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巨著,以其细腻的描写和复杂的情节而备受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无情,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悲剧色彩。
本文将从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爱情的挫折、友情的破裂和人生的转折四个方面来探讨红楼梦的悲剧色彩。
首先,红楼梦中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转折是整个故事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之一。
贾宝玉作为贾府的烟花之子,本应享受荣华富贵,然而却命途多舛。
作品的开始,贾府风光正盛,贾宝玉天真烂漫,生活无忧无虑。
然而,随着贾府的衰落和家族的争斗,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他不得不面对功利的婚姻、腐败的社会和残酷的人性。
最终,他在爱华期间多次遭遇分离和挫折,最终永别了荣府,再也无缘与爱华相见。
这种悲剧转折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呈现了封建社会不公和现实残酷的一面。
其次,红楼梦中的爱情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林黛玉是整个故事中最动人的一对情侣。
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充满了磨难和悲伤。
由于社会的束缚和宿命的压抑,他们的爱情始终未能得到圆满的结局。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恋和痴迷,以及最后的病逝,给整个故事注入了浓厚的悲情色彩。
同样重要的是薛宝钗与贾宝玉的婚姻。
尽管薛宝钗是美丽贤淑的,但她无法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贾宝玉最终无法忘记林黛玉,这使得他与薛宝钗的婚姻变得苍白无力。
这种爱情的挫折和无法实现的爱慕,为整个故事增加了深深的悲剧色彩。
第三,红楼梦中的友情也经历了破裂,进一步衬托了故事的悲剧色彩。
贾宝玉与宝玉的好友贾琏之间的友谊被权力和利益的纠葛所破坏。
贾宝玉和贾琏原本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但贾琏的权力欲望和勾心斗角改变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由于贾琏的背叛和贪婪,他背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终导致贾宝玉的命运开始转折。
这种友情的破裂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无情,也使整个故事更具悲剧色彩。
最后,红楼梦揭示了人生转折的悲剧色彩。
整个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转折和改变。
对红楼梦悲剧主题的理解
《红楼梦》是一部深刻的悲剧小说,其主题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
从女性角色的命运入手,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的无奈和宿命感,这也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另外,小说中揭露了封建家族的虚伪、贪婪和腐朽,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
同时,宝黛爱情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层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通过无处不在的悲剧元素,表现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堪称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精品】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一部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的巨著。
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展示了一个豪门贵族家族的衰落和社会黑暗面的揭示。
本文就从小说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两个方面探讨其悲剧意义。
一、从情节角度探讨悲剧意义小说主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这段悲剧爱情的发生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文化和社会的因素所导致的。
贾宝玉自小被人们看作是一个异类,他继承了家族中的文化基因,喜爱诗词、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然而,这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文化环境不符,他渴望现代思想的冲击,却又无处寻求。
林黛玉则是身世悲惨的宝贵之女,清高、明理而又内心敏感、脆弱。
她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与其所处的贵族家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互相抵触。
两人的相爱相杀,正是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映。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悲剧情节,如荣府贾母娘娘的病逝,黛玉的身世揭示和遭受贾宝玉、王熙凤的欺骗等。
这些情节揭示了豪门贵族家族的凋敝,也反映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无不折射出小说的悲剧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命运”这个概念,人们多认为命运是由天数决定的,如同《易经》所说的“天人合一”,人的命运是天数合适的结果。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悲剧的根源。
在小说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注定了无法在世俗的礼教中得到认可,他们的命运也注定了失败和悲剧。
以宝玉为例,他是红楼贾家的瑰宝,却同时又受到家族内部的排挤和在封建道德上的囚禁。
他的命运不仅在他自己手中,还与他的家族和整个封建文化密切相关。
从文化背景来看,小说也是对封建文化的批判。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恰恰是中国封建文化束缚人类天性、破坏人性自由与幸福的反映。
总之,《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不仅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形象上,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封建文化所带来的社会难题和思想体制下的命运掌控。
它的存在和价值,不仅在于对封建社会情感丰富的呈现,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探索。
浅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巨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作品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命运不可掌控
在《红楼梦》中,作家对命运的描写几乎贯穿始终。
小说中的人物都承担着使命和责任,然而,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可预知的、充满了变数的。
比如薛宝钗曾经是高雅、睿智的女子,但是由于父亲的一场丑闻而被强嫁给曹雪芹,最终沦为了病弱、消沉的妇人;贾宝玉虽然是贵族之后,却承受了家族的衰败和贫困,而他对林黛玉的爱情也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作家深刻的命运观。
二、虚幻与现实交错
小说中的世界既是美丽、华丽的虚幻世界,又是严酷、残酷的现实世界。
作品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错,表现出人生中无法抵御命运巨轮带来的挫折和苦痛。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曾经经历过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开始面对社会艰苦的现实和自己身体和心灵的痛苦。
三、生死与离别
小说中频繁地出现生死和离别的情节,这也是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之一。
作家通过人物的死亡和离别,展现出失去和
绝望的悲哀。
例如,贾母、贾琏、林黛玉和薛宝钗等人的死亡,以及园内园外许多亲情友情的离别,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痛苦。
综上所述,悲剧意识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主题,它不仅使小说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矛盾和无奈的思考。
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问题一: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古今中外许多美学家对悲剧的论述,总是具备这样一个基本特征: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根据悲剧的这一基本特征,一部《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其悲剧性具有三重意义。
即从写作题材的表层意义看,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来写时代悲剧;从写作题材的深层意义看,是通过几个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文化悲剧;从写作题材的象征意义看,是通过由好到了、由色到空的变迁过程来写人生悲剧。
下面具体谈谈悲剧的三重意义。
一、时代悲剧: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王朝思想钳制造成的精神悲剧的话,那么,曹雪芹通过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则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可以得出几点认识――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 ... ,道德沦丧,荒淫在这个贵族世家被视为平常之事。
贾珍的公媳 ... ,贾琏的“ ... ”,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的话。
另一方面,由荒淫所引起的人事 ... 、甚至恶毒的残 ... ,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二。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之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了。
“一代不如一代”,更是这个贵族之家的致命伤。
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红楼梦》的悲剧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一.社会悲剧。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1.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
如“护官符”的作用,点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
2.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
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3.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
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由于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社会道路,他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爱情生活上来。
二.道德文化悲剧。
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来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作者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
从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
如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作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标准的淑女形象,她只是以压抑个性去服从社会和家庭。
三.人生悲剧。
人生悲剧则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悲剧意识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彻底抛弃了那种自欺欺人,始终幻想喜从天降的浅薄悲剧意识,将人生无所不在的悲剧现象上升到哲学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的价值的被毁灭是最大的悲剧,《红楼梦》就是一出最大的悲剧。
可以说,《红楼梦》整部书始终都笼罩在悲剧的氛围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红楼梦》中描写了各种悲剧,而爱情、婚姻悲剧又是其中最主要、最普遍的一种,从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真挚爱情,到司棋与潘又安之间的真情表露、双双殉情;从张金哥与守备公子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到尤二姐对柳湘莲的一往情深,可以说无一不是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
即使象小红与贾芸之间的遗帕相思,贾蔷和龄官之间的情意缠绵,也都带有淡淡的哀伤。
其他如尤二姐的爱情婚姻悲剧,薛宝钗、元春、迎春、李统、平儿、香菱等的婚姻悲剧等等,不胜枚举。
《红楼梦》正是通过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青年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自由恋爱”的不可能成功的必然性及封建包办婚姻和一夫多妻制、封建礼教等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同时也说明了这些青年女子的爱情悲剧是历史的悲剧,在那个时代她们的爱情之花是必然要枯萎的。
我们知道,《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
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
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尘世)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
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
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
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贾雨村也是如此,“因他生千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因而进京求取功名,却“又淹蹇住了”。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蕴。
首先,就悲剧的本质而言,《红楼梦》无疑是一部悲剧佳作。
从它的情节结构来看,整部作品由高潮和低潮组成,先从贾家富贵、家里闹翻天开始,接着芳官衰,文章藉由众人的虚假话语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将贾府乃至整个贾家破败至此。
从田间,花丛,宫廷一一追踪众人之种种悲剧,连根拔起,无不让人心碎。
而最终,贾家的败落却成就了这部作品深刻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中的悲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物的悲剧性格。
比如贾宝玉,他具备了悲剧人物基本的特征——孤独,被自身的爱情折磨,有英雄气概,但终究错失千载难逢的外表,最终死去无人帮助。
当然,不仅仅是贾宝玉,比如林黛玉,她一直挣扎于贾政的权术中,更勇敢地对抗封建的封建背景,但无奈的是,这些挣扎都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它还有极强的反衬效果,比如凤姐,凤姐虽然是贾家的一员,但在晚年却慷慨大方,完全忘记自己的身份,给她的家庭带来负面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衬了贾家的悲剧。
此外,《红楼梦》中对人性的深刻内涵也增添了悲剧气氛。
贾母对女儿玉麒麟的爱,决定要把她留在家里帮忙,以至于她最终只能嫁给了收养她的贾家,因为家中有玉麒麟这样一位“可怜见人”害怕招惹到邪恶的关注,这一切终究也把她拖入了娼室。
而把贾宝玉送出贾家的富察皇后,在一开始曾有诸多慈悲的表现,但最终却终于试图把他灭口,把他变成“世态炎凉”的悲剧,原本是一个伟大的慈悲女王,却变为害人的魔王,正是“枉费苦心,反被恶报”的悲剧。
总之,《红楼梦》是悲剧佳作,深刻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的腐败和封建支配,通过极具深刻诗意的文字,表现了封建时代人物的悲剧性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描绘。
其结局也以悲剧收尾,让这部杰作永不磨灭,像一缕春风,满月的孤星,将悲剧的情景永存心间。
分析《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F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Y是分不开的,贾府的Y乱无耻已经到了乱L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Y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性de yishu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全书记述的是那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
以冯珊珊家为中心的旧时社会的历史,特别是以冯家的宫刑与下落为核心的典型家族的封
建伦理及悲剧下落的故事。
全书藉由一系列的惨剧,真实地表现了封建制度的束缚和封建
道德的虚伪,把封建的悲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呼应张慈扬所说的“红楼梦里,每个
人都是悲剧的角色。
”
《红楼梦》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性。
全书着重记述了定陶家故事情节中,从宝玉出生就
颠沛流离直至家破人亡的悲痛故事。
宝玉本为一匹春秋兵,然而触及封建法缮之后,却一
蹶不振,在历经误会、诋毁、被迫娶妾、逃家等周折下,活力荡然无存,精神萧索,最终
只能以身负命救护知己宝钗。
接着,林黛玉受着误会与熏炼而断送婚姻的希望而无抑止的
表达着悲痛的情感,而薛宝钗、薛宝琴、贾母等人则更由于封建法缮和宗法规范,以及贾
宝玉为取高尚品格而漫无目的熏陶和政治舞弊,而遭到牢狱之灾。
尤其是贾母,屡屡举起
自己的“女托”,结果受到贾雨村癿讨好及兰贵人的陷害,而不知所措,只能黯然消瘦、
离去。
更为悲剧的是,封建礼教之态和其特有的“家规”,以及封建伦理中以褐婆以及
“弃逆绝宪”来正名正义,竟未能拯救一片地域乃至一类人民和一道文化的悲剧下落,而
以此及把有言之喻无穷尽,在此提出社会之批判。
总之,《红楼梦》内容丰满,唤起了一个个珠联璧合、情节离奇、悲剧跌宕的宫廷绮剧,昭示出封建道德背后的深深主题,使封建悲剧性得以完美表现,其无情的揭露和讽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精品之一。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红楼梦》虽然写的是家庭琐事、闺阁闲情,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巨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剖析,都会为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浓厚的悲剧意蕴所震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大体上说,《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生悲剧。
这主要指主人公贾宝玉无材可去补苍天以及探春生逢末世无力补天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开卷从女娲炼石补天神话引申而来,写青埂峰下一块顽石因未能入选补天而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后被一僧一道幻形为通灵宝玉,携至尘寰,亲历了人间的离合悲欢与炎凉世态。
这是《红楼梦》最基本的情节模式。
主人公贾宝玉,其实就是这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石头。
小说第三回有后人的两首《西江月》词,批宝玉极洽。
词中称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还称他于国于家无望。
这幅形象确是顽石的翻版。
然而,宝玉和顽石不同,他决不因自己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悲号惭愧,相反,他根本就不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块有裨于天的石料,从而走上了一条叛逆道路。
宝玉平生喜爱杂学旁收,却最怕读书,最厌恶八股文。
他认为除明明德外无书,儒家经典都是前人无故生事,而杜撰出来的。
他对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斥之为饵名钓禄之阶,嘲笑读书上进的人皆为全惑于功名二字的国贼禄鬼。
他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还等事。
因此,当他会见贾雨村之类的官僚时,便是一副萎靡不振、心不在焉的神态,一点儿也没有与姐妹们相处时的风流洒脱。
尤其是宝玉否定了统治者所提倡的最高道德标准,指斥文死谏、武死战皆非正死,竟何如不死的好。
他从精神上背叛了封建礼教,他所动摇的是支撑苍天的四极。
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他在异端的路上越走越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评认为,宝玉有三大病,一是恶劝,二是重情不重礼,三是有情极之毒。
所谓重情不重礼就是以情抗礼,这是他叛逆精神的核心内容。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些形象个性怪异的人物,宝玉的放荡不羁,又惜香怜玉感情细腻;黛玉寄人篱下的忧伤又情感自闭;宝钗的才华横溢却又工于心计……这些个性人物形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
许多文学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
托尔斯泰认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②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作家、艺术家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
他们不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
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艺术家用他那富于创造力的感情补足他所抓住的一刹那的不连贯,在自己的心灵之中,把一些局部的现象概括起来,根据散见的特征创造一个浑然的整体,在看来是不相连续的现象之间找到活的联系和一贯性,把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纷纭不同而且矛盾的方面融合而且改造在他的世界观的整体中。
”③杜勃罗留波夫:《逆来顺受的人》,《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454页。
一、痛苦的人生反思形成了《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悲剧新型个体性格是其超越自身悲剧的一种再现。
《红楼梦》张扬一种独立、特殊的新型个体人格。
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悲剧的深层内涵,则必然要探讨曹雪芹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贾宝玉的悲剧心理和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作者的心的体现。
《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着一块石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
这块顽石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这些不禁让人将贾宝玉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对《红楼梦》悲剧意识的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悲剧意识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家族的悲剧沉沦,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宏观上看,《红楼梦》描绘的是一个家族的悲剧沉沦,它揭示了家族的悲剧命运,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从微观上看,《红楼梦》描绘的是一个家族的悲剧沉沦,它揭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
比如,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恨情仇,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恨情仇,都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
此外,《红楼梦》还揭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比如贾宝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也是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它们也是家族悲剧沉沦的重要原因。
总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悲剧意识的小说,它描绘了一个家族的悲剧沉沦,以及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来自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仇、社会关系等,它们也是家族悲剧沉沦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答辩《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和残酷现实。
作为一部悲剧小说,其悲剧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性的悲剧、家族的悲剧以及社会的悲剧。
首先,作为一部悲剧小说,人性的悲剧在《红楼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人物都具有各自的欲望和执着,但却陷入了无法实现和终极痛苦之中。
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生来拥有财富和权力,但他沉迷于美色之中,却无法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林黛玉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女子,却因为身份问题和宿命的安排,注定无法与贾宝玉相守。
而薛宝钗作为贾宝玉的妹妹,虽然有一切优势,却因为个性冷淡和无法真正进入贾家的内部圈子,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欲望和命运的摆布,使人不禁感叹人性的无奈和悲剧。
其次,家族的悲剧是《红楼梦》另一个重要的悲剧意蕴。
小说以贾府为背景,反映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史。
在小说中,贾氏家族本是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府内人才辈出、繁华富贵,代表着封建社会的鼎盛。
然而,由于贾贵人与贾母分庭抗礼,家族内部的明争暗斗、丑闻和勾心斗角不断上演。
贾府渐渐沦为权力的争夺和利益的分割工具,家族的血脉也逐渐消亡。
最终,贾府的命运也呈现出不可逆转的走向,象征着家族的衰落与灭亡,彰显出家族的悲剧。
第三,社会的悲剧也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意蕴。
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腐败和残酷现实。
贾府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细腻的权谋斗争,家族之内,固步自封,门第观念极为强烈,高高在上,瞧不起社会下层的人,这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他们受尽了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桎梏,而无法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命运归根到底是被社会关系所决定并被限制的,正是这种社会的不公和不公正,导致了个人的灭亡和家族的衰败。
正因此,《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以及对封建制度的抨击。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悲剧小说,《红楼梦》揭示了人性、家族和社会的悲剧。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人情小说,鲁迅先生曾对其描述过一句话,即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八个字,字字都有千钧之重。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也只有他写得出来。
他的家族、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在家道中落后,他所看到的喝所经历到的种种,必定是常人所难以体验到的阅历。
曹家曾经那么繁华富贵,曹雪芹在幼年或者童年时期过着和贾宝玉一样的富足优渥的生活,一旦曹家抄家之后,家道中落,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其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曹雪芹想必见识过太多太多。
这样的人生,是忧悲苦乐各种滋味都已体尝过了的。
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笔下那浸着沉沉的“悲凉之雾”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她并不只是一部悲剧,这部悲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教化价值。
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话说:“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作为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所展现的,仅仅只是一部悲剧,毫无教化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悲剧,也许她是无法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
《红楼梦》所呈现出的悲剧美,恰恰就像一部涵盖了世间生命的悲剧和遗憾以及许多生命本源的疑惑的一连串密码的记录册。
即使解开这个密码,我们也许依然无法扭转人物的命运,改变不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剧本身,但是,这些生命密码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并认清了一点:人世间就是如此,即使是悲剧,她也不是永恒的。
悲剧发生了,也总会过去的。
生命依然得继续。
趟过了水与火,迎来的可能并不一定是重生,而是下一场暴风雨,这才是生命的本来意义,很有可能这也是曹雪芹的本意。
如果用现在的心灵鸡汤一点的说法,也许人们会说“浴火重生”、经历了风雨就会见彩虹云云。
可是,在曹雪芹心中,显然并非如此。
曹公是最不怕“将悲剧进行到底”的。
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曹雪芹有意要让整个贾府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这就是悲剧的彻底。
只是,后来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于心不忍,甚或是出于悲天悯人的缘故,因此在续写之后,补出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一段文字,大有劫后余生的感觉,给悲剧续上了一点点的希望,最大限度地力求护住贾家,给这个家族绵延了一线的生机。
《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如下是有关《红楼梦》的悲剧意识:曹雪芹的《红楼梦》向世人昭示一个人们感情上难以承受,但却无可改变的哲理,即人生和社会永远处于无法摆脱的命运悲剧之中。
他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社会到个人、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蕴。
(1)社会悲剧《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①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是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贾府是封建特权阶级,是靠剥夺和奴役维持其生存的。
特权维护贾府,也制造罪恶。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故意葫芦判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为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连贾府的少妇王熙凤也可以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②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如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
奢侈和荒淫是分不开的,贾府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
③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贾宝玉的形象在贾府的社会悲剧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为社会新思潮代表人物的贾宝玉与作为腐朽的封建势力化身的家庭是格格不入的水火关系。
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的一个缩影。
这个贵族之家即使不发生被抄家的厄运,也难以维持下去了。
(2)道德文化悲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它的突出要点就在于一方面它用“仁爱”作为每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原则,这是要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
尤其深刻的是,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奴名分是天经地义的,奴仆只是主子的活器物,不管是“家生的”或买来的,也不管是高等的还是低等的,都只能是俯首帖耳、唯命是从。
在贾府里,不准女孩子有私情,不容许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纯洁爱情,但却将男主子们的淫乱视为正常的现象。
(3)人生悲剧人生悲剧是从哲学上思考生命的本质,从这个角度来说,《红楼梦》在悲剧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达到中国悲剧作品的顶峰。
红楼梦中的悲剧性与文学意义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悲剧性的元素,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其深刻的文学意义。
本文将从悲剧性和文学意义两个方面对红楼梦进行分析。
首先,红楼梦中的悲剧性体现在人物的命运和情感上。
整个故事围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展开。
贾宝玉是一个多情而又敏感的人,他深爱着黛玉,但却被迫与宝钗结婚。
这种无法实现真爱的悲剧命运,使得黛玉心生痛苦和绝望,最终导致了她的早逝。
黛玉的悲剧命运也反映了整个贾府的衰落和灭亡,成为整个故事的主线。
其次,红楼梦中的悲剧性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上。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复杂,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都源自于各自的欲望和虚荣心。
贾府的衰落和灭亡正是由于贾府人们的奢靡生活和争斗不休所致。
人们为了追求权力和地位,不惜背离道德底线,最终导致了自身的悲剧。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揭示,使得红楼梦超越了一般的爱情故事,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红楼梦的文学意义也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上。
小说以贾府为背景,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刻画,小说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内涵。
同时,红楼梦还融入了大量的诗词和曲调,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音乐的韵律感。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此外,红楼梦还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独立,她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但却受制于封建礼教的束缚。
黛玉作为一个独立而敏感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命运的反抗,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之一。
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红楼梦呼唤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思和解放。
总之,红楼梦中的悲剧性和文学意义使得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和情感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悲剧的命运。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之教育悲剧《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教育悲剧的表现形式,揭示出了教育问题所带来的悲剧性。
首先,教育悲剧在《红楼梦》中以人物的命运转折和教育错误为表现手法。
众多人物的命运在教育的错误引导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贾宝玉、薛宝钗等人。
他们受到不当的教育方式影响,导致了个性的扭曲和成长的阻碍,最终走向了悲剧结局。
这暗示了教育错误对个人发展的毁灭性影响,使人深思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其次,教育悲剧在《红楼梦》中也表现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和矛盾。
小说中的贾府是一个富贵之家,但家庭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贾府的子女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缺乏真正的教育自由与发展空间。
教育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失败,使得家庭成员经历了一连串痛苦和悲剧。
这提示着家庭教育应当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价值观,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再次,《红楼梦》中的悲剧意义还体现在对于社会环境的反思。
小说中通过描绘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现象,呈现出了一个道德底蕴浅薄、人情冷漠的社会环境。
这样的社会环境无疑会对人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成长和发展往往受到了限制和扭曲。
同时,社会环境也反映出教育悲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提醒人们应当重视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红楼梦》中的教育悲剧揭示了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
它通过展示人物的命运转折、家庭教育的失败和矛盾,以及社会环境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向读者传递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教育悲剧所传达的警示意义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在实际中加以改善。
(字数: 843字)。
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理解《红楼梦悲剧意义之我见》《红楼梦》啊,那可真是一部写尽了世间悲喜的奇书。
这书里的悲剧啊,就像一张大网,把书里的人物都给网住了,让咱看的人心里也跟着沉甸甸的。
咱先说这贾府吧,那可是钟鸣鼎食之家,看起来风光无限呢。
就好比一棵大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外人看着都觉得这树肯定能一直这么威风地站着。
可实际上呢,这树的根早就烂了。
那些个子孙们啊,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没几个正儿八经能撑得起家族的。
就像大树的蛀虫,一点点地把树干掏空了。
你说这家族能不衰败吗?这贾府的悲剧,可不只是一家一姓的事儿,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大家族的通病。
只知道守着祖宗的基业,却不知道怎么去经营,怎么去培养下一代,最后只能落得个大厦将倾的下场。
这难道不悲哀吗?再看看书里的那些个姑娘们,每一个都像是一朵花。
林黛玉就像那朵娇嫩的芙蓉花,才情高绝,心思细腻得像蛛丝一样。
可她的命运呢?就像风中的烛火,随时都可能熄灭。
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啊,那是多么纯粹,多么美好。
可在那个封建礼教的大笼子里,他们的爱情就像笼中的鸟儿,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爱情一点点消逝,最后黛玉香消玉殒,宝玉也只能遁入空门。
这就像一场美梦被无情地打碎了,碎成了一片片,扎得人心疼。
薛宝钗呢,她像是一朵牡丹,端庄大方,可她也被封建礼教束缚着。
她的婚姻,就像是一场交易,没有爱情的婚姻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她得到了所谓的名分,可心里真的幸福吗?还有那些个丫鬟们,她们就像小草一样,虽然卑微,却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情感。
晴雯那么一个烈性的女子,最后被冤枉,被赶出贾府,含冤而死。
这就好比一棵小草,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阳光雨露,就被人连根拔起,多可怜呐。
这《红楼梦》里的悲剧啊,还不仅仅是这些人物的命运。
它其实是在说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哀。
封建礼教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勒住了人们的脖子。
它规定着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人的天性都给压抑住了。
就像把鸟儿的翅膀给绑住了,让它们不能自由地飞翔。
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性
摘要:《红楼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长足发展的里程碑,真正称得上是中国悲剧文学的极峰。
它的悲剧性不仅仅有时代的因素,与其中人物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
但《红楼梦》的悲剧与西方文学史上的悲剧还是不尽相同的。
通过对其的研究我们能更加体会悲剧的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时代性格
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的确,在阅读悲剧时,我们总会为美好事物的破灭而叹息,但是,悲剧是两种精神的结合,“一方面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像雕塑一样,是光辉灿烂的形象。
”②《红楼梦》便是如此,它不仅有着令人悲悯的情节,而且还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形象与生活。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成就可谓登峰造极,产生了专为研究《红楼梦》而形成的红学。
王国维在论述《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讲到:“《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
”③而作为一部悲剧性的巨著,她不得不让人哀惋叹息。
从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④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⑤,都是对“悲剧”二字的尽情演绎和完美诠释。
悲剧是打动人心的,同时,它留给人们的思考是悠长的。
全书是通过贾府兴衰过程及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以及几女子的毁灭过程来写这个大悲剧,
时代悲剧:曹雪芹通过几个封建贵族世家盛衰的描写,尤其是贾家,从侧面反映了清王朝的没落,也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奢侈,是这个贵族之家衰败的原因之一。
且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如何填满这个家族的每个角落,也不说那些精心烹调的美味珍馐如何充塞这个家庭的每个盛筵,单就秦可卿的丧事与贾元春之省亲,那奢华靡费程度就够惊人的了。
大观园是怎样的豪华美丽,应有尽有是所有读者都了解的。
虽然凤姐、探春等人在最后已感到家庭经济危机的来临,但这时谁也无法挽狂澜了。
其次便是家族上下的腐败以及道德的沦丧。
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贾珍的公媳乱伦,贾琏的处处留情,贾赦对鸳鸯的企图,甚至连王煦凤与侄辈贾蓉也有染,等等这些,正应证了老仆人焦大的那句“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⑥的话。
另一方面,由这些引起的人事纠纷、甚至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虽然也有不少清白的女儿家门努力地在这罪恶的泥潭里挣扎反抗,但最终也都与这腐朽的家族同归于尽,几乎没能有一个落得好下场的。
最终贾家一代不如一代,贾敬访道,贾赦淫乐,贾政的迂腐无能、头脑古板,贾珍、贾琏、贾蓉等纨绔子弟个个沉湎酒色,毫无廉耻。
诸如此类,大观园中比比皆是。
家族的种种腐朽已无可救药,唯一较有灵性的贾宝玉也只能痛苦地呼吸着这令人窒息的悲凉之雾。
而他的思想与封建传统的不相容,这必然导致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在这个时代不容纳他们,他们也不屈从时代的悲剧冲突中,随着腐朽力量的由盛转衰,新生力量
也落了个由萌芽到夭折的结局。
这是《红楼梦》告诉我们的那个时代的悲剧,人人概莫能外。
由此看来,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腐朽有可能萌发新生,却不可能催化新生,相反,当腐朽势力还相当强大时,还会扼杀新生。
《红楼梦》的家庭婚姻生活正是从这一角度折射出时代的悲剧。
可以说贾府的悲剧正是时代悲剧的一面镜。
然而,也不能说这个悲剧仅仅是由时代所造成的,我相信,人物的性格与悲剧也是有一定联系的。
这在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如俄狄浦斯王,如哈姆雷特等等,性格特征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人物的悲剧。
《红楼梦》中最主要的人物当是贾宝玉了,贾宝玉生在贾家这样一个名门望族,而且他的品貌才华又出众,作为家族的嫡系子孙,他是应当担当起支撑家族的使命的。
然而,他厌弃封建社会的仕途文化、等级制度等一切,从小在礼教的缝隙中寻觅个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众姐妹中成长,根本无心仕途,他的个性是新生力量的萌芽,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伟大且不容易,然而这却是为那个时代所不容的,于是他走到了最后出家的地步,这也能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这样的命运较几位女性而言,还是幸运的。
曹雪芹是极爱女子的,书中塑造了无数个栩栩如生的动人女子,从金陵十二钗到活泼俊俏的丫鬟,她们都是才情绝佳、才貌双全的人物,于是,她们的悲剧读来也格外让人动容。
封建社会下连这样一群女子也容不下!
林黛玉与薛宝钗作为《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命运令人扼腕叹息。
黛玉是一个任情任性,冰心玉壶,敏感而又自尊,不矫饰,不屈从,一往情真的女子,作为绛珠仙子下凡的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封建阶级不折不扣的叛逆者。
这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黛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听任真实情感的流露,既正直、单纯,又诚实、多情,从不阿谀奉承别人;宝黛情意相投,便由两小无猜发展成为生死相恋的情人。
她口齿伶俐、才思敏锐。
然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这造成了她在贾府的生活中变得不被人喜欢,宝钗、惜春无一不领受过她尖刻的讽刺。
她刻薄的言辞破坏了所有的人际关系,即便她是用口在表达对世俗的嫉恨,人们也不能宽容她,换来的是大家共同的指责,认为是她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妒忌。
她在贾府成了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同时在精神上不自觉的抵触了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就以自己脆弱的生命去尝试那个时代的冷酷与摧残,她本人也就在性格的导引下走向悲剧的结局。
如果林黛玉的悲剧是其性格造成的,那么宝钗呢,她不是一个努力迎合时代的、左右逢源的人么?但是正因为这一点,在爱情上、才学上、生活上,宝钗被封建文化磨去了自己应有的个性锋芒,对所爱的人与物不敢有太强烈的追求,而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与事也不敢断然决裂,生命处于一种不生不死的浑沌状态。
这种自我压缩使她的生命过早地枯萎了。
宝钗整天生活在这雪洞般的环境里,独自一人,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她并非如林黛玉一样,因为贾宝玉有一日没理她,因为小丫头误会没开门就啼啼哭哭,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装出来的。
除了可以得出宝钗“冷”的表象特征外,也可以感受到宝钗那孤寂平实、高洁的心态特征。
这种独处是对封建礼规的遵守的结果,应该从中认识到封建三纲五常等对女性的压抑。
在这些压抑之下,她是不会得到幸福的,于是,她也走向了悲剧。
贾府中的女子的悲剧性结局或多或少都与自己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像迎春的懦弱,惜春的逃避现实,晴雯的率真勇敢等等,然而,我们不能就说是他们
的性格导致的他们的悲剧,他们都同样有生存的权利,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其他不同的悲剧类型,导致悲剧的原因都各有不同,他们力图摆脱命运的束缚,可悲的是在那样一个男权深重的社会,无论女性想用何种方式改变命运,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她们的悲剧在那个时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与挣扎,那种精神力量也是可敬可佩的,这是她们不一样的美。
从幸福到苦难,从追求到幻灭,从有价值到毁灭。
一部《红楼梦》,让人唏嘘不已,它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让人回味至今。
有着那样美好艳丽的开头,却有着如此凄恻的结局。
一个故事的完结,一个梦的幻灭,留给人无尽的沉思,那不只是叹息,相信还有很多。
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中看书,那样永远看不到全貌与不同。
《红楼梦》作为中国一部伟大的悲剧与西方的悲剧是有一定区别的,贾宝玉在最后遁入空门,这一定程度上是顿悟的表现,而在西方的悲剧中很少有类似产生顿悟倾向的作品,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剧中主人公多因为命运、性格、社会等等因素最终走向死亡,如《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与此相反,中国的悲剧则走向另一面,常常是历尽艰险最后喜得团圆,即使死后冤屈也会得到昭雪,如《窦娥冤》。
“中国古典文学即便是悲剧性的作品,强调的是美与善的结合,而西方,尤其是悲剧,则强调美与真的结合,主张一悲到底。
”⑦但是无疑《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的顶峰。
我们在深刻挖掘人物内部的悲剧的同时,也要在宏观上把握,用比较的眼光,世界性的眼光来研究《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悲剧巨著,相信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让我们不懈地将之传承下去!
①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
②
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5页。
③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④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7页
⑤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482页
⑥
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版,第114页
⑦
吴春平:美学课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