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结构-研课程要点与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59.50 KB
- 文档页数:48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内容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学习方法。
二、学习目标∙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内容。
∙明确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及几种简化方法,进一步理解结构体系、结点、支座的形式和内涵。
∙理解荷载和结构的分类形式。
在认真学习方法论——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学习结构力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逐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本章目录§1-1 结构力学的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1-2 结构的计算简图及简化要点§1-3 杆件结构的分类§1-4 荷载的分类§1-5 方法论(1)——学习方法(1)§1-6 方法论(1)——学习方法(2)§1-7 方法论(1)——学习方法(3)§1-1 结构力学的学科内容和教学要求1. 结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中承受、传递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称为工程结构,简称结构。
例如房屋中的梁柱体系,水工建筑物中的闸门和水坝,公路和铁路上的桥梁和隧洞等。
从几何的角度,结构分为如表1.1.1所示的三类:2. 结构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结构力学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塑性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论力学着重讨论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而其他三门力学着重讨论结构及其构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等问题。
其中材料力学以单个杆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结构力学以杆件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弹塑性力学以实体结构和板壳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
学习好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是学习结构力学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力学的任务是根据力学原理研究外力和其他外界因素作用下结构的内力和变形,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动力反应,以及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
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 讨论结构的组成规律和合理形式,以及结构计算简图的合理选择;(2) 讨论结构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方法,进行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的验算;(3) 讨论结构的稳定性以及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反应。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结构力学大纲总的说来,学习结构力学必须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平面杆件体系的几何构成分析,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几何构成分析能力,才会判断一个杆件系统是否结构,是静定结构还是超静定结构,哪些是多余约束。
几何构成分析是“搭”杆件,而结构计算是“拆”杆件,知道怎样“搭”结构才能正确、简便地“拆”结构,计算结构内力和变形。
2、在结构力学的学习中必须牢固建立“平衡”的思想,使“平衡”成为一种潜意识,结构整体是平衡的,任何一个结点、一个杆件、几个杆件的集合体都是平衡的,都可用截面法取出隔离体建立平衡方程。
必须熟练地运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方程,平衡方程记住并不困难,重要的是熟练灵活地运用。
3、静定结构内力分析必须过关,并且比较熟练,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是最基本的技能。
整个结构力学一环扣一环,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是静定结构位移计算的基础,而静定结构内力和位移计算又是力法的基础,力法又是位移法的基础,位移法又是力矩分配法的基础,固定荷载下结构计算又是移动荷载下结构计算的基础。
第一章绪论本章复习内容:结构、结构计算简图、铰结点、刚结点、滚轴支座、铰支座、定向支座、固定支座等基本概念。
1、首先必须深刻理解结构、结构计算简图的概念。
结构力学中的概念,都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必死记教材上的原话,所谓理解概念,就是弄清其目的、条件、实现目的的手段、适用场合等。
结构是建筑物中承载的骨架部分,本课程研究的是狭义的结构,即杆件结构。
实际的结构是很复杂的,完全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力学分析是不可能的(可以断言,即使许多年后科学更发达,100%按照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力学分析仍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结构的复杂性是无穷尽的,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也是不必要的(次要因素的影响较小,抓住主要因素即可满足工程误差要求)。
因此,对实际结构去掉不重要的细节,抓住其本质的特点,得到一个理想化的力学模型,用一个简化的图形来代替实际结构,就是结构计算简图。
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结构定义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两种定义:定义1:Amdahl于1964年在推出IBM360系列计算机时提出:程序员所看到的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即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定义2: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研究软硬件功能分配和对软硬件界面的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多级层次模型第6级专用应用语言机器特定应用用户(使用特定应用语言)(经应用程序翻译成高级语言)第5级通用高级语言机器高级语言程序员(使用通用高级语言)(经编译程序翻译成汇编语言)第4级汇编语言机器汇编语言程序员(使用汇编语言)(经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操作系统原语)第3级操作系统语言机器操作系统用户(使用操作系统原语)(经原语解释子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第2级传统机器语言机器传统机器程序员(使用二进制机器语言)(由微程序解释成微指令序列)第1级微指令语言机器微指令程序员(使用微指令语言)(由硬件译码器解释成控制信号序列)第0级硬联逻辑硬件设计员第0级由硬件实现,第1级由微程序实现,第2级至第6级由软件实现,由软件实现的机器称为:虚拟机从学科领域来划分:第0和第1级属于计算机组织与结构,第3至第5级是系统软件,第6级是应用软件。
它们之间仍有交叉。
第0级要求一定的数字逻辑基础;第2级涉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内容;第3级与计算机系统结构密切相关。
在特殊的计算机系统中,有些级别可能不存在。
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确定数据通路的宽度•确定各种操作对功能部件的共享程度•确定专用的功能部件•确定功能部件的并行度•设计缓冲和排队策略•设计控制机构•确定采用何种可靠性技术计算机实现:是指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处理机、主存储器等部件的物理结构•器件的集成度和速度•专用器件的设计•器件、模块、插件、底版的划分与连接•信号传输技术•电源、冷却及装配技术,相关制造工艺及技术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实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
系统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的界面;计算机组成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逻辑实现;计算机实现是计算机组成的物理实现。
平台架构——体系结构在”“中⼤体说明了⼀下我在⼀个什么样的需求环境下要搭建⼀个平台,及要建成⼀个什么样的平台之后,本⽂将着重讲⼀下这个平台的体系结构,及设计要点。
有下⾯的内容:l设计要点Ø应⽤与Web Service(简称WS)分离。
Ø数据库与WS分离Ø应⽤集成l结构说明Ø简化的应⽤调⽤接⼝Ø重点模块说明Ø⼼⾎的结晶l接下来的⽂章设计要点应⽤与Web Service(简称WS)分离。
在“”中我提到了WS瘦⾝,以及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详细请看原⽂)。
其实“为WS瘦⾝”只是⼀种技术形式,其折射的意义将更为深远,即应⽤与WS的分离。
WS调⽤的透明化,可以使应⽤不知道WS的存在,这样我们可以⽅便地将WS服务升级为WCF服务。
⽆疑这会⼤⼤降低升级成本!对WS调⽤的封装我称之为服务前端。
平台内各基础服务都是采⽤这种技术实现的,对于应⽤本⾝的WS服务,并不做要求,当然应⽤本⾝的WS也按照这种⽅式来实现的话,也会有相同的效果。
数据库与WS分离在⼀般的⼩型应⽤系统中,数据库的连接信息会直接配置到WS中去。
然⽽在⼀些企业级应⽤中,数据量会增加的很快,⽽且数据的时效性很强,于是最好的做法就是分库存储。
另⼀种情况是同⼀数据库中存在相同结构的数据表,只是表的名字是不⼀样的。
如:容器系统WS可以⽤作⽤户库、⽤户组,他们都在平台库⾥存放数据,其中⽤户组还在应⽤系统库中存放数据;另⼀个例⼦是授权系统WS,他可以将授权信息存储在平台、系统、多个资源库中。
数据库与WS分离的最⼤的好处在于WS服务可以重⽤!此技术在平台设计中被⼴泛采⽤。
分离需要解决的⼀个问题,即如何将数据库或表信息传递给WS服务?Soap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应⽤集成这⼀部分是平台的⼀个辅助模块,是⼀个可选模块。
主要有以下⼏⽅⾯的特点:Ø将业务逻辑与界⾯分离。
Ø集中式界⾯管理,灵活的布局。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复习串讲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李蕾本次串讲复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的体系结构;(2)考试题型;(3)复习重点一、课程的体系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旨在使学员了解人力资源管理这门应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常用方法和适用技术,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具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人员管理方面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课程设置了八讲,从结构框架上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讲)2.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第二讲人力资源规划、第三讲工作分析)3.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第四讲员工招聘和选拔、第五讲绩效管理、第六讲薪酬管理)4.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和方法(第七讲员工培训、第八讲职业生涯管理)二、考试题型考试满分100分,包含三种题型:1.辩析题。
要求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包含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2.简答题。
要求回答问题要点。
包含3个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
包含2个小题,共20分。
论述题要求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案例分析题要求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包含1个小题,共20分。
三、复习重点。
1.辩析题:(1)人力资源的特征。
(2页)(2)最高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角色。
(6页)(3)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6第)(4)什么是人员补充计划。
(23页)(5)工作分析的地位。
(47页)(6)刻板效应(108页)(7)绩效的定义。
(125页)(8)绩效考核周期与职位性质的关系。
(135页)(9)等差图表法的缺点(143页)(10)什么是薪酬。
(153页)(11)基本薪酬设计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