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发渠心得体会
- 格式:docx
- 大小:12.90 KB
- 文档页数:2
游大发渠作文篇一《游大发渠:奇妙之旅》大发渠,早就听闻它的大名,那天终于有机会去一探究竟。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渠的规模给惊到了。
这大发渠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山间,仿佛在诉说着一段传奇。
渠里的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欢迎我这个不速之客。
沿着渠边的小路慢慢走,我看到渠的壁面并不是那么光滑,坑坑洼洼的,这时我就想起之前查资料看到的修渠的故事,那得是多么不容易啊。
我用手摸了摸渠壁,糙糙的,这就是岁月和汗水的痕迹吧。
走着走着,突然听到一阵叽叽喳喳的鸟叫声。
抬头一看,好家伙,树上有一群鸟儿正在开大会呢。
我就站在那儿看,有些鸟儿在枝头跳来跳去,有些则安静地梳理着自己的羽毛。
其中有一只小麻雀特别调皮,它不停地在其他鸟儿中间穿梭,把它们原本整齐的队伍都搅乱了。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大爷在渠边晒太阳。
我好奇地走过去和他聊天。
老大爷可热情了,他指着大发渠,眼睛里透着光说:“这渠啊,当年可费了老大劲儿了。
那时候我们这里干旱得很,田地都没水灌溉。
黄大发带着大家就这么一锤一锤地凿,一铲一铲地挖,可算是把这渠给弄出来了,现在这日子啊,多亏了这渠了。
”我听着,心里满是敬佩。
和老大爷聊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大发渠又多了一份理解。
这一趟游大发渠,不仅看到了独特的风景,还听到了温暖的故事,真是次难忘的体验。
篇二《大发渠之行:意外中的精彩》说是去游大发渠,本来也没抱太多特别的期待,就当是去个一般的景点转转。
可到了大发渠,才发现这地方远超我的想象。
早上踏上通往大发渠的路,周围的山看上去普普通通的。
但越靠近大发渠,就越来越感觉有一种特殊的氛围。
到了地方,先映入眼帘的是渠边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田地。
那些农作物长得可精神了,微风吹过,就像在点头感谢大发渠的滋润。
走到一处较宽阔的地方,我看到有几个小孩子在渠边玩耍。
他们拿着小树枝在水里划来划去,激起层层涟漪。
其中有个小娃娃超级可爱,他想把一片树叶放到水流比较湍急的地方,就小心翼翼地把树叶放下,结果树叶一下子就被冲走了。
观大发渠品遵义红心得体会从一生浸在修渠中,品政治坚决、对党忠诚的“血脉红”。
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并且将这件事情做到最好,注定会很累、也肯定会很苦。
但在黄大发心中却只有“我要带头干,干到剩最终一口气”的忠贞情怀。
正是坚决信念和赤诚忠心让他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中终其一生倾注于修渠,舍小家顾大家,却只为纾解百姓饮水难题。
作为年轻选调生,必需传承好老一辈对党忠诚、爱党为党的红色血脉,敢于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历练成长,擅长发觉并为群众解决基层的“急难愁盼”,从黄大发身上吸取一心一意、担当作为的干事情怀,立足自身平凡岗位,书写不凡人生。
从执着写在初心里,品一心为民、植根人民的“力气红”。
大发书记未成年就父母双亡,乡亲们待他如己出,靠着吃“百家饭”长大的他不忍再见着乡亲们终日过着拼死累活的苦日子,将感恩之情化作奋进力气,扎根于人民之中,坚守“让乡亲们喝上水、吃上白米饭”的初心使命。
年轻选调生当接过大发书记手中为民服务的“接力棒”,连续好这股专心用情为民办实事的红色力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尽心纾解人民群众的所忧所患,倾力奉献于人民群众的事业中。
在为党为民的路上奋勉有为、阔步前行。
从幻想践在泥土间,品苦干实干、百折不挠的“精神红”。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首歌谣真实反映着草王坝村民的生活状况,为了转变眼前不堪的现状,让村里通水、通电、通路便成了黄大发一生的幻想。
为了实现幻想、兑现誓言,靠着一颗“鲜红”的心、一双“赤红”的手,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于泥土之间,凿壁开路,克服重重困难,践行初心使命,最终为老百姓交上满足的答卷。
历史照射将来,征程未有穷期。
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新时代年轻选调生要以奋斗的姿势,赓续大发渠背后的红色血脉、红色力气和红色精神,在基层一线为群众把事办真、办实、办好。
学习参观“大发渠”心得体会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白米饭……曾经,一条渠,养活一方人;如今,这条渠,滋养所有人。
在一次主题党日中,我有幸走进“大发渠”,走近“时代楷模”黄大发,开启了一场难忘的“追寻初心”之旅。
昔日小山村的“蝶变”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群山环抱、山峦葱茏。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黔北民居错落有致,一辆辆大卡车正在乡间公路上疾驰……这个藏于深山中的小山村迸发着令人眼热心跳的巨变。
仁遵高速即将从山顶穿云而过;新修的“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格外耀眼;村中心广场旅游运营中心,成为全村新地标……吸引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纷至沓来。
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大发渠是生命渠。
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眺望着“插耳岩”绝壁,仿佛30多年前,黄大发用绳子绑着身子,悬在空中,挥舞铁锤的“声”回荡耳边、“影”就在眼前。
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30多年初心不改,30多年负重前行,这就是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黄大发老支书带着乡亲们,用钢钎、铁锤和双手,在悬崖绝壁间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天渠”。
大发天渠,忍者持恒。
黄大发老支书带领村民艰苦奋斗,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甘泉,更激发了我们新时代年轻党员的精神力量。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走进黄大发党员政治生活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为大家讲解30多年前,他带着乡亲们与天斗、与地斗的故事。
胸前的党员徽章闪烁着至真至诚的党性光芒,显得格外耀眼。
“家乡的改变,要感谢我们的党。
是党的领导,才有草王坝的今天。
”“年轻党员要讲规矩、有党性,一心为党、一心为民作贡献,努力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奋斗。
”黄大发老支书讲述道。
“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一堂微党课,讲述“实干”大道理。
初心永在,信念弥坚。
新时代的年轻干部,要学习黄大发老支书那种一心为民的“初心”和一以贯之的精神,找准一个目标坚持不懈走下去,才不负青春芳华;要学习黄大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展现新时代年轻干部的新担当新作为。
人生在世,能有几个36年?在最富有朝气和干劲的年纪,黄大发一直为梦想跋涉、砥砺前行、无怨无悔。
2023年观“大发渠”心得体会1500字2023年,我有幸参观了中国历史悠久的大运河,亦称大发渠。
这条渠道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这次观“大发渠”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大发渠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首先,大发渠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重要象征。
大运河连通了中国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成为了物资和人员交流的重要通道,历代王朝都将其作为重要军事和经济策略的一部分。
在观察大发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古代运输船只的残骸和修复的文物,这些都是那个时代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
大运河的修建,为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大发渠是中国古代工业文明的重要遗产。
大运河的修建需要经济、政治和人力资源的动员,其中包括了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
观察大发渠的河道和运河两岸的石块,让我能够想象出当年修建的辛劳和艰辛。
大运河所经之处,也成为了许多城镇和村落的重要商贸中心,带动了当地的工商业发展。
除此之外,大发渠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和村庄多年来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文物和民俗风情等。
在观赏过程中,我不仅参观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建筑物,比如古老的运河码头、古老的城门和古韵的民居,还有幸参与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如水上舞龙、船灯巡游等。
这些都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最让我难忘的是参观了大发渠沿线的一些文化博物馆和纪念馆。
这些博物馆和纪念馆通过展览、文献和图片,向游客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发渠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参观这些场所,我了解到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的运输通道,也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观“大发渠”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现代技术在保护和维护大发渠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大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许多古老的运河段落都得到了修复和保护,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历史的痕迹。
黄大发高山清渠心得体会(精选3篇)黄大发高山清渠篇17月16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再现了黄大发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埋头苦干,百折不挠,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动人事迹。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传承红色基因队伍中的一员,我在这部电视剧中吸取了精神力量,深受黄大发老支书“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韧劲的鼓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黄大发为榜样,认真学习践行这种“当代愚公”精神,做到会担当、能担当、敢于担当,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忠诚。
一是要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
他在村里一心想为村民找到水源,解决缺水问题,他始终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真心实意服务于党、百姓,尽其所能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立足岗位模范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凭借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环境打败的精神带领乡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丝河。
黄大发以自己的真诚、奉献、清廉、勤俭、宽厚、坚韧等精神品格,赢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终于创造了绝壁凿渠的奇迹。
二是要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黄大发同志始终怀着对党的感激和感恩之情,严守党的纪律,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作风朴实,模范践行责任心、公正心、关爱心、淡泊心,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严格自律、克己奉公的优良品行。
乡里补助他本人的10元钱都捐到草王坝村作为村集体资金,最终为了给老奶奶多抓一副药动用了,仍然在想办法把它补上。
三是要学习黄大发,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
黄大发同志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始终积极主动、忘我投入,勤勤恳局、兢兢业业,坚守工作岗位,视工作如生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自己,工作中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贫,耐得住工作艰苦,以一颗安贫乐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有着难以想像的决心和毅力,他36年来做一件事,一辈子为一个目标,带领全村凿出一条生命渠,让乡亲们吃上白米饭,过上好日子。
探索大发渠:从愚公精神到现代奇迹作文范文在这个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研学活动——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的大发渠进行参观和体验。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对军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在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
一大早,我们便集合在学校门口,乘坐大巴车前往大发渠。
一路上,同学们兴奋地讨论着即将到来的活动,大家都对这次研学充满了期待。
到达基地后,迎接我们的是几位身穿迷彩服的教官,他们严肃而又亲切地向我们介绍了基地的基本情况和活动安排。
首先,我们参观了军事展厅。
展厅里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从古代的冷兵器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应有尽有。
教官详细地为我们讲解了每种武器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方法,让我们对军事科技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看到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不禁感叹科技的进步和军人的伟大。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军事训练体验。
教官教我们站军姿、走正步、敬军礼等基本动作。
虽然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要做到标准却并不容易。
站军姿时,我们必须保持身体挺直,双脚并拢,双手紧贴裤缝,眼睛直视前方。
刚开始,我觉得很轻松,但时间一长,腿脚便开始发麻,汗水也不断地流下来。
然而,看着教官们那挺拔的身姿,我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这次训练不仅锻炼了我们的体能,也培养了我们的毅力和团队精神。
午餐时间,我们在基地的食堂里品尝了军营的饭菜。
虽然菜肴简单,但味道却十分可口。
教官告诉我们,军人们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训练,简单的饭菜是他们保持体力的重要保障。
通过这次体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军人生活的艰辛和他们为保卫国家所付出的努力。
下午,我们参加了真人CS对抗赛。
这是我最期待的环节之一。
教官为我们分发了装备,并详细讲解了游戏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穿上迷彩服,拿起“武器”,我仿佛变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比赛开始后,我和队友们密切配合,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击败了对手。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体验到了战斗的紧张与刺激,也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合作与沟通。
参观大发渠心得体会第一篇:2019年4月14日,南白教育总支全体组织我们全体党员前往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开展“学习大发精神,弘扬大发精神”主题党日活动。
参观大发渠,学习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黄大发老支书的先进事迹。
清晨从南白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草王坝后,我们胸佩党徽,冒着淅沥小雨,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上险峻的大发渠。
山水之间、悬崖之上,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
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
随后,我们参观了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详细了解了黄大发老支书敢想敢干,勇于当担,不向困难低头,不怨天尤人的精神品质,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斗志和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完成了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的壮举。
最后,我有幸能在老支书的家里聆听他给我们讲党课,他说:“该知道的你们在新闻上都知道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你们不知道的”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老支书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的一生,当听到老人病重的妈妈对还是孩子的他的教诲我不禁潸然,讲到父母双亡后老人在村民的帮助下艰难生存已经那个年代的艰辛以及他怎样的艰苦的环境里永不放弃分离拼搏,立誓改变操王坝村贫困的现状震撼了我的心。
结束时老人反复向我们交代作为教师不仅要爱优等生,更要爱差等生,帮助他们进步。
一天的参观学习很快就过去了,但老支书的话却一直留在心中:爱要无私奉献,做到时刻不忘热心。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教师,干好自身的工作,带动好身边人,以实际行动率先作表率,发挥、传承、践行好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忘为民服务的热心,不忘干好工作的热情,不忘为民办好事的热诚,始终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为民一辈子,奉献为民一辈子,成为人民心好的好公仆。
参观大发渠心得体会第二篇:我是一个在县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只有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起早贪黑的干活儿。
大发水渠观后感看了大发水渠这事儿啊,那可真是让我心里头五味杂陈,又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发渠,那可不是一般的渠啊。
它就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大山之间,只不过这条龙不是神话里那种威风凛凛又有点缥缈的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由黄大发爷爷带着乡亲们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希望之龙。
你想啊,那时候的条件得多艰苦。
没什么先进的机械,就靠着人的双手和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具。
这就好比让你用小树枝去雕刻一座大山一样,感觉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可是黄大发爷爷就不信这个邪,他就认定了要把水引进村子,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看着那渠里的水缓缓流淌,我就仿佛看到了黄大发爷爷和乡亲们那滴滴答答的汗水,还有那无数个日夜的坚持。
这水啊,流的不仅仅是液体,那是满满的希望。
以前村子里缺水的时候,估计大家洗脸都舍不得用太多,现在好了,有了这渠,庄稼能灌溉了,人和牲口的饮水问题也解决了,这就是生命渠啊。
这事儿还让我觉得,人要是有了信念,那可真不得了。
黄大发爷爷就像一个永远充满能量的超人,但是他的超能力不是来自外星,而是来自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改变家乡面貌的坚定决心。
我就在想,我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就想打退堂鼓,和黄大发爷爷比起来,我可太渺小了。
而且啊,这渠挖出来可不是一个人的胜利,那是整个村子团结的象征。
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像拔河比赛一样,齐心协力,最后把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水渠给拉到了现实当中。
这要是放在现在,很多人可能都不敢想象。
总之呢,大发渠就像一本活教材,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肯坚持、能团结,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
我以后遇到啥难事的时候,就打算想想黄大发爷爷和他的大发渠,然后给自己鼓鼓劲,咬着牙也得往前冲!。
大发渠研学作文篇一《大发渠之旅:累并快乐着》听说要去大发渠研学,我可兴奋了。
满心以为就是去轻松游玩一番,没想到这一趟,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极了。
我们刚到大发渠的附近,那大片的山峦就像绿色的巨兽一样横亘在眼前。
我这心里嘀咕着,当年黄大发爷爷到底是怎么在这样的地方开凿出一条渠来的呀。
沿着有些崎岖的小路往渠边走,我的小短腿可算是遭了殃,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每走一步都像是在和大地较劲儿。
好不容易到了大发渠边,我就被那渠震撼到了。
这渠就像是一条长长的蜿蜒的大蛇,盘踞在山间。
旁边的石头看起来都很锋利,我想,当年黄爷爷在开凿的时候,肯定经常被这些石头划伤吧。
老师让我们分组沿着渠走一段,去体验下通水前人们取水的艰辛。
我们组小心翼翼地走着,这渠宽窄倒是勉强能走个人,可是隔一会就得跨过一些小沟。
我前面的同学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都擦破了皮,他一脸痛苦地站起来说:“这可比我在城里逛一天商场都累啊。
”我听了忍不住笑,可没笑两声,自己就一个趔趄晃悠了一下,还好旁边的同学拉了我一把。
在体验的过程中,我发现渠里有一块石头长得像个小兔子,很是奇特。
我就对旁边的同学说:“你看,这石头像不像黄爷爷的小宠物,在这陪着他干活呢。
”大家听了都笑。
这一笑,仿佛前面的疲劳都被撵走了些。
但很快疲劳又卷土重来了,当我们走完预定的距离,每个人都像是被抽走了骨头一样东倒西歪的。
不过这次大发渠之旅,虽然很累,但我好像对坚韧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想着那些修建大发渠的村民们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这样的艰辛,就觉得自己这点累真不算什么。
篇二《大发渠研学:水与汗的故事》出发去大发渠研学的时候,我想着能出去玩就特别高兴,完全没意识到等待我的是一场不小的“磨练”。
到了大发渠所在的地方,那山真的太壮观了。
一座挨着一座,密密麻麻的,又高又大。
而大发渠在山上,就像一条伤痕一样,不过这是人们为了美好生活努力的“伤痕”。
上山的时候,我看到路边有只小蜥蜴,嗖的一下就钻到石头缝里去了。
2023年观“大发渠”心得体会
2023年观赏大发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发渠位于中国的四川省,是一条古老而壮观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
我在观赏过程中体会到了人类智慧和努力的伟大。
首先,大发渠的规模令人惊叹。
它全长约6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渠道之一。
这条渠道穿越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十分艰辛的工程。
在观赏时,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渠道沿着山势蜿蜒而上,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之上。
这种壮观的景象让我对人类的工程能力感到敬畏。
其次,大发渠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非常重要。
它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02年间,是中国古代灌溉农田的重要工程。
渠道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也为农田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同时,这个古老的工程也见证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我观看大发渠的同时,我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人文的魅力。
最后,大发渠也给我带来了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愈发重要。
大发渠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们对于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要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通过观赏大发渠,我深刻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环境的珍贵。
总之,观赏大发渠是一次很有意义的体验。
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和努力,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与此同时,它也提醒着我们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
参观大发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自然环境和人类创造的伟大工程。
参观大发渠心得体会
我是一个在县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只有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起早贪黑的干活儿。
无法与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当看到“大发渠”的那一刻,见到黄大发老支书的那一刻,才真实感受到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
感动中国如此评价黄大发,他是“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年度英雄”,拥有众多荣誉的他,是一个朴素而慈祥的老人,没有过多的言语。
历经36年,在悬崖绝壁间开凿出一条近10公里的“天渠”,绕三座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大发渠”,实现了让村民全部都喝上水的愿望,使曾经闭塞落后的贫困村面目一新。
黄大发的存在就是“新时代愚公”,他的故事简单而感人,让我在不知不觉反省自身,深刻认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