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7
固废污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来源;2. 学生能掌握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 学生能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方法,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进行研究;3. 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能参与到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形成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2. 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信心,激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学科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现实环境问题感兴趣,但相关知识储备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分类及来源-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工业、农业、生活等来源)、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2.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处理现状、污染问题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及其原理。
4.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实践-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国内外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案例分析,学生实地调查与实践。
城市垃圾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垃圾固废的基本概念,掌握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现状和挑战,认识到减少垃圾产生和合理处理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有关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相关环保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
2. 学生具备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环保行动执行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城市垃圾固废处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和减量行动中。
2.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地球家园,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环保知识基础,但对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效果。
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垃圾固废的基本概念:垃圾的分类、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垃圾处理技术: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废纸、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
3. 垃圾减量与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及我国相关政策;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如绿色消费、循环利用等。
4. 我国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现状与挑战:介绍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垃圾围城、处理设施不足等。
5. 环保政策与法规:学习有关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环保政策、法规,了解政策对垃圾处理的影响。
固废垃圾运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固体废物垃圾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了解我国固废垃圾运输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要求;3. 引导学生了解固废垃圾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控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对固废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包装、标识和装载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固废垃圾运输路线及优化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针对固废垃圾运输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固废垃圾运输任务;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认识到固废垃圾处理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固废垃圾基本概念: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以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固废垃圾运输政策法规与标准:学习我国关于固废垃圾运输的政策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明确固废垃圾运输的规范要求,以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为参考。
3. 固废垃圾运输技术及设备:介绍固废垃圾的包装、标识、装载技术以及运输设备,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4. 固废垃圾运输路线优化: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固废垃圾运输路线,优化方案,以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固体废物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固体废物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固体废物治理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固体废物治理,具有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固体废物的分类、危害及治理原则;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固体废物治理问题;3.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具体的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并进行汇报;4. 学生能够关注并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的政策、法规,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5.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固体废物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2. 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介绍固体废物治理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3.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分析当前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4.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探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效益;-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5. 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解读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教材章节:第五章 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6.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固体废物治理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2课时: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3-4课时: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5-6课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7-8课时: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9-10课时: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11-12课时:实践案例分析。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3. 学生能够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固体废物问题;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固体废物分类、处理和资源化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固体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2. 学生能够养成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的良好行为习惯;3.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环境问题,提高其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三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
2.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教材章节:第四章“固体废物的管理”-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教材章节: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处置技术及资源化利用途径。
4.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 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会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第三课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学习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周:学习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第三周:学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第四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东华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3. 学生能够描述东华地区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固体废物问题进行深入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不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固体废物问题,积极参与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固体废物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结合东华地区实际情况,旨在提高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环境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方法;固体废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东华地区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内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法;东华地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及运行情况。
4.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处理方案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活动- 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针对东华地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
学校固废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固废课程设计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废的分类、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固废的来源、分类、特性及处理方法;掌握固废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固废处理和利用的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固废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废的基本概念、分类、特性、处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固废的基本概念:介绍固废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处理利用的意义。
2.固废的分类与特性:讲解各类固废(如废渣、废液、废气等)的来源、特性及其危害。
3.固废处理技术:介绍固废处理的常用方法(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及其优缺点。
4.固废利用技术:讲解固废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5.课程实验:进行固废处理利用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固废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讨论法:学生针对固废处理利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固废处理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
4.实验法:进行固废处理利用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固废处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固废处理利用的原理和技术。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程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固废课程设计实验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及小组讨论的表现,占比20%。
固废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3.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固体废物处理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关注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2. 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动探索固体废物处理新技术;3. 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生活观念,从自身做起,减少固体废物产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需加强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固体废物知识;2.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过程,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特点。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固体废物对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的影响。
3.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
4.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内容:固体废物预处理、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5.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内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实例。
6. 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内容:生活中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方法。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第四课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第五课时: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第六课时: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前三课时,每周1课时,共计3周;2. 第四、五课时,每周1课时,共计2周;3. 第六课时,1课时。
通化市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通化市固体废物的现状及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固体废物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宣传资料,提高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通化市固体废物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建设美丽通化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方课程,结合通化市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通化市的固体废物问题作出贡献。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通化市固体废物的具体分类及特点2. 固体废物的危害与影响- 固体废物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化市固体废物危害的案例分析3.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技术-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解读- 常见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及其优缺点4. 通化市固体废物现状及处理措施- 通化市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及利用现状- 通化市固体废物处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分析5.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调查与分析- 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通化市固体废物现状- 数据分析,提出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策略6. 环保教育与宣传- 制作宣传资料,提高学生及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
城市固废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处理方法;2. 让学生掌握我国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法规及标准;3. 使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固废处理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城市固废处理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城市固废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2. 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固废处理基本概念: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来源,使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2. 城市固废处理技术:介绍常见的城市固废处理技术,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3. 我国城市固废处理政策法规:解读我国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使学生了解政策法规对环保事业的重要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4. 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如垃圾分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实例5. 城市固废处理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城市固废处理新技术、新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材章节:第五章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城市固废处理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城市固废处理技术第三课时:我国城市固废处理政策法规第四课时: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分析第五课时:城市固废处理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城市固废处理相关知识。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题目:班号:学号:姓名:日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题名称:校区垃圾收集线路设计二、设计任务:根据有关部门批准的任务书,拟在西工大长安校区配套建设垃圾收集系统,要求对该系统进行工艺设计。
三、设计资料:1、服务面积:3000亩,服务人口:2万人2、校区规划图四、设计内容和要求:1、垃圾收集设计总量;2、垃圾收集布置,方案及线路设计;3、编写设计说明书:包括方案确定、设计计算。
设计说明书应有封面、目录、前言、正文、小结及参考文献等。
4、图纸绘制:垃圾收集总平面图、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图、垃圾中转站布置图。
五、设计时限:1周六、设计进度1、设计动员,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强调纪律(时间0.5d )。
2、文献查阅,了解垃圾分选设计的工艺与方法(时间ld )。
3、进行工艺设计与计算(时间1d )。
4、绘制图纸(时间1d )。
5、编写设计计算书和工艺说明书(时间ld )。
6、答辩、讲评(时间0.5d )。
七、参考文献中国学术期刊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实践教程》、《环境工程设计手册》、《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固废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学报》其他相关书籍及刊物、及网络资源。
目录前言---------------------------------------------------------------------------------------------------------------- 4 1.概述---------------------------------------------------------------------------------------------------------------- 51.1.垃圾成分现状 --------------------------------------------------------------------------------------------------- 5 1.2.垃圾成分变化趋势------------------------------------------------------------------------------------------- 52.垃圾收集服务人口及面积----------------------------------------------------------------------------------- 53.垃圾收集工程规模 -------------------------------------------------------------------------------------------- 54.垃圾收运系统--------------------------------------------------------------------------------------------------- 55.垃圾收运系统--------------------------------------------------------------------------------------------------- 55.1.垃圾收运规划总体原则 ------------------------------------------------------------------------------------ 5 5.2垃圾收运模式 ------------------------------------------------------------------------------------------------- 66.垃圾收集方式--------------------------------------------------------------------------------------------------- 67.压缩式中转站设计-------------------------------------------------------------------------------------------- 68.垃圾收集设计小结-------------------------------------------------------------------------------------------- 69.设计图纸--------------------------------------------------------------------------------------------------------- 69.1绘制垃圾收集总平面图 ------------------------------------------------------------------------------------- 69.2绘制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图 ----------------------------------------------------------------------------------- 69.3绘制垃圾中转站布置图 -------------------------------------------------------------------------------------- 6前言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境内秦岭北麓下,距友谊校区约30公里,长安校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安静,按照现代化、数字化、山水园林式生态型的一流大学校园进行规划和建设,努力构筑具有西工大特色的校园景观。
长安校区的建成将使西北工业大学办学条件和教学手段更趋现代化,教育质量、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国防建设,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西部经济建设服务。
长安校区生活区主要包括星天苑A、B、C、D、E、F、G座学生公寓、星天苑南、北餐厅及云天苑A、B、C、D、E、F座学生公寓、云天苑餐厅。
长安校区教学区主要包括教学西楼、教学东楼、实验大楼、临时图书馆,数字化大楼、工程训练中心。
校园内服务场所有星天苑A座南楼一层为校医院长安校区门诊部临时办公点,白天提供正常医疗服务,晚上设有急诊科,全天候为师生员工服务;星天苑南餐厅一楼的大学生超市、工商银行、邮局等及综合服务大楼。
一期建设还包括田径场(21079平方米)、网球场、羽毛球场(共6698平方米)、篮球场、排球场共15400平方米、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17640平方米等设施合计建筑面积60817平方米。
二期建设还包括学生活动中心及学院楼。
设计说明书1.概述1.1.垃圾成分现状根据学校环卫现状图,与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及对学校生活垃圾成分的调查分析,其垃圾成分有如下特点:学校垃圾成分以厨余、果皮、树木、粪便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较大;学校周围部分居民烧柴或煤,垃圾中煤灰比例相对不高。
按以上垃圾成分特点,经以其他同类学校的垃圾成分进行类比分析,设计该学校生活垃圾成分为玻璃、塑料、金属、织物、废电池等废品占25%,煤渣土砂石等无机物为35%,厨余物等有机物为40%左右。
本设计暂以上述资料为基础进行技术分析。
1.2.垃圾成分变化趋势根据目前国内外学校垃圾的一般规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知识的进一步普及,学校生活垃圾的成分还会发生变化,即有机物含量会提高,无机物含量相应下降;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的含量会逐年上升;垃圾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趋势。
2.垃圾收集服务人口及面积本设计按总人口2万人,服务面积3000亩。
3.垃圾收集工程规模现状垃圾人均日产量为1.000kg/d,整个学校垃圾日产量20t/d。
4.垃圾收运系统垃圾收运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贮运,是由产生垃圾处将垃圾送至贮存处的运输过程;第二阶段是收集和清运,主要是垃圾的近距离运输,用清运车辆沿一定路线收集清运容器或其他贮存设施中的垃圾并运至垃圾中转站;第三阶段是转运,在城市垃圾中转站将垃圾转运至大容量运输层上,运往垃圾处理场。
5.垃圾收运系统5.1.垃圾收运规划总体原则坚持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管理并重”的原则;坚持“科学设计,适当超前”的原则。
5.2.垃圾收运模式根据实际情况,近期垃圾收运体系采用多种方式并存,具体形式为:生活垃圾→120L垃圾桶→1t垃圾车→垃圾压缩中转站→8t中转车→垃圾填埋厂6.垃圾收集方式学校推广垃圾袋装化,校园内设置垃圾桶,实行定时定点收集。
设计垃圾车4辆。
学校主干道上设置垃圾箱,间距为90m一个。
在学校的东北角设计一个小型的垃圾中转站,占地面积不少于170㎡。
垃圾中转站转运型式方案有三种:①不压缩方案。
在转运站内挖地坑并放置垃圾集装箱,将垃圾直接投放在集装箱,装满后由吊车装上改装过的垃圾集装箱转运车运往垃圾填埋场。
②压缩方案。
转运站内不设地坑,而是放置垃圾压缩箱,将垃圾投放入箱后进行压缩。
垃圾箱装满后由液压装置将箱体升起,由垃圾运输车运往垃圾处理场。
③爬背式方案。
在转运站内修建坡道和中转平台,平台上设料斗。
垃圾收集车驶上平台,将垃圾卸入料斗,再装入垃圾自卸车运往填埋场。
与集装箱转运站相比,爬背式方案省去了吊车和集装箱吊装一道工序,操作较为简单,但其占地面积大、土建投资多,人力收集车上中转平台又比较困难,而且如管理不善易造成二次污染。
因此本课程设计不考虑这种转运型式。
根据上述三种转运型式的特点和城市的实际条件,避免二次污染和扰民,本设计转运站采用压缩式的转运形式。
7.压缩式中转站设计压缩式中转站一次性投资大,设计考虑每个中转站先配1个压缩箱和1辆垃圾运输车,今后再逐步完善配套。
主要设备如下:8t运输车1辆;8t压缩箱1个;液压站一个;吊架一个。
8.垃圾收集设计小结学校垃圾收集应贯彻落实我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垃圾收集的发展目标可以扼要地归纳为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9.设计图纸9.1绘制垃圾收集总平面图9.2绘制垃圾收集线路设计图9.3绘制垃圾中转站布置图[参考文献]【1】汪天寿,袁汪静,袁蒋勇.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为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农业环境与发展(网络版) 2007-11-2.【2】付秀琴.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沼气池容积确定.中国沼气,2002,(2):24. 【3】王伟程,黄耀锋水压式沼气池返水间容积设计探讨广西合浦中国沼气2004(1)22【4】赵建营沼气池的设计与施工农村能源河南淇县1999(5)4【5】芈振明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1993.10【6】苑瑞华,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7】冯世南, 沼气生态农业实用技术, 贵州;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8】方仁声, 沼气工程, 江西; 江西科学技术了出版社, 2004.8.【9】刘华美, 钢模具在沼气池建造中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 200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