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
- 格式:pdf
- 大小:687.22 KB
- 文档页数:4
简阳市初中历史学科导学案学校八年级上册(编号022)学生班级 _______ 学号________ 小组 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主编魏先勇审核主讲课题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课型授新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式教育的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后期中国文学艺术领域的重大成就;学习用列表等方法归纳历史知识,分析认识时代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归纳主要知识点;通过列表,学习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历史知识;通过探究历史背景与文艺作品的联系认识历史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式教育的出现,认识历史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通过学习文艺成就,认识背景对历史人物的影响。
【学习重点】新式教育的发展、文艺成就【学习难点】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笔记】※自主学习(结合教材,落实基础)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开始于__________ 时期。
戊戌变法时,创办了__________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办最高学府。
2.洋务派大臣__________ 奏请停办科举,兴办学校。
清政府拟定了__________ ,建立起包括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系,并于__________ 年宣布废除了科举制。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1.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 。
美术大师徐悲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代表作分别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
2.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赵树理的__________ 、__________,丁玲1.学生独学看书,通过填空(填表)梳理基础。
2.教师应将教材整合归纳,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
教师提供素材、设置探究问题,学生对学、群学,合的__________都是优秀的小说作品。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7-21 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导学案中学八年级编写人: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魏源、严复学习西方的主张和詹天佑、侯德榜的事迹以及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2、学习用列表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3、学习近代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懂得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难点:引导学生分析事迹又要兼顾到基础知识【学法指导】收集并分析资料、讲述故事、设疑讨论、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己修筑京张铁路,委任詹天佑为总工程师。
在施工过程中,詹天佑碰到了哪些难题?而他又是怎样逐一克服的?这反映了他一种什么崇高品质?“人”字形路轨是怎么回事?这样的设计有什么好处?【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根据课本比较近代两位杰出思想家2、比较近代的两位科学家二、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1)上述材料是谁的言论?(2)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材料二:“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1)谁说的?他的突出贡献是什么?(2)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你受到哪些启发?【归纳小结】1、一个铁路工程师:2、一个著名化学家:3、两位思想家:、【当堂检测】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A.滇越铁路 B.唐胥铁路 C.京张铁路 D.凇沪铁路2、20世纪上半期,在制碱工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A.詹天佑 B.李四光 C.侯德榜 D.茅一升3、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是()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康有为4、严复翻译的著作是()A.《海国图志》 B.《盛世危言》 C.《四洲志》 D.《天演论》5、魏源和严复的主张的共同点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C.学习西方的长处,改变中国的现状 D.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课后反思】1、学后收获:2、学后疑问(错题集锦):3、我的大胆尝试:4、今天我主动学习了吗?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八年级上册 07-22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导学案编写人: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知识梳理】
【学习探索】
阅表分析:下面是《奏定学堂章程》里中学课堂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请对照今天你们
的课程和课时,看看那些和我们现在很相似?又有什么不同?当时的学制注重对学生什么
方面的教育?
体
【自我评测】
一、中国的新式学堂创办开始于
A.洋务运动时
B.维新变法时
C.辛亥革命后
D.鸦片战争后
二、下列哪一项有知识性错误
A.张某阅读《申报》时获知日本侵占台湾的消息,悲愤万分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时期,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三、气势恢宏的旋律:“风在吼,马在叫··· ···”出自哪一首名曲
A.《义勇军进行曲》
B.《新四军军歌》
C.《黄河大合唱》
D.《大刀进行曲》
四、《义勇军进行曲》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期间,要万众一心。
该曲创作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抗日救亡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教案新人教版课题使用人编号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科举制度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知识点杂乱,头绪多;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思想性。
学法阅读、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讲述等教法图片、视频展示;导读导议;讨论法,活动法。
板书设计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一、新式教育开端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2.新式教育评价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民国时期文学艺术教学过程1环节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时导入新课《考生看榜图》展示:《考生看榜图》,设疑:该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一简要评价。
导入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激发兴趣2’落实课标理解课标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投放课标内容阅读课标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解读课标同步探究过程指导自主探究组织展示交流,进行评价展示交流作出评价6’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新式学堂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出现:洋务运动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2.新式教育评价和科举制度的废除《奏定学堂章程》初、中、高等学段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科举考试1、幻灯片展示:《北大教学楼》《北大校门一角》《北大未名湖》提出问题:这些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地方?它的前身是什么?它的创办在中国教育史上什么重要意义?2、导思:近代洋务运动以来,中国有识之士为什么创办新式学堂,启动新式教育?它新在哪里?3、展示讨论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①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②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学习目标】1.史实记忆:准确记忆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就。
2. 能力锻炼: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编演短剧,创设历史情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对历史有直观、深刻的印象,从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学会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就,创制表格,理解本课知识条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
4.情感体验: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养自己爱国主义思想,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科举制度废除、民国时期文艺成就。
2.学习难点:新式教育产生的过程、五四以后中国文化的新方向。
课前延伸填表表1课堂反馈1.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得不偿失,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2.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其意义不包括( )A.打破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B.极大推动戊戌变法的顺利进行C.为结束科举制创造了有利条件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发展3.1936年姚克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合撰一幅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据所学知识判断,这幅挽联是为了悼念(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聂耳4.右侧是份歌曲推荐目录,其中不属于冼星海作品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校徽材料二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时及课程──蔡元培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北京大学校徽是在鲁迅设计的校徽基础上修改而成,请你欣赏后谈谈对这枚校徽构思与设计思想的理解。
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从新式学堂的出现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的基本史实,认识迫于形势的压力,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旧有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这一时代特征对文学艺术领域产生巨大影响。
进步的文学艺术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了唯物史观的一条原理,即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重点难点一般说,一课书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的几个目彼此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其实就是这个主题。
本课情况特殊。
它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迫于形势压力,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另一方面是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这两方面内容基本没有什么联系,又都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所以,它们都是教学重点。
本课的知识点多,而且同等重要,学生记忆、掌握不容易。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1.教师以利用导入框的故事,引出晚清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式教育的开端” 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如提出“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当时有哪些著名的新式学堂、’“它们新在何处呢?” 等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科举考试恢复八股文,这给教育事业带来什么危害呢?”弄清了这个问题,社会各界进步人土,纷纷呼吁废科举、兴学校,就不讲自明了。
迫于形势,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宣布废除科举制,自然顺理成章。
第22 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一、教材内容分析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绩。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标准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知道鲁迅、徐悲鸿、郭沫若、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成绩。
三、教学目标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及科举制度废除等史实;了解民国时期著名文学艺术家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及主要成绩。
指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文艺成绩,创制表格,使学生对本课知识层次清楚,以便从主体上把握知识。
熟悉到教育必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
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思想性的分析,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大师。
难点:如何帮忙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创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先传播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北京大学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教师:那么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什么机构?它的设立是不是冲击了科学制度?让咱们一路学习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设计用意:由学生熟知并向往向往的北京大学校门图片导入情境,从身旁事或被十分关注的事情引发学生学习的踊跃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讨一、由私塾到学堂-----新式教育的开端1.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教师:张之洞这段话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这句话反映了选举制的短处在于它是一种保障学而优则仕的成长目的的教育体制。
不能适应近代工业的迫切需要。
展示:教师:詹天佑的这段话是警告学子们,国家需要实业家,要专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