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主题:第七课戊戌变法教案目标:1. 了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3. 培养思辨能力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强调晚清末年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为戊戌变法事件的发生提供背景。
2.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一段关于戊戌变法的视频片段或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晚清戊戌变法的原因和背景: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列强的压力。
2. 介绍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废除科举制度、新设西学,实行变法措施等。
3. 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改变了传统封建制度、开启了近代化的起点、激起了保守势力的反抗。
三、讨论与互动(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戊戌变法是否成功,给出自己的观点并理由支持。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或提问。
四、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相关阅读:推荐一些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该事件。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并鼓励他们探索更多的相关信息。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总结戊戌变法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2. 强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提问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提醒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独立学习和思考。
教学资源:1. 戊戌变法相关的视频片段或图片素材。
2. 教材中关于晚清戊戌变法的相关章节。
3. 相关历史文献或学术文章。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情况和质量。
2. 学生对戊戌变法核心内容和影响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互动表现。
4. 学生相关阅读或研究的深度和成果。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主动建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读、写、划、议、记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复习:1、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派创办的当时最大的军火工厂是什么?它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创办的?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洋务运动并没有是中国富强起来,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一些人人只是开始探究其中的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法,维新派逐渐形成,为了学习西方,为了救国,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那么,维新变法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5页看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板书)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第一目公车上书(板书一、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其他同学思考【主动探究】1、公车上书的意思是什么?2、你能给大家讲一下公车上书的经过吗?3、如何评价公车上书呢?【成果展示】5分钟后学生展示学习情况。
【共同解疑】根据学生展示,以及学生在自学时发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解决。
同学们尽管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是以此为起点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在宣传维新变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位翻译外国书籍。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榆次二中 赵春叶 一、 教学目标与本课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据此,我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知道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材料,通过学生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板书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校门图片导入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学生说一说:时间、地点、人物、内容、结果及影响。
教师总结: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表明维新思想转变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康梁也成为无可争辩的领袖,此后他们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不断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团体、论战、上书等方式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不断发展。
教师过渡:光绪帝不仅为康有为的言辞所感动,也对他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并于1898年6月11日,颁布诏书,实施变法,维新变法运动进人高潮。
二、百日维新1、学生阅读百日维新的内容。
2、学生分组探究每项内容有何意义?3、依据内容议一议以下问题:(1)变法会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哪些人反对?(2)变法总体上有利于哪个阶级?教师总结:变法是救国道路的探索,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进步的,但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是无谓的牺牲吗?下面我们来探究:4、谭嗣同在菜市口临刑前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学生议一议:“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这次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戊戌变法》篇1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
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
1.主要内容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
(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展示提高合作交流展示提高组织强学会------(机关刊物)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图片强学会也吸引了一些官僚的赞助和入会,比如,张之洞和袁世凯也捐钱。
当时,李鸿章也想捐钱两千两,遭到拒绝,因为他签订了《马关条约》,名声太臭。
可见,当时强学会影响力之大。
可以看出,维新变法的时机日趋成熟,1898年帝国主义又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更加严重,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却遭到了顽固派的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一场论战。
P33中间小字通过辩论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进步的,是爱国的。
由于当时民族资产阶级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压迫,内受本国封建势力的束缚,虽有反抗压迫进行斗争的要求,但规模小,力量弱,所以想依靠封建皇帝进行变法。
光绪帝什么态度?图片:光绪帝召见康有为结合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百日维新发生在哪一年?2、百日维新的内容是什么?3、结果怎样?4、戊戌变法有何意义?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2、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通过变法内容,你能看出戊戌变法对什么人有利吗?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想一想:作为一次由皇帝亲自支持、发动的维新变法,又得到那么多读书人的支持,最后能否获得成功呢?3、结果: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被囚禁图、戊戌六君子、谭嗣同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谭嗣同死得值不值?(动脑筋)“戊戌变法”为什么被又称为“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四,课堂小结(2)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在民族危急关头,接受康有为的建议,实行变法生回答并分析每条内容的影响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第7课戊戌变法课标内容: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基本过程和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以及团体;掌握“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2)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宣传画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通过对“百日维新”内容的分析,学生能够归纳戊戌变法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作的努力,感知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艰辛。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的认识,学生能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学生能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取长补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实行维新变法,向西方学习。
培养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学习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和甘愿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它却是维新派为挽救国家所做的一次尝试,对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从而培养学生不以成败论英雄,全面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探究法、图片资料展示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以日落紫禁城为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
近代中国,饱经磨难,不屈的中国人为挽救祖国作出一次次伟大尝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来学习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一次惊天动地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二、传授新课1、多媒体显示课题,教师板书。
2、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齐声回答本课主要学习了哪几个内容?(板书:公车上书、百日维新)3、同学们自学课文第一段,标出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者、意义。
第7课戊戌变法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历史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失败原因,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处理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公车上书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影像资料,来感受和体验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处理方法: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分组展开讨论,探究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中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导入:《马关条约》的签订,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中国各界人士为拘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一、公车上书——变法序幕
1、多媒体播放录像——公车上书的相关内容,学生根据录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影片介绍的是什么事件?发生何时何地?
问题2:上书内容有哪些?
问题3:为什么会提出变法的要求?
问题4:产生了什么影响?
师总结;上书虽然失败了,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过渡:虽然失败了,但康梁二人仍为宣传变法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
2、学生浏览教材33页第一自然段,说一说康梁二人做了哪些工作?
3、学生浏览教材33页小字部分,说一说封建统治者们对变法持何种态度?(感受变法道路上困难重重)
二、百日维新——变法高潮
1、学生浏览教材33页,说一说变法内容,分别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改革?(师对个别内容进行简要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2、学生分组讨论:逐条分析变法影响?(在学生分析变法影响的基础上教师要点出其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并总结其意义)
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有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三、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学生浏览教材33页—34页了解戊戌政变及戊戌六君子。
2、动脑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这样做值吗?
3、想一想:戊戌变法符合历史潮流,但为什么会失败?(在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教师点出戊戌变法的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第7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阿左旗九中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