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改造步入历史新阶段功能调整拓展港口新天地_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研讨会_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51.31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香港老工业区改造实践对中国内地发展的启示——以香
港荃湾工业区改造为例
骆小舟
【期刊名称】《门窗》
【年(卷),期】2014(0)10
【摘要】中国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老工业区的发展滞后和土地浪费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老工业区内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
从香港对荃湾等老工业区"活化"的实践中看出,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改造的必要条件,此外,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也符合中国现状。
"改造",或者说"活化",不应只是改变老工业区本来的外貌和功能,更应该赋予它新的活力,让人们参与其中、乐享其中。
【总页数】2页(P365-365)
【关键词】老工业区;改造;活化;香港荃湾
【作者】骆小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老工业区改造与发展--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为例 [J], 刘凯;关保华
2.高密度环境下底层架空设计在旧工业区改造中的应用——以香港观塘区为例 [J],
刘思琪;王嘉毅;
3.老工业区改造策略探索与研究——以沈阳铁西工业区改造实践为例 [J], 张建军;邹莹
4.高密度环境下底层架空设计在旧工业区改造中的应用——以香港观塘区为例 [J], 刘思琪;王嘉毅
5.浅谈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监测技术设计\r——以太原和平老工业区为例 [J], 朱智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向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更新实践作者:***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2年第06期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港口地区城市受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其区域内形成一定冲突。
这样的发展形势给港口正产运营和区域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不良影响,必须要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措施,才能够有效缓解“港口-城市”冲突。
因此,本文就以此为研究背景,深入分析了相对应的城市更新策略。
关键词:城市更新港口城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一些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受困于港口业务量激增和城镇快速向海扩张的双向挤压,原本功能单一的港口地区逐渐与城市用海用地需求产生了难以弥合的结构性矛盾,并且,伴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及航运船舶的大型化趋势,港口功能也有迁出内城向深水区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我国城市和港口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沿海港口地区的城市更新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中国的海岸线上,同时上演着“港退城进”和“港城升级”的城市更新运动[1]。
本文是《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改造》的第二篇文章,旨在通过总结国内外老港地区改造经验,剖析本院近期在青岛老港区、烟台港芝罘湾港区、大连老港区及营口港鲅鱼圈港区等承担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老港改造项目的实践和思考,探讨老港城市更新中的两种模式——“退港还城”和“港城共融”。
1老港区域城市更新思路变迁老港开发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现象,是港城关系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反映,半个世纪来,世界各国对老港的改造开发热情不减,掀起了一波波的城市化改造热潮。
受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临港产业结构及城市规划理念不同的影响,更新思路也呈现出由适应船舶变化和满足专业化要求的技术改造转为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的趋势[2]。
其中,国外利用港区的土地和岸线资源进行城市化改造大致可划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发展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见表1)。
中国老港地区城市化改造始于1992年前后的上海黄浦江沿岸港区搬迁改造规划,后续大连、青岛、广州、秦皇岛、烟台等港口城市也陆续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
老港改造 步入历史新阶段功能调整 拓展港口新天地———“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研讨会”综述本报记者 茅伯科一新陈代谢,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中国港口的蓬勃发展,在新港春笋般崛起之时,诸多老港也在酝酿着改造和更新。
老港改造,已是多年讨论的话题。
然而,时代变迁,总是会赋予老话题以新内容。
当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重新来研究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这一课题时,不仅体验到其意义重大、深远,而且深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严峻地摆在你面前。
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港口协会规划发展委员会主办,上海港务局协办的“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研讨会”在上海港务大厦举行。
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天津港、重庆港、湛江港、深圳港、海口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和中国港口协会的代表近50人与会。
中国港口协会理事长屠德铭,副理事长、大连港务局局长袁福秀,交通部水运管理司港口处副处长陈正才,宁波市政府港口委员会副主任叶信虎;上海港务局副局长金文汉,广州港务局副局长陈景华,湛江港务局郑日强,南京港务局副局长颜阳生、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聂嘉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会上,大连港务局、青岛港务局、上海港务局、宁波港务局、广州港务局、重庆港务局等六家单位围绕着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作了主题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规划,展示了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在自由讨论时,老专家聂嘉玉等人的发言,更是结合实践,将当前的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问题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阐述了加快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的重复性和迫切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正如中港协副理事长袁福秀在会议开始时指出的:“现在研究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这一问题,很有必要”,“既是港口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中港协理事长屠德铭在会议结束的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一是切题,二是及时,三是有效;认为会上的交流发言有较高水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贸易量的增加,港口码头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物流节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港口码头设施逐渐显现出了一些瓶颈和不足之处。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港口需求,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应关注于提高处理能力和效率。
在贸易量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传统的港口码头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大规模货物的处理需求。
因此,通过改造和升级设施,提高货物装卸速度变得至关重要。
强化设备投入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自动化装卸设备、优化堆场布局、建设更高效的货运网络等手段来改善港口码头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其次,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应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环境敏感区域,港口码头设施的运营与环境保护应该同等重视。
改造和升级应优先考虑节能减排、废水处理、噪音防治等环境问题。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推广清洁能源、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港口的可持续发展性。
再次,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需要紧密结合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港口周边地区往往需要进行综合改造和升级。
在港区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例如道路交通、供电供水、住宅及商业设施等,需要与港口设施同步发展,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促进整体发展。
此外,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还应重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
港口作为贸易核心区域,需要保障货物安全和人员安全。
因此,在设施改造和升级的过程中,应加强安全设施和管理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最后,港口码头设施的改造与升级需要加强与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港口码头作为一个综合的物流系统,涉及多个不同行业和机构的协同合作。
为了实现设施改造和升级的顺利进行,需要与港口经营者、政府部门、航运公司、供应链服务商等各方开展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改造计划、解决问题并分享经验。
典型老港区功能转换与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一、引言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老港区的功能转换和工程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港区的功能逐渐由传统的货运、码头等转变为文化、旅游、商业等新的功能。
这一转变需要众多重要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来支撑,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典型老港区功能转换与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典型老港区功能转换关键技术及应用1. 海域利用规划技术海域利用规划技术是典型老港区功能转换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实现老港区原有的码头、货运功能向文化、旅游功能的转变。
利用规划技术要考虑到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因素,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来实现。
在上海外滩的改造中,利用规划技术对周边的海域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实现了外滩老城区功能的成功转换。
2. 港口设施更新技术随着老港区功能的转换,港口设施的更新技术变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老港区通常存在设施老化、设备陈旧等问题,需要通过先进的更新技术来实现功能的转换。
利用新型的起重机、码头设施等,可以实现港口货运转型为旅游码头、休闲码头等功能。
通过科技的应用,可以实现老港区的功能多元化。
3. 建筑创新技术在老港区功能转换的过程中,建筑创新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老港区建筑多为工业建筑、仓储建筑等,需要逐步转变为文化、商业建筑。
建筑创新技术可以实现建筑的功能转换,比如利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和材料,对老港区建筑进行改造和更新。
在香港九龙城码头的改造中,建筑创新技术实现了老港区建筑的功能转换,使其成为了时尚购物区、文化艺术区等。
4.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典型老港区功能转换中,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老港区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借助文化遗产保护技术来保护和传承。
通过数字化技术、文物修复技术等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老港区的文化遗产。
在厦门鼓浪屿老港区的功能转换中,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保留和修复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建筑,成为了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城市转型发展下的老港区改造规划策略---以烟台市芝罘湾老港区为例摘要:港口地区的更新改造不同于其他的新城、新区等相对独立的城市开发,而是事关一个城市功能结构调整、传统城区振兴、城市发展转型以及城市品牌塑造的内部提升型的高度复合化开发工程。
烟台市芝罘湾老港区改造提升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着力实行整体规划、一体打造,努力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分步推进实施,高标准打造最能展示烟台滨海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区域。
芝罘湾老港区改造规划对港口城市的内涵与特征、老港区改造的模式和策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从城乡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调整和优化芝罘湾老港区功能布局、更新改造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发展现状;面临问题;规划策略一、烟台市芝罘湾周边地块的发展现状芝罘湾周边区域是烟台市近海区域的核心地带,拥有悠久的历史印记,独具特色的开埠风貌,优美的滨海自然风光,是山东半岛北岸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
从区位优势看,芝罘湾港区作为天然港湾,三面环山,南及东南方为200-400米高的山地,北及东北方被芝罘岛、崆峒岛、加岛和担子岛等一系列岛屿所环绕,形成了良好的天然屏障。
从城市功能看,港区大多为老旧货运码头,长期以来主要是大宗散杂货和集装箱的装卸。
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旅客运输服务业逐步兴旺,港区货运功能淡化、竞争力下降,生活性港口功能逐渐显现。
从用地布局看,现状功能主要为港口客货运输、造船以及与港口有关的工业企业,三个旧村居民点。
其核心区位的土地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用地集约度不高、交通系统混乱、城市特色不突出。
二、更新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开发改造带来了更多的车流人流,加重了交通拥堵受到铁路、山体阻隔以及海岸限制,本区块主要交通干道数量少,现状只有环海路、北马路。
根据烟台道路交通规划,环海路是全市最拥堵路段之一,同时芝罘区又是城市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密度最高的区域。
浅议老港区再开发
洪峙
【期刊名称】《中国港口》
【年(卷),期】2002(000)008
【摘要】@@ 随着港口和城市的不断发展,港口与城市相邻地域的功能会因双方各自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目标和需要.具有40~50年以上历史的港口港区,大都经历了从港区推动城市发展阶段,到相互适应相互推动发展阶段,再到相互制约的不适应发展阶段.迫使港口在生产布局上从以老港区为主逐渐向以深水港区为特征的新港区转移,形成一手抓新开发的深水港区建设,一手抓再开发的老港区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建设与调整协调发展,在港口再开发的理念下完善港口综合功能,提高现代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以老港区"土地置换"资本运营所获得的显著效益,在资金上来支撑新港区建设.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洪峙
【作者单位】大连港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
【相关文献】
1.金丝雀岛拉斯帕尔马斯港区再开发方案
2.论钨矿老尾矿的再开发利用
3.浅议老港区再开发——兼谈大连港大港区再开发
4.老品牌:一座可以再开发的“富矿”
5.老品牌:一座可以再开发的“富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规划·设计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5期码头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演变关系探讨——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常明月1,杨 兰2,邱 瑛2,王 骏1(1.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烟台 264005;2.烟台市规划设计院,山东烟台 264005)摘要:烟台城市的港口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港口组成部分中不可或缺的码头则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烟台对外经济与文化传递的中转站,城市空间的发展历程中必然有码头发展带来的影响。
太平湾码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渗透着滨海地区的历史,也体现着经济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因素。
作为烟台近代历史的见证者之一,太平湾码头既在讲述历史,又在影响着城市空间。
本文以烟台市太平湾为例,通过梳理码头历史沿革、码头片区城市空间演变,探讨码头的兴衰与近代城市空间的关系及二者相互的影响,最后结合太平湾码头现状对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码头兴衰;城市空间;太平湾;烟台[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28.10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Wharf and the Evolutionof Modern Urban Space—— A Case of Taiping Bay in YantaiChang Mingyue1, Yang Lan2, Qiu Ying2, Wang Jun1(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2.Yantai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Abstract: The port of Yanta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gress, and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port, the whar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transit station for Yantai’s foreign economic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must be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wharf. 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Taiping Bay Wharf not only permeates the history of coastal areas, but also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As one of the witnesses of Yantai’s modern history, Taiping Bay Wharf is not only telling history, but also affecting urban space. Taking Taiping Bay in Yanta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wharf and modern urban space and their interaction by comb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wharf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wharf area.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ping Bay Wharf,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it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Key words: rise and fall of wharf; urban space; Taiping Bay; Yantai1引言烟台港是一个天然港湾,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于黄海海域,隔海与其相对的是位于辽东半岛的大连港。
关于港口老港区改造工作的意见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海运》
【年(卷),期】2009(032)001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港口发展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全国港口共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9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37个,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4亿吨,沿海港口完成45亿吨,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港口规模和运输需求的不断扩大,港口发展面临的土地、水域和岸线等资源约束越来越强,进一步提高港口资源的利用效率已成为港口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总页数】2页(P8-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港口老港区改造工作的意见 [J],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2.国内港口旧港区转型改造探究 [J], 梁敬
3.城市收缩趋势下的老工业区的改造与开发--以秦皇岛老港区为例 [J], 田金双;丁山
4.基于老港区改造开发的港口地产公司创新商业模式探讨 [J], 王雅山
5.交通运输部就港口老港区改造工作提出8点意见 [J], 殷缶;梅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港口更新与老港口改造随着时间的推移,港口设施的更新与老港口的改造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篇文档将讨论港口更新的必要性以及老港口改造的挑战和机遇。
港口更新的必要性港口设施的更新对于现代化港口的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港口必须适应新的货运需求和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港口更新的必要性:1. 增加货物吞吐量: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可以提高货物的处理效率,减少货物堆积和停滞,从而增加货物吞吐量。
增加货物吞吐量: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可以提高货物的处理效率,减少货物堆积和停滞,从而增加货物吞吐量。
2. 提升港口安全性:新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提供更好的港口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货物和人员的安全。
提升港口安全性:新的技术和装备可以提供更好的港口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货物和人员的安全。
3. 适应超大型船只: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超大型船只的需求越来越大。
港口更新可以提供足够深度和设施,以处理这些巨型船只。
适应超大型船只:随着航运业的发展,超大型船只的需求越来越大。
港口更新可以提供足够深度和设施,以处理这些巨型船只。
4. 支持环保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港口设施可以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采用更环保的能源和技术。
支持环保可持续发展:现代化港口设施可以减少排放和环境污染,采用更环保的能源和技术。
老港口改造的挑战和机遇老港口改造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也会带来机遇。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挑战和机遇:1. 财务挑战:老港口改造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可能对港口管理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构成财务挑战。
财务挑战:老港口改造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可能对港口管理者和相关利益相关者构成财务挑战。
2. 工程困难:老港口改造可能会面临一些工程上的困难,比如土地限制、建筑结构更新等。
工程困难:老港口改造可能会面临一些工程上的困难,比如土地限制、建筑结构更新等。
3. 经济机遇:老港口的改造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机遇,吸引更多投资和商业活动。
经济机遇:老港口的改造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机遇,吸引更多投资和商业活动。
城市化进程背景下试析我国老港口的竞争发展方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港口开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及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老港口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能够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立足,必须调整其发展方向。
文章为我国老港口的发展现状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适合我国老港口发展的策略和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可以使我国的老港口得到突破性发展。
标签:城市化进程下;我国老港口;竞争;发展方向;探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發展,和城市相接壤或是被城市所包围的老港口,其发展和城市之间的发展矛盾日益激化,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让老港口在搬迁过程中,抓住时机;怎样利用资源、政府政策,让老港口获得升级,和通过这次时机建立一套完整的设施设备,从而实现老港口工艺、经营的一流化,这是目前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老港口目前存在的问题(一)目前,我国老港口的结构化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在老港口码头上的集装箱、铁矿原油出现了结构性短缺问题,使用大型化船舶深水停泊出现严重不足;小型船舶的停靠位较多,杂货船舶的停泊占有较大比重;散货集装箱或专业停泊较少,装备不好的停泊较多,现代化的停泊较少,码头物品存放面积较小,工艺较差的停泊较多等。
(二)老港口的基础设备设施重量与通过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老港口的基础设备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然而从整体结构上来看,老港口的基础设备设施依然较弱,其总量明显不足。
老港口的综合实力较差主要包含老港口的整体设施、结构、设备等不能满足市场运输的发展需求。
(三)老港口的功能较为单一。
我国很多老港口的使用功能只有仓储与卸载,缺少工业建设、城市开发、商业贸易等功能。
我国的老港口离商贸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工业生产中心还有很大距离。
二、提升老港口的发展对策(一)对老港口的功能进行科学的定位,第三代港口的规划和建设不能急于求成。
要想将我国的老港口建设成为第三代港口是有一定条件的,第三代港口的建设需要占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合适的水深、周围配套经济发展良好、运输卸载条件较好,而符合这四点的港口只有极少数。
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交通运输部•【公布日期】2011.11.08•【文号】交规划发[2011]634号•【施行日期】2011.11.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运正文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交规划发【2011】634号)辽宁省交通厅,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上海市、天津市交通运输与港口管理局,主要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港口企业:沿海港口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设施,是我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沿海港口发展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港口通过能力初步适应运输需求,沿海港口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组织实施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针对沿海港口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过度超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沿海港口健康、安全、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一、积极促进港口协调发展1.促进大中小港口协调发展。
加快上海、天津、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国沿海港口发展水平与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继续强化主要港口在全国港口中的骨干地位,有序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大力拓展现代物流、现代航运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主要港口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枢纽作用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积极推进中小港口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中小港口对临港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推动大中小港口协调发展,形成我国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的现代港口体系。
2.促进区域港口群协调发展。
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当前区域港口发展的突出问题,把握区域港口发展重点,推进五大港口群体协调发展。
城市更新论文:城市更新老港区改造再利用港城关系模式青岛【中文摘要】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改造、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的瓶颈,这时候城市更新就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改造再利用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以及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也成为城市更新在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中的有效手段。
港口工业区作为港口城市发展的有力依托,伴随着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个历程,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败、复兴等发展过程。
城市的发展与老港区之间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互动关系,怎样把握其中的关系,对功能、形式各方面都已经不再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老港区进行改造再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市老港区改造再利用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了城市老港区更新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并得出了以下几种模式:港城空间结构互动关系更新模式、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港城功能多样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港城形态统一更新模式、老港区保护再利用更新模式和港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
在具体的模式分析中展开,结合案例进行优缺点、适应性等综合分析。
文章以青岛老港区改造再利用为例,通过青岛城市历次演进分析青岛城市老港区发展变迁和空间结构与形态的演变,阐述了青岛老港区与青岛城市发展之间必然的关系,并对老港区进行了现状调研和综合评析。
通过对几种模式的分析,探索青岛老港区改造再利用的适应性模式,并对大港六号码头邮轮母港规划、小港地区综合功能开发、四方滨海城以及原北海船厂等具体港区地块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再利用的可行性与适应性综合分析,并希望通过分析得出适合青岛老港区更新的模式,并对我国老港区改造再利用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
【英文摘要】Indispensable part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ow to reshape theoriginal city structure ,extend the new space and adju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economic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which becomes an effect mean ofself-regulating mechanisms.Port industrial area is developing as a powerful port basis,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port city, has experienced therise, prosperity, decline and revival of such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old port area has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teraction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ow tohandle the interaction , how to re shape the old port area that is no capable any more to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ing , which also comes to a heat issue.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the old port city transformation andreinforcement both home and oversea,sum up several fundamental factors that wereemployed in the old port city renewal issue and obtain the following modes:renewalmode on interactive relation of city structureand port area;renewal mode on balancingcity and portarea;renewal mode on City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and industrialstructure adjustment ;A unified model on the updating the port and city;renewal modeon the old port area reinforcement;renewal mod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and port area.Start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analysis comprehensively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s well as the adaptability.The paper employed the Qingdao old port area reinstruction project as example, analysis overseveral stages of development, dictating the Qingdao city old port development and shape changesand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structure, explaining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and the old port, evaluating over all the status of old port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modelsto explore the old port of Qingdao adaptive re-use model transformation, and also worked on theFeas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nalysis of home port of Chittagong Pier cruise planning ; of thecomprehensive functions of Xiaogang area;of The Sifang area and the original North Sea coastal cityof Port Shipyard and other specific land with the hope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fornational old port area transformation via the renewal mode study onQingdao old port area .【关键词】城市更新老港区改造再利用港城关系模式青岛【英文关键词】Urban Renewal Old port area Transformation reuse Relations of city andport model Qingdao【目录】基于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老港区更新再利用模式研究摘要8-9Abstract9第1章绪论10-22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0-15 1.1.1 研究的背景10 1.1.2 问题的提出10-11 1.1.3 选题依据11-12 1.1.4 研究的意义12-15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5-18 1.2.1 研究对象15-18 1.2.2 研究范围18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18-22 1.3.1 研究方法18-20 1.3.2 研究框架20-22第2章城市更新相关理论及老港区更新发展动态22-47 2.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22-26 2.1.1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22-23 2.1.2 简·雅各布斯的城市多样性理论23 2.1.3 约翰·波特曼的“城市编织”理论23 2.1.4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23-24 2.1.5 旧城保护相关理论24-25 2.1.6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25 2.1.7 城市形态相关理论25-26 2.2 港城关系相关理论26-29 2.2.1 港口城市研究背景与港城关系分析框架27 2.2.2 港口与城市的功能关系和经济关系27-28 2.2.3 港城空间关系28 2.2.4 现阶段我国多层次港城关系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28-29 2.3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29-32 2.3.1 国外研究动态29-31 2.3.2 国内研究动态31-32 2.4 国内外案例分析32-46 2.4.1 德国汉堡旧港新城设计分析32-35 2.4.2 英国“泰晤士门廊”规划35-36 2.4.3 美国巴尔的摩内港改造与城市关系的分析36-38 2.4.4 横滨 MM 21 地区的规划设计38-41 2.4.5 利物浦城市更新与码头区改造41-43 2.4.6 大连港城市化改造43-44 2.4.7 上海杨树浦老港区再开发44-46 2.5 本章小结46-47第3章老港区有机更新的要素及模式47-60 3.1 老港区有机更新涉及的客观要素47-48 3.1.1 土地的利用47 3.1.2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47 3.1.3 历史文化的延续47-48 3.1.4 社会经济因素48 3.2 老港区有机更新的模式分析48-59 3.2.1 港城空间结构互动关系更新模式48-49 3.2.2 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49-51 3.2.3 港城功能多样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51-53 3.2.4 港城形态统一化更新模式53-55 3.2.5 城市老港区保护再利用更新模式55-57 3.2.6 港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57-59 3.3 本章小结59-60第4章青岛城市更新发展与青岛港口工业区的基础调研及综合评析60-75 4.1 青岛近代城市与港口区的规划发展60-68 4.1.1 青岛近代城市的规划发展60-65 4.1.2 青岛旧港口工业区的历史沿革65-68 4.2 青岛老港区现状调研及综合评析68-74 4.2.1 青岛老港区的范围、用地现状及评析68-70 4.2.2 青岛老港区功能现状70-72 4.2.3 青岛旧港口工业区建筑现状及评析72 4.2.4 青岛旧港口工业区及周边历史文化与景观价值72-74 4.3 青岛老港区与青岛城市发展的关系74 4.4 本章小结74-75第5章青岛老港口工业区改造再利用模式探索75-104 5.1 青岛老港口工业区面临的问题75-78 5.1.1 港城空间结构布局的不合理75-76 5.1.2 港城产业分布的不科学76-77 5.1.3 港城空间形态的矛盾77-78 5.1.4 老港区与生态环境相互制约78 5.2 青岛老港口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的机遇78-81 5.2.1 环胶州湾发展的瓶颈79 5.2.2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提出79-80 5.2.3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提出80-81 5.3 青岛老港区改造再利用模式与案例分析81-103 5.3.1 基于老港区与城市空间结构互动更新模式81-86 5.3.2 基于港城平衡化更新模式86-92 5.3.3 基于老港区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模式92-97 5.3.4 基于老港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更新模式97-103 5.4 本章小结103-104第6章结论104-106 6.1 论文结论104-105 6.2 展望105-106参考文献106-10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109-110致谢110-111附录1: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111-112附录2:城市形态相关理论112-113附录3:世界主要城市老港区更新实例113-114【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城市中心区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的几种模式胡昕;郑斌【摘要】随着我国航运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一批老港口城市进入到港城关系演变的第三、第四阶段,即新港区选址建设在外海或河口深水区,而城市中心区的老港口面临城市化改造的局面.通过对国外发达地区老港区城市化改造的案例分析,归纳出几种城市化功能调整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沿海城市滨水区重建规划提供借鉴.【期刊名称】《水运工程》【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城市中心区;老港区;价值再造【作者】胡昕;郑斌【作者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144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广州5114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51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沿海地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沿海发达地区已逐步迈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港城关系的发展也加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其普遍性趋势是,在发展远离市区的大型专业化港区以促进传统港口物流现代化与现代物流价值链延伸的同时,逐步对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老港区进行城市化功能调整。
在世界范围,欧美等发达地区的老港再生与重建港城界面已成港口城市的重要商业发展机会而备受重视[1]。
本文通过港城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及对国外部分代表性的港口城市老港区改造的案例分析,旨在提供几种旧港区城市化功能调整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沿海城市滨水区再生规划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从港口城市发展历程看,港口与城市一直互为依托:港口是城市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是港口繁荣与发展的载体;依港兴市和以城促港是世界著名城市与港口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而言, 港口发展一般经历了古代港口、近代港口及现代港口3个基本阶段。
而在不同的阶段,港-城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会有所不同,反映了在不同阶段港-城之间的关系与各自发展指向特征,并表现为地域空间结构的融合与分离,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港城一体阶段:城市和港口在地域空间上紧密接壤,在功能上强烈地相互依赖,城市围绕着港口而兴起,港口是城市的中心区域,港口和城市紧密结合在一起。
老港改造 步入历史新阶段功能调整 拓展港口新天地———“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研讨会”综述本报记者 茅伯科一新陈代谢,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
中国港口的蓬勃发展,在新港春笋般崛起之时,诸多老港也在酝酿着改造和更新。
老港改造,已是多年讨论的话题。
然而,时代变迁,总是会赋予老话题以新内容。
当我们面临世纪之交时,重新来研究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这一课题时,不仅体验到其意义重大、深远,而且深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严峻地摆在你面前。
11月4日至5日,由中国港口协会规划发展委员会主办,上海港务局协办的“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研讨会”在上海港务大厦举行。
大连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天津港、重庆港、湛江港、深圳港、海口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和中国港口协会的代表近50人与会。
中国港口协会理事长屠德铭,副理事长、大连港务局局长袁福秀,交通部水运管理司港口处副处长陈正才,宁波市政府港口委员会副主任叶信虎;上海港务局副局长金文汉,广州港务局副局长陈景华,湛江港务局郑日强,南京港务局副局长颜阳生、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聂嘉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会上,大连港务局、青岛港务局、上海港务局、宁波港务局、广州港务局、重庆港务局等六家单位围绕着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作了主题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做法和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规划,展示了在这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让与会者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在自由讨论时,老专家聂嘉玉等人的发言,更是结合实践,将当前的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问题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阐述了加快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的重复性和迫切性。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
正如中港协副理事长袁福秀在会议开始时指出的:“现在研究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这一问题,很有必要”,“既是港口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中港协理事长屠德铭在会议结束的发言中高度评价了这次会议,一是切题,二是及时,三是有效;认为会上的交流发言有较高水准,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在会议期间,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聂嘉玉在发言中提出,我国港口的老港区改造已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她认为70~70年代为第一阶段,属于技术更新改造阶段;9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属于港口功能延伸导致的改造阶段;现在进入第三阶段,属于港口协能结构根本性的改造阶段。
这一概括虽然还有商榷的地方,但是它十分明白地表明老港改造已进入历史新阶段。
回顾历史,我们对此将会有深刻的理解。
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以后,我国港口在大规模新建码头泊位的同时,也大规模地实施了老港区技术改造。
当时的改造,主要解决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码头设施简陋、装卸工艺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装卸效率低等问题,重点是技术更新改造,旨在形成专业化、机械化作业码头,达到提高装卸效率、装卸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目的。
改造工程实施的空间主要在是港区内部围绕着装卸主业而展开。
通过七八十年代的大规模改造,使一批老港区旧貌换新颜,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港口吞吐能力,缓解了港口在国民经济中的瓶颈制约问题。
跨入90年代以来,老港区改造已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
综合研讨会上各位代表的发言,影响当前老港区改造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船舶大型化趋势。
这要求原来码头前沿水深较浅或航道水深不足的老港区实施迁移和功能性调整。
(2)货种结构变化。
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港口吞吐货种也在调整,最显著的是煤炭需求和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北方已有2亿吨煤炭下水能力,但实际上有约40%的能力是空闲的。
此外,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液化油品运输等快速增长,也要求部份老港区的码头改造为集装箱滚装船和液化油品专用泊位。
(3)城市发展的要求。
一方面,自8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扩大,使一部分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老港区纳入到中心城区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求美化城市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空间布局,要求老港区装卸功能向外迁移。
如上海城市建设在近年来取得巨大发展,使黄浦江上南浦和杨浦两座大桥之间老港区的布局和功能与城市现状极不协调,与城市发展规划的矛盾十分突出。
(4)各部运输方式之间的竞争以及周边港口之间的竞争,要求加快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港口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一方面,部分港口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优势地位,或者为了形成新的优势,加快老港区升级换代提高现代化程度,或转变功能,改造为具有发展前途的集装箱码头等专业化港区;一部分港口则加快新港区建设,来替代难以升级模式的老港区,迫使老港区作根本性的功能调整,乃至放弃主业,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一部分港口在主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弃水从陆,舍主业取副业,对老港区作根本性的功能调整,以解决职工的收入与就业问题。
9 专 稿可见,目前我国港口的老港区改造与七八十年代的老港区改造所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改造的原因是不一样的,改造的重点已经从技术更新改造为主转变为功能结构调整为主。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港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老港区改造的重点和功能调整的深度与迫切性也同样存在很大差异。
不少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当前我国港口所面临的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
世界上一些著名港口如英国伦敦、美国纽约、日本横滨、法国马赛等老港,均采取了港区外移,建设新港替代老港,形成新的港口发展空间。
英国伦敦道克兰地区的兴衰更是一个老港改造的范例,1981年英国专门成立了开发公司,实行以整个社会发展为目标,全方位、立体化开发,包括办公、住宅、文体、娱乐、新兴工业、商贸、交通等综合设施,使游人到此不仅可享受到现代化的娱乐,还可随时看到港口原有的一座座旧门机,进而回想起当年水上运输的繁忙景象。
日本横滨港大栈桥码头与大连港同年代建成(1896年),是横滨港最古老的码头之一,经过改造后仍不失古港风韵。
该港在制定的200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改善港口环境,促进市民利用重新开发的沿岸地区,集中发展都市商业中心”的目标,拟建成集物资疏运中心,使货物运输、商业活动,海上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既富有时代感,又拥有水乡色彩的新型港区。
国外港口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对于老港区的发展方向应该有超前的规划思想,主动适应必然发展的趋势。
三这次邀请参加研讨会的港口,在老港区改造和功能调整方面在一定程度已取得实践经验和体会,有的已作了相当程度的前期准备工作和计划打算。
从会上的6个主题发言来看,目前在老港改造和功能调整方面的实践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型这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改变部分老港区功能,甚至废弃部分码头泊位,进行非主业性综合开发,形成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海港和大连港均在实施或规划实施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
上海港对黄浦江老港区,按照“限制规模、合理布局、调整功能、总结平衡、综合开发”的方针,逐步进行功能调整,充分利用老港区的区位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发挥黄金地段的土地级差效益,开拓多元产业。
目前,黄浦江上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之间现有汇山、高阳、复兴、民生、新华、东昌和煤炭等七个港区,目前主要承担煤炭、散化肥、粮食和内外贸杂货的装卸并承担国际、沿海和长江的水上客运任务。
1998年完成吞吐量3308万吨,占全港和黄浦江港区的比例分别为3615%和4217%。
功能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两桥”之间港区主要保留国际客运以及近期完成改造的散化肥、粮食专用码头和部分件杂货码头;对煤炭、金属矿石等污染较严重的码头将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替代能力的形成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后,逐步停止装卸或外迁转换功能,将置换的土地和岸线根据城市规划要求进行综合开发旅游码头、商业、餐饮、娱乐、商住、办公等产业。
根据调整方案,“两桥”之间的185万平方米陆域中可供开发的港区陆域面积为10318万平方米,岸线长度为5521米。
涉及功能调整的码头泊位共53个,占黄浦江港区总数的44%。
上海港务局于1996年就成立了实施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
于1998年9月与台商成立了合作公司共同编制“两桥”间港区开发规划并对外招商。
为使开发规划能达到高起点、高水准,合作公司委托美国SOM公司来承担规划研究,聘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顾问单位,聘请上海市计委、建委、交通办、规划局、土地局以及浦东新区等市、区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组成的顾问组作为规划咨询机构。
大连港务局已将大港区的改造和综合功能开发提出了重要议事日程。
大港区集中了大港港务公司、客运总公司两家一线生产单位以及轮驳公司、铁路公司、电力公司、机械公司等多家生产、生活辅助单位。
现有32个泊位,其中客运滚装泊位有6个。
区域内现有生产用仓库、堆场总面积788519m2,另有散粮罐1座,容积为40612m3,一次容量为30000吨。
主要装卸货物为粮食、化肥、矿石、钢铁、杂货、滚装等。
近年来,传统货种的吞吐量不断下降,1998年与1991年相比,由1500万吨降至870万吨;而同期内,滚装吞吐量则从218万辆增至2113万辆。
大港区地处市区,紧邻黄金地段,因而具备发展金融、商住、商贸等产业。
大连港务局规划通过主动进行生产布局的调整,将大港区的散粮、矿石、化肥等功能转移到大窑湾、大连湾等其他作业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港口作业。
功能调整后的大港区,其中部和西部区域重点发展内贸集装箱和客运滚装运输,形成内贸集装箱转运中心,客运滚装运输中心;同时结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改造规划的总体设想,在东部区域进行土地的综合开发,规划开发区面积约为140万平方米。
功能调整的定位为:以客运、旅游及相关的餐饮、商贸等配套功能为主,与港口服务相关联的金融、办公、商住为辅,适当兼顾文化娱乐功能。
目前大港区生产布局调整方案已基本完成。
为了顺利完成货种的转移,现已完成大连湾港区填海造地工程,同时在抓紧进行大连湾铁路工程、长生码头投产的建设;正抓紧进行大窑湾9、10号泊位工程建设、2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的立项工作;改善大港区的环境,1999年局投资改造了客运站候船厅、客运广场等设施,使大港区功能得到完善,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使所做的规划高起点、高标准,1999年7月大连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新加坡港务集团私人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大连港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编制大连港东港区发展总体规划。
目前,大连港湾发展有限公司、大连港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新加坡港务集团中国私人有限公司、澳大利亚L END L EASE公司已就东港区一期(15库区域)开发项目签定合作备忘录,在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之后,将拉开东港区改造的序幕。
(二)开发多元产业和商业化改造型这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以安置富余人员为目的,利用原有码头设施发展多元产业,实施商业化改造,并创造条件向物流中心发展,形成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