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梳理情节)
- 格式:docx
- 大小:29.47 KB
- 文档页数:9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03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考衔接,教材典例引领)教学目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熟记小说的情节模式教学过程一小说情节的梳理与分析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展示手法、表现主题的重要载体。
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个题点。
二情节梳理必备知识梳理情节结构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意识流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情节包含:情节的构成:(二)情节结构安排常见情节线索类型单线结构单线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说,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双线结构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可使小说充分展示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充分。
(1)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
一条线索占主导地位,起重要作用,这条线索称为“主线”;另一条线索占次要地位,起辅助作用,称为“次线”。
判断线索孰主孰次的标准,不是作者所花笔墨的多少,而是每条线索关涉的情节、人物、场景对于主题表现作用的大小、轻重。
如欧·亨利名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老贝尔曼描绘藤叶是文章的主线,苏艾帮助琼珊是文章的次线。
(2)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
明暗线是从落笔角度(写法)而言的。
明线是文中直接呈现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
在明线上,故事情节从正面展开,人物活动、场面从正面描写。
暗线则是间接地呈现出来的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暗线上,人物活动、情节、场面等都从侧面处理。
小说阅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考点聚焦考点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
梳理故事情节,指的是弄清作品中的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
在小说阅读中,梳理故事情节往往与概括故事情节相联系,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线索。
3.概括小说的某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指出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并作简述。
考点2:把握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对小说的考查,往往要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设题方式有: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2.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答题指导一、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2.抓住贯穿情节的线索;3.抓住主要人物。
4.概括小说情节的注意事项:(1)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概括事件;(2)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3)要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致贯通。
二、如何理解小说主题?理解小说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小说的题目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3.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揭示主题的句子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5.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把握作品的主题。
补充知识点:◆中考示例例1:(2010·温州)从教第一课[美]雷切尔·斯劳特①1986年,我在北费城贫民区的一所天主教堂学校里开始了我的执教生涯。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学案(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02:梳理概括情节(解析版)考情分析:考势微解命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显性考查,要求直接概括情节或梳理文章脉络;第二种是隐性考查,要求概括心理变化或情感态度,后者考查频率较高。
另外,情节概括题题干中往往有“情节"脉络”“历程"等字样,或者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有的题目要求就文本整体加以梳理概括,而更多的则是要求就文本局部进行梳理概括,且有明确的指向性高考链接暗考型:1.(2022·新高考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6分)(《江上》)2.(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分)(《秦琼卖马》)3.(2018·全国Ⅲ卷)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微纪元》节选)明考型:4.(2016·江苏卷)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会明》)情节必备知识:1.小说情节结构组成开端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是后来一系列事件的起点发展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2.小说情节常见结构模式(1)常见传统小说模式(线性结构模式)模式解读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双线结构(复线结构) 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篇目:《药》摇摆式(一波三折式) 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知识梳理】1.情节的构成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2.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形象⑦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3.情节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叙述的方法顺叙:一般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叙述的角度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
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
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时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能灵活自如地反映现实。
6.常见题型(1)用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所写的事情或情节。
(3)概括要点题:往往抓住文中的一个点设问,要求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作答。
7.答题方法(1)如何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这类题往往以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3至4个阶段,命题者一般会给出一两个关键词作为提示或示例,要求填出其他项目。
小说阅读:梳理概括情节题型梳理概括情节把握住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步步惊心田洪波其实是他把事情弄复杂了,如果他没冲动,后面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那是他最自卑的一天,母亲躺在病床上,药费无以为继。
身高1.82米的他,眼里没有半滴泪,却被“无用”两个字臊得低下了头。
父亲多年前出轨重婚,他刚走出校门不久,家庭的日常开销全依赖于母亲。
他感觉悬崖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纠结的结果是,铤而走险,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读大学时,因为生活拮据,他偷过同学几次钱,想着挨过困难就金盆洗手,事实上他做到了。
现在,这是最快捷的办法。
他悲壮地开始付诸行动了,目标选择在人群聚集的公交车上。
很快他就锁定了目标。
一位看上去有眼疾的老年女人,神情恍惚地站在过道上。
她手里拎着个黑色布袋,一只手紧紧抓着座椅靠背。
靠背上的女孩正在用手机听音乐,对老人的艰难视而不见。
他把眼睛准确瞄向老人的裤兜。
毕竟不是老手,毕竟面对的是陌生人。
他犹豫了很长时间。
在那段时间里,车过了一站又一站,眼看就要到终点站了,他把牙咬了咬,靠近了老人。
车身颠簸的一瞬间,塑料包裹的一叠钱,已经捏在他的手上。
他毫不迟疑,转身下车,怕自己稍有迟疑,事情就朝相反方向走了。
在僻静处,他小心清点,4 000元整,另有一本病历。
病历上记着一个女孩的名字,他好奇地看了下,看到“白细胞异常”的字眼。
他知道那是什么病。
眼泪溢出眼眶,他认定这是上天的旨意。
他没有犹豫,转身到公交站点找老人。
他样子焦虑、犹疑、懊悔,总之,脸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复杂。
他不知道,他已经被两个便衣警察盯上了。
寻摸半天,无果。
他想到了附近的医院,抬头望去,军区附属医院果然就在左前方。
他加快脚步朝医院跑。
警察悄没声跟在他身后。
医院里很嘈杂,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他一层层楼寻找,一张张脸辨认。
考点一把握线索,梳理情节,赏析构思技巧及作用一、梳理情节,分析线索及思路文本展示一典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20分)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
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
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
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
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
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
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
”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
”霍夫曼听了。
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
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
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
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⑪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一、情节梳理题情节梳理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和事件。
情节梳理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2.依次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简要概括人物和事件变化的过程。
在回答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以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需要注意与前四种的区别。
在回答时,需要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和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情节作用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回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在回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根据题目的显性和隐性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角度,以避免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
此类题型的分值通常较高,因此需要注意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等要素。
小说阅读(梳理情节)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反映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阅读的五大任务:①把握故事情节②分析人物形象③分析典型环境④概括小说主题⑤艺术手法鉴赏(一)把握故事情节所谓情节,就是故事,就是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设问方式: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③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④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如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个。
)⑤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⑥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情节概括=人物+事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的梳理——解题4方法1、抓线索,按线索串联的人事梳理线索贯串小说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还可以是事件、空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如:朱自清《背影》中的背影(惦记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2、抓过程,按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梳理。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即可梳理情节。
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一定按照现实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虞侯沧州密谋(开端)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结局)3、抓人物,按主人公情感变化梳理。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情感会有所变化,把握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信息,按照人物情感变化即可梳理出情节脉络。
如:蓑衣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
……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一变肥,你就浑!”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
雨丝先是细细的,后来就变粗了,变密了。
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
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
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
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呵。
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
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
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
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禁不住喊了一声:“小格——!小格——!”小格重新蹲下去,像似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
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彤红彤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
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
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
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
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
”“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最后两声呼喊像是达子的声音,小格不由得加快了步子,一会儿就把他们甩在身后的黑影里了……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啊……达子!”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
……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
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
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
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
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驾上我的轻骑!”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小格笑了。
她将两手插进衣兜里,身子轻轻摇晃着。
她望着他,问:“你还准备做什么呀?”达子侧着身子,一边往旁移动,一边说:“我还准备用轻骑载上你,乱跑乱跑!……”“你!”小格跺了一下脚,威胁地瞪了他一眼。
他跑开了。
“朝霞很红。
她望着朝霞,又往前走了几步。
她觉得这样似乎离朝霞近了些。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
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
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
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解析:开端——小格在地里干活,看到挣钱发财的达子站在那儿笑,内心反感、抵触。
发展——小格觉得达子看自己的笑话,有点恼怒;听到达子说雇拖拉机帮自己耕地,有点感动。
高潮——地被达子劳累一夜帮着翻好了,小格心里充满感激。
结局——小格接受达子编蓑衣的建议,也接受了达子的爱意,内心欣赏达子。
答案:《蓑衣》中,小格对达子开始反感抵触——帮助耕田后感动——接受建议后欣赏。
4、抓时空,按场所、时间的转换进行梳理。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或时间会有不同的情节。
抓住场所或时间的变化,也可概括出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以按照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山神庙报仇。
梳理情节的方法提示:1、把握故事发展的脉络:首先是概括提出时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环节;其次是梳理小说的线索。
2、留意情节中的矛盾冲突:①留意冲突形成的原因②冲突中各个人物的表现③冲突最后的解决3、留意故事情节中的细节:细节是刻画人物最主要的手段,要留意人物在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的细节。
4、熟悉情节方面的表现手法:(情节安排方式: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情节结构特点: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突转、详写、略写、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二)如何回答小说中的情节作用题?设问方式: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
情节安排的作用: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三)小说标题赏析题解题思路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2.解题思路:⑴通过联系、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来理解标题含义。
⑵常见作用:①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②暗示或点明小说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