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优秀案例1
- 格式:doc
- 大小:164.00 KB
- 文档页数:79
优秀经典案例一、古诗古文类优秀经典案例(一)将进酒1.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代表作品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等。
2.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 注释(1)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
将(qiāng):请。
(2)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
(3)高堂:高大的厅堂。
(4)青丝:黑发。
(5)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
(6)会须:正应当。
(7)岑夫子:岑勋。
丹丘生:元丹丘。
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
(8)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9)陈王:指陈思王曹植。
(10)恣:纵情任意。
(11)径须:干脆,只管。
(12)沽:买。
(13)五花马:指名贵的马。
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
(14)裘:皮衣。
4. 翻译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
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它三百杯。
岑勋,元丹丘,快喝酒啊,不要停下来。
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古诗《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一、关于古诗《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抒发士兵离家远征,身临险境的叙事长诗。
诗篇追忆了自己十五岁离家投军的经历,讲述了在军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征战、逆境、劳苦等,感叹人生苦短,愿寄情天地之间,以求存活。
二、《十五从军征》的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1.了解唐代士兵的军旅生活、精神状态,感受他们的青春、坚忍、追求等情感体验。
2.掌握古诗的阅读技巧,如注重把握诗歌“境界”、“氛围”、“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手法,理解文化内涵。
3.感受“梦想”和“人生”主题,通过学习此诗对于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寻求人生价值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三、教学步骤1. 阅读古诗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十五从军征》,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壮志和执着,体会古人对于性命之重和生死之轻的态度,进而使学生对于古人思想体系和生活状态的认识得以加深。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老师可逐段讲解节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内涵。
2. 诗歌鉴赏由于本次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古诗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生观。
由此,我们将通过展示诗歌的内部结构,表现手法,意象表达等等方面对老师进行阐述。
(1)情感描绘结合本文的主题“梦想”和“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与士兵的生活为基础进行感受描绘,运用悲壮、豪迈、感伤等词神韵之重,展示出层层递进的动人情感。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夜色渡头峥。
辛苦遭逢见陌头,负尽狂名十五州。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戎窟云笼,一夜征人尽望乡。
少年投军历尽辛苦,负着青春的全部、北上扫荡西凉的草原。
面对敌人的压迫和野性的劍,他召唤了大海、星星、黄沙、梦里的神仙来掀起疾风,扭曲山脉。
出塞远,征戍多蹉跎。
匈奴灾蝗烟蒿莱,汉军夜久不曾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百战孤军君莫笑,休言阵前输赢。
“面对恶战,长风吹幡,征人泪满颜。
”诗歌借由生动感性的表达手法,让读者能更为全身心的投入士兵的生活,被唤起同曰对于追求、梦想的感慨。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我们开展了古诗词教学实践。
以下是一篇古诗词教学实践案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点,掌握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内容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 学生朗读《登鹳雀楼》,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鉴赏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与《登鹳雀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2. 学生创作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自己的创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 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情感,有助于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3. 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创作了与《登鹳雀楼》意境相似的诗歌,锻炼了自己的创作能力。
4.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成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2. 学生能够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积极,创作出富有创意的诗歌。
小学古诗教学优秀案例集
目录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启承升转合)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1)
《江畔独步寻花》教学实录 (17)
《山村》教学设计 (28)
《咏鹅》教学设计 (32)
《别董大》教学设计 (35)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39)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43)
导入,初读明诗意,深入诵读想象悟诗情,吟咏拓展升华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46)
《暮江吟》教学设计 (54)
《村居》教学设计 (57)
《画鸡》教学设计 (61)
《登鹤雀楼》教学设计 (65)
《画》教学设计 (68)
《锄禾》教学设计 (72)
《鸟鸣涧》教学设计 (77)
千年钟声,千年文化
——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教学实录
王崧舟老师简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系国家级学科带头人、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杭州市小语会会长,现任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兼拱宸桥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王崧舟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生命成长的高度关照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
他的语文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教频道播出,《语感教学法》入选教育部《中国名师》音像专著工程。
自1992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课堂语感教学策略》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其课题成果多次荣获省部级一、二等奖。
他先后应邀100多个城市开设教学观摩课500多节次,先后出版学术专著5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被评为“2007年中国小语界十大杰出人物”之一。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