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韶山试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19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方案一、总体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通过五年的工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1. 实施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的工程,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2.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推动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推动乡村环境整体提升,美化农村环境。
4. 提升农村公共设施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5. 加强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工作重点1.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1) 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确保污水排放达标。
(2) 鼓励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3) 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确保排放到污水处理厂的水源不受污染。
(4) 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提高设施使用率和处理效果。
2.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1) 建设分区集中式垃圾处理场,实施农村垃圾分类与处理工作。
(2) 鼓励垃圾处理厂与农村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企业合作,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
(3) 推广和培训农村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农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习惯。
(4) 增加农村垃圾清运力量,确保农村垃圾及时清除。
3.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1) 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
(2) 开展乡村旧房翻新改造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居住环境。
(3) 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处理农村低洼地、杂草丛生等环境问题。
(4)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4. 农村公共设施建设(1)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2) 建设农村公共厕所,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3) 加大农村电力供应的改造升级力度,提高农村电力供应可靠性和稳定性。
(4) 在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建设宽带网络,提高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
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成果、做法、经验以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成果、做法、经验为标题近年来,我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下面将从成果、做法和经验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突出成果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突出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许多城市通过城市改造、旧城区改造等措施,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城市道路宽敞整洁、绿化覆盖率提高、垃圾分类得到普及,大大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2. 农村生活条件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乡村旅游的兴起、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推进,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
3.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
二、突出做法我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突出做法主要包括:1. 加强政策引导。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各地区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
同时,加大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投入,确保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效益。
2. 强化监督执法。
建立健全监督执法机制,加强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整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和纠正。
3. 强化社会参与。
鼓励和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设立举报热线等方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主动性。
4. 加强科技支撑。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环境问题,利用无人机巡查农村环境卫生等,使整治工作更加精细化和精准化。
三、突出经验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我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1. 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问题,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图1 韶山市双石村林家湾污水处理站
评潭
图2 韶山市湘韶村垃圾分拣回收中心
银田村牢牢抓住湘潭市打造市级特色镇(银田
“精美湘潭·美丽乡村”行动等契机,多措并举
开展环境整治。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乡镇主建、
社会参与、规划引领、统筹推进”的原则,以“一区
一片一村两点三线”为工作重点,以“三化一拆”为
工作内容,将银田村主要道路两厢景观打造、产业提
全域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布局美、产业美、
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美丽乡村发展新
格局,2017年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
创新土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取土地
增值收益、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占补平衡收益支持
人居环境整治。
创新举措,组织各村将人居环境整治
有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既约束了村民的不良卫生习
惯,又有效地将中央政策内化为村民自觉的良好生活
习惯。
创新群众发动,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协会,组建。
乡村有机更新实施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也日益增加。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农业生产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而乡村有机更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举办有机农产品展销会、举办有机农业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农民普及有机农业的概念、特点以及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有机农业生产。
其次,要加强对有机农业技术的培训。
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有机农业技术培训,教授农民有机农业的种植、养殖、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的有机农业生产技能。
同时,需要建立健全有机农业生产的支持政策。
政府可以出台财政补贴政策,对有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有机农产品的收购和销售扶持力度,提高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要加强有机农产品的质量监管。
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督,确保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最后,要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推广活动。
通过举办有机农产品展销会、开展有机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等形式,提升有机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总之,乡村有机更新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政府、农民、企业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才能推动乡村有机更新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乡村有机更新实施方案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让更多的农民受益,让更多的消费者放心食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
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1. 前言韶山是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
为提高韶山村庄建设质量,打造韶山旅游品牌,特制定本方案。
2. 建设目标本方案的建设目标是,在保护和传承韶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打造具有韶山特色的村庄,促进村民脱贫致富,提升村庄经济和文化水平,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广韶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建设策略3.1 保护和传承韶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韶山历史文化遗产,是打造韶山特色的村庄的前提和基础。
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破坏和消失。
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传承,使更多人了解韶山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历史。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村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要加强对村庄的路网、水电、管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村庄的硬件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同时,要加强对村庄特色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打造具有韶山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3.3 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是促进韶山村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发挥韶山旅游资源的优势,开发并推广具有韶山特色的村庄旅游产品,打造韶山旅游品牌。
同时,要通过活动和赛事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韶山旅游,扩大村民的收入来源,提高村庄的经济和文化水平。
4. 实施方案4.1 确定主要任务根据本方案的建设目标和策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确定主要任务,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传承韶山历史文化遗产、发展乡村旅游业等方面的任务。
4.2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实施方案的成功和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环节。
要成立由各方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计划和考核方案,按计划指导并推进方案的实施,以确保实现建设目标。
4.3 加强宣传和培训加强宣传和培训,是推进方案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方案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同时,要加强对村庄建设的培训和支持,提高村民的管理和运营水平。
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摘要为推进韶山乡村振兴工作,特制定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充分发挥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名村、生态宜居村、特色产业村和休闲度假村,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1.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员返乡置业、休闲度假发展为农村振兴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韶山乡村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山清水秀、风景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具有发展潜力和吸引力的农村地区。
为加快推进韶山乡村振兴,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市委、区政府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提升韶山农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加大对重点村庄的扶持力度。
本方案就此展开,旨在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村庄,推广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特色产业,实现韶山乡村振兴的新跨越。
2. 建设目标根据韶山乡村实际情况,本方案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2.1. 建设历史文化名村韶山是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闻名遐迩。
因此,本方案将建设具有鲜明历史文化传承特色的名村,展示韶山历史文化传承的内涵,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
同时,该村庄需要结合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手段,打造一个完备的历史文化名村。
2.2. 建设生态宜居村韶山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本方案将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打造一批生态宜居村庄,建设新型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环保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 建设特色产业村韶山乡村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农业、农村旅游资源,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潜力极大,因此本方案将重点打造特色产业村庄,推广韶山特色产品、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拓宽产业发展路子。
2.4. 建设休闲度假村韶山乡村文化氛围独特,山清水秀、优美宜人,是城市人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背景和意义韶山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革命的摇篮”之称。
韶山市景区、望城,如今已成为国家5A景区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而在韶山市区外,还有很多具有传统特色、历史价值的乡村,这些村庄在旅游业的推动下,也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韶山市政府制定了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
目标和方向韶山特色村庄建设的目标是打造20个或以上的有特色、有互动性的特色村庄,促进当地农业、手工业等民间产业的发展,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升级。
韶山市政府提出的特色村庄建设方向如下:1.充分发掘当地古老历史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色;2.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3.注重当地村庄特色的互动性开发,增强游客的体验感;4.依托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发展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5.强化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品质和可持续性发展。
具体措施原有特色村庄的挖掘和升级当前,韶山市已经有一些拥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风貌的乡村,这些村庄已经被规划为特色村庄,并且已经初步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建设。
下一步,政府将加强对这些村庄的整治和优化,提升村庄环境、设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挖掘村庄特色,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提升村庄吸引力,增加游客数量。
新建特色村庄的精心规划和布局除了对原有特色村庄的升级,政府还计划新建一批特色村庄。
这些村庄将从历史文化、手工艺品、田园风光等方面入手,精心规划和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独特魅力的村庄。
政府将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投资商加入特色村庄建设,注重村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韶山市政府将加强对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包括道路、水、电、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对村庄卫生状况、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确保游客的旅游质量和安全。
独特文化品牌的打造在村庄特色建设中,政府将注重挖掘和弘扬当地的独特文化品牌。
韶山特色村庄建设方案背景韶山市作为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自然山水秀美,有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底蕴。
为了推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韶山市决定推进特色村庄建设,打造旅游景点,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目标本次特色村庄建设的目标是要创建旅游休闲度假村庄,提供农家乐、农业观光、户外运动等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消费。
同时,也要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多收益,提高村庄的整体发展水平。
方案概述韶山市的特色村庄建设方案,是基于其地域文化特点、自然环境等因素,通过提供种植、养殖、休闲、体验等服务形式,推进村庄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
下面将介绍具体的方案内容。
选址选址是整个特色村庄建设的第一步,应该优先选择水杉林、天狮岩、万峰湖、五岭寨等具有湘西特色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以确保游客的满意度。
同时,应该考虑到选址的交通便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建设基础设施在选好场地后,需要配备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例如停车场、公厕、消防设施等。
特别是停车场这个问题,游客在到达景点之后,需要有良好的停车和接待设施,让游客在不被困扰的情况下愉快地享受景区的美景。
农业增效除了休闲和观赏,特色村庄的另一个参数就是要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农业观光体验。
这需要以场地内的自然环境为导向,经过仔细研究析出各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特色,如:果类、茶叶、生态种养、介壳潜水、蚕桑等,通过种植、养殖、深加工等方式,提升村民种植养殖水平,增强农业经济的增效性。
景点建设景点的建设是整个特色村庄建设的重点部分,应该根据场地环境,通过规划和改造,构建出一个美观、有特色、可供游客观赏、拍照的景点。
景点建设应该具备自然、人文、历史的连贯性,同时也应该注重文化传承,推广优秀人才、历史名人传统文化等,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韶山的独特魅力。
农家乐为了让游客尽情领略乡村风情,特色村庄建设应当配套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体验,这也能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民俗特色和饮食文化,同时也能为农民带来一定的额外收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工作任务一、引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是针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制定的一项全面、系统的行动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为农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推动乡村振兴。
二、工作任务垃圾治理针对农村垃圾问题,我们将加大投入,完善收运体系,推广垃圾分类。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农村垃圾的有效治理。
污水治理我们将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
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同时,推广生态处理方式,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果。
厕所革命我们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高卫生厕所普及率。
加强对厕所建设和管理的指导,确保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
同时,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变废为宝。
村容村貌提升我们将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
加强绿化美化建设,提高村庄整体形象。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便利性。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我们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废弃物利用率。
推广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技术,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文明新风提升我们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遏制陈规陋习。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通过五年的努力,形成文明新风。
三、保障措施为确保本方案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宣传引导等。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取得实效。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一、背景和意义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提升是实现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可以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的生活品质和环境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二、目标和任务1.目标:通过五年行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良好的住房和生活条件,使农民生活更加便利、舒适和安全。
2.任务:- 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住房条件。
- 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 加强农村供水和通讯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服务水平。
- 修缮和改造农村村庄和农民房屋,提升乡村景观和农民居住环境。
-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
三、实施措施1.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财政支出,提供资金支持。
2.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负责,做好整治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认识和参与度。
4.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升整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5.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整治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四、预期效果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预计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农村特困地区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住房条件。
2.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设施得到有效建设和使用。
3.农民的供水和通讯服务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生活质量和便利度。
4.农村村庄和农民房屋得到有效修缮和改造,提升了乡村景观和农民居住环境。
5.农村环境保护和耕地保护工作得到加强,促进了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五、总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组织领导,可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全面提升和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幸福感提升。
“韶山试验”——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方法与实践Shaoshan Experiment—The Method and Practice of Organic Renewal about HumanSettlement in Rural Areas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123801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课题(2014BAL07B02)摘要:本文对韶山华润希望小镇这一至今持续了四年的乡村建设实例进行经验总结,尝试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有机更新的方法体系,包含四个方面。
一、目标:在格局、肌理、形制、形式四个层次上实现有机秩序的修护,以及在宏观面域和微观点域两个层次上完成现代功能的植入。
二、内容:以低度干预方式更新村域,以本土融合方式设计新建公共建筑,以归纳、调试原型方式更新农宅。
三、过程机制:建立和运行由多方参与的乡村更新共同体。
四、可持续发展:以产业帮扶、组织重塑作为有机更新的长效手段。
Abstract:Studying the case of rural construction about two villages in Shaoshan Hunan which has been lasting four yeas, drawing lessons from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is paper trys to put forward the mothod system of organic renewal about rural human settlement, which includes four key concepts. First, aims: recovering rural organic orders about pattern, texture, regulation,form, and adding modern functions into them. Second, tasks: low interference of renewal in village domain, localization of public buildings design, prototype induction and adjustment for farmhouses renewal. Third, cooperation mechanism: operating mode of temporary group consisted of participants for rural renewal. Four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c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support, and local community reorganization assistance.关键词:韶山、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有机更新Keywords:Shao shan,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Planning, Human Settlement, Organic Renewal图1.小镇核心区鸟瞰效果图当前,乡村普遍面临着城乡差距过大,劳动力过量流失,乡村社会严重衰弱等主要困境。
然而,自2006年全国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实际以攫取土地资源为目标的乡村社区空间过度单一集聚现象,或是粗俗的农宅粉刷化妆运动,在各地屡见不鲜。
这些乡村建设方式中,有脱离实际、搞一刀切的短视倾向,对改善乡村困境助力有限。
“韶山试验”即“韶山华润希望小镇”,是针对湖南省韶山市韶光、铁皮两个毗连的普通自然村进行的乡村建设新探索,尝试以更理性、全面、长远的方式促进乡村人居、经济、社区综合发展。
该项目由华润慈善基金会发起,当地政府协助,浙江大学团队规划设计,2010年9月正式启动,2012年10月人居环境改造基本完成,后续产业帮扶与组织重塑等工作持续至今。
1 基地概况1.1 区位与地理“韶山试验”基地位于湖南省韶山市西南部韶山乡境内,由韶光、铁皮两村组成。
基地范围约7.15平方公里,包括570户农居,总人口2506人(其中韶光片区286户,1076人;铁皮片区391户,1430人)。
(图2)韶光村处于小镇东部片区,整体空间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农田主要分布于盆地,周围低山环绕,农宅大都位于农田与山体交界地带,枕山面田,沿等高线展开。
铁皮村处于西部片区,呈现明显山冲型空间特质,10多个狭长的山冲分布在村域南北两侧,梯田从冲内向外延伸,并在冲口附近连接成片,农宅主要位于农田与山体交界地带。
两村由12米宽度的南环线串联,是游客进入韶山风景区的主要通道。
(图3)两村除拥有“六山半水、两分半田、一分道路加农宅”的典型丘陵乡村特征外,鲜有其它特色资源。
图2.小镇区位图3.小镇范围及地理概貌1.2 经济与社会两村经济社会状况不容乐观。
第一,村民收入偏低。
家庭年经济收益多仅在1~3万区间,贫困家庭占比15%,其年收入少于5000元,41%的家庭以务农作为重要收入来源。
第二、集体经济薄弱。
仅有零星公屋、土地租赁等少量收益,村庄日常运行入不敷出,需政府拨款。
第三、劳动力流失。
绝大部分中青年进入城镇营生,仅由老人、小孩和一些妇女留守村庄。
第四、乡村社区整体缺乏活力和凝聚力,有明显的“原子化”倾向。
2. 基地人居环境问题乡村人居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农宅等具体组成。
如果换一种角度,乡村人居环境还可以被抽象为“秩序”与“功能”两大内容。
其中,秩序是由所有客观实体形成的视知觉场景,而功能依附于秩序实体得以实现。
按照宏观至微观顺序,乡村人居环境的秩序可分为四个层级:一、格局,即村域中自然环境与人工建成环境的整体空间关系;二、肌理,即建筑群体基底平面呈现在下垫面上的彼此大小、方向和间距的图底关系;三、形制,即建筑单元在建造规模、组成布局与建筑体量的一般控制性特征;四、形式,即单元内建筑的具体造型、结构、空间、材料、色彩等。
功能可分为两个层级:一、宏观面域,即公共建筑布点与基础设施敷设;二、微观点域,即公共建筑的具体角色与服务,以及农宅的空间设施配置。
小镇人居环境的秩序与功能均存在明显问题,亟需改善。
2.1 有机秩序退化有机秩序的概念是由亚历山大在《俄勒冈实验》中提出。
其核心特质是个体建造需求与整体建造需求到达丰富多样与和谐统一的内在完美平衡,是建筑群体秩序的最佳状态。
传统历史村落的格局、肌理、形制、形式易保持有机状态。
而处于转型期的小镇,基地有机秩序已有退化现象。
村域格局,局部遭受破坏。
小镇的少部分农户已突破枕山面田的传统建宅习惯,通过各种途径将自家农宅扎堆挤向过境的南环线,占用耕地开设小型餐厅宾馆,并争相新建大面积停车场至与南环线接壤,破坏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图4,5)图4,5.无序建设的菜馆宅群肌理,基本得到保持。
两村农宅历来分散性自建,因而保持了个体随机与群体相对均质的肌理有机特征。
宅院形制,基本得以延续。
当地农户的家庭规模、生活方式、经济条件等依然比较接近,因此,农宅的建设规模、组成布局和建筑体量虽然各异,但总体未明显分化。
建筑形式,严重紊乱。
农宅因不同年代建造,呈现各种风格的混杂共存。
80年代以前的土坯房多不堪继用(占12%),80-90年代的砖瓦房不少陈旧受损屡有翻修(占59%),00年后新建房出现各色釉面墙体瓷片和琉璃瓦等(占29%),因而村落风貌杂乱无章。
(图6,7)图6,7.风貌紊乱的农居此外,社区环境卫生问题也十分突出。
村民缺乏环保意识、环境维护工作制度几乎空白,杂物垃圾随意堆放倾倒,各家自扫门前雪,甚至连自家院子或菜园也不维护。
这更强化了有机秩序退化的印象。
2.2 现代功能滞后两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现代家庭生活空间设施严重滞后。
公共服务设施,民调1满意度低至8%。
两村除简陋的村务办公地点外,无任何可用的教育、医疗、公共文娱场所或设施,甚至中小型商店、公交站、公厕等也全部缺失。
基础设施,民调满意度仅40%。
南环线自东向西过境通畅,但村内主要道路硬化率仅约50%。
超过半数农户尚无自来水供应,生活污水不经处理随意排放。
电力电信明线架设,局部布线杂乱,虽然实现户户通,但容量不足,夏季跳闸现象频发。
家庭生活空间设施落后。
2000年前建造的住宅(占71%),居住功能配置严重不合理。
例如,仅在一楼设置卫生间,约1/2家庭依然使用旱厕、无澡浴设施,卫生条件较差;居室种类单调,近半家庭希望增加子女或老人独立卧室及书房,另有1/4对露台或阳台等晾晒空间有需求,半数家庭希望预留停车空间。
3 策略建构3.1 理念有机秩序是乡村核心价值之一。
它是在文化认同作用下缓慢地自组织发展形成。
蕴含其中的历史积淀、人情意味、生活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与迅速创生的现代城市发生着日益强烈的互补。
现代功能是有机秩序的重要补充,也是乡村社区化发展的要求,居民能在享有环境优势的同时,充分受惠现代文明的周到、便捷与舒适,令乡村综合品质接近甚至超越城镇。
随着城镇中产阶层迅速兴起,一定程度的逆城市化倾向或不可避免。
有机秩序与现代功能并重的美丽乡村,能够吸引城镇中产阶层中进入、逗留、消费,实现乡村增收,从而改善当地劳动力流失、社会衰落的困境。
因此,小镇建设目标是:有机秩序修护以激发乡村差异优势,现代功能植入以改善乡村劣势,在延续和发展乡村文脉、提升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品质基础上,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方法修护有机秩序、植入现代功能的理念最终落脚于小镇的三个实体方面:村域、公建单元、农宅单元。
偏宏观的村域,应采用“低度干预”更新策略。
秩序方面:最大程度地保护村域现有格局与肌理,防止进一步受损,并管控未来建设发展区域。
功能方面:公共服务建筑单元规划布点、基础设施规划敷设,这两者对现有格局、肌理的影响应控制在最低程度。
偏微观的公共建筑单元,是基地内未曾有过的新成分,应采取“本土融合”设计策略。
秩序方面:其单元形制、建筑形式应融入村落建筑环境,体现现代性并充分吸收基地乃至湖湘地区的建筑地域特色,创新与传承并重。
功能方面:应尽量考虑其对于本地乃至周边村落的复合作用,扩大实际功效。
偏微观的农宅单元,应采取“原型调适”更新策略。
首先,对农宅房屋质量评估分类,明确改造为主、新建为辅的方针。
其次,为应对数百套农宅的复杂更新,在对当地现有农宅单元的院落形制、建筑形式和居住功能分析基础上,结合现代趋势和村民需求,归纳出具有湖湘特色的农宅单元基本原型,并为农户提供多样模块化菜单式选择,实现形制、形式与功能的丰富适应性与和谐统一。
此外,更新过程,应建立稳固的“乡村更新共同体”公众参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