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27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地球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规律。
自然地理学广泛涉及地球表面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系统、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自然要素的观察、描述和分析,自然地理学试图揭示地球表面的规律性和相互关联性。
在自然地理学研究中,地球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方法多样且复杂。
在实地考察中,地形测量、气候观测、生物调查等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此外,自然地理学还广泛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对地球表面的大范围观测和数据分析,揭示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
自然地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自然地理学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演进,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系统、资源和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城市规划、灾害管理、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加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入理解地球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挑战,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社会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兰州大学811自然地理学参考书目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它包括地貌、水文、气候、草原、土壤等多个方面。
在兰州大学811自然地理学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书目,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自然地理学的知识。
以下是兰州大学811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参考书目,希望可以对学有兴趣的同学们有所帮助:1.《自然地理学》(第3版):作者M.J.de Smith、M.F.Goodchild和P.A.Longley。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应用实践,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学和地理建模等内容,是自然地理学入门的经典教材之一。
2.《地貌学导论》(第4版):作者J.E.Thornes。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地貌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涵盖了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地表过程和地形演变等内容,适合深入学习地貌学的同学阅读。
3.《水文学导论》(第2版):作者D.R.Maidment。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术,包括水文循环、水文观测和水文模型等内容,对于学习水文学的同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自然地理学概论》(第8版):作者J.E.Chambers、A.A.Dunn和R.O.Ehrenberg。
这本书是自然地理学概论的经典教材,内容涵盖了气候学、植被学、土壤学、水文学等多个方面,适合作为自然地理学课程的辅助教材。
5.《草地学导论》(第2版):作者J.R.Brown和P.C.Mulholland。
该书系统介绍了草地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和草地恢复等内容,对于对草地生态感兴趣的同学极具参考意义。
以上是兰州大学811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教材涵盖了自然地理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对于深入学习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程学习中积极阅读这些书目,加强对自然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将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篇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的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些重点笔记摘抄:1. 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交集区域,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人类活动的场所。
2. 地球圈层结构: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
3.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总体,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4. 地理环境差异性:地理环境差异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带之间的差异,表现为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5. 地理环境规律性:地理环境规律性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方面呈现出的规律性,如地带性、垂直性、周期性等。
6. 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地理环境形成因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指地球内部的热力、构造运动等,外力作用主要指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等。
7. 地理环境演化:地理环境演化是指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二、自然地理要素1. 大气:大气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大气具有保温、调节气候、提供氧气等作用。
2. 水圈: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体组成的系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具有调节气候、提供水资源、塑造地貌等作用。
3. 岩石圈: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以下,包括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
岩石圈具有塑造地貌、提供矿产资源等作用。
4. 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具有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物资源等作用。
5. 气候: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天气状况的统计平均值,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
气候对地球表层自然要素的分布和演化具有显著影响。
6.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脉、平原、丘陵、盆地等。
初中地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首先,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也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球的学科。
地理学主要由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部分构成。
一、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是由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地质学和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组成。
1.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及其形成过程的科学。
地貌是指地球表层在天然力作用下所呈现的各种表面形态的总和。
地貌分类有宏观地貌、微观地貌和区域地貌。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2. 气候学气候学是研究气候概念、气候因素和气候类型的学科。
气候是大气长期变化和分布状况的总和。
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风等。
气候类型由下垂直气候带、高低纬气候带、西风带和地形状况决定。
3. 水文地理学水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和地下水的分布、循环及利用的科学。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循环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和水蒸汽。
水文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水文循环、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
4. 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组成和演变历史的学科。
地质学可以分为构造地质学、岩石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和地球历史学等。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岩石和矿物的成因、构造运动、地质灾害和矿产资源等。
5. 生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地理分布、分异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生物地理学主要研究生物的地域分布、分异和地理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
生物地理学研究包括生物区系、生态位、生物适应和生态系统等。
二、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由经济地理学、城市与乡村规划学、交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学科组成。
1.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经济活动布局的学科。
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分布规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工业地理、农业地理和商业地理等。
2. 城市与乡村规划学城市与乡村规划学是研究城市与乡村空间组织和规划的学科。
城市规划包括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城市规划理论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环境整体(系统)。
人为环境(次生自然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彗星是一种很小的,但具有特殊外表和轨道的天体。
它由彗核、彗发和彗尾三部分组成。
彗核是相对集中的疏松固体物质。
彗发是彗核释放的分子和原子,成一团气体围绕着彗核。
彗尾是由电离的分子和固体小粒子组成。
这些分子和小粒子受到太阳光压的作用,形成一条背向太阳的尾巴,即彗尾。
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_104公里,称为天文单位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0_108公里),即一个光年在日冕纬度不同处,自转角速度不同,在太阳赤道,自转最快,纬度越高,自转越慢,这说明太阳存在着较差自转的现象。
较差自转di_erential rotation:较差自转是指一个天体在自转时不同部位的角速度互不相同的现象。
较差自转在大多数非固体的天体中存在,比如星系、恒星、巨型气体行星等等;太阳系内则有太阳和木星表面出现。
日冕sunglow:太阳大气的最外层,亮度约为光球的一百万分之一。
日全食时,可以看到黑暗的太阳表面周围有一层淡黄色光芒。
日珥solar prominence:太阳表面上红色火焰状的炽热气体,由氢、氦、钙等元素组成。
黑子sunspot:太阳光球上经常出没的暗黑斑点,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
多普勒效应doppler eect:由奧地利物理學家及數學家多普勒提出。
輻射的波長因為光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
在運動的波源前面,波被壓縮,波長變得較短,頻率變得較高(藍移blue shift)。
在運動的波源後面,產生相反的效應。
波長變得較長,頻率變得較低(紅移red shift)。
波源的速度越高,所產生的效應越大地球自转意义:1 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 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2024年中学地理必修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提供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结构、地球运动、地球与宇宙关系等。
2. 理解自然地理现象: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理解人文地理现象:人口、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 培养地理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5. 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地理基本概念与技能- 地球的结构与性质- 地图与地图阅读技巧-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2. 自然地理- 海洋与大气- 陆地形成与变化- 气候与气象- 水资源与管理- 生态环境与保护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迁移-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农业与农村发展- 工业与经济地理- 交通与运输4. 地理实践- 实地考察与调研-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案例- 地球观测与遥感技术- 地理实验与数据分析四、教学方法1. 授课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概念。
5.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地理活动,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报告等。
2. 作业与考试:定期布置作业,进行考试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操作:实地考察、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实践活动的报告和评估。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根据课程内容编写的:《中学地理基础知识》、《自然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论》等。
参考资料:包括地理科普读物、地理学术期刊、相关研究报告和国内外地理信息数据等。
大学二年级地理学课教案自然地理学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构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特征;3.掌握地理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地球的形状和构造;4.地球内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5.地球外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6.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地理景观图片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即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图绘制、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发现,到现代的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如地球表层的地貌、气候、生物等。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调查、实地考察等,以及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
四、地球的形状和构造(4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并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
2.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及其特点。
五、地球内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3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内部的特征,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的运动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山脉形成、地震活动等。
六、地球外部的特征及其对地表现象的影响(30分钟)1.教师介绍地球外部的特征,如大气、水圈、生物圈等。
2.教师向学生解释地球外部的特征对地表现象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分布等。
七、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0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地势、纬度、经度等。
2.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或者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概念和术语。
《自然地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陈久和(杭州师范学院理学院310036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冬天,当我们从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来到一派热带风光的海南岛,不禁为有那么大的差异而惊叹不已。
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总有来自南极长城站或中山站的科学考察队员的问候。
有些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他们不在夏天而在冬天去南极考察呢?在世界各国人民庆祝千禧之年来临的时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不足为奇,而不同地区与国家,千喜之年到来的时间不同却让好些人困惑不解。
谈到地震和火山爆发,我们不免会感到有些害怕和紧张。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地震与火山爆发的报道,但为什么一些地区地震灾害严重,而另一些地区却很少发生?为什么一些地区火山经常喷发,而另一些地区却从来没有见到火山的活动?为什么温泉有时呈条带状分布?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世界上8000m以上的山峰大都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世界上最深的海域不是出现在大洋中央,而是出现在海洋的边缘,为什么?为什么一些地方终年炎热而另一些地方终年冰天雪地?为什么有些地方森林茂密而另一些地方寸草不生?为什么在山的一侧大雨倾盆而另一侧却晴朗干热?为什么昆明四季如春,重庆、武汉、南京的伏天却闷热如炉?为什么在南、北纬30度附近大陆为干燥的荒漠地带,而中国东部的这一地带却是鱼米之乡?海啸、风暴潮、沙尘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又怎么防治吗?你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阳伞效应、热岛效应、湖泊效应和绿洲效应吗?你知道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臭氧洞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吗?在北半球的河流,主流线通常偏向右岸,又是什么原因呢?“桂林山水甲天下,太湖美景不胜收”,“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你知道这些美景又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水果、茶叶或者大米,味美、质优、营养丰富,其他地方的却无法与之比拟?你知道一些地方某种病的发病率比其他地方明显偏高,与这一地方的地质和土壤背景有关吗?人类一直在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人类。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学知识点详解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自然地理学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高考考生来说,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知识点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下高考地理中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首先,我们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距离太阳约 15 亿千米。
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主要来源。
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会对地球产生影响,比如干扰地球的无线电通信、产生磁暴等。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周期约为 24 小时;同时,由于地球自转,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公转周期约为 365 天。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对地球起到保温、保护等作用。
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与其他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三、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所占比例最大。
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平稳,适合飞机飞行。
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四、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后又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第3节表层大洋环流(surface -ocean current )1.净辐射的纬度差异产生热量的经向输送2.气候模式模拟的结果3. 推断4. 缺失项的估算5. 大洋环流的定义1.表层洋流运动与大气运动成因的差异2.风海流和简化表层洋流模式转,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实际表层洋流与简化模式的异同(一)埃克曼输送1.实地观测:2.理论推导:3.结论4.推论(二)地转流的产生1.辐合和辐散2.垂直运动3.地转流(geostrophic currents)(三)表层洋流的作用2.表层洋流的影响扩展视野:边界海流1. 表现:2. 原理:ϕωsin 2=f0)(=+ξf dtd3.结论4.北半球大洋涡旋不对称性的机理第4节深层大洋环流(Deep-ocean circulation)1. 风海流和埃克曼输送的存在表明:2. 地转流的存在表明:3. 深层洋流的驱动力是什么?1.盐度的概念2.海盐的基本成分0.0010.0034.48299.993. 海盐的来源(一)大洋的垂直结构1.大洋的分层2.温度、盐度和密度的垂直变化3. 大洋温度和盐度的垂直分布(二)底层水的形成1.原理:2.源地和流向1. 概念:2. 原理:3.流路与循环周期4.温盐输送带的作用5.认识的局限1. 热量输送特征2. 热量输送的机制第5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导言: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性质1.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热力的。