一、发病原因没有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鸭舍、饮水器和饲槽等器具消毒不严格;粪便没采取堆积发酵或焚烧的方式处理,致使球虫卵囊大量存在;在该病易发季节,没有采取药物预防措施,或者虽进行了药物预防,但用药单一,易产生耐药性;鸭舍内温湿度不适宜,饲养密度不合理,通风不良;饲料单一,营养不均衡等。
二、临床症状鸭感染球虫病后,表现精神沉郁,缩脖,食欲减退,口渴喜饮,腹泻,便血;粪便早期呈绿色或褐色水样,接着变为黏液状,后期呈暗红色胶冻样;死亡率可达20%~40%,严重的可达70%;慢性型多见于成年鸭,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常常成为球虫的携带者和传染源。
三、病理变化病死鸭尸体消瘦、贫血。
病变主要集中在小肠,小肠黏膜有密集的针尖大出血点,有的小肠黏膜覆盖一层糠样或奶酪样黏液,或者是红色胶冻样黏液,肠内容物多为鲜红色或淡红色黏液,不形成肠芯;个别严重者直肠黏膜弥漫性充血;个别的肝、肾淤血,其他器官病变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通过临床症状如排血样粪便、生长迟缓和贫血严重等,以及病理变化的特点、流行病学要点,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
在检查病原时,对死亡的雏鸭可进行病理剖检和小肠黏膜涂片,可发现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对耐过患鸭或慢性病例可用饱和硫酸镁溶液(浓度为60%)做粪便漂浮检查球虫卵囊,具体操作方法:无菌采取患鸭的新鲜粪便20~30克,加100~200毫升清水,调匀,金属筛过滤,取滤液离心(3000转/分钟)10分钟。
离心后,倒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0%硫酸镁溶液20~25毫升,再离心5分钟,然后用直径约1厘米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面的浮液,将铁丝圈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置于高倍显微镜下镜检,如发现大量的卵圆形或椭圆形,呈浅绿色或浅蓝绿色的卵囊,即可确诊为鸭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