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游万仞 寄兴深微——谈中国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868.39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中国画教学中的笔墨情趣中国画教学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笔墨情趣更是为人称道。
笔墨情趣是中国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对生活、艺术和人生的态度。
在中国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是什么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是指画家在运用笔墨时所表现出的情感、意境和个性。
它包括了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审美趣味和创造力等方面。
中国画是一种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文化的绘画形式,其笔墨情趣是深厚的,充满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二、培养笔墨情趣的重要性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它孕育了中国画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现中国画的内涵和魅力。
在当今时代,中国画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冲击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也可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保护和传承中国画这一宝贵的艺术遗产。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也有利于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意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培养学生的笔墨情趣是中国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在传授学生中国画的基本技法的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表达,培养学生对于笔墨的独特情趣和审美追求。
二是注重文化内涵的培养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作品内涵丰富,象征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绘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五年级美术课教案:探索中国画的特点和方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绘画方法和表现技巧,初步认识中国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绘画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探讨中国画的特点和绘画方法;2、传授中国画之花鸟画的绘画技巧;3、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绘画自我表达;4、培养学生的写生观察、写生技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中国画的一些经典作品,启发学生对其美术特点的认知。
介绍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文化内涵等。
2、讲解简要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以水墨为主要技法,画面表现形式简明、深远;有着独特的“中华文化”特征,强调意境、气韵、内涵、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同时,讲解中国画家对传统题材的表现技巧。
3、示范以花鸟画为例,让学生尝试单体描绘和透视组合的写生技巧,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感受和表现画面的情感。
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
4、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生,采取素描和数笔块面的方法进行画画。
在画画时,老师要督促学生认真观察对待羽毛、花瓣等细微部分,并重点培养学生的色彩感觉。
5、收宫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画画的方法和写生技巧,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1、投影仪2、中国画纸、毛笔、颜料等3、PPT演示4、视觉教学五、教学评价本次课程教学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实现,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中国画配色、形态、造型特点,掌握花鸟画的绘画技巧。
学生对于自己绘画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表达。
老师对于学生的参与和表现进行了点评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组织教学干聘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与能力。
六、小结通过中国画的教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素养,同时可以在艺术学习和教育方面,推动学生对于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认取和思考。
五年级的学生应当认真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这样蕴藏于成长过程中的许多绘画机会,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梦想中更加多姿多彩。
国画教学中的诗词文学素养渗透论文国画教学中的诗词文学素养渗透论文摘要:国画是中国独特的一个艺术形式,在长久的历史沉淀中完美的融合了许多奇幻的元素,在国画这种兼容生长的状态下,诗词无可避免的和国画联系了在一起。
这两者的结合碰撞出完美的艺术韵律,从此诗词和国画就组成了一种新的载体,内在精神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虽然是不同的形式不同的体裁,却可以共同传达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无论是国画还是诗词都是我国的民族文化瑰宝,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殿堂。
在王维的一生中这种表现是很突出的,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张舜民曾经也说过“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所以在国画的传承中,往往总是让人感动并且无限向往之,总是能够发出内心的情感,幻想出优美的画面。
关键词:国画;诗词;文学素养;教学渗透国画的意境总是在缥缈的笔墨之间跃然纸上,又在惊鸿一瞥之间,走进学生的心理,一切那么猝不及防又那么让人欣喜。
在国画教学中让学生领略和体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奇妙联系,很能提升对诗词文学的感悟,一卷雪夜骡夫冷暖,一卷凌寒独绽孤傲,还有残荷听雨、野渡横舟当然还有坐而论道等等。
国画总是能够在简单抽象的笔起笔落之间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思考,有许多的相似又有各种的不同,在对国画的画卷难以解答问题,就会学习去找诗词来填补这种遗憾的空缺。
1在国画的学习和探索创作中文学素养的重要作用(1)国画是最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绘画水平的一种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不管是在绘画的工具、绘画的题材选择、绘画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带着熟悉而独特的东方民族韵味和特有的中华民族的特征。
国画教学要抓住国画和西方画的各种区别,无论是本质结构,还是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性都是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中国画是一种特有的绘画语言形式,其次,国画都有高度集中和浓缩下的人文精神或者哲学观念,饱含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囊括着一个阶段的历史缩影甚至作者的生存时代背景。
所以在初中的国画教学中,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绘画技巧以及绘画工具的选择等硬件的具体操作,另一方面才是更重要的,就是文化素养的渗透,怎么去了解历史、时代、民族的传承、诗词文学中的内在精神。
设问探究国画课堂深度学习——以《山水画太湖石》一课为例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Marton 和Saljo 的一系列研究,试验发现采用深度学习方式的学生对于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思考,主动迁移自己所学的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1]课堂问题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那么,如何运用好问题,提出高质量、精准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关键。
一、品读古诗,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感受“石”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那么如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呢?笔者认为,应当从课堂导入着手。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导入环节中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学习内容上;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振奋学生的智力状态。
笔者在执教《山水画——太湖石》一课中,从品读学生熟悉的古诗《石灰吟》引入课堂活动,效果较好。
在开始上课之前,笔者通过问题“你们了解《石灰吟》这首古诗吗?谁来说一说?“直接导入课堂。
《石灰吟》这首古诗是小学必背古诗之一,学生对于古诗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并不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
在课前,笔者通过导学出示古诗名《石灰吟》,以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这首古诗,你想了解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五年级的学生有过学习古诗的经验,了解学习一首古诗需要从古诗的作者和古诗的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学习。
因此,学生在一开始提问时以这两方面为主。
例如“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古诗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这类较为浅显、容易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问题:“在之前学习欣赏、评述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中,我们了解到欣赏一幅作品,要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劳动等方面进行解读,[2]那么,在古诗的品鉴中有没有相通之处呢?”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迁移相关的学习经验,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然后进行提问,学生的问题变得多样起来。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第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诗情画意》教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中国山水画教材分析: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中国画的学习,通过鸟语花香这一单元对花鸟画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注重笔墨以及以物言志的特点,为本单元诗情画意的山水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这一课中,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美的体会。
以山水风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体会中国山水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山水画在涵义、历史发展和构成上的基本知识。
2、通过对课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画的优良传统。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1、重点:本课以欣赏分析为主,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氛围,所以,我把山水画的意境感知作为本课的重点。
2、难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在思维灵动上的取向与难以把握,是本课在意境感知与深入教学上的难点所在。
三、教具准备:学生:国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作品等。
四、课时安排:本单元总课时为四课时,此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谈话导入:经过一上午紧张的学习,大家都有些疲劳,很多同学也饥肠辘辘了,现在让我们放松心情,到大自然中去走走,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秀色可餐”,希望我们看到的风景可以让大家暂时吃饱肚子。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眉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学设计《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情分析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具有极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时期,学生的兴趣是能较快培养的,但学生们所掌握的的知识较少,但是他们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美术的逻辑性不强,看问题往往只注重表象。
因此,本课将从最基础国画知识和用笔方法入手,进行国画体验。
学生已有方法与能力方面:看问题只注重表象,可以说没有国画的基础。
鉴赏的水平停留在最低水平。
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方面:好学、兴趣易激发、缺乏协作与耐性基于此,教师应充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
这样会使课堂内容更丰富,过程更精彩,这对新知识的生成也十分有利。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效果分析本节采用简单易做的游戏、体验活动、师做范画等辅助教学,创情景- 设问题- 观察思考- 体验- 得出结论等。
在循序渐进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教学形式变得直观、多样、民主。
学生带着目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点评学习等环节,结合小组合作,多媒体资源展示的水墨视频和FLASH动画资料,以及教师适时点拨,能较好的达成各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课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也是7--9年级中国画教学的起始课,主要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用笔方法,让学生体验中国画造型活动的乐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艺术。
(依据内容难易和学生实际,本课计划1课时)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了解中国画笔法和墨法的独特表现力,重点学习中国画用墨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名家作品,讲解、演示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殊表现方法;通过练习活动,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画的用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
3、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用墨方法,知道水分是区分墨色不同的因素。
国画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观赏者在观赏国画的过程中可窥见我国文化的发展轨迹。
国画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明确了作品的意境与内涵。
国画是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桥梁,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十分重视对国画的深入研究。
一、国画的审美标准在国画创作中,创作者已经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作品,这就要求教师在国画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欣赏创作者的技巧,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领会创作者在绘画中的思想与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在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国画的构图框架,从而使学生明确国画创作中笔锋的质朴,充分展现笔墨在国画创作中的作用。
同时,学生在创作中要慎重选择绘画风格。
现代国画创作与古代国画创作差异明显。
在绘画作品中,学生不仅要表现出对古代绘画的传承,而且需要重视个性的表达,在创作中摒弃使作品落入俗套的元素,强调笔墨之间的变化,以此提升绘画作品的境界。
创作者在绘画创作中应增强作品的韵味,从而使观赏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作品独有的魅力,让作品能够吸引更多观赏者的关注。
一幅优秀的画作既能展现出创作者的优秀品格,又可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
在现阶段的国画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一方面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审美情趣与鉴赏力的培养方法审美情趣是人们对事物观察后所形成的感受。
人们以多种角度观察国画作品,感受作品的内涵,体验审美乐趣。
鉴赏力通常指人们对绘画作品的解读,以自己的主观思想判断绘画作品的内涵与价值。
1.欣赏大量的国画作品在国画教学中,若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国画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学会国画创作的基本技巧以及基本的表现形式。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绘画的流派和绘画的主要形式。
以绘画方式划分,国画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工笔画,一种是写意画;以题材划分,其主要分为人物、花鸟、风景和建筑画作等。
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传授国画创作的技巧,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国画历史。
五年级上册美术诗情画意教案——赏析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培养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概述2. 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名作3. 分析书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4. 创作自己的书画作品5. 分享和评价作品三、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基本特点2. 欣赏和分析古代书画名作的方法3. 创作具有诗情画意的书画作品四、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书画的艺术风格2. 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书画作品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国古代书画名作的图片或实物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3. 教学课件和教案一、中国古代书画艺术概述1. 介绍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讲解中国古代书画的基本技法和工具3. 分析中国古代书画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名作1. 展示中国古代书画名作图片或实物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书画作品的美3. 分析书画作品的题材、构图、用笔等特点三、分析书画艺术的特点和风格1. 分析中国古代书画的艺术特点,如线条、墨色、构图等2. 讲解不同书画家的艺术风格,如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3.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书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四、创作自己的书画作品1. 引导学生选择题材和风格,进行创作2. 指导学生运用书画技法,进行绘画和书写3.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意,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五、分享和评价作品1. 学生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进行分享2. 引导学生从题材、构图、用笔等方面评价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六、深入了解书法的笔法和结构1. 讲解书法的基本笔法,如点、横、竖、撇、捺等。
2. 分析书法笔法的运用和变化,如提按、顿挫、转折等。
3. 引导学生通过临摹经典书法作品,体会笔法的运用和书写的节奏感。
七、探索绘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 讲解绘画的意境创造,如山水、花鸟、人物等。
高中阶段中国书画模块教学的思考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崛起,中国书画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重视和关注。
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国书画模块的教学也成为了一个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课程设置
在高中课程设置中,应当鼓励学生学习中国书画,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课程,如中国画、书法等,以及一些特色课程,如山水画、花鸟画等。
课程设置应当注重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使得课程更加有针对性。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先了解书画的历史渊源和基本知识,然后通过老师示范来掌握书画的技法和特点,最后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书画水平。
三、教材选择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当选取适合高中生的教材。
教材应当包含适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同时也要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的语言应当简洁易懂,方便学生理解。
四、评价方式
在评价方式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
可以通过作品评比、书法比赛等方式进行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书画教学中去。
五、社会资源
在高中阶段,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扩展书画教学的范围。
可以邀请书画大师来校讲课、举办书画展览等,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书画比赛、活动等,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中国书画模块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艺术素养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评价方式和社会资源的利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ANGDAIJIAOYANLUNCONG2018年04月心游万仞寄兴深微———谈中国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教学王琳(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东莞523106)中国书画,因其没有很强的结构性,不依赖于逻辑和原理记忆,学好它不仅在于娴熟的技法,更在于个人的综合素养与修为。
笔者有感于中国传统艺术内在的相通性,尝试将冥想、古琴、国学融入美术专业中国书画课程中。
经过不断改进、反复实践,逐渐体会到创新的课程带给学生的种种令人欣喜的转变。
现通过本文将笔者对中职美术设计专业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教学方法的解析和见解进行总结。
中职美术设计专业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的教学过程设计,概括起来可称为“四感五觉造境”。
四感是指通过境、情渗透素养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通过书画课,在学会书画技能的同时获得:尊重感、高贵感、舒适感、传承感。
五觉造境则是指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智觉造境,实现“净手闻香”“琴声雅音”“冥想静坐”“国学为基”等素养教学过程(如图):古人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器合一。
如果说书画中技艺的传授为器,那么书画课程中境、情渗透的课程设计与过程无疑是载道之器,其作用在于通过多维立体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怀古幽思、心浸其境。
因境、情渗透课程设计的特殊性,授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中除安排书画作业外,另有补充课后感一项,以便于更好了解学情,调整授课方式。
一、净手闻香历代古籍中凡提及大书画家书写作画,皆有“必斋沐而后举笔”一说,日本茶道中亦有品茗前执柄杓自蹲踞中盛水净手的传统。
授课前要求学生步入画室时洗净双手,培养的是学生的敬清端正之心。
敬为恭敬,指的是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郑重心。
清为清洁,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清洗出干净的双手;二是指清理出明澈的心境。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授课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1.授课教师自身对净手意义的了悟;2.授课教师对净手含义的准确传达;3.学生充分感受净手过程的仪式感。
中国静室焚香习俗源起于春秋,风行于唐宋。
所谓千古文人佳客梦,却是红袖添香时。
古书上记载:“焚香可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也十分尊崇焚香作画的神奇作用。
他说:“观画,在香雾飘动中可以达到入神境界;作画,我也于香雾中做到似与不似之间,写意而能传神。
”笔者将焚香设置成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教学中的环节。
通过实践,以及学生课后反馈,发现焚香在书画课程中的效用,更在于其可让学生在馨悦漂浮的氛围中,实现摒弃杂念、净心虑性、身心灵放松的作用。
二、冥想静坐在传统中职书画课的实践教学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学生上课时心浮气躁的抽离状态。
书画是书画者心境的延伸写照,授课教师可以帮学生修字改画,却无法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克服其游离、抑制其躁动。
儒家有言“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冥想是一种放松和集中精神的过程。
在正式授课之前,根据学生当天的状况,用3-5分钟的时间引领学生使用冥想静坐(随息法)。
这种身心灵自律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书画者清空杂念、静纳百川。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授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关键点:1.冥想过程中音乐的选择;2.冥想过程中灯光需调暗;3.根据学情控制冥想时间;4.授课教师的服饰与妆扮。
【摘要】中国书画课程(以下简称“书画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必修科目。
开展好中国书画教学,在开展专业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美术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回归本源学好传统课程,是中职美术教师为之努力的目标。
关于书画的学习方法,本文追本溯源,针对大多只着重于技艺的传授,而疏于境、情的渗透,缺乏神韵意造现象,就书画课程素养教学方面结合自己的个人学习体悟,与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素养教学实践进行深入解析。
【关键词】中国书画课程教学美术素养境、情渗透【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8)04-0120-02体育美育120DANGDAIJIAOYANLUNCONG 2018年04月授课教师作为“境”中人,是营造“境”之主因,亦是“情”之源头。
所谓境、情渗透,是立体呈现。
汉服与软底布鞋是一种纯视觉“境”的无声构建,能切实带给学生身临其境难以言说之妙境。
三、琴声雅音古琴乐起于周代,迄今为止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也是与中国书画契合感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其清微淡远、中正平和的特质,被古人誉为“圣人治世之音,君子养修之物”。
古琴乐追求高逸、深远的意境与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中国书画有许多共通之处。
书画中的干湿浓淡与古琴弹奏中的吟猱绰注相对应,中国书画讲求意境之美,古琴曲重在弦外之音,书画的寥寥数笔所勾勒出的无限情怀,与古琴曲言有尽而意无穷同出一辙。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授课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关键点:1.授课教师当课所使用的古琴曲选择;2.授课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理解曲情;3.当课书画内容与所选古琴曲的关联性。
如在主题为《境达高远需知静》的书画课程中,笔者选择的琴曲为:《平沙落雁》,其曲调悠扬流畅,有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
其基调静美,有“夜静春山空”的妙处。
该曲平和、圆润、取宁静淡远气息,以合文辞书画之道。
我们说书画是凝固的琴韵,琴韵是动态的书画。
学生经过净手闻香、冥想静坐之后,在书画过程中聆听古琴雅音,能够宣和情志,导养神气。
四、国学为基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以六艺设教,但更重教仁、恕、乐、不愠。
所谓风月在外,吟弄在心。
国学是学养积累,书画则是视觉呈现。
钱穆先生说:“外有美景而心无慧根领会之,即不归入境界。
内圣外王,本末精粗,一以贯之。
”书画本源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尺幅中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笔墨画间自有“我”在。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授课教师要注意三个关键点:1.课教师对当课引用国学典籍的选择;2.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国学典籍含义;3.当课书画内容与引用国学典籍的关联性。
此处,仍以《境达高远需知静》的书画主题为例,授课教师以《大学》中“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悟,无而能后得。
”为开篇,引出朱子段注“知之,则志有定向。
静,谓心不妄动。
安,谓所处而安。
”《境达高远需知静》主题是笔者设计的中国书画课的第一篇章,其分为五课(第一课《知止》,第二课《有定》,第三课《能静》,第四课《能安》,第五课《能得》)进行递进式解析。
这个主题系列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躁动有余而静定不足的问题。
从而完成学生身静、心静、画静的素养提升目标。
自律者才有自由,静定者方身心知喜。
学生躁动则无法理解“一眼平芜看不尽,夜来小雨催新碧”;难以体悟“斜曛穿林,冷香入怀”;更无法欣赏中国书画中“旦暮春山冷相看”之大美。
笔者认为:国学在书画课程中的贯穿,实际是内在的修为、悟性和智慧随之增长的过程。
古人云:“意为画之灵魂,笔墨为画之体貌。
”文化修养决定着中国书画水准的高下,学习书画的过程,是自身综合素养渐修的过程。
画家李叔同说:“无境界之字画,如无情之人”。
书画的意境取决于书画者的审美格调与个人修为,研习书画若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精深研究、透彻了悟,那么作品无疑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五、小结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谈到教育,曾说:“教人做人,亦分内外两面。
知识技能在外,心情德性在内。
”一件书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书画者的精神气格与内心世界,美术专业,尤其是中国书画课程有其特殊性。
常规传授方式易误导学生只迷恋于象,研于技,略于意。
殊不知一幅绘画的构图是躯干、笔墨技法内容是血肉,而意境思想方才是灵魂。
一件书画作品的创作诞生,是作者智识兴味的体现、情感志趣的表露,甚至是对生命更深刻的体认。
画家黄宾虹则说:“非乎用笔用墨,终无以见章法之妙”。
书画艺术应与修身养心多通意会、兼攻并进。
美学、国学、器乐等这些艺术形式,有助于培养书画者度物取真的认识力和审美水平,并会将此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艺术上的表现力。
万物滋发向荣,美是可以感通的,它可于声色形意之间行走。
尚力修技、尚德修身,书为心画,始终需要人们身怀抱之心回到原点。
三年前,笔者在江科大参加国培,老师在课堂上曾说:“所谓素养,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这句话虽直白,却深深打动了笔者。
书画课程境、情渗透的素养教学,实际是一种形与象通,意与形合;境与形会,因心造境的内证与践行。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之;下士闻道,大笑之。
”自身光亮虽微渺,以勤行补之。
艺道精微,尽精微,至广大,至致远。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做滋养自身的事,并以滋养学生的方式来授业。
愿得深心明眼,与同行们一起,以心游万仞之愿景,寄兴深微之精神,共精进。
【参考文献】[1][春秋]孔子及其弟子著,李君兰译注.大学中庸.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年12月.[2]明成祖.永乐琴书集成.浙江.西泠出版社,2016年2月.[3]钱穆.国史新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4]丹哈里斯(美).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01月.体育美育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