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巩固辅导六十
- 格式:doc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4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巩固辅导第七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材料中第二次结合时期的探索包括( )A、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C、正确区分两类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D、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在《革命》半月刊第4期上发表理论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B、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C、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的思想D、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
”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当时的共同认识是( )A、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B、加强国际交流,淡化意识形态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大家庭【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毛泽东的下列著作撰写于大革命时期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第一次鲜明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之间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三个中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次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大交锋,所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通过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2)共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3)不足: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未将反封建与其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但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又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2.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民主和科学。
(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表达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变遵循这样的轨迹:技术成果“器物层面〞(师夷之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方化层面〞(新文化运动)。
(4)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小结岳麓版必修31.维新思想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何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①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二者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1)特点不同①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本质相同:两次运动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3)历史作用①康有为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为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时代局限①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
②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正确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积极作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进步性,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0课西学东渐复习巩固第六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
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A、编译《四洲志》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D、戊戌变法【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李鸿章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
”使李鸿章感到惭愧的“废制之事”是指A、改革军事B、改官制,裁冗员C、设议院D、设立铁路矿务局【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严复说:“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这表明严复主张( )A、争取民主平等B、实行君主立宪C、实现国家独立D、重视个人自由【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化的巨大压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B、《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D、《辛丑条约》——戊戌变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举“议郎”(议员),《上清帝第四书》则提出“设议院”,要求“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并主张“省、府、县令开设”。
最新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巩固辅导六十第1题【单选题】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
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
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
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
”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B、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C、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D、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清末预备立宪时,“尤为可笑者,法部与大理院两署,常争论权限,又皆无精当之主张,而两署皆分途秘求梁先生代为确定主张及解释权限,甚至双方辩释之奏议公函,均出于先生一人之手”。
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顽固派反对变革B、司法机关相互制衡C、民主思想指导实践D、对立宪政治认识不清【答案】:第5题【单选题】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1917年,李大钊在《立宪国民之修养》中说:“依吾儒忠恕之道,西哲自由、博爱、平等之理,以自重而重人之人格,各人均以此惕慎自恃,以克己之精神,养守法循礼之习惯,而成立宪国绅士之风度……绝不致演出议场挥拳、白宫斗口之象也。
”材料说明李大钊主张( )A、建立君主立宪制度B、理性选择西方文明C、摒弃儒家伦理道德D、发展教育改造国民【答案】:第7题【单选题】1912年,孙中山三民主义辞去大总统时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社会主义【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王韬认为:“唯君民同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如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
”与王韬这一认识相一致的是A、康有为B、倭仁C、严复D、孙中山【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
”这一观点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
A、坚持党的领导B、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C、坚持民主集中制D、坚持继续革命的思想【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1867年,李鸿章认为铁路、电报“有大利于彼(洋人),有大害于我”。
1874年冬,李鸿章“曾谒晤恭邸(见奕訢),极陈铁路利益”。
李鸿章态度转变说明( )A、洋务运动的开展B、中体西用C、观念的转变D、国防的需要【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
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
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B、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理论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D、文化大革命中阶级斗争的理论【答案】:第16题【单选题】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C、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D、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答案】:【解析】:第17题【单选题】在梁启超、严复的历史叙述中,国人“自为牛马、自为奴隶”“畜根奴性”,儒家“仁政”完全过时,“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
这些叙述最类似于( )A、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B、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C、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批判D、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潮【答案】:第18题【单选题】下面漫画的反应是票证在不同时期价值观变化,从理论根源上看,导致这种变化的是( )有误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答案】:【解析】:第19题【单选题】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答案】:【解析】:第20题【单选题】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解析】:第21题【单选题】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 )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答案】:【解析】:第22题【单选题】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入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B、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C、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D、中国入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答案】:【解析】:第23题【单选题】下列著作,可以反映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程。
其先后顺序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论十大关系》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④③【答案】:【解析】:第24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
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
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
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
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
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
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
……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
……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答案】:【解析】:第25题【综合题】结合中美的政治情况,分析胡适为什么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
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1948年蒋介石想让胡适参选总统,是迫于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压力,请问杜鲁门为何要插手中国的总统选举?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