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参与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65.99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多元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李慧【摘要】[目的]探讨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教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多元化教学法组)和对照组(系统讲授教学法组),通过教学质量评定、学生问卷调查和学习成绩考查等对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藏象学说”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多元化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交流;学生普遍认为多元化教学法有助于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藏象学说”知识,并在平时作业和考查成绩中得以体现;多元化教学法组平时作业和考查成绩明显优于系统讲授教学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教学法有助于改进《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认知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藏象学说”.%[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on the teaching of the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ethods]Research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the multiple teach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systematic instruction group),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teaching of the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students' questionnaire and the 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Results]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activate the atmosphere ofclassroom,enhanc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students,students generally think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is helpfulto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knowledge of the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and is reflected in the homeworks and the 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the homeworks and the test of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ystematic instruction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 <0.05).[Conclusion]The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 is helpful to improvethe teaching mode on the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o enhance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ability of cognition,so that students can fully and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doctrine of viscera state".【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1)007【总页数】3页(P632-634)【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多元化教学法;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作者】李慧【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0《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以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研究目标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对诊治疾病和养生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1篇一、前言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中医药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药教师,我有幸参与到中医药教学实践中,深感责任重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中医药教学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二、教学理念1. 坚持以人为本中医药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药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医药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临床实习、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中医药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教学实践1. 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充分考虑中医药专业的特点,合理规划课程体系。
首先,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如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其次,注重临床课程的教学,如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等;最后,拓宽选修课程,如中医养生、中医护理等。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中,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实验操作:在实验操作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熟悉临床诊疗流程,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
通过跟师学习、病例讨论、查房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医药知识。
3. 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在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
(2)结果评价:在期末考试、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一、课程组基本情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入门课和奠基课,受众面广,课程量大,是高等中医院校教学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掘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元素,并广泛实施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当前高等中医院校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本项目立足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开展全过程、多样式、广覆盖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和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融入专业教学设计。
现阶段,课程组对本课程各章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了挖掘,研究分析了其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总结提炼课程思政特色,并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模块化、系统化研究形成思政教学的思政知识点目录1份、教学大纲1份、教案1份、微课视频2个、调查问卷及量表(课前、课后和形成性评价)各1份,发表论文1篇。
通过本研究,实现“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情感培育目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大医精诚、集体主义、生态环保、圆融本位、和谐友善等良好品格。
二、课程思政建设概况1.2019,09-2019,12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工作计划:挖掘中医基础理论各章可融入思政教学的知识点、梳理及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在教学班级调研、研讨。
完成情况:本门课程主要内容是绪论、中医学哲学基础、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与发病、病机、预防与治则,在教学内容中非常完美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大医精诚、和谐统一、整体最佳、生态环保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重视上述爱国、爱事业、医德医风、民族自信心、做人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的教育理念。
本阶段已经研究、总结、提炼出蕴含在各章中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各章节教学中。
以下为各章节思政内容概述:绪论:通过组织“整体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在分析具体问题上,应当从整体出发,树立大局意识,把问题放到整体中去考虑,尤其是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能够深刻认识到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第1篇一、前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为了培养具有扎实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本实践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有序的实践教学,使中医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诊断、治疗、预防等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实践教学目标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2. 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3. 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包括脉诊、舌诊、问诊、针灸、推拿等。
4. 增强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人文精神。
5.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实践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1)课程设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
(2)教学方式: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
2. 临床实践教学(1)课程设置:中医临床技能、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
(2)教学方式:跟师学习、临床实习、病例讨论、模拟操作等。
3. 中医文化素养教育(1)课程设置:中医哲学、中医伦理学、中医历史与文化等。
(2)教学方式:专题讲座、学术交流、文化体验等。
四、实践教学安排1. 第一学年(1)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2)中医诊断技能训练:学习脉诊、舌诊、问诊等基本技能。
2. 第二学年(1)中药学、方剂学学习:掌握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学习方剂配伍原则。
(2)临床技能训练:跟随导师学习中医临床技能,包括针灸、推拿等。
3. 第三学年(1)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实习: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临床病例诊断、治疗、护理等。
(2)病例讨论:针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第四学年(1)毕业实习:在指定的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全面锻炼临床实践能力。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与辨证论治等。
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容。
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掌握中医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中医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探索中医的奥秘。
四、教学资源与支持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
这包括教材、讲义、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料,以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籍、网络资源等。
我们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实践活动三部分。
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通过这些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程。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支持条件,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也期待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掌握中医精髓,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说课稿(1)《中医基础理论》说课稿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1篇一、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实践课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实践应用,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 了解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中医诊断技术进行临床实践,包括脉诊、舌诊、望诊等。
- 能够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病情,制定初步的治疗方案。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医学的热爱和兴趣,增强职业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教学对象: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内容:1. 阴阳五行实践操作- 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在临床中的应用。
- 阴阳五行的具体操作方法,如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
2. 望诊实践操作- 望诊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望神、望色、望舌、望形态等具体操作方法。
3. 脉诊实践操作- 脉诊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 脉象的分类、脉位的定位、脉力的辨识等。
4. 问诊实践操作- 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问诊的内容,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等。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阴阳五行实践操作- 教师演示阴阳五行的基本操作,如阴阳调和、五行相生相克等。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 望诊实践操作- 教师讲解望诊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进行望诊练习,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1. 脉诊实践操作- 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 学生分组进行脉诊练习,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2. 问诊实践操作- 教师讲解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 学生分组进行问诊练习,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3. 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次实践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 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参与度、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