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潜在产出_结构预算与财政态势的关联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01.72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与分析v1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与分析潜在产出定义为在合理稳定的价格水平下,使用最优技术、最低成本的投入组合,在资本和劳动力的利用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所能生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度量某一时期一国或地区经济潜在产出增长速度大小的指标。
产出缺口是指现实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值或其占现潜在产出的比率,可以衡量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的程度,测度的是经济周期性波动对产出的影响,反映了现有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经济学家开始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索洛增长模型在合理的假设下推导了一国增长向一平衡增长路径收敛,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变量,索洛模型中的这一平衡增长路径可以理解为潜在经济增长路径。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拉德利·希勒从最大总供给的角度定义了潜在经济增长率,认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经济的潜在产出都有一个极限,它是由资源的数量和技术决定的,即通过我们所使用的所有可用的资源和最好的技术可以达到的产出,这个所谓的极限增长率就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他认为现实经济增长率是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而宏观经济政策有助于使现实经济增长率向潜在经济增长率靠拢。
迈克尔·帕金认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他认为,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大,从而改变实际工资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保罗·萨缪尔森和威廉·诺德豪斯在《宏观经济学》(第17版)中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定义为: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个国家可持续的最大的国民产出水平,以商品与生产要素的总供需平衡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
在宏观经济波动中,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四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乘数加速数原理下,消费与投资的双重作用均会使经济的运行偏离其均衡水平,产出缺口作为宏观经济均衡产出与短期产出之差,带有宏观经济短期波动与长期增长的特征。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对于保障政府信息透明度、监督政府财政支出、促进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公开程度不高、信息不完整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提高政府部门的透明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各界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参与。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重要性不可忽视,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现状、问题、对策、重要性、分析、建议、落实难点、监督机制、解决、共同努力、加强监督。
1. 引言1.1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重要性在于推进政府透明和民主决策,增强政府合法性和民众信任度,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保障人民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可以帮助政府建立公开透明的形象,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获得民众的信任。
财政预算公开可以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让民众更好地了解政府的政策取向和财政支出方向,形成全社会共识,促进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公正化。
财政预算公开可以增强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滥用和浪费,提高财政支出的针对性和效益性。
财政预算公开可以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广大民众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的行为,促进政府的廉洁和务实,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1.2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内容不够透明。
一些关键数据和信息并未完全公开,导致公众无法全面了解政府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情况,也无法有效监督政府的财政运作。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频率较低。
财政预算的公开往往只发生在每年一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而在其他时间段很难获取相关信息,这对于公众监督财政支出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中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的方式和渠道有限。
一.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4.8%。
这是我国年度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
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蛋糕”继续增大。
财政部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收入逾11.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
但是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放缓,增幅放缓至12.8%,较2011年回落12.2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2012年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但是财政收入增速回落幅度较大。
经济增速放缓、物价尤其是PPI下行、进口增速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四大因素,导致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回落。
受全球经济低迷影响,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虽然在四季度出现反弹,但全年经济增速回落至7.8%。
税收收入的增长与宏观经济运行关联度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财政收入中的主体—税收的增长放缓符合预期。
一些税种的税基与物价密切相关。
2012年我国物价总体在低位温和运行,尤其是PPI 同比大多在负增长区间运行,相应地增值税、消费税增幅出现回落。
近年来,我国进口环节税收的增长在税收中的作用逐步增强。
一般来讲,进口环节中一般贸易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税收增收较多。
然而,去年国内需求放缓,致使我国进口增速减速,一般贸易规模增长放缓,对税收的影响较大。
我国实施的诸多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在去年得到充分释放。
除了备受关注的个税之外,增值税转型是长期的减税措施,其减税政策效应明显。
此外,对小微企业政策倾斜效果继续释放,大大减轻了小微企业的负担。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不少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优惠政策。
企业负担减轻了,相应地我国税收收入减少。
此外,出口退税舒缓外贸企业压力,受到外需低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更强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在去年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关于2023年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2023年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引言202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财政预算的合理执行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1-6月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总体情况2023年1-6月,我国财政部门预算执行较好,整体经济形势稳定向好。
根据数据显示,一季度GDP增速为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8.2%,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为3.8%,国企利润增速为7.3%。
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财政预算执行取得积极成果,经济发展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三、存在问题分析尽管财政预算执行整体上表现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首先,财政收入增速下降。
数据显示,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税收减少以及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
虽然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但也对财政收入造成一定冲击。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亟待优化。
虽然财政支出总体上保持稳定增长,但一些重点领域的投入仍然不足。
比如,公共卫生领域的支出相对较低,无法满足人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此外,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的支出也需要进一步加大。
最后,地方债务风险值得警惕。
随着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增长,地方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融资项目的违规违约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预算执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应加强对地方债务风险的监测和管控,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
四、建议和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合理建议和对策。
首先,加强财政收入管理和提升征税能力。
财政部门应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逃税现象,同时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财税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收入来源。
同时,可以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其纳税意愿和能力。
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摘要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地方预算管理是国家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财政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当前财政改革的重点领域。
自1998 年李岚清同志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逐步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以来,为了更好地完善公共财政框架体系,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中央及部分地方财政部门,从具体的预算编制方法到预算管理模式,从预算决策机制到预算的执行与监督,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
地方政府是基层预算管理单位,其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政府预算管理的成效,加强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根据我国地方及地方财政预算改革的实践,考察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在借鉴发达国预算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改进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介绍财政预算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在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说明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我国以及上海市、区两级财政分级管理的概况,其次,具体考察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现状,并且介绍了徐汇区政府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经验。
第三章结合地方及地方财政预算改革的实践,分析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时间存在的制度缺陷、预算决策和分配机制不完善、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监督弱化、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
第四章借鉴先进国家预算管理的经验,从预算编制和审议时间、预算机构职能和决策程序、预算监督和公开机制、预算绩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国外做法与我国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区别及可借鉴之处。
第五章首先根据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提出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下公共预算制度的思路,包括公共预算编制制度、审批制度、执行与监督制度,以及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预算与财政政策分析在现代社会中,预算和财政政策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预算和财政政策的分析与调控,国家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预算与财政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预算的定义与功能预算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计划收入、支出和财政活动的综合体现。
它不仅是财政工作的基本工具,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
预算的主要功能包括资源配置、经济调控、社会公平和政治稳定等方面。
资源配置是预算的首要功能。
通过编制和执行预算,政府可以合理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各项公共需求,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调控是预算的重要目标。
通过适当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政府可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逆周期调控,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保持就业的稳定。
社会公平也是预算的重要原则。
通过公正合理地分配财政资源,政府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贫富差距,保障弱势群体的福利和权益。
政治稳定是预算的重要保障。
通过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政府可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动态,保持政治稳定,增强政府的治理能力。
二、财政政策的内涵与作用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改革财政制度来影响和调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平稳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等为目标。
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财政政策的核心目标。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税降费、增加政府投资等措施,政府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是财政政策的重要任务。
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税收制度、提升财政效益等措施,政府可以引导资源向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转移,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保持物价稳定是财政政策的重要考虑。
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政府可以维护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增加居民的购买力,提高经济运行的可持续性。
促进就业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
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扶持创业、培训就业等措施,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对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GDP和财政收入是两个最核心的指标。
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这两个指标之间从理论上看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从不同时期和不同范围观察,又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两个指标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之间到底有哪些相互影响因素?这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利用历年的数据资料,对国家和地市两级的GDP与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增长情况、比例关系和影响因素进行描述和分析,以寻求GDP和财政收入之间相互适应的增长程度和相对合理的比例界限,为在宏观层面上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作一些新的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对GDP与财政收入及其关系的理论阐述(一) GDP和财政收入的一般定义GDP:中文译名为国内生产总值(对地方核算范围来说,即为地区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总量指标。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辖区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所新创造的价值,对于各产业部门来说,这部分新创造的价值称为增加值,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
财政收入:指国家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取得的货币收入,是整个国民收入中属于国家(政府)所有的部分,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几经变化,目前主要包括:各项税收、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以及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税收收入。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又划分为中央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
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辆购置税、船舶吨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94%部分、个人所得税中的利息所得税、利息所得税之外的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的部分及海洋石油资源税等。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引言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研是对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可以深入了解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的执行效果。
本报告将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各政府部门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看法和评价。
通过访谈,我们深入了解了政府部门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结果1.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整体良好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政府部门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持积极评价。
他们认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整体良好,预算执行率较高,财政支出与预算计划基本一致。
2.预算管理存在不足尽管整体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调研结果表明,预算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部分政府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流程,导致预算执行效果不佳。
3.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延误和超支调研结果还显示,部分政府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延误和超支的情况。
一方面,预算执行进度缓慢,导致预算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部分政府部门存在超支现象,超出预算计划的支出给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改进建议1.加强预算管理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2.加强预算执行进度监控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的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延误问题,确保预算资金能够按时到位,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开展。
3.控制预算支出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支出的控制,防止出现超支现象。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合理设定支出目标,确保财政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政府部门应定期开展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确保财政预算的有效执行。
我国目前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分析摘要:财政收入是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保障,财政收入的多少关系国计民生。
财政收入的规模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快,规模大,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壮大。
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却远远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水平,与世界各国相异,明显存在着其特殊的地方,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下面本文将着重对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进行探讨,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税收征管能力及水平和财政收入的监管方面,着重分析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长速度的原因,同时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结构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的变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关键词: 财政收入规模、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结构、财政收入监管。
一、我国财政收入的基本情况。
一般来讲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是指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
2007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分别为51322亿元、61330亿元和68518亿元、83101.51亿元,占当年GDP比重分别为19.3%、19.5%、20.1% 和20.7%。
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45622亿元、54224亿元、59522亿元和73210.79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17.2%、17.3%、17.5%和18.2%。
以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收入基本是逐年上升的,而且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
下表是我国政府收入的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各部分在政府收入中的作用。
表3.32007-2009年我国政府收入及其占GDP比重单位:亿元、%异。
表3.4主要国家财政收入情况注:以上数据及表格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专题回顾>中国财政基本情况>(三)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虽每年上升,但其比值却明显比主要发达国家还要低,说明我国财政收入还有上升的空间。
财政调研报告财政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财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管理国民财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财政领域的调研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我国财政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财政收入状况调研从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情况来看,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态势。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财政收入结构不够合理,过于依赖房地产和土地出让等短期收入。
其次,财政收入规模偏小,征收利税能力有限。
最后,地方财政收入差距较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财政支出状况调研财政支出是财政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存在浪费和冗余支出。
其次,财政支出管理不够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最后,部分财政支出过度倚重建设型支出,忽视了民生投入的优先性。
四、财政改革情况调研财政改革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财政制度和政策体系的改革。
我国财政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改革增值税制度、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等。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财政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责划分不够明确。
此外,财税体制不够灵活,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变化。
还有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不够完善,对地方财力补偿不到位。
五、对策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首先,加强财政收入结构调整,减少对短期收入的依赖,增强征收利税能力。
其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遏制财政支出腐败现象。
此外,应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的社会效益。
最后,完善财政改革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划分,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六、结论财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我国财政状况的调研,可以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对我国潜在产出、结构预算与财政态势的关联性研究石柱鲜 王立勇(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摘要!本文基于新凯恩斯型动态模型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潜在产出进行估计,并利用估计结果计算出政府财政预算中的结构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
通过对周期性预算余额和结构性预算余额的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较弱,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周期性波动相对较小;周期性预算余额的变化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我国1998年以来的财政态势具有明显的反周期特点,其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减少经济波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潜在产出 结构预算 周期性预算 财政态势 新凯恩斯型动态模型中图分类号 F22 文献标识码 AThe Relative Research on Potential Output, Structural Budget Balance and Fiscal Stance in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potential o utput in China are estimated by neo Key nesian dynam ic m odel Structural budg et balance and cyclical budget balance es timated w ith the results above sugg est that the impact o f automatic fiscal stabilizerin China is small,tax r ev enues and expenditure ex hibit a very low cy clicality,re flecting a sm all size of government secto r;Cy clical budget balance mo ves in linew ith business cy cle;Fiscal stance in China since1998has been counter cyclical,w hich succeeds in stim ulating macro econo my and counteracting economic fluctua tionKey words:Po tential Output;Structural Budget Balance;Cy clical Budget Balance;Fiscal Stance;Neo Key nesian Dy namic M odel引 言政府实际预算余额既反映了经济的短期影响,也包括了经济的长期影响(Robert H aga 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项目#我国外汇风险预警模型研究∃(03J B790043)和教育部人文社会m ann,1999)。
前者主要是指因实际产出偏离潜在产出而引起的支出和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属于财政的自动稳定器范畴(antomatic stabilizers),它反映了政府控制之外因素的影响。
自动稳定器功能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自动变化,并随着产出缺口的弥合而自动消失。
相比而言,长期影响主要源于政府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discretio nary fiscal policy),指的是预算余额的结构性成分(Patr ice M uller和Robert,1984),是真正反映一国财政态势(fiscal stance)的指标。
在制定和评价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区分财政预算的结构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是必要的。
如果不加以区分,我们就会错误地根据预算余额的周期性波动而过高或过低调整财政杠杆(fiscal lev ers),使得旨在抵消短期影响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趋于失败,既可能会增加经济主体决策的不确定性,又可能在中期上导致不可持续的债务积累。
通过把预算余额中的周期性成分分离出去,可以使得财政支出和税收的长期过程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而且,为了使设定和追求的财政赤字目标独立于经济周期波动,我们也必须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抵消。
随着经济不断增长,预算余额的周期性影响和结构性影响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当局的广泛关注。
很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IM F、OECD等机构都定期公布结构预算余额(SBB)的估计值,以作为经济决策的参考指标。
目前,国外关于结构预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Alan Blinder和Ro bert Solow(1974)、de Leeuw和H ollow ay(1982、1983)、Pa trice M uller和Robert(1984)提出了结构预算的概念,认为结构预算余额(又称周期调整的预算余额)在许多方面优于非周期调整的余额,并分析了结构预算余额的发展趋势和预算赤字来源,同时给出估计结构预算余额的方法;Glande Gior no(1995)给出了估计潜在产出的两种方法,并采用生产函数法估计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从而计算了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家结构预算余额;Brandner(1998)研究了结构预算赤字和财政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之间的关系,认为如果结构主要预算缺口(structural pr im ary g ap)达到平衡或者盈余,就可认为财政政策在中期是可持续的;Paul V an den N oord(2000)研究了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的大小和作用,并详细给出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弹性计算公式和方法,主要思想是将收入和支出项目分别基于产出回归;Antonio Fatas(2001)利用面板数据和VAR模型分析了财政自动稳定器功能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类似的研究还有Fatas和M ihov(2000)、Alan J Auerbach(2002)和Kerim Per en Arim(2004);Kw ang Yeol Yoo(2003)利用OECD方法计算了韩国的结构赤字,并分析了其财政态势;H jelm(2003)用结构VAR模型,同时估计了自然失业率、产出缺口和结构预算余额。
Robert(2004)给出了计算财政收入支出弹性和结构预算余额的另一种方法,其利用预算余额基于产出缺口回归直接得到预算中的周期性成分。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结构性预算也进行过研究。
赵昕东(2000)估计了我国1984~ 1999年的结构性赤字,在估计潜在产出时使用的是波峰相连法,而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是选取波峰时存在很大随意性,且要求选取的两个波峰之间的时间跨度要足够长,造成其对潜在产出的估计结果出现很大偏差。
同时,其假设潜在财政支出和现实财政支出相等。
事实上,财政支出的某些项目,如失业救济金是随着就业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的,即它的潜在水平而,在运用潜在产出法时,一方面假设潜在财政支出和现实财政支出相等;另一方面,他的潜在产出数据是利用生产函数法进行估计。
本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算我国的潜在产出,在估计结构预算余额时抛弃了潜在财政支出和实际财政支出相等的假设。
一、我国潜在产出的估计结构预算余额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的:潜在产出反映经济的长期潜在的增长,实际产出总是随着经济周期的循环围绕潜在产出水平上下波动。
从而实际预算余额也总是围绕结构预算余额上下波动(Claude Giorno,Pete Richardson,1995)。
为了将财政预算余额中的周期性成分分离出来,必须对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进行估计。
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很多,Cano va(1993)、Nicoletti和Reichlin(1993)、Dupasquier (1999)和Iris Claus(2000)认为,目前估计方法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使用机械的滤波,如H P滤波和BP滤波(Bax ter和King,1991);二是生产函数法(T orres和Martin,1989);三是利用状态空间模型(Apel和Jansson,1999)。
虽然从经济学角度使用生产函数方法更具有说服力,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生产函数形式的确定;二是所用数据在国内不易得到或有缺陷。
而H P滤波方法的使用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端点问题(end point problem);二是该方法不能很好处理结构突变问题,在选择反映趋势产出(trend output)估计方差的参数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刘斌(2001)认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估计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在经济解释上更加合理。
鉴于此,本文对于潜在产出的估计采用基于新凯恩斯型动态模型的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
1 模型的提出本文所用的状态空间模型是依据美国学者Laubach和William s(2003)提出的产出缺口和短期自然利率的关系模型。
设y t为实际产出的对数,y*t为潜在产出的对数,r t为实际短期利率,r*t为短期自然利率,则可将Laubach和William s(2003)中IS曲线改写为:y t-y*t= 1(y t-1-y*t-1)+ 2(y t-2-y*t-2)- 3[(r t-1-r*t-1)+(r t-2-r*t-2)]/2+ 1t(1)其中,y t-y*t为产出缺口,r t-r*t为实际利率缺口, 1t为序列不相关的扰动误差。
下面,我们根据Laubach和Williams(2003)所描述的新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来识别潜在产出水平。
核心通货膨胀率t由自身的滞后值、产出缺口、相对价格冲击x t和序列不相关的扰动误差 2t所决定。
t=!1t-1+!23%4i=2t-i+!3(y t-1-y*t-1)+!4x t+!5x t-1+ 2t(2)其中,相对价格冲击x t是以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与核心通货膨胀t之差 ,这是因为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模式仍为资本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来自供给或以原材料购进价格衡量的通货膨胀m t根据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计算,由于(2)式中的变量均以变化率来表示,若以p t表示一般物价水平,p m t表示原材料物价水平,则相对价格p m t/p t的变化率x t可表示为:成本方面的推动,因此我们在模型中主要考虑的是原材料购进价格对一般物价水平的冲击。
显然,(1)式为IS曲线,(2)式为总供给曲线,二者组成的方程系统即为新凯恩斯型动态模型。
根据相关的经济理论,短期自然利率由长期自然利率和需求冲击两部分构成。
因此我们指定r*t=∀∀g t+z t(3)其中,g t为潜在经济增长率,它与长期自然利率近似一致,即系数∀应近似为1,z t为影响短期自然利率的其他需求冲击成份,这里假定它服从以下自回归过程:z t=#∀z t-1+ 3t(4)另外,在不存在其他扰动时,潜在产出水平以潜在增长率的速度增长。
y*t=y*t-1+g t-1+ 4t(5)这里又假定潜在增长率服从如下自回归过程:g t=g t-1+ 5t(6)(1)~(6)式构成了本文的状态空间模型,(1)式和(2)式为量测方程(或信号方程),(3)~(6)式为转移方程(或状态方程),各式中的滞后长度是适应性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