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解剖学 盆部
- 格式:pdf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14
盆部解剖知识点总结一、盆部解剖的学科意义盆部解剖是解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关注于盆腔内的器官、结构以及血管、神经的解剖结构。
盆部解剖的学科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临床意义:盆部解剖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了解盆部解剖结构,以帮助诊断疾病、指导手术和治疗。
2. 解剖学研究意义:盆部解剖可以为解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有助于深入理解盆腔内各种器官和结构的解剖特点。
3. 教学意义:盆部解剖是医学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盆部解剖可以帮助医学生对人体解剖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盆部解剖的主要器官和结构盆部解剖的主要器官和结构包括盆腔内的器官、血管、神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下面将对盆部解剖的主要器官和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1. 盆腔内器官:盆腔内包括生殖器官和排泄器官。
生殖器官包括男性的前列腺、精囊、输精管、尿道等,女性的子宫、卵巢、输卵管等。
排泄器官包括直肠和膀胱。
这些器官在盆腔内有着特定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 盆腔血管:盆腔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分布,主要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子宫动脉等。
这些血管供应着盆腔内的各个器官,对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3. 盆腔神经:盆腔内也含有丰富的神经分布,主要有坐骨神经、骶神经 plexus等。
这些神经与盆腔内的器官和血管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器官的感觉和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以上是盆部解剖的主要器官和结构,它们组成了盆腔这一重要的解剖区域。
三、盆部解剖的解剖平面和解剖线盆部解剖的解剖平面和解剖线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对盆部解剖的解剖平面和解剖线进行详细介绍。
1. 以骨盆底为界限的两个解剖平面:解剖学家通常使用骨盆底为界限,分为上盆腔和下盆腔两个解剖平面。
上盆腔是指从骨盆底到骨盆顶的解剖平面,主要包括膀胱、直肠、子宫、输卵管等器官。
下盆腔是指从骨盆底向下到骶尾关节的解剖平面,主要包括会阴、肛门、生殖器外生殖孔等结构。
局部解剖学资料(盆部与会阴)盆部与会阴一、名词解释1.会阴:perineu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的总称,其境界略呈菱形,即位于前方耻骨联合下缘、两侧坐骨结节、后方尾骨尖四者之间的区域。
此区域又可借两侧坐骨结节之间的连线分为前方的尿生殖三角(尿生殖区)和后方的肛门三角(肛区)。
狭义的会阴在男性系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女性则指阴道前庭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2.盆膈:pelvic diaphragm 位于小骨盆下口的肛提肌和尾骨肌共同构成盆底肌,盆底肌的上、下面分别覆盖有盆膈上筋膜和盆膈下筋膜,三者共同构成盆膈。
在两侧肛提肌前内侧缘之间留有一狭窄的裂隙,称盆膈裂孔,被下方的尿生殖膈封闭,男性有尿道通过,女性有尿道和阴道通过。
盆隔的后部有肛管通过。
盆膈有支持和固定盆腔内脏器的作用,并可与腹肌、膈肌一起协同增加腹压。
3.前列腺鞘:fascial sheath of prostate盆膈上筋膜向上返折,移行为盆筋膜的脏层,包裹于盆内脏器的周围,其中包裹前列腺外面的部分形成的前列腺鞘,具有支持和固定前列腺的作用。
前列腺鞘与前列腺囊之间有静脉丛。
4.阴部管(Alcock管):pudendal canal 又称Alcock管,位于坐骨直肠窝的外侧壁,坐骨结节上方约3cm处,是闭孔筋膜形成的裂隙。
管内有阴部内动脉、阴部内静脉和阴部神经通过。
5.浅会阴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of perineum 又称Colles 筋膜。
该筋膜向前方和两侧分别附着于耻骨弓和坐骨结节;后方终止于尿生殖膈后缘(相当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处),并与尿生殖膈上、下筋膜相愈着,在正中线上还与男性尿道球中隔、会阴中心腱愈着;前上方与阴囊肉膜、浅阴茎筋膜和腹前壁的Scarpa筋膜相延续。
6.会阴浅隙:superficial perineal space 又称会阴浅袋,位于浅会阴筋膜与尿生殖膈下筋膜之间,该间隙内有会阴肌浅层、阴部神经、阴部内动脉的末支及其伴行的静脉。
盆部pelvis与会阴perineum位于躯干的下部, 二部均以骨盆为 支架。
盆部向上连腹部;而会阴部是封闭骨盆下口、盆膈以下软组织 的总称,体表范围两侧是股部,前方达耻骨联合,后方至尾骨尖间的 一个狭窄区域。
一、境界与分区盆部在此是指小骨盆、小骨盆腔及其内所容纳的肌、筋膜、内 脏、神经、血管等,以骨盆上口与腹部分界,骨盆下口以盆膈等封闭, 盆膈以下是会阴。
会阴前界是耻骨弓和耻骨弓状韧带,后界是尾骨尖,两侧界是耻 骨下支、坐骨支、坐骨结节和骶结节韧带。
会阴可分为前、后二区, 即尿生殖区和肛区。
二、男女性骨盆形态差异及骨盆径线度量从青春期开始,骨盆逐渐出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表6-1)。
女性骨盆的特点主要与妊娠和分娩功能有关(图6-1)。
女性骨盆几个径线的测量,对产科学有重要意义,其基本数据如 下:上口:①前后径,骶骨的岬至耻骨联合上缘约11.6cm;②横径, 两侧最大距离约12.3cm;③斜径,骶骼关节前缘至对侧髂耻隆起约 12.7cm。
下口:①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约12.3cm,由于 尾骨可活动,此径长度可变化;②横径,两侧坐骨结节内侧缘之间的 距离约9cm。
在临床工作中活体测量的几个径是:①骼棘间径,两侧骼前上 棘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2cm;②骶耻外径,第5腰椎棘突尖至耻骨 联合上缘中点的直线距离约20.5cm;③坐骨结节间径,与骨盆下口横径相同, 9cm; ④对角径, 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呷, 约12.5cm (图6-2)。
三、盆部的骨性标志骼嵴:骼嵴最高点平L3与L4椎骨棘突之间高度,是腰部椎管穿 刺的标志。
髂前上棘:是测量骨盆、下肢长度的标志点。
坐骨结节:骨盆出口横径的标志点。
坐骨棘: 是产科上骨盆最窄平面的标志点, 可经阴道或肛管触及。
岬:经阴道可触及,是测量骨盆对角径的标志点。
耻骨联合:其上、下缘均是骨盆测量的标志点。
尾骨:活体在肛门后可触及。
四、女性骨盆关节韧带在妊娠期的松弛及产后的恢复女性妊娠期在孕激素作用下骨盆关节、韧带(如骶骼关节、骶骼 骨间韧带等),特别是耻骨联合等变松弛、柔软,而使其活动性有较 大的增加,有利于胎儿娩出。
骨盆这一变化过程在妊娠前半期进展缓 慢,在妊娠最后3个月加快,而在分娩后立即开始恢复,通常在产后 3- 5个月完全恢复。
女性产后骨盆关节韧带等的变化,如不能很好 恢复 (如得不到休息, 过多过重的活动) 将可导致骶骼区或腰部疼痛。
盆部经骨盆上口通连腹腔, 而骨盆下口由盆膈和尿生殖膈封闭而 形成盆腔pelvic cavity,盆腔内容消化管末段、泌尿生殖等器官; 还有动脉、静脉、静脉丛、神经干、神经丛和淋巴结群;此外,在盆 壁、器官以及上述各结构间有大量结缔组织。
盆壁及一些器官表面被 覆有腹膜。
故包括器官及血管、 神经、 淋巴结等均在盆部腹膜腔之外。
一、盆部的脏器配布与腹膜(一)男性盆腔脏器与盆部腹膜的配布【解剖】1.对照预制游离器官和盆部矢切标本, 按正文描述内容探察盆腔 器官和腹膜的延续及二个凹窝。
.2.探察完1.项后,沿输尿管腹部向下追查直达膀胱处。
轻轻剥 离盆侧壁腹膜,尔后从腹股沟管腹环处分离输精管达膀胱后面,并分 离精囊,见有细血管至输精管勿切断,留后观察。
男性盆腔内膀胱位于最前方,贴耻骨联合后面。
膀胱两侧有从腹 部延续下来的输尿管盆部插人膀胱壁内; 膀胱后面邻接精囊和输精管 壶腹,后二者位于前列腺后上方;膀胱下面(底的部分)紧贴前列腺 底。
前列腺尖连于尿生殖膈上。
膀胱两侧还有输精管贴盆腔侧壁向后 下行,续为输精管壶腹。
直肠续于乙状结肠,位于膀胱、前列腺、精 囊等后方,贴骶骨前面下行,穿盆膈续于肛管。
盆腔腹膜与腹部腹膜延续。
腹前壁腹膜从腹前壁向下达耻骨联 合上方时折向后下,覆盖膀胱上面、后面上部及部分精囊和输精管壶 腹,继则返折向后上方,覆盖直肠中段的前面,直肠上段的前面和两 侧,再向上即延续于乙状结肠的系膜和腹后壁腹膜(图6-3)。
在膀 胱、直肠两侧腹膜覆盖盆腔侧壁,向上亦延续于腹部腹膜。
从腹膜覆 盖盆部器官的情况:膀胱、直肠上部属腹膜间位器官;直肠中、下部, 输尿管、 输精管硬前列腺和精囊属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在盆腔器官间, 或器官与盆壁间延续转折处形成凹窝,有的有重要临床意义。
1.直肠膀肤陷凹rectovesical pouch是直肠膀胱间腹膜转折形 成较深的凹窝,是男性腹膜腔最低的部位,腹膜腔有积液(如腹水、 出血)多集存于此。
2.膀胱旁窝paravesical fossa在膀胱与盆侧壁间腹膜延续处, 该窝大小、深浅随膀胱充盈程度而变化。
(二)女性盆腔脏器与盆部腹膜的配布【解剖】1.对照预制游离器官和盆矢切标本,按正文描述探查盆腔器官、 腹膜的延续和它形成的结构。
2.探查完1.项后,沿输尿管腹部向下追查直达膀胱,注意其下 段前方有子宫动脉跨过勿损伤。
3.轻剥盆侧壁腹膜,从腹股沟管腹环起追查子宫圆韧带至子宫。
女性膀胱亦位于盆腔最前部, 前面贴耻骨, 膀胱底连于尿生殖膈: 膀胱后面紧邻子宫和阴道上部。
子宫位盆腔中央,其下端(子宫颈)接阴道, 子宫底两侧有输卵管相连, 管外端接近位于骨盆入口处骼内、 外动脉夹角内的卵巢。
子宫和阴道上部后方有直肠,直肠后面贴骶骨 前面,直肠上端续乙状结肠,下端穿盆膈续肛管。
输尿管经盆腔上口 入盆, 沿盆侧壁向前下行, 后折向内下行, 经子宫颈旁而后通入膀胱。
腹膜自腹前壁向下延续,覆盖膀胱上面和两侧部,两侧部并向下 微凹,继则折向上贴附于盆侧壁,向上出盆腔上口续于腹部腹膜。
膀 胱上面的腹膜向后达子宫颈上部转折向上,包被子宫前面、子宫底、 子宫后面,并向下达阴道上端(阴道后穹)后壁,再向上转折被覆于 直肠前面和两侧,继续向上则包被乙状结肠并形成乙状结肠系膜(图 6-4)。
包被子宫前、后面和子宫底的腹膜向两外侧延续,包被输卵 管和卵巢,输卵管即位于前后二层腹膜转折处形成向上的游离缘内 (图6-5),此双层腹膜向外、向下延续于盆侧壁和盆底的腹膜。
故 此女性腹膜覆被盆内器官情况:膀胱和直肠上部同男性,均是腹膜间 位,子宫亦属腹膜间位。
输卵管是腹膜内位,而阴道是腹膜外位。
腹 膜与器官壁外膜一般结合较疏松。
盆部器官间、器官与盆壁间腹膜延续而形成的凹窝和韧带等重 要的有:1.直肠子宫陷凹rectouterine pouch临床习惯称Douglas腔, 是腹膜在直肠与子宫间转折延续而形成的深凹,凹底距肛门约5.5cm,凹底与阴道上端(后穹)之间仅隔以薄层阴道壁。
该陷凹是 女性腹膜腔最低处,若腹膜腔内有渗出液、出血、积脓等时,常聚集 于此,临床可经阴道指检或穿刺以检查此陷凹内积液情况。
2.膀胱子宫陷凹vesicouterine pouch是腹膜在膀胱与子宫间延 续而形成的凹窝,也是女性腹膜腔较低的位置。
.3.膀胱旁窝paravesical fossa同男性,女性此窝腹膜深面常有 较多脂肪积聚。
4.卵巢窝ovarian fossa是盆侧壁后部盆腔上口下方盆侧壁腹膜 的一个浅凹窝, 成年未妊娠妇女, 卵巢位于该处。
该窝后界是输尿管, 前界是脐动脉(二者均在盆壁腹膜深面)。
5.子宫阔韧带broad ligament ofuterus子宫前、后面和子宫底的腹膜从子宫侧缘向两侧延伸,形成双层的腹膜襞,称子宫阔韧带,它向外侧和向下延续于盆侧壁和盆底壁腹膜。
阔韧带上缘游离,其内包有输卵管;阔韧带后层内有卵巢,卵巢并突出于阔韧带后面,由此可把阔韧带分为三部分:①卵巢系膜mesovarium是卵巢前缘至阔韧带后层较窄的双层腹膜襞,内有至卵巢的血管等。
②输卵管系膜mesosalpinx是输卵管与卵巢系膜之间的部分,内有血管等,有时 有卵巢冠和卵巢旁体。
③子宫系膜mesomet-num是阔韧带的其余部 分,内有子宫动脉、静脉等(图6-6)。
6.直肠子宫襞rectouterine fold是直肠子宫陷凹侧壁上部一个 呈半月形的腹膜皱襞 (图图6-6子宫阔韧带的分部 (矢状切面) 6-5), 此襞个体差异很大。
该襞内结缔组织纤维束并混有平滑肌纤维构成骶 子宫韧带uteros-acral ligament,也称直肠子宫肌rectouterine muscl-e,韧带后端附于骶骨(S2、3椎骨)前面的筋膜,前端连于 子宫颈上端后外侧面。
7.卵巢悬韧带suspensory,ligament of ovary临床称骨盆漏斗 韧带infundibulopelvic ligament,是腹膜包被卵巢动、静脉等形成 隆起的皱襞,起自骨盆上口上方骼外动脉前面,向下达卵巢上端续于 阔韧带。
卵巢悬韧带是寻找卵巢血管的标志(图6-5)。
二、盆部的血管和淋巴结群【解剖】注意:阴茎的解剖应在矢状锯开盆部前作(见男性尿生殖区解 剖)。
1.骨盆上口处双线结扎乙状结肠并在两线间切断。
2.推直肠向前,沿肠系膜下动脉向下追踪直肠上动脉至直肠后面该动脉分为二支处;在骼外动脉前切开卵巢悬韧带,分离出卵巢动 脉。
3.在骶岬前沿腹部已剖出的上腹下丛细心向下分离至骨盆上口 该丛分为左、右二支(下腹下丛)处;向下追踪骶正中动脉。
4.在L4-5椎骨间锯断脊柱,切断其前、侧方的肌、血管、神经 等。
注意:分别在正中矢状面锯开骨盆前后壁,保护好骶管锯开面, 留待解剖脊柱时一起观察脊髓被膜在骶管的情况; 力求在正中面用刀 切开各器官(尿道、阴道、子宫颈管可插入探针以指示方向)。
冲洗 直肠内粪便。
5.再次观察体会腹膜返折及形成的结构(凹窝、韧带等)后,向 内翻起或剥去盆侧壁腹膜,由髂总动脉向内下追踪骼内动脉。
将盆内 各器官翻向内侧,分离骼内动脉各分支,脏支达各器官或其近处;壁 支至其分布区或出盆腔处。
注意:①动脉均有静脉伴行,近器官处并 形成静脉丛,为显露动脉,静脉在观察后,可切除,切断前两端结扎 (骼内静脉干保留);②血管周围有较多致密的结缔组织(常称韧带 或筋膜鞘)包裹,可剥离;③结缔组织纤维中有至器官的神经;④淋 巴结沿血管排列,对照正文内容观察后可切除。
(一)盆部的动脉骼总动脉是盆部和下肢供血的总干, 它在骶骼关节前分为骼外动 脉和骼内动脉,后者是盆部的供血主干。
1.髂内动脉internal iliac artery是一短干, 分出后向后下行, 人盆腔,至坐骨大孔上缘,分为前后 2个大干或直接分为多个支(图 6-7)。
(1)壁支1)闭孔动脉obturator artery从骼内动脉分出后贴盆侧壁向前 下行, 其上下有闭孔神经和静脉伴行, 至闭孔上缘, 经闭膜管至股部, 分支分布于股内侧部和髋关节。
闭孔动脉在出盆腔前分出耻骨支,在 耻骨上支后面上行, 与腹壁下动脉的耻骨支吻合, 有重要临床意义 (见第三章腹股沟区)。
有时此吻合支较粗大而闭孔动脉反而细小,甚至 完全无正常的闭孔动脉而由腹壁下动脉耻骨支替代, 此种异常出现率 约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