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共10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1.18 MB
- 文档页数:101
(完整版)中国古代思想⽂化中国古代思想⽂化⼀、儒家·春秋孔⼦:①“仁”仁者爱⼈。
(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和谐了⼈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忠恕”(⼰所不欲,勿施于⼈)②“礼”克⼰复礼。
(礼为西周等级名分制度。
)③为政以德,爱惜民⼒。
④对⿁神敬⽽远之。
⑤教育思想:有教⽆类,因材施教。
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未受到重视,汉代⼤⼀统后经过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传统⽂化的主流。
·战国孟⼦:①“仁政”(思想核⼼)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性善说③养浩然之⽓《孟⼦》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
荀⼦:①礼法并施②性恶论③朴素唯物主义“天⾏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制天命⽽⽤之”战国时百家思想的集⼤成者,对中国哲学产⽣深远影响。
·汉朝背景:汉初崇尚黄⽼之学,⽆为⽽治新儒学:董仲舒。
‘外儒内法’来源:《公⽺春秋》结合阴阳家、黄⽼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
①“天⼈感应”,神化皇权,“君权神授”,君主要施仁政。
②“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三纲五常。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巩固⼤⼀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确⽴儒家在中国传统⽂化主流地位。
·宋朝背景:唐宋时三教合⼀成为潮流以“理”和“天理”为核⼼的观念体系,理是万物的本源: 存天理、灭⼈欲格物致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实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抽象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度论证专制统治的君⾂⽗⼦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陆王⼼学:南宋陆九渊⼼即理也⼼为天地万物的本源求理⽅法:发明本⼼·明朝陆王⼼学:王守仁核⼼: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求理⽅法:发明本⼼,知⾏合⼀。
(宋明理学)消极影响:强调三纲五常等级名分永恒性,⽤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们的⾃然欲求,产⽣消极影响。
积极意义:重视主观意志⼒量,注重⽓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我节制、发奋⽴志,强调⼈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的庄严。
古代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一、孔孟之道(儒学)儒:原为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巫、史、祝、卜)——在社会变动中分化:君子儒(为诸侯执掌礼仪)小人儒(替人办理丧葬礼仪) ——孔门弟子的专称1、孔子(前551-前479)鲁司寇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论语》中心思想——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爱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的具体要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言忠信,行笃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的平等与尊重完美的道德人格伦理观念:推己及人: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政治思想“正名”:按照一定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立信”:政府获得人民信任“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反对使用强权暴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2、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孔子孙子子思门人一生未曾做官《孟子》亚圣思想核心——“性善”、“良知”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义”补充“仁义为为人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舍生取义”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中国文化要略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1.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①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③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