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考热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热2009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俗称"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工作日前结束,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105万人,而国家公务员拟招录人数为13500余人,这意味着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已达78比1,而这一比例在去年为60比1。
更令人咂舌的是,在今年的报考中甚至出现4723人竞争中残联1个职位的火爆场面。
今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与历年相比有什么共性和特性?持续升温现象背后透露出哪些信息?趋热原因:就业压力、公务员比较优势和队伍建设成效驱动报考热潮一般而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是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实施之后,伴随现代公务员制度引进而得以确立和全面推行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多年从事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确立是很多国家现代化成功、国家稳定发展的要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高的考试成本和相对公正的录用程序使很多人将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职业规划的备选,而长期以来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成效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成为人们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主要考虑因素。
"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实施以来,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得到了较好贯彻,较为全面地向社会开放公共职位,吸纳了大量的社会人才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公务员队伍的能力和效率得到了较为全面提升,也正是这一改革成果使得公务员职位成为众多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最为关心的职业选择。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公务员报考热进一步升温。
特别是中央国家机关以及省市机关公务员职位更深得求职者青睐,这主要与这些地区或部门在户籍制度、生活条件、工作条件、薪酬水平、自我实现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有关。
"白智立说。
那么,应如何看待国家公务员考试炙手可热的现状呢?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公务员法起草小组成员宋世明认为大可不必对此担忧。
浅谈国考“热”2000字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热度不断升温,成为许多年轻人跨越阶层、步入优越生活的一条途径。
据统计,每年国考的报名人数都超过百万,竞争激烈。
然而,国考为何会如此热门,其中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是国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相比于民营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国考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优良的薪资待遇,同时还能够享受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
对于许多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
其次是国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相比于传统的关系网络、人际关系等不公平的求职渠道,国考也是一种最公平、公正的招聘模式。
通过公开、透明的招聘程序,所有人都有机会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同时也能够在更加自由和公正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第三是国考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
拥有“公务员”的头衔可以让人在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声望。
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国家公务员这一职业立足于为国家发展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和人民福祉,这也使得国考成为了一种非常受人尊敬和认可的职业。
最后,国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从媒体报道、社会口碑等方面来看,国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最为关注的一种招聘方式。
许多人对国考的分数线、考试难度和面试流程等信息已经了解得非常透彻,也因此增加了许多人报考的激情和信心。
总的来说,国考之所以会越来越“热”,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人们的金钱、权力、尊严等多方面的需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考对于个人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更好的学历和才华,还需要更加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毕竟,作为国家公务员,更以实际行动来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近年来,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热情持续高涨,“公务员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考试中,都能看到众多应届毕业生投身其中,竞争激烈。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业压力是促使大学生选择报考公务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公务员职位因其相对稳定的工作性质和良好的福利待遇,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眼中的“香饽饽”。
相较于在企业中面临的业绩压力、可能的裁员风险等,公务员工作通常具有更明确的工作时间和较少的工作不确定性,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
其次,社会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传统观念中,公务员被视为一种有地位、有面子的职业。
家长们往往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公务员自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选择。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报考公务员。
再者,公务员职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公务员系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晋升机制,只要努力工作,就有机会获得晋升和发展。
而且,公务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也是吸引大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大学生公务员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的竞争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许多大学生为了备考公务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放弃了其他可能的职业发展机会。
而最终能够成功上岸的只是少数,这意味着大部分人的投入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中涌入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可能会导致职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单一化。
一些需要创新和多元化思维的岗位,可能因为缺乏具有相关行业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受到影响。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并非明智之举。
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
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稳定和安逸而选择公务员,可能在工作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浅析大学生“考公热”之由【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考公务员的热情不断升温,虽然为政府吸收了优秀人才,但也存在着盲目跟风及人岗不匹配的现象。
这种趋势也正在走向狂热和畸形,文章就对此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考公热;原因一、历史因素我国的传统“学而优则仕”仍然统治着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每个大学生更是都有着一个“当官梦”。
而现代中国能让大学生走上仕途最简捷的办法就非考公务员莫属了。
换句话说国家社会垂直流动的渠道缩窄,阶层之间尤其弱势阶层向强势阶层之间流动的途径非常稀少。
想转向更高层级的职业,除了参加相对公平的公务员考试,没有太多其他选择。
25%的大学生选择“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是他们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思我们的价值观导向是否正确,是否真正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社会因素(1)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但市场需求量却没有相应增多甚至一年比一年少,一年比一年要求高。
为此,大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严峻形势,在这种背景下,公务员无疑让大学生看到了轻松就业的希望。
(2)大学生对公务员性质、工作内容和上升渠道不了解。
在我们的调查中,15%的同学认为“公务员工作轻松有节假日”是他们想考公务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存在这极大的一个误区。
不少公务员在工作中压力不小,精神压力不容忽视。
我们还发现很多大学生想考公务员是觉得工作没有竞争压力、权力大还有很多钱赚等。
其实在公务员群体里除了有决策权和执行权的领导,还有许多基层公务员,他们工作不轻松,工资并不高,手上也没有什么权力,这些公务员是大多数。
必须认识到在中国众多的公务员中,占绝大多数还是那些工作在一线,职务低,工资少,手中无权,而只会做实事的基层公务员。
他们是公务员中的最低层,也是中国公务员的主体。
他们是社会矛盾的直接面对者,也是民众发泄不满与怨气的直接对象。
他们当中除了极少数可以进一步升迁外,绝大部分也许一辈子都打转在低级职位上。
对“公考”热怎么看?(1)当前,公务员考试热度不减,可谓“万马齐过独木桥”。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已不包分配,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完全是自己的自由。
有人对“公考”热也作过分析,有人说是因为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有人说是因为公务员地位高、有权有势;也有人说是因为其他好工作难找。
等等。
不能说这些分析没有道理,现在非公企业缺人,但有些很不规范,不给职工交纳保险,甚至拖欠工资,你怎么叫大学生们放心地去选择呢?如果这些企业工资较高、各种保险齐全,国家对他们又有严格的监管,我想大学生也不是非选“公考”不可。
至于说公务员福利待遇好,那也是相对的。
其实,就工资来说,公务员工资并不算高,各地也不一样,两三千块钱是大多数。
一线城市和南方发达地区可能高一些,多数地区县以下就两千来块钱。
社会上不知道的,认为公务员福利待遇好,可能主要是看到有些有权有职务的吃拿卡要,贪污受贿现象,有灰色收入,就觉得公务员都一个样,这是一种误解。
其实,那些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的人的灰色收入,那不能看作是正常收入,而且是要冒风险的,随着国家反腐力度加大,灰色收入不会是稳定收入,暴露了就会丢饭碗甚至坐班房。
千万不要看有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往公务员队伍里挤。
再说,公务员大多数还是一般干部,不是谁想捞都能捞,一般工作还是很正规的,不然不早乱套了吗?现在确实存在较好的较理想的工作不太好找的问题,所以,大学生毕业后都想试试“公考”,我认为无可厚非,可以理解。
参加“公考”你准备好了吗?(2)有些学生想参加公务员考试,又有些胆怯,总认为又是笔试又是面试,甚至有的岗位由于公考热,简直是百里挑一,太难了。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要想考公务员得有人,名额早内定了,光凭考不行。
应该承认,在公务员考试录用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走后门、打招呼的不良现象,但从总体来讲,从大多数来看,公务员考试还是比较公平的,程序是严格的。
关于公务员“报考热”的思考公务员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岗位,它一直是人们争相报考的焦点。
据统计,每年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都在创新高。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因此其选拔标准和考试流程也在不断地加强和改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公务员考试。
那么,“报考热”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探究其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公务员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公务员岗位的稳定性是许多人关注的重点。
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性,即破格晋升、评优评先优先晋级等,使得公务员的工作路径非常清晰。
这些“甜头”也就成为人们愿意报考公务员岗位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体制以及民生福利公务员是国家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公务员的职能范围涉及民生福利。
单位的稳定性与福利待遇也是公务员报考的重要因素。
三、时代背景随着大众性教育的普及以及国家公务员岗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
新时代对于公务员的素质要求也与之前的不同。
为了满足新时代人才需求,公务员考试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
四、就业压力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公务员这样的高稳定度、并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也是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
五、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文化素质高的人们极易从书本,网络等渠道上寻找知识信息。
公务员职业的知识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点非常贴合文化水平高的人群需求,也增加了公务员招录人数的增长。
六、社会地位认同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也是一些人愿意选择这条职业发展道路的原因之一。
公务员职业有一定的社会认同感,尤其是在中等收入群体之间。
七、公平竞争环境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一直有“官”和“民”之分,公务员能够在工作中承担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并且有机会使公民的利益得到保护,这也是这一职业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公务员职业报考热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是当前社会的两个普遍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的担忧,以及对于高学历、高薪酬、稳定就业等方面的追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追求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过分强调知识面积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素质。
在就业市场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机会有限,许多毕业生只能选择通过升学或者考公务员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追求可能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在过度强调学历和资格证书的情况下,可能会忽略个人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以及自身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在看待这些社会现象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倡导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
同时,在就业市场中也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在保障安全稳定就业的同时,注重激发个人潜力与创新意识。
对公考热现象的看法嘿,咱来聊聊这公考热的事儿哈!你说这公考,咋就跟那冬天里的一把火似的,越烧越旺呢?咱就说现在啊,好多年轻人都削尖了脑袋往公考上挤。
那场面,就跟抢宝贝似的!为啥呀?还不是因为大家都觉着公务员这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呗。
就像那大船,在大海上稳稳当当的,不用担心大风大浪给掀翻咯。
你想想,在私企里,那压力多大呀,今天业绩不好,明天可能就饭碗不保了。
可公务员不一样啊,只要你不犯啥大错,那工作就稳稳的。
这多让人安心呀!就好比你有个永远不会塌的小窝,不管外面咋变,你都能在里面舒舒服服的。
而且呀,这公务员说出去也有面子呀!家里人一听你是公务员,那脸上都倍儿有光。
感觉就像你是那闪闪发光的星星,走到哪儿都有人羡慕的眼光。
可是,这公考热也不是没缺点的呀!这么多人都去考,那竞争得多激烈呀!那简直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你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呀!就跟爬山似的,那得一步一步,累得气喘吁吁的才能往上爬。
再说了,考上了也不一定就万事大吉了呀!工作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各种任务、各种责任也得扛起来呀。
可不是进去就可以享清福咯!那咱对这公考热到底该咋看呢?咱不能盲目跟风呀!得好好想想自己适不适合。
要是你就喜欢安稳,那去考考也无妨。
但要是你心里有更大的梦想,想出去闯荡闯荡,那可别被这公考热给“烤”迷糊了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能看着别人走这条就跟着呀。
咱得清醒点,别因为大家都去考,就觉着自己也得去。
就像那买东西,不能看别人都买你就买呀,得看是不是自己真需要的。
反正啊,这公考热是个现象,咱得理性看待。
别一股脑儿地就往里冲,得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
毕竟,人生这路还长着呢,得找条适合自己的道儿走,你说是不是?。
国考热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国考越来越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
其热度不亚于现在的高考甚至已经超过,我身边许多人已经参加了国考或正准备参加。
作为大学生的我来说,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出路。
究竟是什么让国考变得这么热。
其原因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是我认为最吸引当代大学生的一点。
公务员这个职位在传统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拥有大量社会资源。
“铁饭碗”这几个字,是使公务员成为香饽饽的重要原因。
做公务员,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做一个公务员,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国家干部,可以说是非常光宗耀祖的。
而且现阶段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公务员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公务员越来越受人尊重。
可以说,公务员有着非常好的社会地位,是一种非常体面,非常令人羡慕与尊敬的职业。
况且,还有公务员“铁保障”的诱惑。
姑且不论公务员各种各样的补贴,单是培训、医疗、退休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就使其他职业群体望其项背。
参加公务员考试可能带来广阔职业前景、个人良好发展前途及可观经济收益等预期行动后果,这比起从事别的工作所带来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是大学生参与公务员考试的动力所在。
第二,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每年以20%左右的比例增长,屡创历史新高,2008年达到559万人。
而同样的,2008年全社会预计新增就业机会仅为800万个,比计划提供的就业机会少200万个2009年,我国大学生本科毕业生也首次突破600万人数,接近2000年毕业生人数的6倍。
预计2010年大学毕业人数将上升到约700万。
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接近760万,达到最高峰。
与这个庞大的数字想对比的,新增就业岗位的数量却杯水车薪,而且大部分都是下层的工作,流水线,工人等。
更让人心酸的结果。
北大生卖猪肉,陆步轩这个名字妇孺皆知是因为“北大学生卖肉”这条轰动新闻。
2010-2011学年度学年论文题目:浅谈公务员考试“热”目录一、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现状 (1)(一)基本现状 (1)1.公务员报考人数急剧上升,考试规模日趋扩大 (1)2.文化程度逐渐向高学历发展 (2)3.热门职位过热,冷门职位过冷 (2)(二)演变过程 (2)1.宏观演变 (2)2.微观演变 (3)二、中外公务员考试对比 (4)(一)国外录用公务员规则 (4)1.美公务员:随时缺人随时招 (5)2.英公务员:专门机构主持考试 (5)3.澳大利亚:“外包化” (5)(二)国外公务员的收入问题 (6)1.美国公务员的收入 (6)2.英国公务员的收入 (6)三、当前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 (7)1.就业压力 (7)2.机会均等 (7)3.条件放宽 (7)4.盲目从众 (8)5.福利待遇好 (8)6.社会保障完善 (8)7.社会地位高 (8)四、公务员考试“热”的利弊 (9)(一)积极的一面 (9)(二)消极的一面 (9)五、缓解公务员考试“热”的对策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摘要:公务员考试是我国历来的热事,公务员录用制度因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被人们比喻为“玻璃房里的竞争”。
公务员考试,在开阔机关选人视野的同时,使得一大批素质好、年纪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本文针对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现状,并与国外公务员考试作对比,分析了公务员考试“热”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办法。
关键词:公务员“热”就业稳定福利引言:“十一”过后,随着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临近,公务员考试的热潮又开始在各大高校涌起。
海报栏里贴满了公务员考试辅导班的广告,历年真题和辅导书籍也纷纷被摆在了书店的显眼位置。
“考公务员吗?”这句话每到这时都会成为大学生之间的寻常问候。
看着公务员考试培训的广告贴满了校园的角落,看着报上网上对于每年公务员考试火爆程度的报道,抱着对公务员考试的好奇,本次学年论文我选择了公务员考试这个话题。
如何看待公务员考编热公务员考编热指的是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较高、竞争激烈的现象。
对于这一现象,我持有以下观点:首先,公务员考编热反映了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和认可度。
公务员职业具有稳定的薪资待遇、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低的工作强度等优势,这些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考生报考。
同时,公务员职业对于一些人来说具有稳定的就业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追捧。
其次,公务员考编热也反映出当前就业环境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很多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而公务员职业是较为稳定和安全的选择,因此许多人选择报考公务员来追求稳定就业和生活。
此外,公务员职业相对较少的工作压力和较好的福利待遇也是吸引考生选择的原因之一。
然而,公务员考编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报考人数过多导致竞争激烈,给考生带来了压力和焦虑。
考试难度加大,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环节都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竞争激烈的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其次,公务员职业过分聚集了社会资源,导致其他行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人可能将公务员职业视为“铁饭碗”,滋生了“混日子”的心态,导致了一些公务员素质不高,工作不扎实等问题。
因此,对于公务员考编热的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方面,应该加大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确保招录能真正选拔到优秀的人才。
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其他行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
同时,公务员职业也应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增强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公务员考编热既反映了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和认可度,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改革和调整来提升公务员职业的吸引力,减轻竞争压力,同时也要倡导多元化的就业观念,鼓励人们积极创业和发展其他行业。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公务员队伍的优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公务员考试热现象剖析【摘要】近年来,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从2003年的8.7万人至2012年的123万人,十年间增长了13倍。
公务员考试快速升温、竞争日趋白热化,考试的竞争惨烈程度已远超高考和考研,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
但尽管如此,公务员考试仍挡不住广大求职者特别是莘莘学子们的报考热情。
本文仅以个人的浅薄认知,谈谈个人对公务员职业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这一现象的看法,与专家、学者、教授所想所讲差距甚远,抛砖引玉,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公务员;考试热;剖析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快速升温。
国家公务员考试从2003年至2012年的报名人数分别是8.7万人、12万人、31万人、36万人、60万人、80万人、105万人、146万人、142万人、123万人,十年间增长了13倍。
虽然从2010年开始报名人数有所下降,但主要原因是各招录机关根据职位需求,设臵了更加科学合理和具体的资格条件,报考人员必须有针对地报考相关职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报名人数。
从大趋势来看,公务员考试仍处于上升通道,竞争日趋白热化。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总竞争比例为68.7:1,中央党群机关的竞争比例为146.8: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派出机构竞争比例为64.6:1,有46个招录职位的竞争比例超过1000:1,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职位竞争比例最高,达4124:1。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惨烈程度已远超高考和考研,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考”。
尽管竞争激烈,但仍挡不住广大求职者特别是莘莘学子们的报考热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团中央对中国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就业选择的前3位分别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自己创办企业。
公务员职业成为求职者眼中的“金饭碗”,报考者亦被戏称为“考碗族”。
继“白领”之后,有“金领”、“红领”之称的公务员职业受到人们的普遍青睐。
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主要原因导致公务员考试快速升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六个方面:(一)公务员工作稳定、安全性高。
大学生公务员热现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公务员热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将报考公务员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转变。
为什么公务员这个职业对大学生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呢?首先,公务员工作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稳定的当下,一份稳定的工作意味着生活有保障,不必时刻担心失业的风险。
公务员通常按照国家规定享受较为完善的福利待遇,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这些福利能够为个人和家庭提供坚实的后盾。
其次,社会地位较高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方面。
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代表着政府的形象,行使着公共权力,在社会中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这种社会地位的认同,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再者,公务员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
政府机关一般具有规范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时间也较为规律。
相比一些在企业中高强度、长时间工作的岗位,公务员的工作节奏更能让人保持较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
然而,大学生公务员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量大学生涌入公务员队伍,导致竞争异常激烈。
为了能够成功上岸,许多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考,甚至放弃了其他可能的职业发展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并非出于对公共服务的热爱和对工作内容的兴趣,而是仅仅看重其稳定和待遇,这可能会影响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也未必是明智之举。
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兴趣都不同,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和职业规划,而不是仅仅因为热门就盲目追随。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公务员热也反映出了其他行业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比如,一些企业可能在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空间、工作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公务员岗位相比,这就需要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
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调查报告(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调查报告关于公务员考试热现象调查报告导语: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热度逐年升温,公务员考试正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但录取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录取比例由最初的十几比一到最近的几百比一,其难度之高堪称中国第一考。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还是钟情于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这上面,想考个一官半职,拿个饭碗。
那么公务员考试到底是社会的流行病,还是一种非理性的”唯考是利”,还是受教育者本身的问题。
对于这一股“报考公务员热”风,我们需要冷静分析,正确对待。
不能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个性。
正文:据京华时报报导:截止2009年10月26日18:00,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资格审查工作宣告结束。
就报名结束时的统计结果来看,经统计总报考人数达到146万余人,较报名截止时的统计数据又增加了10万余人,最终报名人数较去年增加了40余万,再创历史新高。
平均报考比例达到了93:1。
通过最近三年数据分析,报考比例持续走高。
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最后数据显示:九成人认为公务员考试难,近九成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
近年来,随着公务员考试的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应往届毕业生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考试难度也在逐年升级。
8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考试难度较大。
认为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公平的占50%。
随着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应往届毕业生不断增多,众多学子纷纷把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了解,9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考试的内容有所了解。
八成多被调查者认为报考热应降温针对目前的公务员报考热现象,8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对“公务员报考热”现象降温,应该保持在一定规模与合理的水平范围内。
有5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公务员报考热现象的存在,易引发出一系列负面影响。
存在严重功利主义,不同岗位、不同地区报考比例严重失衡,提及率达到了78%,公务员的“热”也只是热在“热门”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浪费,造成其他行业的人才流失,提及率为60%;开拓创新精神缺失,提及率为44%。
简析公务员考试热现象
(第一大段)
而在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再次创下历年“国考”峰值,其中,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一职以4961∶1的竞争比例高居热门职位榜首。
(第二大段)
(第三大段)
诚然,“公考热”的潮流有着积极的一面。
(不另起一段,直接接着写)
不过,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公务员考试的发酵过热,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另起段)
(第四大段,措施)
(第五大段,总结)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挤向公务员这道独木桥。
作为人力资本高投入的大学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公务员考试中实在令人担忧。
公务员热的另一面也是创业激情的降温。
将社会财富比作蛋糕的话,这批优秀的人才都指望着分蛋糕而不是将蛋糕做大,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可分的蛋糕越来越小。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来支撑。
“公考热”的出现,意味着人们更愿意把知识与理性主要用于分配而不是生产。
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病症,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显然弊大于利。
作为当代大学生面对“公考”热潮,应该理性的分析岗位和自身特点,合理的定位。
有关部门也可以出台吸引、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
(结尾段,表明观点)
“公考”高温愈演愈热,持续不退,。
浅谈公考热现象
公务员考试是通过相对灵活的考试内容,将一部分知识分子规定为需要的人才,从而为政府选拔后进人才做了充足而有效的储备的考试。
它为阶级流动提供了一种有限的可能,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和增进社会阶级流动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但是,现在社会却有这么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每年公务员考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竞争,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公考热潮。
从表面上来看,这是我国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现状的一种折射。
现状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多达五六百万人,而大多数人都希望找一个符合期望的职位,这也造成了一些岗位十分热门,而一些一线岗位或是操作岗却无人问津。
所以,避免出现畸形公考热潮首先要解决就业难问题,学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企业要提高技术操作工人的待遇福利,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晋升渠道,个人要认识到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而改变现状。
究其根本还是我国社会观念尚未改变:公务员=“铁饭碗”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稳定收入的代名词。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行官本位的思想,“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学而优则仕”等等流传下来的俗语都说明了这个现象。
现如今,虽然各行各业都是人才辈出的年代,但始终没有根本改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我国社会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这也导致了现许多人热衷于公务员考试,形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
但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